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小康中國之路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0127632
- 條形碼:9787220127632 ; 978-7-220-12763-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小康中國之路 本書特色
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走自己的路,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立足點,更是黨百年奮斗得出的歷史結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走自己的路”,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走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民族復興、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之路、成功之路。“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回望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道路,汲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寶貴經驗,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提供有益借鑒,具有*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小康中國之路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系統闡述中國小康社會建成之路的著作,講述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通過不斷探索*終形成完整的“小康社會”理論,尋找到中國特色主義道路這條實現現代化的正確道路。 本書以“尋路”(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探索)—“指路”(小康社會理論的形成)—“行路”(總體小康水平的達到)—“擴路”(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成路”(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定路”(邁向現代化國家的道路自信)為基本框架,記述在“小康社會”理論的指導下,中國逐步確定實現現代化的指導方針和具體路徑,激發社會發展進步的巨大活力,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顯著擴展。 本書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成就,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逐漸成型。 本書闡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小康中國之路 目錄
前 言
**章 尋路: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探索
1.“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2.向內看,向外看
3.重大調整——“中國式的現代化”
第二章 指路:小康社會理論的形成
1.“小康”目標的誕生
2.小康社會理論初成
3.開放與改革
4.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5.“三步走”的百年戰略
第三章 行路:總體小康水平的達到
1.小康臨界值的制定
2.開發浦東與南方談話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提前翻兩番
4.“新三步走”的提出
5.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第四章 擴路: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
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目標的提出
2.抗擊“非典”與科學發展
3.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4.生態文明建設
5.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第五章 成路: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開啟
2.貫徹新發展理念
3.決勝脫貧攻堅
4.推進鄉村振興
5.樹立文化自信
6.守護綠水青山
第六章 定路:邁向現代化國家的道路自信
1.小康中國之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段落
2.小康中國之路演繹改革開放精神
3.小康中國之路確立邁向現代化國家的道路自信
參考文獻
后 記
小康中國之路 節選
3.重大調整——“中國式的現代化” 中國與世界現代化先進水平之間的巨大差距,促使鄧小平思考既定的“在20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目標的可行性。 1978年9月12日,在朝鮮訪問的鄧小平感慨地對金日成說:“*近我們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們落后。什么叫現代化?五十年代一個樣,六十年代不一樣了,七十年代就更不一樣了。”他感到“我們頭腦里開始想的同我們在摸索中遇到的實際情況有差距”“在本世紀末我們肯定不能達到日本、歐洲、美國和第三世界中有些發達國家的水平”。他在1978年9月6日會見來訪的日本新聞界人士時,對到20世紀末中國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目標作出了比較“保守”的解釋:就是到20世紀末,我們實現了四個現代化,我們也還是不富,我們的水平比你們差得遠。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決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做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由此開始了以改革開放為鮮明特征的新時期。 與此同時,因高指標造成的國民經濟比例關系嚴重失調的矛盾日益顯現,對經濟進行大規模調整,已經迫在眉睫。 1979年3月21日至23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討論1979年國民經濟計劃和國民經濟調整問題。會上,國家計委提交了修改1979年計劃的建議,認為:1978年建設規模搞大了,引進搞急了,鋼搞多了,加劇了國民經濟比例的失調,要下決心進行調整,加強農業和輕工業,縮短基本建設戰線,工業速度由12%降為8%。中央政治局同意國家計委的建議。21日,陳云在會上特別指出:“我們搞四個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強國,是在什么情況下進行的。講實事求是,先要把‘實事’搞清楚。這個問題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我們國家是一個九億多人口的大國,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農民。革命勝利三十年了,人民要求改善生活。有沒有改善?有。但不少地方還有要飯的,這是一個大問題。”“一方面我們還很窮,另一方面要經過二十年,即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這是一個矛盾。人口多,要提高生活水平不容易;搞現代化用人少,就業難。我們只能在這種矛盾中搞四化。這個現實的情況,是制定建設藍圖的出發點。”23日,鄧小平在會上指出:“中心任務是三年調整,這是個大方針、大政策。經過調整,會更快地形成新的生產能力。這次調整,首先要有決心,東照顧西照顧不行,決心很大才干得成。要看到困難,把道理講清楚,把工作做充分。”