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隋唐五代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85175
- 條形碼:9787568085175 ; 978-7-5680-8517-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隋唐五代史 本書特色
▼ 呂思勉經典斷代史之一,是呂先生畢生學術功力之所在。深受譚其驤、嚴耕望等歷史學家推崇,是研究隋唐五代史的基礎資料。 本書共二十三章皇皇近110萬字,是史學大家呂思勉晚年所做,匯其畢生學術功力。呂先生以史學家的通貫格局,多角度的展開敘述,為讀者再現了隋唐一統天下的恢弘磅礴氣勢,和五代十國的亂世風云,探討了歷史發展的緣由和規律。是讀者學習和了解隋唐五代歷史的必讀書目。 ▼本版在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張耕華教授的指導下,完善文下注,增補導讀,以及插圖和手稿。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張耕華長期致力于呂思勉遺著的整理工作,對呂思勉著作有極深的研究。本版印制,張耕華教授完善文下注,并撰寫導讀,引導讀者了解、閱讀本書,領悟歷史和文本本身的精妙。張耕華教授。還提供了呂思勉先生各時期的照片、手稿,此次出版一并付印,留給讀者緬懷先生,和感受先生嚴謹的寫作、治學精神。 ▼精裝印制,設計大氣典雅,采用大開本大字體,既可親子護眼閱讀,又有收藏價值。 呂思勉著作受制于體量龐大,市面上多采用小開本小字號設計以節約成本。本書采用大開本大字體設計,極大提高了閱讀舒適度,既不傷眼,還可隨書記錄筆記,且適合親子閱讀。同時精裝印制,設計大氣典雅,極有收藏價值。
隋唐五代史 內容簡介
本書是史學大家呂思勉代表性著作“四部斷代史”*后一部,是呂先生畢生學術功力之所在。本書共二十三章近110萬字。前部分以紀事本末體講述隋唐五代的政權更迭,王朝興衰;后則分專題,采用新的敘述典章制度的體例敘述隋唐五代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文化、民族關系等。呂先生在大量的文獻資料基礎上,以通貫的格局、多角度的展開敘述,展現了隋唐五代歷史發展的緣由和規律。展現了經過三百年紛爭后的隋唐一統天下的恢弘磅礴氣勢,以及合久必分后五代十國亂世風云,全景呈現隋唐五代這段紛繁歷史時期的各種風貌。對讀者了解隋唐五代歷史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讀者學習研究隋唐五代歷史文化的推薦閱讀書目。
隋唐五代史 目錄
**章 總論
第二章 隋室興亡
**節 文帝內治
第二節 文帝外攘
第三節 煬帝奪宗
第四節 煬帝荒淫
第五節 煬帝事四夷
第六節 隋末之亂上
第七節 隋末之亂下
第三章 唐之初盛
**節 高祖太宗之治
第二節 唐初武功一
第三節 唐初武功二
第四節 唐初武功三
第五節 唐初武功四
第六節 唐初武功五
第七節 唐初武功六
第四章 武韋之亂
**節 高宗之立
第二節 武后得政代唐
第三節 武后政治
第四節 高宗武后時外患
第五節 中宗復位
第六節 韋后亂政
第七節 玄宗之立
第五章 開元天寶治亂
**節 玄宗政治
第二節 開天邊事一
第三節 開天邊事二
第四節 開天邊事三
第五節 開天邊事四
第六節 開天邊事五
第七節 安史之亂上
第八節 安史之亂下
第六章 安史亂后形勢
**節 代宗之立
第二節 吐蕃回紇之患
第三節 藩鎮及內亂
第四節 代宗政治
