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中國設計大家談2 設計的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1705017
- 條形碼:9787111705017 ; 978-7-111-70501-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設計大家談2 設計的實踐 本書特色
★眼界決定寬度,格局決定高度,腳步決定速度,觀念決定未來。中國將會有更廣闊的設計平臺! ——柳冠中,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 ★全景式地介紹了中國設計幾十年來所取得的成就、經驗,以及對中國設計發展前景的思考,內容豐富而深刻,具有很高的閱讀價值和文獻價值。 ——何人可,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原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集中反映了這個時代我國設計思想者們面對中國的設計教育與研究、產業和市場前端所做的前瞻性思考的心路歷程。 ——宋建明,中國美術學院原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從不同角度解讀了中國現代設計所走過的崎嶇之路、不凡之路、輝煌之路,無論是從設計史的角度,還是從設計推動發展的角度,都十分值得閱讀。 ——王敏,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原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以鮮明的主題、獨特的視角和新穎的理念,全面展現中國設計教育、設計理論研究、設計產業創新發展等領域的關鍵人物與重點事件,能讓讀者感知中國設計發展歷程中鮮活的人物、奮進的精神和設計的社會責任。 ——陳勁松,云南藝術學院劇院長、二級教授 ★這是首次對中國當代設計40余年發展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理論匯集、實踐匯集與思想匯集的成果集成,是一部很好的研究中國設計的教科書、認知中國設計的參考書。 ——宋慰祖,北京市政協常委、北京設計學會創始人 ★中國設計的發展需要廣大設計界同仁匯聚思想智慧,攜手努力。本書分享了設計領域各位領軍人物對中國設計發展的思考,推薦更多的讀者閱讀、思考和實踐。 ——陳冬亮,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北京工業設計促進會理事長
中國設計大家談2 設計的實踐 內容簡介
中國設計在經歷了從引進、仿制到自主創新,再到融入企業乃至國家戰略的過程后走向復興,從自我否定轉變為擁有文化自覺和設計自信。但是,在一片掌聲之中,我們也看到了中國現代設計依然面臨很多困難和困惑。基于此,《中國設計大家談2 設計的實踐》聚焦“設計與實踐”“設計與科技”“視覺傳達”“服裝設計”主題,集結了設計領域各界領軍人物,通過一系列的專題訪談,與讀者分享中國設計在各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經驗,以及對中國設計發展前景的思考和預期,希望與各位設計界同仁共謀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共圖中國設計的新發展。
中國設計大家談2 設計的實踐 目錄
設計理論與實踐
設計教師要能“做設計”“論設計”“教設計”
中國消費從品質時代進入品味時代,企業如何更新設計方法?
中興終端離技術近,離用戶更近
打通“定義-設計-研發-制造-營銷-品牌”的商業全鏈路
設計教學改革應圍繞培養六大新能力展開
厚積薄發我們需要解放創造的思維
學生就業轉變為先就業、再擇業、后創業的“新三步”
設計師已深度介入汽車全生命周期
“設計”是對實現目標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產品管理
第二章 設計與科技
設計與科技
未來的工業設計將溯源設計的初衷
設計與科技在融合再造中驅動教育新格局
人工智能驅動的創新設計是未來的趨勢
異軍突圍高鐵設計的“中國方案”
設計的作用是讓技術被更好地應用
引領性的因素是“造物者”對科技應用的想象力
人機融合、智能人機交互、自然人機交互未來人機交互技術的三大發展方向
設計師應以生活方式引導想象力
人工智能是中國引領新產業革命和文化復興的機會
設計的價值就是“讓快更快”
第三章 視覺傳達
設計的視覺與觸感
設計師是連接不同門類設計師/團隊的介質
去學那些不可學的東西
視覺傳達設計要打破界限向更大維度發展
新增長點帶動視覺傳達設計朝新目標邁進
當算法與想象力共同發力時,設計會更強大
設計行業期待方式和方法上的改變
第四章 服裝設計
服裝時尚的自信
設計是安踏產品性價比的核心
“浪巢”有望成為“野生動物園”類孵化器
圍繞產業發展新需求進行教學體系的升級換代
“顛覆”是我對品牌和設計的理解
無視限定條件所做的設計沒有任何價值!
