-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虛室生真(道德經中的無與思)(精)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6031485
- 條形碼:9787576031485 ; 978-7-5760-3148-5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虛室生真(道德經中的無與思)(精) 本書特色
六點評論,解讀《道德經》的隱秘之道。 ★《道德經》非出世之書,它教人如何真實在世。 ★ 以陰性思想打破陽性法則,尋覓老子之道,感悟無知之知。 ★ 本書以現代人的視角,對《道德經》進行了逐章逐句的發散式解讀。
虛室生真(道德經中的無與思)(精) 內容簡介
本書為“六點評論”之一,對《道德經》進行了逐章逐句解讀,參考了河上公、王弼、呂惠卿、魏源、嚴復、樓宇烈等傳統的舊式注說,同時大量借用了德里達、齊澤克、巴迪歐、阿甘本等現代歐洲哲學家的思想資源,作者中西融通的學術背景讓本書的見解頗具新意。
虛室生真(道德經中的無與思)(精) 目錄
前言
上篇
章一
章二
章三
章四
章五
章六
章七
章八
章九
章十
章十一
章十二
章十三
章十四
章十五
章十六
章十七
章十八
章十九
章二十
章二十一
章二十二
章二十三
章二十四
章二十五
章二十六
章二十七
章二十八
章二十九
章三十
章三十一
章三十二
章三十三
章三十四
章三十五
章三十六
章三十七
下篇
章三十八
章三十九
章四十
章四十一
章四十二
章四十三
章四十四
章四十五
章四十六
章四十七
章四十八
章四十九
章五十
章五十一
章五十二
章五十三
章五十四
章五十五
章五十六
章五十七
章五十八
章五十九
章六十
章六十一
章六十二
章六十三
章六十四
章六十五
章六十六
章六十七
章六十八
章六十九
章七十
章七十一
章七十二
章七十三
章七十四
章七十五
章七十六
章七十七
章七十八
章七十九
章八十
章八十一
結語:作為真相位置的釋經學
虛室生真(道德經中的無與思)(精) 節選
道可道,非常道 1.既然“道”不可為人所道,為何又有《道德經》五千言?老子西去,本欲與所修之道一同消失,但碰上了關令尹喜的強求。《道德經》源于強求,始終置身于一種強力的背景,這讓整篇經文散發“不得已”的語氣。 關尹強求《道德經》的事,或許有假,但這個傳說的流傳本身,同樣給出了解讀《道德經》的一條不可忽略的線索:對不可道之“道”的言說始終面對強力(權力)問題,這種權力是我們生活于其中的這個世界日常意義的一般性結構,得道者既置身于日常生活中,又與這種生活的日常意義(意見)保持距離。如果關尹對老子的請求是一種強求,那么問題不僅關乎關尹一人,也不僅關乎關尹與老子的關系,而且更關乎得道者老子的姿態以及《道德經》的言說本身。 《道德經》的言說遇到暴力、權力,其中的關鍵體現在對不可道之“道”的言說要反復地回到語言內,回到形象域內。《道德經》對“道”的言說一方面要遠離“指事造形”,①另一方面又充滿形象,始終離不開形象。“道可道,非常道”本身就是言說,這言說暗含著權力構造的拓撲性曲折。 《道德經》在致虛靜的同時也展示了暴力、權力的扭曲及其造成的創傷。② 老子*終西去,隱沒于西方,他即將投身于另一種對他來說陌生的語言中。得道者老子即將從說母語的地方離開,走向講外語的遠方。“道”似乎更純粹地存在于講外語的遙遠西方,“道”如果不是這樣純粹地存在,老子就不能在漢地著《道德經》,在《道德經》中用漢語言說“道”。《道德經》就產生于這樣的一個時刻和地帶:“道”在走向并消失在純粹的西方中,《道德經》成書并留于東方! 關尹問老子什么是“道”。老子答說用人與事物打交道的語言說不清。就關尹問的“什么”而言,老子的回答可算什么也沒說。對關尹的盛情接待以及他對真理的熱情,老子不能沒有姿態,他果然沒有戛然而止,而是把話說長一些,他得對“什么也沒說”說些什么。“道”即使什么也不是,也不會與做人的道理一點不相關,否則老子連“道可道,非常道”這樣的話也不必說出口了。 2.“道可道,非常道。”不可道使得對“道”的理解與它的平常意義不再相關,說“道”是道路也好,是道理也好,是語言也好,都無助于對“道”的領悟。“道”既不是“經術政教”(河上公《河上公章句》),也不是“指事造形”(王弼《老子道德經注》)。在此,“道”只是一個純粹的字,純粹得以至于不能說它是一個漢字,而僅是《道德經》里的一個沒有人能認出的,因此是無法記憶也無法運用的記號:“道”僅僅被標記為漢語的“道”字。這意味著,“道”是一個自身喚起的記號,《道德經》就是這樣的一種“道”的自身喚起。