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古代文化史(插圖本)(上、下)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133231
- 條形碼:9787301133231 ; 978-7-301-13323-1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古代文化史(插圖本)(上、下) 本書特色
《中國古代文化史》是在陰法魯、許樹安主編《中國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1991年出版)基礎上,改編增訂而成。本書新版保持原書分列專題的框架形式,但對部分專題進行歸并簡省,調整篇章序次和作者,并增加了一些新專題,大量增加了圖版。 本書是為大學“中國古代文化史課程”而編寫的教材。由北京大學等單位三十多位專家集體撰寫。本書的內容側重以下各方面:(一)在中國古代的民族方面,介紹了各主要民族的形成過程、分布地區、社會生活、歷史貢獻以及遷徙流動等情況。(二)在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方面,介紹了農業生產、紡織工藝、建筑藝術和交通工具等。(三)在古代典籍和思想方面,介紹了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書籍制度和歷史上有廣泛影響的儒學。(四)在古代制度方面,介紹了婚姻制度、家族制度、喪葬制度、官制、選舉及科舉制度、禮儀制度、貨幣制度等。(五)在古代器物方面,介紹了禮器、兵器和日用器物等。(六)在古代禮俗方面,介紹了禮儀制度、宗教、民間神道、民間禁忌、民間節日等。(七)在古代地理學方面,介紹了地理學的發展狀況,歷代行政區劃沿革。(八)在古代藝術方面,介紹了陶瓷、髹漆、繪畫、書法、音樂、建筑等。(九)在古代科學技術方面,介紹了科學技術的重要成就、天文歷法及度量衡制度等。
中國古代文化史(插圖本)(上、下) 內容簡介
本套書是的文科教材。它匯集了三十一個專題,包括了中國哲學史、文學史、通史所不能容納或語焉不詳的內容。它所提供的知識,連接多種學科,左右逢源,是探討中國古代文化所必須研究的問題。本書的三十多個作者,都是國內相關領域的知名學者,如裘錫圭、王世襄、羅哲文、楊泓、孫機、楊曾文等。本書曾經作為教材在我社出版,此次由各位作者做了修訂,并配圖重出。
中國古代文化史(插圖本)(上、下) 目錄
**節 從聚落到國家
第二節 神話傳說的文化寓意
第三節 民族融合與民族遷徙
第四節 漢化與胡化的較量
第五節 北方民族政權建構與文化沖突
第六節 北方民族的漢化與民族融合
第二章 古代行政區劃的變遷
**節 行政區劃的傳說與出現
第二節 大一統的郡縣制:秦漢時期
第三節 由常態到畸形的轉變: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第四節 從郡(州)縣兩級制到藩鎮:隋唐五代時期
第五節 “強干弱枝”:北宋與南宋(含遼金西夏)時期
第六節 行省時代:元朝時期
第七節 刪繁就簡:明朝時期
第八節 從復式到單式政區層級:清朝時期
第九節 結語:行政區劃的演變規律
第三章 古代宗法和家族制度
**節 宗法制度的產生及其早期發展
第二節 西周春秋時期典型的宗法制度
第三節 封建社會中家族制度的演變
第四章 古代禮儀制度
**節 吉禮
第二節 嘉禮
第三節 賓禮
第四節 軍禮
第五節 兇禮
第五章 歷代職官制度的沿革
**節 先秦職官制度的確立和發展
第二節 秦漢的三公九卿制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制的演變
第四節 隋唐五代的三省六部制
第五節 宋朝的二府制及遼金元官制
第六節 明朝的內閣制
第七節 清朝的職官制度
第六章 歷代選舉和科舉制度
**節 原始氏族社會的民主選舉和“禪讓”
第二節 奴隸社會的世卿世祿制
第三節 封建社會初期選舉制度的變革
第四節 兩漢時期的察舉和征辟
第五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
第六節 科舉制度在唐朝的確立
第七節 科舉制度在宋朝的發展
第八節 元朝科舉中的民族歧視政策
第九節 明清科舉制度的三級考試
第十節 關于八股文和試帖詩
第十一節 明清的監生和貢生
第十二節 清末對科舉制度的改良和廢除
第七章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
**節 漢字的起源
第二節 漢字形體的演變
第三節 漢字結構的主要變化
第八章 古代書籍制度的發展
**節 簡牘制度
第二節 卷軸制度
第三節 冊頁(葉)制度
第九章 古代思想文化的特征及發展
**節 商周時期的祖先崇拜和道德取向
第二節 春秋時期的民本思想
第三節 先秦諸子學術思想
第四節 陰陽五行及五德終始觀
第五節 漢武帝“獨尊儒術”和兩漢經學
第六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玄學及儒、釋、道合流
第七節 唐朝的義疏之學和韓、柳重振儒學