第七章 德宗事跡
**節 德宗初政
第二節 東方藩鎮之變
第三節 涇師之變
第四節 興元后藩鎮起伏
第五節 貞元后邊患
第六節 貞元朝局
第八章 順憲穆敬四朝事跡
**節 順宗謀誅宦官
第二節 憲宗時藩鎮叛服
第三節 元和朝局
第四節 穆宗時藩鎮叛服
第五節 穆敬荒淫
第九章 文武宣三朝事跡
**節 甘露之變
第二節 武宣朝局
第三節 文武宣三朝藩鎮叛服
第四節 回紇之亡
第五節 吐蕃衰亂
第十章 唐室亂亡上
**節 懿僖荒淫
第二節 中葉后南蠻之患
第三節 懿僖時之內亂上
第四節 懿僖時之內亂中
第五節 懿僖時之內亂下
第六節 僖宗再播遷
第十一章 唐室亂亡下
**節 昭宗征河東
第二節 河東與邠岐華之爭
第三節 岐汴之爭
第四節 梁太祖代唐
第五節 唐末割據上
第六節 唐末割據下
第十二章 五代十國始末上
**節 梁唐盛衰
第二節 梁室之亡
第三節 后唐莊宗亂政
第四節 唐滅前蜀
第五節 后唐莊宗之亡
第六節 后唐明宗時內外形勢
第七節 從榮從厚敗亡
第十三章 五代十國始末中
**節 唐晉興亡
第二節 晉高祖時內外形勢
第三節 石晉之亡
第四節 契丹北去
第十四章 五代十國始末下
**節 郭威代漢
第二節 南方諸國形勢上
第三節 南方諸國形勢中
第四節 南方諸國形勢下
第五節 周世宗征伐
第六節 宋平定海內
第十五章 唐中葉后四裔情形
**節 東北諸國
第二節 南方諸國
第三節 西北諸國
第十六章 隋唐五代社會組織
**節 婚制
第二節 族制
第三節 人口
第四節 人民移徙
第五節 風俗
第十七章 隋唐五代社會等級
**節 門閥
第二節 豪強游俠
第三節 奴婢
第十八章 隋唐五代人民生計
節 物價工資資產
第二節 地權
第三節 侈靡之俗
第四節 官私振貸
第十九章 隋唐五代時實業
**節 農業
第二節 工業
第三節 商業
第四節 錢幣上
第五節 錢幣下
第二十章 隋唐五代人民生活
**節 飲食
第二節 食儲漕運糴糶
第三節 服飾
第四節 宮室
第五節 葬埋
第六節 交通
第二十一章 隋唐五代政治制度
**節 政體
第二節 封建
第三節 官制上
第四節 官制下
第五節 選舉上
第六節 選舉下6
第七節 賦稅上
第八節 賦稅下
第九節 兵制
第十節 刑制
第二十二章 隋唐五代學術
**節 學校
第二節 文字
第三節 儒玄佛思想轉移
第四節 史學
第五節 文學美術
第六節 自然科學
第七節 經籍
第二十三章 隋唐五代宗教
**節 諸教情狀
第二節 限制宗教政令
第三節 雜迷信
隋唐五代史 節選
論史者率以漢、唐并稱,其實非也,隋、唐、五代,與后漢至南北朝極相似,其于先漢,則了無似處,何以言之? 先漢雖威加四夷,然夷狄之入居中國者絕鮮,后漢則南單于、烏丸、鮮卑、氐、羌,紛紛入居塞內或附塞之地,卒成五胡亂華之禍。而唐代亦然,沙陀入據中原,猶晉世之胡、羯也。蕃、渾、黨項,紛紜西北,卒自立為西夏,猶晉世之氏、羌也。而契丹雄據東北,與北宋相終始,亦與晉、南北朝之拓跋魏極相似,一矣。漢有黃巾之起,而州郡據地自專,終裂而為三國,唐有黃巢之起,而長安之號令,不出國門,終裂而為五代十國,二矣。不特此也,漢世儒者,言井田,言限民名田,法家則欲行均輸,管鹽鐵,初猶相爭,《鹽鐵論》賢良文學與御史大夫之爭是也。至新莽遂合為一,田為王田,兼行五均、六管是也。功雖不成,其欲一匡天下,措斯民于衽席之安,其意則皎然也。而自魏、晉以來,人競趨于釋、老,絕不求矯正社會,而惟務抑厭其本性,以求與之相安。本性終不可誣也,則并斯世而厭棄之,而求歸于寂滅,為釋、老者雖力自辯白,然以常識論之,豈不昭昭如此耶?常人論事,固無深遠之識,亦鮮偏蔽而去實際太遠之病,順世外道之所由立也。夫舉一世而欲歸諸寂滅,是教社會以自殺也。教社會以自殺,終非社會所能聽從,故至唐而辟佛之論漸盛,至宋而攘斥佛、老之理學興焉。