服裝設計是不應該被定義的
時裝應該去尋求智能時代對于身體與身份的注解
在中國做高端奢華女裝品牌是一種讓夢境變成現實的美好體驗
培養“懂審美、講科學、能設計、善管理、會經營”的專業創新型人才
時尚產業也要考慮社會責任與民族傳承
中國設計大家談2 設計的實踐 節選
《中國設計大家談2 設計的實踐》: 做文創設計也有很多難點。**,本科教育里沒有這個學科,可能有很多原因,一是沒有老師可以教:二是現在總認為文創只是工業設計的一小支而已。目前我國臺灣已經有文創設計系了,但是放在設計學院下面,沒有單獨成立。第二,文創設計需要文化符碼,就要求設計師對文化要有更深入的研究,沒有文化底蘊的人做不了這個。什么叫有文化?在中國很簡單,儒釋道先得弄明白。如果肚子里沒有墨水怎么揮灑出來呢?所以我經常說,在中國,一個沒有中國文化墨水的設計師做不了文創設計師,因為你無法產生文化上的連接,而且這種連接一定是文化已經吸收內化到血液里去了。所以要做文創設計更難,除了文化底蘊的支撐之外,還需要符合幾個條件:一是好設計:二是能賣錢。 文創不是必然與古典相關。比如,工業設計里的一支——意大利的Alessi,它很明顯是工業設計的產物,但是它帶有文化特質,而且它的產品很多都是不用電的,像牙簽盒、糖果罐之類的,事實上很多廚房用具本來就不需要帶電。這些東西應該算是文創的一個部分,我們叫它“生活美學”。 更明顯的文創設計領域是博物館、美術館或景區。*明顯的則是娛樂IP(知識產權),迪士尼就是*好的例子。所以,現在很多人要創造IP,創造IP很容易,但是把它變成有效的IP是很難的。創造了一個IP之后,你要培養它,培養到家喻戶曉,還要有人去收藏,這個過程是很難的。我國現在的IP很少。這就跟我們的動漫影業是一樣的,現在懂技術、懂技巧的人很多,動腦的人不多,也就是我們可以弄出很棒的IP形象,但是沒有培養IP的人才,不會講故事是我們的問題。 所以我們要認清楚現狀,不要好高騖遠,也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要自吹自擂,要很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和別人的實際差距有多大。我國文創設計*大的問題是設計的平臺還沒建起來,設計師的培養與文化是絕對相關的,文化不可能用錢“砸”出來,零星的火花只有連成一片的時候才能變成熊熊大火,才能整體興旺。現在有看到小火花,但還沒連起來。 其實,我國文創設計的普遍問題是沒有合格的設計總監,就是在企業里面管設計的總監,這種人合格的還太少,再往下一個層級的優秀設計師多了去了。 現在全世界所有關于設計的、美學的、藝術類的東西,還是西方人把持。在我們的美學教育中就很明顯,設計學院不教中國的美術史,現代的藝術教育從包豪斯開始講起。中國事實上有自己的美學基礎,我認為應該有一門中國的工藝美術課,因為我們現在所做的任何產品,包括故宮里面的那些文物,很大一部分事實上是我們對美的定義。 縱觀人類歷史,*早的設計師是誰?是工匠。甚至北京猿人在開始使用工具的時候會把一個石頭磨成鋒利的片狀,這個就是設計了。我們現在做的事情和他們沒什么差異,所有我們做出來的產品,事實上都是人類因為自身能力受限了,所以需要一些工具去延伸機體的功能。但是設計學院不從那邊開始追,就直接講包豪斯是現代設計的起源地。這樣講當然沒有錯,但是我國的設計史也要填補,比如我國制造得*早的車、冰箱、電扇等。 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沉淀確實會形成一種壓力,讓現代人感覺無法超越,所以我們今天要思考,這所謂的壓力怎樣轉換成題庫、素材,我們要學的是創意的思維、解放的思想。 ……
中國設計大家談2 設計的實踐 作者簡介
李杰,湖南汨羅人,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設計》雜志社執行社長兼主編,中國設計業十大杰出青年,中國設計行業“十佳設計推動人物”,創意中國設計聯盟副秘書長,中國高等院校設計作品大賽主席,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光影交互服務技術特聘導師,教育部“產品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虛擬教研室專家,中南大學、西安理工大學、北京林業大學、魯迅美術學院等近20所院校客座教授與校外研究生導師,主編圖書10余本,主編雜志超過130期,受邀擔任中國設計智造大獎、中國設計紅星獎(諸暨)產品設計大賽、金蘆葦工業設計獎等的評委或嘉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經典常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煙與鏡
- >
山海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