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鹽湖化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9149
- 條形碼:9787030729149 ; 978-7-03-072914-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鹽湖化學 本書特色
鹽湖或鹽化工及其相關的科研技術人員、高校師生參考閱讀
鹽湖化學 內容簡介
鹽湖究其本質是含鹽量達到一定水平(通常認為50g/L)以上的混鹽水體,我國對鹽湖的利用和研究也由來已久。本書的角度是近幾年鹽湖中引起人們注意的無機元素及其鹽的性質和相互之間的化學關系。全書共9章,第1章簡要概述了鹽湖資源;第2章到第9章分別詳細講述了鈉及其鹽、鉀及其鹽、鎂及其鹽、硼及其鹽、鋰及其鹽、銀及其鹽、銣、艷和鹵素相關化學和化學關系。全書整體上可以幫助讀者建立起鹽湖化學知識體系。 本書特別適合于從事鹽湖研究和生產的專業技術人員以及相關領域的高校師生參考閱讀。
鹽湖化學 目錄
第1章 鹽湖資源概述 1
1.1 鹽湖簡介 1
1.1.1 形成條件 1
1.1.2 類型 2
1.2 我國與世界鹽湖資源 3
1.2.1 我國鹽湖資源分布的基本特征 3
1.2.2 世界鹽湖資源分布的基本特征 5
1.2.3 我國與世界鹽湖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面臨的問題 6
1.3 鹽湖工業及產品 7
1.3.1 無機鹽產品 7
1.3.2 附加產品 10
參考文獻 11
第2章 鈉及其鹽 12
2.1 氯化鈉(NaCl) 12
2.1.1 理化性質 12
2.1.2 制備方法 13
2.1.3 主要用途 13
2.2 鈉(Na) 14
2.2.1 理化性質 14
2.2.2 制備方法 15
2.2.3 主要用途 16
2.2.4 儲存方法 16
2.3 氧化鈉(Na2O) 16
2.3.1 理化性質 16
2.3.2 制備方法 17
2.3.3 主要用途 18
2.3.4 環境危害 18
2.4 過氧化鈉(Na2O2) 18
2.4.1 理化性質 18
2.4.2 制備方法 20
2.4.3 主要用途 20
2.5 氫氧化鈉(NaOH) 20
2.5.1 理化性質 20
2.5.2 制備方法 22
2.5.3 主要用途 23
2.6 碳酸鈉(Na2CO3) 23
2.6.1 理化性質 23
2.6.2 制備方法 24
2.6.3 主要用途 25
2.7 碳酸氫鈉(NaHCO3) 25
2.7.1 理化性質 25
2.7.2 制備方法 26
2.7.3 主要用途 26
2.8 次氯酸鈉(NaClO) 26
2.8.1 理化性質 26
2.8.2 制備方法 28
2.8.3 主要用途 29
2.9 亞硫酸鈉(Na2SO3) 31
2.9.1 理化性質 31
2.9.2 制備方法 32
2.9.3 主要用途 33
2.10 硫酸鈉(Na2SO4) 33
2.10.1 理化性質 33
2.10.2 制備方法 33
2.10.3 主要用途 34
2.11 硫酸氫鈉(NaHSO4) 35
2.11.1 理化性質 35
2.11.2 制備方法 36
2.11.3 主要用途 36
2.12 硫化鈉(Na2S) 36
2.12.1 理化性質 36
2.12.2 制備方法 37
2.13 硫代硫酸鈉(Na2S2O3) 37
2.13.1 理化性質 37
2.13.2 制備方法 38
2.13.3 主要用途 38
2.14 硝酸鈉(NaNO3) 38
2.14.1 物理性質 38
2.14.2 化學性質 39
2.14.3 主要用途 39
2.15 亞硝酸鈉(NaNO2) 39
2.15.1 理化性質 39
2.15.2 亞硝酸鈉的危害 40
2.15.3 亞硝酸鈉的毒性 40
參考文獻 41
