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走進孟子的世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4387608
- 條形碼:9787504387608 ; 978-7-5043-8760-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走進孟子的世界 本書特色
《走進孟子的世界》引領我們從孟子這位前人的腳步中探尋出路,啟發我們尋找到人生的幸福與智慧:教我們救人——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教我們做人——養浩然之正氣;教我們自強——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曾益其所不能。我們能從圣人的書籍中找到當代人所面臨的*緊迫的問題和解決辦法,從而建立高尚的品德涵養,提升正能量,長養浩然正氣,使得人人都能獲得幸福與智慧。
走進孟子的世界 內容簡介
《走進孟子的世界》內容是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古籍經典四書之一的《孟子》所作。《孟子》一書共計七篇,以梁惠王篇居首,分成上下篇,上篇計七章,下篇計十六章。全篇均搜羅孟子與梁惠王、齊宣王、滕文公等人的對話,內容幾乎均重在戰國時期政治以及儒家哲學與文化建設上,正式標明“仁者無敵”的理念以及“王道保民”的方針,并以“義利之別”為全篇的開宗明義。
走進孟子的世界 目錄
梁惠王篇
**章 / 2
第二章 / 6
第三章 / 8
第四章 / 11
第五章 / 13
第六章 / 15
第七章 / 16
第八章(下篇**章) / 23
第九章(下篇第二章) / 25
第十章(下篇第三章) / 27
第十一章(下篇第四章) / 29
第十二章(下篇第五篇) / 32
第十三章(下篇第六章) / 35
第十四章(下篇第七章) / 36
第十五章(下篇第八章) / 38
第十六章(下篇第九章) / 40
第十七章(下篇第十章) / 41
第十八章(下篇第十一章) / 43
第十九章(下篇第十二章) / 45
第二十章(下篇第十三章) / 47
第二十一章(下篇第十四章) / 48
第二十二章(下篇第十五章) / 50
第二十三章(下篇第十六章) / 51
公孫丑篇
第二章 / 58
第三章 / 64
第四章 / 65
第五章 / 66
第六章 / 68
第七章 / 74
第八章 / 75
第九章 / 76
第十章(下篇**章) / 78
第十一章(下篇第二章) / 79
第十二章(下篇第三章) / 82
第十三章(下篇第四章) / 83
第十四章(下篇第五章) / 85
第十五章(下篇第六章) / 86
第十六章(下篇第七章) / 87
第十七章(下篇第八章) / 89
第十八章(下篇第九章) / 90
第十九章(下篇第十章) / 92
第二十章(下篇第十一章) / 94
第二十一章(下篇第十二章) / 95
第二十二章(下篇第十三章) / 97
第二十三章(下篇第十四章) / 98
滕文公篇
**章 / 102
第二章 / 103
第三章 / 105
第四章 / 108
第五章 / 114
第六章(下篇**章) / 117
第七章(下篇第二章) / 119
第八章(下篇第三章) / 120
第九章(下篇第四章) / 122
第十章(下篇第五章) / 124
第十一章(下篇第六章) / 126
第十二章(下篇第七章) / 127
第十三章(下篇第八章) / 129
第十四章(下篇第九章) / 130
第十五章(下篇第十章) / 133
離婁篇
**章 / 138
第二章 / 140
第三章 / 141
第四章 / 142
第五章 / 143
第六章 / 144
第七章 / 145
第八章 / 146
第九章 / 147
第十章 / 148
第十一章 / 150
第十二章 / 151
第十三章 / 152
第十四章 / 153
第十五章 / 154
第十六章 / 155
第十七章 / 156
第十八章 / 159
第十九章 / 160
第二十章 / 161
第二十一章 / 162
第二十二章 / 163
第二十三章 / 164
第二十四章 / 165
第二十五章 / 166
第二十六章 / 167
第二十七章 / 169
第二十八章 / 170
第二十九章(下篇**章) / 171
第三十章(下篇第二章) / 172
第三十一章(下篇第三章) / 173
第三十二章(下篇第四章) / 175
第三十三章(下篇第五章) / 176
第三十四章(下篇第六章) / 177
