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復旦談譯錄(第四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77563
- 條形碼:9787542677563 ; 978-7-5426-7756-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復旦談譯錄(第四輯) 內容簡介
《復旦談譯錄》 第四輯,甄選10篇翻譯史、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研究的優秀論文:有針對譯者和翻譯贊助者的詳細考察(如“傳科學之教的教士”傅蘭雅、**代走向世界的知識分子王韜、晚清名臣張之洞、中國“新感覺派”代表人物劉吶鷗);有關于重要作家譯作在華傳播的詳細爬梳(如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偵探小說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
復旦談譯錄(第四輯) 目錄
專欄:中國翻譯史研究
王宏志︱主持人的話
鄒振環︱傳統知識分類現代轉型的一環——傅蘭雅編纂譯書書目芻議
段懷清︱晚清翻譯中的“譯者安全”與“譯本安全”
蘇艷︱張之洞的翻譯贊助思想與行為研究
文學翻譯與跨文化研究
范若恩︱“創造性叛逆”:一個被誤讀和誤譯的概念
——“創造性叛逆”的歷史語義和翻譯文學的歸屬
范若恩︱文學解讀的關鍵詞:“創作性偏離”
甘麗娟、苗學華︱紀伯倫在中國的傳播現象研究——譯介與研究的反差及其反思
戰玉冰︱“偵探小說女王”的兩次“來華”——以20世紀40年代和80年代阿加莎·克里斯蒂偵探小說漢譯為例
外國翻譯史研究
陳芷薇、崔峰︱翻譯與社會的互動——論新加坡華文報的零翻譯現象
翻譯實踐探索
羅懷宇︱中國古詩英譯問題與方法管窺——以《江雪》英譯為例
研究生論壇
楊欣︱論蘇曼殊、魯迅、王國維在拜倫譯介活動中的形象建構——管窺20世紀初期浪漫主義在中國
曹禹杰︱拓荒者的苦悶——由劉吶鷗20世紀30年代前后的翻譯實踐重審“軟性電影”論戰
附 錄
標題與摘要(Titles and Abstracts)
征稿啟事(Call for Papers)
復旦談譯錄(第四輯) 節選
紀伯倫在中國的傳播現象研究 ——譯介與研究的反差及其反思 (節選) 一、以譯者為主體、以譯本為中心的傳播歷程 紀伯倫作品在中國的傳播歷程主要是通過作為傳播主體的譯者的辛勤耕作和譯本的出版發行來進行的,這一歷程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至今近百年,共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20—40年代,20世紀70—80年代,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今。 (一)紀伯倫在現代中國的傳播 20世紀20—40年代是紀伯倫及其作品在中國譯介的初始階段,也是紀伯倫在中國的傳播時期,主要譯者茅盾、張聞天、沈澤民、趙景深、劉廷芳和冰心等不僅都是活躍于當時文壇的作家與翻譯家,而且每人幾乎都是身兼數職,如茅盾曾兼任《小說月報》的主編,趙景深兼任開明書店編輯和《文學周報》主編,沈澤民、張聞天是文學家和革命家,劉廷芳、冰心則是教授兼文學翻譯家等。他們對紀伯倫作品的譯介是出于一種自發的熱愛之情,其譯作或是發表于當時一些著名的文學刊物如《文學周報》和宗教刊物如《真理與生命》,或是由當時著名的出版社如北新書局、上海書店印行。經過他們的努力,紀伯倫作品在中國逐漸由單篇的零散譯介開始轉向對整部作品的譯介,《瘋人》《前驅者》《人子耶穌》和《先知》等都是紀伯倫散文詩創作特點較為顯著的作品,基本上能夠代表詩人創作后期的主要成就。 茅盾是紀伯倫作品在中國譯介和引進的先驅者。劉廷芳是將紀伯倫作品完整譯介到中國的**人,其譯本《瘋人》開創了中國譯介紀伯倫作品的先河。他不僅是對紀伯倫的創作概況了解和介紹*多的一位學者,也是譯介紀伯倫作品數量*多的一個譯者。冰心的譯本《先知》則成為中國譯介紀伯倫作品的經典文本。 但是“當三十年代初冰心先生打開紀伯倫譯介和研究的大門時,本該有一批人‘跟進’。但奇怪的是,自那時起竟出現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空白期’,除了《先知》曾經重印過一兩次外,幾乎沒有任何新譯出現!應該說,這是我國外國文學翻譯界和研究界的一大失誤…… ”的確,自《先知》譯本出版后,紀伯倫作品在中國的譯介出現了長達十幾年的空白時期,這固然與當時譯壇對西方文學名家名作的大量譯介有關,也與紀伯倫自1931年4月10日病逝后從美國文壇上消失、沒有繼續出版引人注目的文學作品有關。