第3章 鉀及其鹽 43
3.1 鉀(K) 43
3.1.1 物理性質 43
3.1.2 化學性質 43
3.1.3 儲存方法 44
3.1.4 含量分布 44
3.1.5 制備方法 45
3.1.6 主要用途 45
3.2 氧化鉀(K2O) 45
3.2.1 物理性質 45
3.2.2 化學性質 46
3.2.3 制備方法 46
3.2.4 主要用途 46
3.3 過氧化鉀(K2O2) 46
3.3.1 物理性質 46
3.3.2 化學性質 47
3.3.3 制備方法 47
3.3.4 主要用途 47
3.4 超氧化鉀(KO2) 47
3.4.1 物理性質 47
3.4.2 化學性質 48
3.5 氫氧化鉀(KOH) 48
3.5.1 物理性質 48
3.5.2 化學性質 48
3.5.3 制備方法 50
3.5.4 主要用途 50
3.6 氯化鉀(KCl) 50
3.6.1 物理性質 50
3.6.2 化學性質 51
3.6.3 制備方法 51
3.6.4 主要用途 53
3.7 硫酸鉀(K2SO4) 53
3.7.1 物理性質 53
3.7.2 化學性質 54
3.7.3 制備方法 54
3.7.4 主要用途 55
3.8 硝酸鉀(KNO3) 55
3.8.1 物理性質 55
3.8.2 化學性質 55
3.8.3 制備方法 56
3.8.4 主要用途 56
3.9 碳酸鉀(K2CO3) 57
3.9.1 物理性質 57
3.9.2 化學性質 57
3.9.3 制備方法 57
3.9.4 主要用途 58
3.10 氰化鉀(KCN) 58
3.10.1 物理性質 58
3.10.2 化學性質 59
3.10.3 主要用途 59
3.11 高錳酸鉀(KMnO4) 59
3.11.1 物理性質 59
3.11.2 化學性質 60
3.11.3 制備方法 61
3.11.4 主要用途 61
3.12 溴化鉀(KBr) 61
3.12.1 物理性質 61
3.12.2 化學性質 62
3.12.3 制備方法 62
3.12.4 主要用途 62
3.13 碘化鉀(KI) 62
3.13.1 物理性質 62
3.13.2 化學性質 63
3.13.3 制備方法 64
3.13.4 主要用途 64
3.14 硫酸鋁鉀[KAl(SO4)2 12H2O] 64
3.14.1 物理性質 64
3.14.2 化學性質 65
3.14.3 主要用途 65
參考文獻 65
第4章 鎂及其鹽 67
4.1 鎂(Mg) 67
4.1.1 物理性質 67
4.1.2 化學性質 67
4.1.3 制備方法 69
4.2 氧化鎂(MgO) 70
4.2.1 物理性質 70
4.2.2 化學性質 71
4.2.3 制備方法 72
4.2.4 主要用途 74
4.3 氫氧化鎂[Mg(OH)2] 75
4.3.1 物理性質 75
4.3.2 化學性質 75
4.3.3 制備方法 76
4.3.4 主要用途 77
4.4 氯化鎂(MgCl2) 77
4.4.1 物理性質 77
4.4.2 化學性質 78
4.4.3 制備方法 79
4.4.4 主要用途 79
4.5 碳酸鎂(MgCO3) 79
4.5.1 物理性質 79
4.5.2 化學性質 80
4.5.3 主要用途 80
4.6 碳酸氫鎂[Mg(HCO3)2] 81
4.6.1 物理性質 81
4.6.2 化學性質 81
4.7 硝酸鎂[Mg(NO3)2] 81
4.7.1 物理性質 81
4.7.2 主要用途 82
4.8 硫酸鎂(MgSO4) 82
4.8.1 物理性質 82
4.8.2 化學性質 82
4.8.3 制備方法 83
4.8.4 主要用途 83
4.9 氟化鎂(MgF2) 83
4.9.1 物理性質 83
4.9.2 制備方法 83
4.9.3 主要用途 84
4.10 堿式碳酸鎂 85
4.10.1 物理性質 85
4.10.2 化學性質 85
4.10.3 制備方法 85