第三十五章(下篇第七章) / 178
第三十六章(下篇第八章) / 179
第三十七章(下篇第九章) / 179
第三十八章(下篇第十章) / 180
第三十九章(下篇第十一章) / 181
第四十章(下篇第十二章) / 182
第四十一章(下篇第十三章) / 183
第四十二章(下篇第十四章) / 184
第四十三章(下篇第十五章) / 185
第四十四章(下篇第十六章) / 186
第四十五章(下篇第十七章) / 187
第四十六章(下篇第十八章) / 188
第四十七章(下篇第十九章) / 189
第四十八章(下篇第二十章) / 190
第四十九章(下篇第二十一章) / 191
第五十章(下篇第二十二章) / 192
第五十一章(下篇第二十三章) / 193
第五十二章(下篇第二十四章) / 194
第五十三章(下篇第二十五章) / 196
第五十四章(下篇第二十六章) / 197
第五十五章(下篇第二十七章) / 199
第五十六章(下篇第二十八章) / 200
第五十七章(下篇第二十九章) / 202
第五十八章(下篇第三十章) / 203
第五十九章(下篇第三十一章) / 205
第六十章(下篇第三十二章) / 206
第六十一章(下篇第三十三章) / 207
萬章篇
**章 / 212
第二章 / 214
第三章 / 216
第四章 / 218
第五章 / 220
第六章 / 222
第七章 / 224
第八章 / 226
第九章 / 228
第十章(下篇**章) / 229
第十一章(下篇第二章) / 232
第十二章(下篇第三章) / 234
第十三章(下篇第四章) / 236
第十四章(下篇第五章) / 238
第十五章(下篇第六章) / 239
第十六章(下篇第七章) / 242
第十七章(下篇第八章) / 245
第十八章(下篇第九章) / 246
告子篇
**章 / 250
第二章 / 251
第三章 / 253
第四章 / 254
第五章 / 257
第六章 / 259
第七章 / 262
第八章 / 264
第九章 / 267
第十章 / 268
第十一章 / 270
第十二章 / 271
第十三章 / 272
第十四章 / 273
第十五章 / 275
第十六章 / 277
第十七章 / 278
第十八章 / 279
第十九章 / 280
第二十章 / 281
第二十一章(下篇**章) / 282
第二十二章(下篇第二章) / 284
第二十三章(下篇第三章) / 286
第二十四章(下篇第四章) / 287
第二十五章(下篇第五章) / 290
第二十六章(下篇第六章) / 291
第二十七章(下篇第七章) / 293
第二十八章(下篇第八章) / 295
第二十九章(下篇第九章) / 296
第三十章(下篇第十章) / 297
第三十一章(下篇第十一章) / 298
第三十二章(下篇第十二章) / 299
第三十三章(下篇第十三章) / 300
第三十四章(下篇第十四章) / 302
第三十五章(下篇第十五章) / 303
第三十六章(下篇第十六章) / 305
盡心篇
**章 / 308
第二章 / 310
第三章 / 311
第四章 / 312
第五章 / 314
第六章 / 315
第七章 / 316
第八章 / 316
第九章 / 317
第十章 / 318
第十一章 / 319
第十二章 / 320
第十三章 / 321
第十四章 / 322
第十五章 / 323
第十六章 / 325
第十七章 / 326
第十八章 / 327
第十九章 / 328
第二十章 / 329
第二十一章 / 330
第二十二章 / 332
第二十三章 / 333
第二十四章 / 334
第二十五章 / 335
第二十六章 / 336
第二十七章 / 337
第二十八章 / 339
第二十九章 / 339
第三十章 / 340
第三十一章 / 341
第三十二章 / 342
第三十三章 / 343
第三十四章 / 344
第三十五章 / 345
第三十六章 / 347
第三十七章 / 348
第三十八章 / 349
第三十九章 / 350
第四十章 / 351
第四十一章 / 352
第四十二章 / 353
第四十三章 / 354
第四十四章 / 355
第四十五章 / 356
第四十六章 / 357
第四十七章(下篇**章) / 358
第四十八章(下篇第二章) / 359
第四十九章(下篇第三章) / 360
第五十章(下篇第四章) / 361
第五十一章(下篇第五章) / 362
第五十二章(下篇第六章) / 363
第五十三章(下篇第七章) / 364
第五十四章(下篇第八章) / 365
第五十五章(下篇第九章) / 366
第五十六章(下篇第十章) / 366
