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論語新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52977
- 條形碼:9787559852977 ; 978-7-5598-5297-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論語新識 本書特色
什么是圣人?《論語》為什么被稱為中國人必讀的**書?在當代,儒學還有什么價值和意義?對于這些耳熟能詳的問題,我們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答案,可在日常生活中,追問起來,卻常常有“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迷惑。 “百家講壇”嘉賓劉強教授的《論語新識》著重于一個“新”字,力圖將《論語》從中國文化的血脈當中、從人倫道德譜系當中、從人們的生活當中激活而出,煥發其蓬勃光大、可信可愛的生命力來。現如今,許多人對儒學和孔子還有誤解,《論語新識》寫作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還它們本來的面目,重新發現孔子,守住儒學根脈。孔子之所以為圣人,并不在于他的博學多能,而是在于他對滋養自己的文化有一種信念;儒學的*終目標是要解決人生的種種問題,它是一種可以躬行的生命學問,而非迂腐不化的教條規則。這些,都需要通過激發《論語》的慧命才能夠彰顯。 怎樣激活《論語》的慧命?《論語新識》在追求文本細讀、吃透元典的基礎上,結合自身體證提出了一條新鮮的詮釋路徑:以心靈史、精神史學、思想史乃至人類學的方法為奧援,再現孔門師生求學問道的歷史現場,從而呈現《論語》的悅樂屬性。 《論語新識》注重對《論語》文獻知識和價值體系的尊重、闡發,力求延續和彰顯儒家精神,這是跨越了千年的回響,是超越時空的靈魂共振。從這個角度而言,劉強的《論語新識》可以稱為是當代詮釋《論語》扎實又具有生命活力的一個注本。 閱讀《論語》本就是一件幸福快樂的事。
論語新識 內容簡介
本書稿是作者《論語》教學和研究十余年的成果,首版于岳麓書社2016年出版。書稿由經文、新注、新譯、新識等四部分組成。在“新識”部分,作者試圖追溯并還原《論語》時代的生命現場,勾勒并彰顯篇章編撰的次第結構與內在肌理,激活并展現孔門師徒論道問學的真實語境與精神氣象,全面更新既往對《論語》經文的語義理解以及對夫子之道的整體把握。書稿會通古今注疏,出入文史經傳,融合了義理、考據、辭章,在同類著作中特色顯著而頗具認知價值,尤其適合廣大文史愛好者及國學教育者閱讀和參考。
論語新識 目錄
中外名人論孔子
讀《論語》法
自序
例言
《論語》次第
學而**
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先進第十一
顏淵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衛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張第十九
堯曰第二十
主要參考書目
兩岸學者評鑒
跋尾
再版后記
論語新識 節選
書摘——邦有道 5.21? 子曰:“寧武子①,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②。” 【新注】 ① 寧( nìng)武子:衛國大夫寧俞。 ② 知( zhì):同“智”,聰明。愚:愚笨,糊涂。 【新譯】 孔子說:“寧武子這個人,國家安定時,他顯得足智多謀;國家危亂時,他則顯得愚笨糊涂。他的邦有道露才之“智”,一般人還可以學得到;他的邦無道裝傻之“愚”,實在是不可企及啊!” 【新識】 本章論寧武子。寧武子名俞,衛國人,文公、成公時為大夫,武是其謚號。成公無道,為晉所攻,失國奔于楚、陳,后為晉侯所執。寧武子不避艱險,立朝不去,周旋其間,卒保其身,而濟其君。故孔子贊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集解》孔安國注:“佯愚似實,故曰不可及也。”邢昺疏:“若遇邦國有道,則顯其知謀;若遇無道,則韜藏其知而佯愚。”此佯愚即是智,可謂大智若愚。類似言說在《論語》中不止一見。如夫子說:“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遜。”“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危邦不入,亂邦不居。”不一而足。更值得注意的是下一章: 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衛靈公》) 眾所周知,孔子主張“直道而行”,然蘧伯玉的“卷而懷之”顯然并非直道,而夫子竟贊之為君子,何也?蓋因直道亦可以行義從權也。孔子說:“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又說:“無可無不可。”孟子也說:“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此亦可下一轉語:“可以智則智,可以愚則愚。”鄭板橋嘗云:“聰明難,糊涂亦難,由聰明而轉入糊涂,更難。” 此章亦須做好分辨:一方面,須理解夫子對寧武子的肯定,并非一味贊同其“佯愚”,而是為亂世之中人的基本生命尊嚴和價值,保留了一道“生門”。亂世無道,“槍打出頭鳥”,適當的明哲保身,不僅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權利!那種動輒振臂一揮,用正義、道德、自由甚至革命之名,綁架大多數人放棄生命的人,常常是*為可疑的野心家、陰謀家。孔子力行中道,不偏不倚,故以無道而佯愚,乃權宜之計,合乎道義,無可厚非。 另一方面,又須知“佯愚”并非一味的怯懦和圓滑。莊子說:“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莊子不贊成“機心”,孔子亦然,嘗謂:“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子也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可知孔孟既不贊同輕死,更不贊同茍活。俗話說:“臨財不茍得,臨難不茍免。”此之謂也。 今按:美國波士頓有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碑上銘刻著德國新教牧師馬丁·尼莫拉( Martin Niemller,1892—1984)的著名箴言: 在德國,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 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后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 此后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沒有說話,因為我是新教教徒; *后他們提著刀奔我而來,卻再也沒有人站出來為我說話了。 