4.10.4 主要用途 86
參考文獻 87
第5章 硼及其鹽 89
5.1 硼(B) 89
5.1.1 物理性質 89
5.1.2 化學性質 89
5.1.3 含量分布 90
5.1.4 制備方法 90
5.1.5 主要用途 91
5.2 氧化硼(B2O3) 91
5.2.1 物理性質 91
5.2.2 化學性質 92
5.2.3 制備方法 92
5.2.4 主要用途 93
5.3 氯化硼(BCl3) 93
5.3.1 物理性質 93
5.3.2 化學性質 93
5.3.3 制備方法 93
5.4 碳化硼(B4C) 94
5.4.1 物理性質 94
5.4.2 化學性質 94
5.4.3 主要用途 94
5.5 硼氫化鋰(LiBH4) 94
5.5.1 物理性質 94
5.5.2 化學性質 95
5.5.3 制備方法 95
5.5.4 主要用途 96
5.6 三硫化二硼(B2S3) 96
5.6.1 物理性質 96
5.6.2 化學性質 97
5.6.3 制備方法 97
5.7 三氟化硼(BF3) 97
5.7.1 物理性質 97
5.7.2 化學性質 97
5.7.3 制備方法 97
5.7.4 主要用途 99
5.8 磷化硼(BP) 99
5.8.1 物理性質 99
5.8.2 化學性質 100
5.8.3 制備方法 100
5.9 硼化硅(BSi6) 100
5.9.1 物理性質 100
5.9.2 主要用途 100
5.10 硼化鈣(CaB6) 100
5.10.1 物理性質 101
5.10.2 制備方法 101
5.10.3 主要用途 101
5.11 硼氫化鈉(NaBH4) 101
5.11.1 物理性質 101
5.11.2 化學性質 101
5.11.3 制備方法 101
5.11.4 主要用途 102
5.12 硼化鋁(AlB2) 102
5.12.1 物理性質 102
5.12.2 化學性質 102
5.12.3 制備方法 102
5.13 硼化鐵(FeB) 103
5.13.1 物理性質 103
5.13.2 化學性質 103
5.13.3 制備方法 103
5.14 硼化鋯(ZrB2) 103
5.14.1 物理性質 103
5.14.2 制備方法 104
5.14.3 主要用途 104
5.15 硼化鉿(HfB2) 105
5.15.1 物理性質 105
5.15.2 化學性質 105
5.15.3 制備方法 105
5.15.4 主要用途 105
5.16 硼酸(H3BO3) 105
5.16.1 物理性質 105
5.16.2 化學性質 106
5.16.3 制備方法 106
5.16.4 主要用途 107
5.17 硼酸鈉(Na2B4O7) 108
5.17.1 四硼酸鈉 108
5.17.2 十水鹽硼酸鈉(Na2B4O7 10H2O) 108
5.17.3 五水鹽硼酸鈉(Na2B4O7 5H2O) 108
5.17.4 制備方法 109
5.17.5 主要用途 109
5.18 硼酸鈣(xCaO yB2O3 nH2O) 109
5.18.1 物理性質 109
5.18.2 制備方法 109
鹽湖化學 節選
第1章 鹽湖資源概述 1.1 鹽湖簡介 鹽湖是在干旱和強烈的蒸發氣候及封閉或半封閉的水文條件下形成的湖水含鹽度較高的咸水體,是湖泊的一種。鹽湖是根據水體含可溶鹽的濃度來介定的,但地質學和生物學界對水體的含鹽度有不同的標準[1]。地質學家通常以w(NaCl)=3.5%為鹽湖含鹽度的下限,生物學家通常以更低的含鹽度w=0.3%來作為下限。鹽湖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不僅含有鈉、鉀、鋰、鎂、硼、溴、氯、石鹽(氯化鈉的礦物)、芒硝等醫藥、化工、農業、建筑、冶金等原料,而且含有銣、銫、鍶、沸石等工業原料,是一種綜合性的無機鹽、嗜鹽生物和旅游療養資源,又是大自然的信息庫和天然實驗室,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和社會效益[2]。 