當然,更重要的是與當時中國連續遭遇的戰爭災難有關。 (二)紀伯倫在港臺地區的傳播 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大陸譯壇多是通過俄譯本轉譯紀伯倫早期的阿拉伯語作品。但是隨著20世紀60年代初期中國與蘇聯關系的中斷,特別是1966年開始的“文革”,中國大陸譯壇出現了萬馬齊喑的局面;而同一時期香港和臺灣地區的紀伯倫作品譯介卻取得了較為可觀的成就,其中20世紀70—80年代臺灣地區的成就更為突出。 香港地區對紀伯倫作品的關注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后期丘向山對《先知》的譯介,20世紀70年代中期杜漸集中譯介了紀伯倫的小說,但這種單人獨譯的局面沒有引起多大的注意與反響;而臺灣地區卻成果豐碩,成為這個時期中國譯介紀伯倫作品的中心。 揭開臺灣紀伯倫作品翻譯序幕的是1970年王季慶《先知》譯本的問世。此后,各種紀伯倫作品的中譯本不斷出現:從《瘋人》《人子耶穌》等被翻譯出版,到《流浪者》《破翼》等首次在中國譯壇的出現,還有**個中英對照本的《紀伯倫全集》,使臺灣的紀伯倫作品譯介在短期內出現了這樣一個熱潮:同一作品不斷出自不同譯者和不同出版社,且同一個譯本不斷再版,如《先知》在三年時間里就出現了四個不同的譯本,甚至同一年竟有兩個譯本同時出現,《流浪者》在兩年的時間里先后出現了三個不同的譯本,《瘋人》的譯介也是如此。 盡管20世紀70年代初期臺灣的紀伯倫作品譯介出現了**個高峰,但因為無計劃的整理翻譯,且不能由一家出版商全盤主理,很容易出現重復且有因襲充數之嫌。上述局面很快因1973年水牛出版社出版郭祖欣翻譯的《紀伯倫評傳——此人來自黎巴嫩》得到扭轉:這是由美國女作家巴巴拉·楊在紀伯倫于1931年去世不久寫成的一部傳記,它在增進人們對紀伯倫生平與創作的了解、推動臺灣學者進一步譯介紀伯倫作品的熱情方面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其后的紀伯倫譯介工作開始轉向以前譯介較少或沒有譯介的作品,如《先知花園》《沙與泡沫》《大地之神》《淚與笑》《紀伯倫書簡》《紀伯倫情書全集》《人子耶穌》等都開辟了臺灣乃至中國首譯的先例。臺灣的紀伯倫譯介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出現了第二次高峰。尤其值得提及的是,這個時期還改變了此前紀伯倫詩集單部譯介的局面,出現了以一人之力獨譯多部作品的局面。聞璟是20世紀70年代上半期臺灣的紀伯倫作品譯介中,成就較為突出且譯本也頗有特色的譯者。 他獨自翻譯了《先知花園》《沙與泡沫》《大地之神》《淚與笑》等多部散文詩集。 ……
復旦談譯錄(第四輯)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陶磊,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翻譯史研究。出版專著《“直譯”“意譯”觀念溯源:從佛經翻譯到蘭學翻譯》(2020),在《復旦學報》《華東師范大學學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中國文化》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多篇,參譯《黑暗的閘門:中國左翼文學運動研究》(夏濟安)。 【副主編簡介】 戴從容,復旦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教授,上海市曙光學者,復旦大學文學翻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英語文學的研究以及翻譯研究和實踐。著有《人類真的是耶胡嗎?》(2019)、《當代英語文學的多元視域》(2016)、《喬伊斯、薩義德和流散知識分子》(2012)、《自由之書 :〈芬尼根的守靈〉解讀》(2007)等,譯著有《藍色吉他》(2018)、《芬尼根的守靈夜》(第一卷,2013)、《知識分子都到哪里去了:對抗21世紀的庸人主義》(2005)、《意識形態與文化身份:現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場》(2004)等,在國內外各級期刊發表論文80余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經典常談
- >
自卑與超越
- >
姑媽的寶刀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山海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