第八節 宋代理學的興起
第九節 明朝的理學與陽明學派
第十節 清代的考據之學與今文經學
第十章 古代神道觀念和主要宗教
**節 鬼神觀念的起源和發展
第二節 中國古代的主要宗教
第十一章 古代音樂文化
**節 先秦時期的音樂
第二節 兩漢時期的音樂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音樂
第四節 隋唐時期的音樂
第五節 宋元時期的音樂
第六節 明清時期的音樂
第十二章 古代碑刻與書法
**節 古代的碑刻
第二節 古代的書法
第十三章 歷代繪畫藝術
**節 戰國和漢代的帛畫、壁畫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繪畫
第三節 隋代的繪畫
第四節 唐代的繪畫
第五節 五代兩宋的繪畫
第六節 遼、金、元的繪畫
第七節 明代的繪畫
第八節 清代的繪畫
第十四章 天文歷法的演進
**節 西周及以前的天文學知識
第二節 春秋戰國時期天文歷法體系的奠基
第三節 秦漢魏晉時期天文歷法體系的成熟
第四節 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天文歷法體系的完善
第五節 宋元時期天文歷法體系發展的高峰
第六節 明清時期傳統天文歷法的沒落和中西天文學的融合
第十五章 貨幣制度和貨幣形態的演變
**節 商品交換和貨幣的起源
第二節 貝幣
第三節 早期的銅鑄幣
第四節 銅錢
第五節 金銀和谷帛貨幣
第六節 鈔幣
第十六章 度量衡制度的演變與發展
**節 從原始的測量到度量衡的產生
第二節 度量衡制度初步建立的夏商周時期
第三節 春秋戰國度量衡普遍使用
第四節 從商鞅方升到秦始皇統一度量衡
第五節 漢代是中國度量衡制度的完備時期
第六節 三國兩晉時期的度量衡
第七節 南北朝度量衡的混亂到隋代的統一
第八節 唐宋時期的度量衡
第九節 元代的度量衡
第十節 明代的度量衡
第十一節 清代的度量衡
第十二節 晚清至民國度量衡的改革及米制的推行
第十七章 古代科學技術成就
**節 別樹一幟的中國數學
第二節 指南針和其他物理學成就
第三節 火藥及煉丹化學
第四節 生物學上的出色成就
第五節 自成體系的中醫藥學
第六節 造紙術、印刷術的發明和發展
第七節 礦物學和采礦技術成就
第八節 后來居上的冶金技術
第九節 舉世矚目的機械發明
第十節 古代知識分子與科學
第十八章 古代農業生產成就
**節 概述
第二節 古代先進的農田水利工程和農業生產工具.
第三節 科學靈活地掌握農時
第四節 充分利用土地
第五節 選種育種成就
第六節 蠶桑、園藝和畜牧獸醫方面的特殊貢獻
第七節 勸課農桑和古農書
第十九章 古代兵器的發展
**節 古代兵器的起源和發展
第二節 石器時代的兵器
第三節 青銅時代的兵器
第四節 鐵器時代的兵器
第五節 火藥的發明和火器的出現
第六節 火器的發展和槍炮的制作
第二十章 歷代服裝與裝飾
**節 追溯上古時代
第二節 胡服與深衣
第三節 漢代的服裝、發式與飾物
第四節 魏、晉時期各族服裝的融合
第五節 隋唐盛世的輝煌
第六節 宋代以來中國服裝的幾大特點
第二十一章 古代飲食文化
**節 歷史的盛宴
第二節 南北佳肴
第三節 外來美食
第四節 享受自然
第五節 餐桌上的禮儀
第二十二章 古代建筑藝術
**節 建筑與文化藝術
第二節 古代建筑的悠久歷史
第三節 古代建筑的主要特征
第四節 豐富多彩的古建筑類型
第二十三章 古代交通與交通工具
**節 古代的道路
第二節 古代的橋梁
第三節 古代的交通工具
第四節 水上交通
第二十四章 古代禮器和日用器物
**節 日用器物和禮器的產生
第二節 禮器和日用器物類舉及其演化
第三節 結語
第二十五章 古代陶瓷工藝成就
**節 原始社會的陶器藝術
第二節 奴隸社會的制陶成就和瓷器的發明
第三節 戰國秦漢的陶瓷
第四節 三國兩晉南北朝陶瓷新成就
第五節 隋唐五代陶瓷工藝的全面發展
第六節 宋遼金時期藝術瓷的成就
第七節 元明清陶瓷工藝的高度成就
第二十六章 古代髹漆工藝成就
**節 概述
第二節 新石器時代至宋元時期的漆器
第三節 由盛至衰的明清漆器
中國古代文化史(插圖本)(上、下) 作者簡介
陰法魯(1915-2002年),1935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學習,1942年獲北大文科研究所碩士。生前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曾發表多篇有關中國古代音樂舞蹈的研究論文。許樹安,1941年生,1959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學習,1981年獲北大中文系碩士學位。現為北京語言文化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著有《古代選士任官制度與社會》等。劉玉才,北京大學中國古典文獻研究中心副教授。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經典常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