1.1.1 形成條件 鹽湖形成需要一定的自然條件,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兩點。 (1)干旱或半干旱的氣候。在干旱或半干旱的氣候條件下,湖泊的蒸發量往往超過湖泊的補給量,湖水不斷濃縮,含鹽量日漸增加,使水中各種元素達到飽和或過飽和的狀態,在湖濱和湖底形成了各種不同鹽類的沉積礦床。例如,海拔2600~3200 m的柴達木盆地,深居內陸,四周為綿延的山脈所屏障,又常年在中緯度西風環流影響之下,水汽的輸送量和降水量都很稀少,空氣干燥,是一個典型的內陸荒漠盆地。位于盆地東北緣的茶卡鹽池,年降水量約210 mm,盆地中心的察爾汗鹽湖年降水量僅30 mm左右。這里的蒸發量遠遠大于降水量,這樣的氣候條件,對于鹽湖的形成顯然是十分有利的,因而在盆地內部分布了眾多的鹽湖。氣候如極度干燥、終年無雨,或者降水稀少,也不利于鹽湖的形成。例如,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內部,沙丘綿亙,地表無徑流產生,鹽類呈分散狀態,這些地區就難以形成鹽湖。 (2)封閉的地形和一定的鹽分與水量的補給。封閉的地形使流域內的徑流向湖泊匯集,湖水不致外泄,鹽分通過徑流源源不斷地從流域內向湖泊輸送。在強烈的蒸發作用下,湖水越來越咸,鹽分越積越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鹽湖。 在鹽湖地區,常?梢钥吹江h湖有一圈圈銀白色的鹽帶,宛若戴在鹽湖上的美麗項圈。這種自然現象是鹽類物質自流域向鹽湖遷移的一個有力的證據。因為溶解于水體中的各種鹽類從流域向鹽湖的遷移過程中,水分逐漸蒸發,濃度不斷增大,一旦達到飽和或過飽和狀態,就會產生沉淀作用。但是由于各種鹽類的溶解度不同,所以呈現出一定的沉淀順序,從物質來源的上游到鹽湖之間,各種鹽類沉積物有明顯的環帶狀分布規律。例如在昆侖山北麓的一些鹽湖地區,靠近山區的地段為硼鹽帶,近湖地段為芒硝帶,湖內則沉積有食鹽和光鹵石。 鹽湖不僅可以形成于大陸,也可由海灣演變而成。浩瀚無垠的海洋,每升水中的平均含鹽量為35g。如果海灣因沿岸帶沙壩的逐漸發展、擴大而與海洋隔離,成為封閉狀態,兼之氣候干燥炎熱,水體在強烈的蒸發作用下,鹽度將不斷增高,*后也會形成鹽湖,產生各種鹽類沉積。這種由海灣演變而成的鹽湖稱為海成鹽湖。中國近代的鹽湖均屬于大陸鹽湖。鹽湖是干旱造就的一種奇特景觀。 1.1.2 類型 由于鹽湖分布區域廣泛,分布在眾多的大小不同的山川盆地,因其地質、水文和地球化學背景不同,鹽湖的類型也不同。通常鹽湖按照鹵水賦存狀態、主要鹽類沉積物和鹵水的化學成分這三類種方式來分類。 1.鹽湖鹵水賦存狀態分類 按鹽湖鹵水賦存狀態分類,鹽湖可分為鹵水湖、干鹽湖和沙下湖。 鹵水湖:一年四季湖盆中都有表面鹵水存在,而鹽類沉積僅見于岸邊或湖底某些部位;湖水在一年四季中有漲有落,但湖中總有自由表面鹵水。 干鹽湖:在一年內絕大部分時間是干枯的,只有在潮濕季節才有暫時性的表面鹵水。裸露地表的干鹽灘由于日曬和強烈蒸發,地下鹵水析鹽膨脹造成地表龜裂,更由于常年風吹、雨淋、日曬蒸發,形成了巨大的鹽殼。察爾汗鹽湖就是一個巨大的干鹽湖。 沙下湖:以全年內均無表面鹵水為特征的一類鹽湖。晶間鹵水的水位遠比干鹽湖的埋藏深度大,并且因鹵水很少跟外界交換,水位較為平穩,只有降水下滲或鹽類自析才稍為引起水位的微小波動。沙下湖另一個直觀的特點是在其鹽類沉積的頂部往往有或厚或薄的浮土和流沙覆蓋,全年均無地表徑流的補給。 2.鹽湖主要鹽類沉積物分類 按鹽湖的主要鹽類沉積礦物,鹽湖可分為石鹽湖、芒硝湖、堿湖、硼酸鹽鹽湖和鉀鎂鹽鹽湖。 3.鹵水的化學成分分類 按鹽湖鹵水的化學成分分類是我國在鹽湖分類上應用*廣的,可分為碳酸鹽類型、硫酸鹽類型(包括硫酸鈉亞型和硫酸鎂亞型)和氯化物類型。 