第五十七章(下篇第十一章) / 367
第五十八章(下篇第十二章) / 368
第五十九章(下篇第十三章) / 369
第六十章(下篇第十四章) / 370
第六十一章(下篇第十五章) / 371
第六十二章(下篇第十六章) / 372
第六十三章(下篇第十七章) / 372
第六十四章(下篇第十八章) / 373
第六十五章(下篇第十九章) / 374
第六十六章(下篇第二十章) / 375
第六十七章(下篇第二十一章) / 376
第六十八章(下篇第二十二章) / 377
第六十九章(下篇第二十三章) / 378
第七十章(下篇第二十四章) / 379
第七十一章(下篇第二十五章) / 380
第七十二章(下篇第二十六章) / 381
第七十三章(下篇第二十七章) / 382
第七十四章(下篇第二十八章) / 383
第七十五章(下篇第二十九章) / 384
第七十六章(下篇第三十章) / 385
第七十七章(下篇第三十一章) / 386
第七十八章(下篇第三十二章) / 387
第七十九章(下篇第三十三章) / 388
第八十章(下篇第三十四章) / 389
第八十一章(下篇第三十五章) / 390
第八十二章(下篇第三十六章) / 391
第八十三章(下篇第三十七章) / 392
第八十四章(下篇第三十八章) / 395
走進孟子的世界 節選
【章旨】 此章孟子闡明治國之要道,力斥功利主義之危害,勸梁惠王當行仁義,則世可消弭篡殺, 人必敬愛親上。由此得知“仁義”乃儒家學說的主要宗旨。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 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 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釋】 1.梁惠王:即魏惠王。姓魏名罃。本都安邑(今山西省解縣,夏禹故都)。因太近于秦國,迭 受侵凌,后遷大梁(今河南省開封縣)。 2.叟:長老之稱。今說“老先生”,是尊稱。 3.大夫:官稱。三代官制,分卿、大夫、士三級。 4.家:此非家庭之家,乃卿大夫在其采邑內所設的機構。 5.士庶人:“士”,指讀書人。“庶人”,指百姓。“庶”,眾人。 6.交征:“征”,取也。上取乎下,下取乎上,故曰“交征”。 7.萬乘之國:指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喻指大國。 8.弒:地位卑賤殺地位尊上者,如子弒父,臣弒君。 9.饜:滿足。 【譯解】 孟子去見梁惠王,王說:“老先生,您不遠千里長途來到這里,也該有什么富強妙計,能使我梁 國得利吧?” 孟子答道:“王何必說利呢?除了利,還有仁義,我們談談好了。萬一人人只在‘利’字上爭奪計 較,那么國王定計較著:‘怎么使我的國得利?’大夫定計較著:‘怎么使我的家得利?’士和老百姓定 計較著:‘怎么使我本身得利?’像這樣舉國上上下下交相取利,國家就危險了!所以在可出萬輛兵 車的大國里,那殺死國君的,必定是享有采地、分掌千輛兵車的大夫;在可出千輛兵車的小國中,那 殺死國君的,必定是享有采地、分掌百輛兵車的大夫。在秩序井然的社會里,規定著天子擁有兵車 萬輛,而其分封為諸侯者,便擁有兵車千輛,身為大夫者擁有兵車百輛。所以,從一萬輛兵車里取得 一千輛,從一千輛兵車里取得一百輛,已不能算不多了;假如是臣下不講義理,只重私利,當然不篡奪 君位便不會滿足。可是,從來沒有講仁愛卻遺棄父母的人,也從來沒有守道義而把君上拋在腦后的 人。請王還是談談仁義好了,何必要說利呢? 【心得妙解】 (一)本章大意解析 梁惠王,即魏惠王,簡史如下:春秋五霸*強者為晉國,但后來大權操于六位大夫手中(即 韓、趙、魏、智、范、中行),六位大夫又經過一場權力斗爭后,僅剩韓、趙、魏三大夫,結果干脆滅 掉并平分晉國,此即史上所謂的“三家分晉”,簡稱“三晉”,從此即由春秋時代轉為戰國時代了。 由于魏國所搶到的土地位置在原來晉國的核心區,再加上開國君主魏文侯,尊禮于子夏 (孔子之弟子)、段干木、田子方,又任用李悝為法律兼農業經濟學家,訂立法典,提倡盡地力。 至其子魏武侯時,并以吳起為軍事家兼政治家,大破秦兵。國勢日強,武侯之子稱王,即魏惠 王。但自從馬陵之戰,齊國大將孫臏打敗魏將龐涓后,魏國的聲勢一落千丈,接連被齊、秦、楚 等國打敗,兒子申亦被擄而死,于是魏惠王一則是因為國都太接近秦國,故先將國都遷于今河 南開封—大梁,從此魏國改稱梁國。魏惠王便通稱梁惠王(照理說魏為諸侯,不得稱王,僅 可稱侯,諸如其祖魏文侯,然魏罃好大喜功,故僭越稱王)。二則為了報仇雪恨,故學其祖用卑 禮厚幣招待四方賢士,力圖富國強兵。