然宋儒之所主張者,則以古代社會之組織為天經地義,而強人以順從古代之倫紀而已;人心之不能無慊于古道,猶其不能無慊于今日之社會也。而宋儒于此,亦惟使人強抑其所欲求,以期削足而適履,此與言佛、老者不求改革社會,而惟務抑厭人之本性者,又何以異?此又其若相反而實相類者也。世運豈真循環耶?非也。世無不變之事,亦無驟變物,因緣相類者,其所成就,亦不得不相類,理也。然則自后漢至于南北朝,與夫隋、唐、五代之世,其因緣之相類者,又何在也? 東周以降,仁人志士,日休目劌心,而思有以移易天下,蓋由于此。然斯時之社會,其體段則既大矣,其情狀則既隱曲而難明矣,而生其間者,利害又相齟齬而不可合,凡所措置,所收之效,悉出于豫期之外,而事變之來,又多不可捉摸,則安得不視社會為無可控制,不能以人力改造,其惟務抑壓一己,以求與之相安,亦固其所。故新室與東漢之間,實為古今一大界。魏、晉以后之釋、老,宋、明兩代之理學,實改造社會之義既湮,人類再求所以自處,而再敗績焉者也。此又其所以若相反而實相類也。讀隋、唐、五代之史者,其義當于此求之。 中國之史,非徒中國一國之史也,東方諸國之盛衰興替,蓋靡不苞焉,即世界大局之變動,亦皆息息相關,真知史事之因果者,必不以斯言為河漢也。此其故何哉?世界各民族,因其所處之境不同,而其開化遂有遲早之異,后起諸族,必資先進之族之牖啟,故先進之國之動息,恒為世界大波浪之源泉焉。先進之國,在東方為中國,在西方則在地中海四圍,此二文明者,與接為構,遂成今日之世界。其與接為構也,一由海而一由陸。泛海者自中國經印度洋以入波斯灣,遵陸者則由蒙古經西域以入東歐。泛海之道,賈客由之,雖物質文明,因之互相灌注,初無與于國家民族之盛衰興替。遵陸之道,則東方之民族,自茲而西侵,西方之民族,亦自茲而東略,往往引起軒然大波焉。東西民族之動息,亦各有其時,月氏、匈奴,皆自東祖西者也,鐵勒、突厥、回紇、沙陀、黠戛斯,則自西祖東者也。黠戛斯雖滅回紇,而未能移居其地,西方東略之力,至斯而頓,而東方之遼、金、元、清繼起焉。遼之起,由其久居塞上,漸染中國之文明,金、元、清則中國之文明,先東北行而啟發句驪,更折西北行以啟發渤海,然后下啟金源,伏流再發為滿洲,余波又衍及蒙古者也。其波瀾亦可謂壯闊矣。五胡亂華之后,隋、唐旋即盛強,而沙陀入據之后,則中國一阨于契丹,再阨于女真,三阨于蒙古,四阨于滿洲,為北族所弱者幾千年,則以鐵勒、突厥等,皆自西來,至東方而其力已衰,而遼、金、元、清則故東方之族類也。東西民族動息之交替,實在唐世,讀隋、唐、五代史者,于此義亦不可不知。
隋唐五代史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中國現代史學家、國學大師,在通史、斷代史和專史等諸多領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被譽為“開通史著述新紀元”的歷史學家,其治史“博通各時代,周贍各領域”,與錢穆、陳垣、陳寅恪并稱為現代中國“史學四大家”。 導讀介紹: 張耕華,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從事史學理論、史學史和中國古代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又致力于呂思勉遺著的整理工作,已整理出版呂思勉文集十余種。著有《史學大師:呂思勉》、《歷史學的真相》等書。
- >
煙與鏡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二體千字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