1.2 我國與世界鹽湖資源 1.2.1 我國鹽湖資源分布的基本特征 鹽湖是在特定自然地質環境下的產物,其基本形成條件是適宜的氣候、地形和水鹽補給。我國是一個多鹽湖的國家,據不完全統計,有1500多個。其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部和北部,從西到東依次為,新疆、青海、西藏、甘肅、內蒙古、陜西、寧夏、山西、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以及渤海灣地區,介于北緯32°~49°之間。其中西藏、青海、新疆和內蒙古鹽湖數量*多,甘肅、寧夏及黑龍江等數量較少[3]。我國鹽湖可劃分為四個區域,分別為青藏高原鹽湖區、西北部鹽湖區、東北部鹽湖區和東部分散鹽湖區。 (1)青藏高原鹽湖區:青藏高原是亞洲內陸高原,一般海拔在3000~5000m之間,平均海拔4000m以上,是中國*大、世界*高的高原,介于北緯26°~39°之間,東經73°~104°之間。其南起喜馬拉雅山脈南緣,北至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北緣,西至帕米爾高原,東至橫斷山。在廣袤的青藏高原上,星羅棋布地分散著約1055個湖泊,占全國總湖泊數量的39.2%。在這些湖泊中,鹽湖數量約334個,占青藏高原地區湖泊總數的34.8%,其中鉀鎂鹽湖[w(KCl)≥1%]6個[4]。青藏高原鹽湖眾多,呈帶狀集中分布,以富集鉀、鎂、硼、鋰、銫等元素為重要特點。區內鹽湖礦床主要分布在柴達木盆地和羌塘高原。柴達木盆地可分為察爾汗湖區,東、西臺吉乃爾一里坪湖區,大、小柴旦湖區,馬海內陸湖區,昆特依湖區,大浪灘湖區和尕斯庫勒七個湖區,其面積大約597000km2。羌塘高原按鹵水化學類型從南向北可分為碳酸鹽型鹽湖帶、硫酸鹽亞型鹽湖帶和硫酸鎂亞帶型。青藏高原鹽湖的資源儲量十分巨大,尤其以鉀、鎂、硼、鋰、銫資源量大為特點。共生特色資源也是青藏高原鹽湖區的一大特色。察爾汗鹽湖區多為鈉、鎂、鉀、鋰;東、西臺吉乃爾-一里坪湖區為鋰、鎂、鉀;大、小柴旦湖區為硼、鋰、鉀、鎂;馬海內陸湖區、尕斯庫勒為鉀、鎂;大浪灘湖區為鈉、鉀、鎂。西藏鹽湖礦床大多數為鋰、硼、鉀、鈉、銫。西藏鹽湖礦床較青海鹽湖的鉀儲量低[5,6]。 (2)西北部鹽湖區:該區位于青藏高原鹽湖區北面的中國地貌“第二臺階”,地形下降至2000~1000m以下,其東起賀蘭山-狼山,西至國境,與哈薩克斯坦等國接壤。本亞區受地質構造控制呈巨大盆地和山脈與高原相間,本鹽湖區鹽湖海拔一般1500~500m,個別鹽湖(吐魯番艾丁湖)海拔降到?155m。主要盆地有塔里木盆地(海拔800~1000m)、準噶爾盆地(200~1500m)、河西走廊(1000~2000m)和阿拉善高原(500~1500m)。本區多位于穩定的地質構造區,以產普通鹽湖為主,但個別鹽湖規模大,構成鉀鎂鹽湖(羅布泊)。由于本區位于塔里木、天山盆地,屬暖溫帶,氣候極為干旱、且夏季氣溫很高,因此在戈壁區形成規模巨大的硝酸鹽資源[7]。 (3)東北部鹽湖區:本區仍位于“第二臺階”,地處青藏高原鹽湖區、西北部鹽湖區的東北,北鄰蒙古國,東以太行山-大興安嶺為界,包括鄂爾多斯高原(海拔1000~1500m)、內蒙古高原(海拔1000~2000m)和呼倫貝爾盆地(海拔200~500m)。該亞區多屬地質構造穩定區,按現代氣候區劃屬于中溫帶亞干旱至干旱區。本區鹽湖規模較小,以產芒硝、天然堿和石鹽的普通鹽湖為主。 (4)東部分散鹽湖區:分布于中國東北部溫帶亞潮濕區閉流盆地和西南的高原亞寒帶山間牛軛湖,由東北往西南零星分布有:嫩江鹽湖亞區、濱海地下鹵水湖亞區、運城鹽湖亞區、黃河源局部鹽湖亞區。嫩江鹽湖亞區、黃河源局部鹽湖亞區鹽湖系間歇性干旱期形成中小型鹽湖,均在年降水量≤500mm區域;而濱海地下鹵水湖亞區、運城鹽湖亞區均在年降水量>500mm的暖溫帶亞濕潤區,且運城鹽湖亞區的運城鹽湖規模較大,它的成因與其更新世成鹽歷史和人類早期筑堤排洪有關。