孟子遂于惠王后元十五年(公元前三二〇年)到了大梁去 見梁惠王,而有如上的一段對話。 蓋孟子立身戰國時代,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正是篡奪兼并,戰火兵亂的苦難時代。當 時,三家分晉,田氏篡齊,齊晉霸業尊王的傳統價值觀,卒告崩落。周文禮樂的共同解體,王天 下的常軌定制遽失,諸侯國不再維護大一統,而走向分崩離析。 周王朝之天下是由周文禮制架構而成,禮壞樂崩,天下崩頹倒塌,上下混同不分,歷史文化 傳統斷層,精神層面的理想完全失落,道德與文化的價值不被肯定。一切的生命活動,都落在 現實功利的衡量上,都發自原始物欲爭奪的直接表現,沒有規范,也沒有曲折,但見物欲狂揚, 奢靡流行。 于是整個時代是屬于兵家、縱橫家與游士俠客的舞臺。而獨獨孟子立身斯世,對抗時代狂 潮,首在重建價值觀念,肯定道德生命與文化的真理,試圖扭轉整個時代的風氣,故開宗明義 即標舉利義之別的價值論,把自然生命引向道德生命,把功利實效引向仁義價值,把列國霸道 引向仁政王道。 這一以功利衡量價值的時代風氣,在孟子見梁惠王時,就被梁惠王一語道破。他說:“老 先生啊!你不辭辛勞地跋涉千里長途而來,請問對我的國家會帶來什么有利的發展呢?” 梁惠王的想法代表了整個時代的價值觀,孟子不遠千里而來,是蘊含著多少生命的真誠 理想與道義啊!奈何梁惠王迎頭拋了一句“將何以利吾國”的問話,豈不是讓圣人心灰意冷嗎? 所以孟子不假辭色,立即還了一句:“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因為一說利,在人我之間立即形 成一種利害關系的沖突與對抗,諸侯國說怎么樣對我的國有利,卿大夫說怎么樣對我的家有 利,士及庶人說怎么樣對我的身有利。人人若都以利為先,就是一場無可避免、上下交征利的 混亂局面。這對諸侯國說來,豈不是落入了危機之中嗎? 孟子認為君王主政不要說利,而當講仁義:“仁”是父子之親擴展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義”是君臣之義擴展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心一發就不會有人遺棄他的親人,擔當道義就 不會有人不敬重他的君王。由此舉國上下一片祥和,世界大同指日可待。 孟子此章對梁惠王的進言,是專就諸侯國如何安內而言,其立言的角度又專就道義上說 的義利之別,以求根本上扭轉時代的風氣。在整個時代講功利的風潮狂瀾中,孟子獨排眾議, 挺身而出,大聲宣稱:“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這一發自圣人生命的呼喚,正代表其覺悟的良 知,與歷史的定盤針。孔子之后,楊墨中分天下,至孟子出,儒學重振再興,乃為我國思想之主 流,深入每一個中國人的生命里、骨髓中。 (二)進德修業之妙義 本章提及一段“義利之辯”,成為孟子一書的開宗明義,孟子平生精研《詩》《書》《春 秋》,他的思想乃為圣門心法中孔子、曾子、子思的一脈相承,故孟子又是孔子學說的闡揚者, 有詩為證:“孔仁孟義周禮樂,堯天舜日漢文章。”孟子首先闡明人類的一大過失——為私利 而忘公義。關于此點,就連史學大師司馬遷讀《孟子》一書,當翻此開宗明義章時,亦有一番 感觸:“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歡也。曰:‘嗟乎!利,誠亂之始 也。夫子罕言利,常防其源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 以異哉!’”程子亦曰:“君子未嘗不欲利,但專以利為心則有害;唯仁義則不求利,而未嘗不利 也。當是之時,天下之人,唯利是圖,而不復知有仁義;故孟子言仁義而不言利,所以拔本塞源 而救其弊,此圣賢之心也。” 蓋梁惠王即位的時候是*緊張的時局,打了三次敗仗,兒子被齊所擄,國庫非常空虛,實 在羞對祖宗和國人,故一見孟子開口便說:“如何來利益我的國家?”想不到孟子卻給他當頭 棒喝,希望扭轉“私利”為“公利”仁義之道,方是真正大利,此正是圣人之用心所在。 其實義利之辯,*簡單的分別在于,利的后面跟著害,故稱“利害”。凡為私害公為“利”, 凡義理公正則為“義”,而為私而不害公,利己利人,甚至舍己為人均不屬于私的范疇,因為要 求人人大公無私,而仁義之公心皆出自于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良知本性,人人都有,各個不 缺。故儒家以“仁義”“中庸”為處事原則,如此便可稱為“宜”了。因為“義”即“宜”,處處合 宜,便近乎道了。 