“過去提以糧為綱、以鋼為綱,現在到該總結的時候了。”4月5日至28日,中央工作會議確定用3年時間對國民經濟實行以調整為中心的“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 在領導經濟調整的過程中,鄧小平、陳云等人根據中國的國情并參照世界各國現代化的進程,重新思考在國家基礎薄弱、財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實現現代化需要多快的速度,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到20世紀末究竟要達到一個什么水平的問題。 1979年3月21日,鄧小平在會見馬爾科姆·麥克唐納為團長的英中文化協會執行委員會代表團時,**次提出了“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我們定的目標是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的概念與西方不同,我姑且用個新說法,叫做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現在我們的技術水平還是你們五十年代的水平。如果本世紀末能達到你們七十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就是達到這個水平,也還要做許多努力。由于缺乏經驗,實現四個現代化可能比想像的還要困難些。” 兩天后,他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把“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表述為“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同外國人談話,用了一個新名詞:中國式的現代化。到本世紀末,我們大概只能達到發達國家七十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 3月30日,鄧小平在理論工作務虛會上對“中國式的現代化”作了全面深入的闡發,尤其是結合了我國的國情:“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是中國現代化建設“必須看到”和“必須考慮”的“兩個重要特點”。“由于底子太薄,現在中國仍然是世界上很貧窮的國家之一。中國的科學技術力量很不足,科學技術水平從總體上看要比世界先進國家落后二三十年。”“耕地少,人口多特別是農民多,這種情況不是很容易改變的”。因此,“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 “中國式的現代化”是中國現代化道路探索中產生的一個重要的新概念。 1979年7月28日,鄧小平在青島**次為“中國式的現代化”定出標準:“搞現代化就是要加快步伐,搞富的社會主義,不是搞窮的社會主義”,“如果我們人均收入達到一千美元,就很不錯,可以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 “人均收入達到一千美元”,“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這就是到20世紀末要實現的“中國式的現代化”。人均1000美元,這是參照西方發達國家人均收入得出的標準。用“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這樣老百姓的家常話來描述現代化發展目標,使“現代化”這樣一個抽象的概念,變得讓普通人民群眾都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有一個標準了,但人均收入達到1000美元,究竟是什么樣?能不能達到?鄧小平還在進一步思考。 又過了兩個多月,10月4日,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座談會上,鄧小平參照國際上通用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衡量標準,對“中國式的現代化”目標作進一步的解釋和說明:“所謂政治,就是四個現代化。我們開了大口,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后來改了個口,叫中國式的現代化,就是把標準放低一點。特別是國民生產總值,按人口平均來說不會很高。據澳大利亞的一個統計材料說,一九七七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按人口平均為八千七百多美元,占世界第五位。**位是科威特,一萬一千多美元。第二位是瑞士,一萬美元。第三位是瑞典,九千四百多美元。第四位是挪威,八千八百多美元。我們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能不能達到人均上千美元?前一時期我講了一個意見,等到人均達到一千美元的時候,我們的日子可能就比較好過了”,“現在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大概不到三百美元,要提高兩三倍不容易。我們還是要艱苦奮斗。就是降低原來的設想,完成低的目標,也得很好地抓緊工作,要全力以赴,抓得很細,很具體,很有效”。 發展目標是一個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關系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影響著發展戰略的成敗。 一個發展目標的提出,往往是經過深思熟慮,再慎重提出的。通常,一個成熟的發展目標包括三個要素:對此前目標的繼承、發展和修訂,對現實情況的針對性,對戰略藍圖的總結。換句話說,要綜合關照過去、現在和未來。縱觀全局,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如同一場漫長艱苦、環境復雜、競爭激烈的馬拉松比賽,為了民族和文明的存續與繁榮,我們不僅要跑到終點,更要以*好的成績完成歷史使命。在現實中,世界頂級的馬拉松選手都會針對比賽中的不同階段制定不同的運動策略。可想而知,要制定這樣的策略必須始終貫徹實事求是的精神、運用科學嚴謹的方法、采用清晰可靠的表述,并根據環境變化和*新進展不斷進行調整矯正。歷史上,我們曾經犯過剛離開起跑線就采用百米沖刺的錯誤。痛定思痛,黨中央開始重新思考既符合我國客觀實際又能充分調動全國人民的主觀能動性、既避免急躁冒進又富有競爭力的發展目標。這成為我們終于尋找到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正確道路的關鍵契機。
小康中國之路 作者簡介
周錕,男,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和同濟大學,法學博士,現為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三研究部鄧小平理論與改革開放新時期黨史研究一處副處長、副研究員,中央宣傳部“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國家高端智庫核心成員。參與《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三卷)、《鄧小平傳》(下卷)、《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關于中國共產黨歷史論述摘編》等中央重大項目的編寫,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課題《革命精神譜系研究》等科研項目。創作出版《“南方談話”從何處來:追尋鄧小平的思想軌跡》《小康的真諦》等個人專著,任《大決策》等圖書副主編,參與籌辦《偉大的變革》等大型展覽,擔任《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灣區兒女》《敢叫日月換新天》等十余部影視劇、電視片編劇、撰稿,在《人民日報》《黨建》《思想理論教育導刊》等刊物發表理論文章八十余篇,作品多次獲“五個一工程”獎。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朝聞道
- >
自卑與超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隨園食單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姑媽的寶刀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