分布于渤海岸帶的濱海地下鹵水湖亞區,為地下孔隙鹵水湖,是由局部濱海洼地碎屑層孔隙中由全新世早期海水濃縮形成的鹵水層。 東部分散鹽湖區除運城鹽湖發育有第四紀早期白鈉鎂礬和芒硝沉積外,均為全新世以來的現代小規模鹽湖。 東部分散鹽湖區均為普通鹽湖,但由于位于中國中原或沿海發達地區,對其鹽湖開發和環境保護較好,如開發歷史悠久的運城鹽湖[6]。 較為典型的鹽湖分述如下。 青海的鹽湖。青海的鹽湖主要分布在柴達木盆地,這里有察爾漢、茶卡、達布遜、大柴旦、小柴旦等30多個鹽湖,湖中含有近萬種礦物和40余種化學成分的鹵水,是我國無機鹽工業的重要寶庫。鹽類形狀十分奇特,有的像璀璨奪目的珍珠,有的像盛開的花朵,有的像水晶,有的像角寶石,因此才有珍珠鹽、玻璃鹽、鐘乳鹽、珊瑚鹽、水晶鹽、雪花鹽、蘑菇鹽等許多美麗動人的名稱。 內蒙古的鹽湖。內蒙古是我國鹽湖分布*多的地區,共有375個鹽湖,鹽湖面積1441km2。內蒙古高原鹽湖分布不均勻,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征,主要集中在呼倫貝爾高原、錫林郭勒高原、鄂爾多斯高原和阿拉善高原,雖然其面積僅占內蒙古的1/2,但鹽湖數量占全區總數目的80%。尤其是呼倫貝爾高原的海拉爾盆地、錫林郭勒高原的二連盆地和瑪塔拉丘間洼地、鄂爾多斯高原的庫布齊沙地和毛烏素沙地以及阿拉善高原的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鹽湖成群成組出現。但內蒙古鹽湖面積都比較小,絕大多數鹽湖面積在100km2以下,基本上是小鹽湖群集的高原鹽湖分布區。面積超過100km2的大鹽湖只有兩個:西居延海(嘎順諾爾)和吉蘭泰鹽湖。此外,面積較大的鹽湖還有哈登賀少湖、雞龍同古湖、古乃爾湖、查哈諾爾、查干諾爾(查干里門諾爾)、湖洞察汗淖、額吉淖爾等。 山西的鹽湖。運城鹽池,亦稱鹽湖、銀湖。位于運城市南,中條山下,澆水河畔?偯娣e為130km2,由鴨子池、鹽池、硝池等幾個部分組成。鹽池所出產的鹽,是水鹵經日光曝曬而成,顏色潔白,質味純正,雜質少,并含有多種鈉鈣物質。運城鹽池是全國有名的產鹽地之一。 班戈錯的鹽湖。班戈錯,也稱班戈湖、硼砂湖,由班戈Ⅰ湖、班戈Ⅱ湖和班戈Ⅲ湖組成;位于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班戈縣多巴區境內。戈錯鹽湖資源主要是固體鹽類資源和鹽湖鹵水資源。鹽湖鹵水資源分為湖表鹵水和晶間鹵水兩大類型,為高礦化度鹵水,水化學類型為碳酸鹽型。湖表鹵水分布在班戈Ⅰ湖和班戈Ⅲ湖,晶間鹵水分布班戈Ⅱ湖和班戈Ⅲ湖。 海原縣的鹽湖。固原鹽湖,在海原縣城西部偏北,四面為群山環抱,海原——靖遠公路橫穿東西。鹽湖為唐代十八鹽池之一——河地,西夏人稱之為堿隈川,鹽湖東南緣有北宋定戒堡(今名東堡子)和明代于鹽池城(今名老城),現屬海原縣鹽池鄉鹽池村。 新疆的鹽湖。新疆是我國面積*大的干旱一半干旱鹽湖分布區,包括鹵水湖和干鹽湖共112個鹽湖,面積10789km2。其中,阿爾泰山、天山和昆侖-阿爾金山次一級山間盆地,有鹽湖81個,為主要鹽湖分布區,但山間盆地鹽湖平均面積32.83km2,為小鹽湖居多的鹽湖分布區;準噶爾和塔里木兩個巨大的一級內陸盆地,僅有鹽湖31個,為次要鹽湖分布區,但這兩個內陸盆地鹽湖平均面積262.24km2,為大鹽湖居多的鹽湖分布區。 1.2.2 世界鹽湖資源分布的基本特征 世界鹽湖可分為兩帶一區:即北半球鹽湖帶、南半球鹽湖帶和赤道鹽湖區。 北半球鹽湖帶位于北緯12°~63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隨園食單
- >
朝聞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自卑與超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