這說明,明哲保身的價值有效性是有限度的,如死亡僅危及自身,我自可選擇趨利避害;如死亡已如瘟疫般危及群體乃至共同體之總體生命,則必須挺身而出。此即孟子所謂“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就人類社會而言,確有比死亡更可惡者,即人類全體生命尊嚴和價值的被踐踏。此亦涉及群己關系之對待,當有一種天下情懷與價值擔當,只有“我為人人”,才會“人人為我”。今日公民社會之建設,正須人人皆有公民意識,人人皆有此天下關懷與道義擔當也! 選自劉強《論語新識》,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 書摘——君子和而不同 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①,小人同而不和。” 【新注】 ① 和而不同:和諧而不求同一。《集注》:“和者,無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新譯】 孔子說:“君子能與人和睦相處,但不求同一;小人與人強求同一,但不能和睦相處。” 【新識】 此章再論君子小人之辨。“和而不同”之思想,對于養成人格、優化制度、改善生態皆有啟發意義。 先說人格養成。如周比、驕泰、刑惠、義利等范疇一樣,和同范疇亦相背反,構成君子與小人的重大差異。《集注》尹氏曰:“君子尚義,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君子主和,故能兼容不同觀點,求同存異;小人尚同,故常睚眥必報,黨同伐異。故欲養成君子人格,既要能厚德載物,兼容并包,又要能自證性命,守死善道。 次說制度優化。“和而不同”之思想亦可作為政治制度的基礎倫理。《左傳·昭公二十年》載: 齊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臺,子猶(梁丘據)馳而造焉。公曰:“唯據與我和夫!”晏子對曰:“據亦同也,焉得為和?”公曰:“和與同異乎?”對曰:“異。和如羹焉,水醯、醢、鹽、梅以烹魚肉, 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無爭心。……今據不然。君所謂可,據亦曰可;君所謂否,據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子以烹飪為例,說明君臣之間事事求同并非好事,不如獻可替否、取長補短更有助于國政。事實上,廣開言路、尊重異見、善納雅言、保障思想及言論自由等,一直是古今中外開明政治的基本價值認同和制度設計。馬克思在《評普魯士*近的書報檢查令》一文中說: 你們贊美大自然令人賞心悅目的千姿百態和無窮無盡的豐富寶藏,你們并不要求玫瑰花散發出和紫羅蘭一樣的芳香,但你們為什么卻要求世界上*豐富的東西—精神只能有一種存在形式呢?……每一滴露水在太陽的照耀下都閃現著無窮無盡的色彩。但是精神的太陽,無論它照耀著多少個體,無論它照耀什么事物,卻只準產生一種色彩,就是官方的色彩!精神的*主要形式是歡樂、光明,但你們卻要使陰暗成為精神的唯一合適的表現;精神只準穿著黑色的衣服,可是花叢中卻沒有一枝黑色的花朵。精神的實質始終就是真理本身,而你們要把什么東西變成精神的實質呢?謙遜。……天才的謙遜是要忘掉謙遜和不謙遜,使事物本身突現出來。精神的謙遜總的說來就是理性,就是按照事物的本質特征去對待各種事物的那種普遍的思想自由。 馬克思的觀點可以一言以蔽之,即“和而不同”。夫子說:“攻乎異端,斯害也已。”“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皆是反對打壓不同意見,哪怕是錯誤的意見,也當有表達之權利。前引法國哲學家伏爾泰說:“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英國哲學家羅素也說:“參差百態乃是幸福之源。”皆可視為對價值多元、思想自由、和諧社會之由衷向往與贊美。再說生態改善。中國傳統文化*重中和之道,主張天人合一,故“和而不同”實乃天道自然之體現。《周易·系辭下》云:“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又《禮記·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換言之,天下萬物,理一分殊,各有其道,尊重差異,甚至促成差異,恰恰有利于彼此更好地生長發展。《國語·鄭語》載史伯說:“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這種“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哲學思想充滿了“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東方智慧。可以說,“和而不同”的君子人格不僅合乎人道,更合乎天道。君子為何坦蕩蕩,小人為何長戚戚?蓋君子應天順人,小人逆天悖理也。 今按:夫子“和而不同”之思想,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樣,同為處理人際及國際關系之“黃金法則”。君子守道,故求和,動靜皆合于自然;小人逐利,故求同,言行皆悖乎天理。今有淺人以為現代社會,君子人格早已過時,甚至標榜“真小人”總勝過“偽君子”。殊不知,君子小人乃價值判斷,真偽乃事實判斷,“真小人”自知其惡而不諱,早已不可救藥;“偽君子”之“偽”,按照荀子所謂“人之性惡,其善者偽”,“偽”即人為也。如一人向往君子之道而不斷努力,其未達到時即可謂之“偽君子”或者“準君子”。《大學》云:“小 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小人知掩其不善,便是良知未泯,若能潔己以進,日就月將,未必不可以臻于君子之域也。兩相對比,孰優孰劣,何勞辭費?以“真小人”標榜而不知恥,正拜今人求器不求道、謀食不謀道之賜,宜乎今日社會小人大行其道、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矣! 選自劉強《論語新識》,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
論語新識 作者簡介
劉強,字守中,別號有竹居主人。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詩學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嘉賓。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儒學與古典詩學、筆記小說的教學和研究,致力于傳統文化經典的現代闡釋與傳播。主要著作有《世說新語新評》《四書通講》《有刺的書囊》《魏晉風流》《竹林七賢》等。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山海經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