不可道之“道”首先指向陌生、非常,它懸置了我們熟悉的日常世界,設置了理解《道德經》的境域和風格。按魏源的說法,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即說“道可道,非常道”,是為攔住那些對《道德經》進行日常語義學閱讀的人,攔住那些一上來就問“道”是什么的讀者:“至人無名,懷真韜晦,而未曾語人,非秘而不宣也。道固未可以言語顯而名跡求者也。及迫關尹之請,不得已著書。故鄭重于發言之首曰:道至難言也,使可擬議而指名,則有一定之義,而非無往不在之真常矣。”③老子并非故意不把“道”講清,故意不示人,故作高深,實則是“道”乃難言之“常”。 生活就是把世界通過認知不斷地變成一個熟悉的周邊,變成“我”的環境,事物的意義過程不過是事物的熟悉化過程、主觀化即我化的過程,但日常的熟悉不等于對生命的切近,相反可能招致生命的迷失。在日常意義的把握中,生命同樣被當成了身外的事物,成了在“我”內的一個可見的身體。“我”永遠自明,是一切疑問必須停下來的地方,一如笛卡爾所言。問題或許就在這里:切近生命需要陌生,需要驚奇,需要哲學,生命須經由遙不可及的遠方才能回到自身。在那遠方,“我”還沒有語言,還不能說出“我”。 “道”作為一個純粹的字就是純粹的聲音,一種沒有任何表達性和符指特征的聲音,它不指示自身之外,不指示某物。“道”作為純粹聲音不把自身提供給某種具有認知能力的聽覺,不提供給空間性知覺。這純粹聲音不表達某物,不來自某物;它不在任何的位置上,它先于任何位置。“道”作為一種純粹聲音,既不發出,也不傳達,在那個時刻,聽這種聲音的能力與這種聲音還不曾被分別開來,聽者與被聽者雖在不同層面,卻是同一回事。“道”作為純粹聲音就是無聲,純粹的寂靜:沒有源頭,沒有位置,它只是在(差異):不在之在(差異的差異)。“道”只是在,是涉及現實卻又永不實現、永不現實化的潛能。③ 這就是沒有開端的“道”的開端:一個禁止進入開端的開端,或者說,一個僅作為回歸姿態的開端,一個在抹掉之際才呈現的記號,一個純粹記號。 ①[三國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中華書局,2016,頁2。 ②按喬吉奧·阿甘本的思想,人是沒有根基的存在,為此須在一種實踐的意義上自我立法,古代的帶有暴力性質的祭獻就是這樣的一種行為。通過祭獻實踐,犧牲品被排除在外,從而使共同體獲得邊界,使人生存的無根狀態獲得遮蔽,構成祭獻暴力的是人的無根性,祭獻本身把人生存的不確定性通過神圣的引入而變成一種不可憶起的開端,從而為人類共同體及其合理性立法。神圣的引入是為了開創和平,但保證神圣以及這種和平的卻是一種暴力實踐,參喬吉奧·阿甘本著,王立秋譯,《潛能》,頁199—202。老子《道德經》要給人帶來和平、寧靜,但它是通過把人引入斷裂以及由斷裂形成的實踐實現的。道所以永恒,所以是常道,乃在于它永遠保持其非一致性,非連續性:“道可道,非常道。”與阿甘本祭獻意義的立法不同,老子《道德經》的立法不是一種遮蔽實踐,而是一種揭蔽作為。 ③[清]魏源著,黃曙輝點校,《老子本義》,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頁15。 ④潛能永遠是不能消除和減損的“不”,是完全的消極性,潛能永遠以這種“不”的方式與現實發生關系,即現實化。在潛能與現實的關系生成中,在潛能的現實化中,潛能絲毫沒有改變它作為純粹的“不”,沒有任何來自潛能的內容上升為或變為可見的現實,潛能之所以是潛能,恰在于它與現實的關系生成中,在現實化中保存其“不”,參喬吉奧·阿甘本,《潛能》,頁304。
虛室生真(道德經中的無與思)(精) 作者簡介
作者譚立鑄,中山大學比較宗教哲學博士,中國天主教愛國會秘書長。主要著作有《柏拉圖與政治宇宙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上海,2010)、《在中國談生命之道》(原道交流學會,香港,2021)等。主要譯作有:《古代城邦——古希臘羅馬祭祀、權利和政制研究》(庫朗熱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上海,2006)、《〈法義〉導讀》(卡爾代爾·布舒奇著,華夏出版社,北京,2006)、《拜占庭神學中的基督》(梅延多夫著,道風書社,香港,2011)等。
- >
山海經
- >
自卑與超越
- >
史學評論
- >
唐代進士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