然而,今天的我們因為過分地看重生命里的物質欲望、財富地位、名利恩愛……失去其中 任何的一項,我們便難過地埋怨上天如何不公,得不到就痛苦萬分,完全忘卻了我們本來的人 生真諦和意義,只是一味地貪取,無奈終究是一場空。 難道說得到金錢就是獲得了幸福嗎?得到名利就是獲得了幸福嗎?如果真的是這樣,那么 現在幸福的人應該很多吧?畢竟有錢的人、有名的人很多。但是既然如此,為什么大家都還一 味地尋找幸福呢?有些人盡管傷痕累累,卻依然本末倒置地生活。 一般人看來,進德修業的君子就是個傻子,只懂得修道養德,清心寡欲,行仁攜義,大愛 眾生,完全沒有“瀟瀟灑灑過一生”。可是正所謂:“君子之所為,眾人固不識也。”孟子說:“君 子所做的事,一般人本來就不會了解。”一般人不會了解君子在道義中的無比幸福,無上幸福。 雖然君子寡欲,但君子內心保有了*珍貴的部分。孟子還說:“養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 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意思是:“修養內心的方法,沒 有比減少欲望更好的了。一個人如果欲望很少,那么內心即使有迷失的部分,也是很少的;一個 人如果欲望很多,那么內心即使有保存良善的部分,也是很少的。” 圣人君子正因為舍生取義,所以有大成就,能夠流芳千古,活出*有意義、*有價值的人 生,能獲得天下的名,得萬世的利。自古凡事有因必有果,因為這種大舍才能有大得。而凡夫只 為自己這個私我,拼搏一生*后仍是一場空,還帶有一身過錯。身體欲望的背后卻要靈魂來買 單,況且人爵哪有天爵高。世間的名利恩愛如流沙,握不住也守不久。 明代真可禪師曾感嘆道:“能將欲海輕掀倒,自古人間幾丈夫?”是啊,放下我們長久以來 一直執著的東西,確實很難。但是難又能怎么辦?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失意的人非常愁苦不堪,于是就去詢問老禪師。老禪師這時沒 有講一句話,而是把一個杯子給他,讓他抓緊了。老禪師說:“這就是你放不下的,你要牢牢抓 住。”這個人應允了。之后老禪師往杯子里倒滾燙的熱水,終于這個人抓不住了,手被燙得松開 來,杯子摔碎了。這時,老禪師淡淡地說:“放不下是因為不痛,痛了自然就放下了。” 這個故事不禁使我感嘆:難道我們非要等到傷痕累累、痛苦萬分的時候,又或是經歷各種 世事滄桑的時候,才能真正看開,真正看破放下,獲得幸福嗎?所謂有執著便有捆綁,執著什么 便被什么所束縛。因為所在乎的一顰一笑都揪著自己的心,快樂的鑰匙不在自己的手里,而是 在自己所在乎的“那個”的手里。所以當我們學會舍棄執著,不再緊抓不放,或全力抗拒時,我 們的生命就會開始流暢。舉個例子來說:只有當杯子空置時,人們才能看到杯子。杯子中盛放牛 奶時,人們看到的是牛奶;盛放果汁時,人們看到的是果汁……同樣地,當我們心中裝滿財富 權勢、名利地位、酒色財氣等欲望的時候,就已經失去了內心*寶貴的東西,而是因此蒙蔽了雙 眼,看不清真實的自己。 因此,人生的真諦與意義到底是什么呢?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只此一生,大愛蒼生,這才 是真正的“義”。圣人無私故能成其私,圣人不追逐利益反而得到天下*大的利益,故真正的 大義——用一首圣哲北宋大家張載的偈語來作總結,同時也是我人生的座右銘: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圣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走進孟子的世界 作者簡介
李星瑩,現任星林天下文化傳播公司執行總裁。受家庭熏陶,九歲聞道,子承父業。大學期間創辦明德國學社并任會長。畢業后受邀在全國各地、各企事業單位、各機關團體、各大中院校等弘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所授課程受到一致好評。2015年走進武漢十大高等院校如武漢工程大學、湖北生物科技學院等。授課8年之久,近上千場講座。2016年、2017年于北京大學EMBA商學院講學。希望將中華優秀圣賢文化弘揚到全世界,并勵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努力實現美麗的中國夢。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虎
- >
莉莉和章魚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姑媽的寶刀
- >
推拿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