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莊子會通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5103866
- 條形碼:9787205103866 ; 978-7-205-10386-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莊子會通 本書特色
從莊子的身世之謎到莊子的精神趣味,楊義先生會通古今,深刻展現莊子對獨立人格和精神自由的追求,對苦難世界的冷峻審視和對人生悲劇的深刻體驗。
莊子會通 內容簡介
會通精神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中國思想文化史就是思想文化會通的歷史。《莊子會通》正是從這一文化生態出發,將莊子的身世、《莊子》與老子的淵源、《莊子》中的寓言、重言、卮言對儒道兩家的態度融會貫通,全面呈現《莊子》書的哲學內涵和精神旨趣。
莊子會通 目錄
"一 《莊子傳》的解讀 / 001
二 莊子的國族疑案 / 008
三 莊子生平編年 / 024
四 《莊子》寓言對道的審察 / 033
五 《莊子》重言的道術秘密 / 173
六 《莊子》卮言的精神趣味 / 290
七 《莊子??天下》篇的學術史關注 / 375
附錄 莊子學辨析 / 390
參考文獻舉要 / 414
"
莊子會通 節選
"要弄清楚莊子是誰,就要解開三個“莊子疑案”,這是返本還原研究的支撐點: **,莊子的知識是從哪里來的?當時是貴族教育,學在官府,典籍也為官府守藏,民間無有。莊子寫書在知識上是無所不窺,他認為“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推重“惠施多方,其書五車”。而且中國*重要經典的“六經”,*早見于《莊子??天運篇》:“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矣。”《天下篇》又說:“《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這說明《莊子》對這個經典系統是熟悉的。1993年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楚墓,與簡本《老子》甲、乙、丙三種同時出土的《六德》也說:“觀諸《詩》《書》,則亦在矣;觀諸《禮》《樂》,則亦在矣;觀諸《易》《春秋》,則亦在矣。”此墓屬于戰國中期,可見在莊子時代楚人已知“六經”。不過,這是當時楚太子屬官的墓,在經籍存于官府的時代,莊子的知識來源就是一個大問題。莊子作為宋國蒙地一個窮得借粟下鍋的“涸轍之鮒”般的窮人,從何處獲得屬于貴族特權的教育資源呢?人們常說,孔子一個大的貢獻,就是把官學變成私學,有教無類,但是孔門再傳弟子并沒有招收莊子為徒,孔門所謂“三千弟子,七十二賢”,卻沒有人寫出一部《莊子》這樣妙不可言的書。 第二,莊子具備什么資格去跟那些王侯將相對話?比如去見魏王,穿得破破爛爛,魏王問他:“何先生之憊邪?”他卻回答得非常傲慢無禮:“貧也,非憊也。……今處昏上亂相之間,而欲無憊,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見剖心征也夫!”魏王居然沒有發怒,沒有令人擋駕,或將他趕跑、拘留,似乎是乖乖地聽著他高談闊論。他有何種身份、資格,做到這一點? 第三,楚威王派了兩個大夫聘任莊子做官,不僅《史記》有記載,《莊子》書也有兩次記載,一在《秋水篇》:“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一在《列御寇篇》:“或聘于莊子,莊子應其使曰:‘子見夫犧牛乎?衣以文繡,食以芻叔(菽),及其牽而入于太廟,雖欲為孤犢,其可得乎?’”這二則記載,與《史記》所記“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可資相互參照,底子相似,措辭相異。史書注重年代,強調是“楚威王”聘請;《莊子》記載則在職位上留有分寸,不說“許以為相”,只說“愿以境內矣”。然而楚國那時是一流大國,楚威王被稱為楚國的中興之主,其時楚國的疆域達到了*大規模,囊括了長江中下游以及支流眾多的淮河流域。蘇秦曾對楚威王說:“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陘塞、郇陽。地方五千余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以景翠為楚師元帥,殲滅越師主力,盡取越人所占吳地。越人從此離散,成為楚國的附庸。*終,越國在楚懷王時徹底滅亡。那么,區區一個宋國的漆園吏,不見有何政績,寫的文章也沒有安邦定國的效能,楚王為什么要千里迢迢請你當大官呢?而莊子還偏偏不愿意去,說自己不愿當犧牲的牛,似乎這邀請還不能排除殺身之禍的潛在危險,寧愿當在河溝里拖著尾巴打滾的烏龜。那兩個使者居然也心照不宣地說“還是當烏龜吧”,并無強迫他赴楚的意思,這里又蘊含著何種政治文化密碼? 可能有人會說,莊子寓言都是編出來的,不足取信。但事關個人身世生涯,編撰寓言也要有底線,這是起碼的常識,沒有底線就是騙子。信口雌黃,那只算是低級的招搖撞騙;要是憑著一點兒底子或影子,添油加醋,“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托意于荒唐謬悠之說,以玩世滑稽,瑰麗縱橫,甚至自我標榜一番,這倒不失人之常情。指認身世寓言有底線,是對莊子人格尊重的體現。否認身世寓言的底線,就會滑向虛無主義。 關鍵在于對莊氏家族的姓氏來源,建立一個完整可靠的證據鏈。這條證據鏈的依據,是先秦的姓氏制度。*明確地記述莊氏來源的文獻,是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它所依據的就是先秦姓氏制度,由姓氏制度推衍到具體的姓氏,其中說:“生有爵,死有謚,貴者之事也,氏乃貴稱,故謚亦可以為氏。莊氏出于楚莊王,僖氏出于魯僖公。康氏者,衛康叔之后也。宣氏者,魯宣伯之后也。”其后又具體解釋:“莊氏:羋姓。楚莊王之后,以謚為氏。楚有大儒曰莊周,六國時嘗為蒙漆園吏,著書號《莊子》。齊有莊賈,周有莊辛。”鄭樵特別標示,莊氏是楚莊王的后代,也就是說,楚莊王的直系子孫是楚國的國王,旁系或者庶出的子孫,到了孫子這代,就可以用祖宗的謚號作自己的姓氏。鄭樵,是12世紀福建莆田人。年輕時就在家鄉的夾漈山搭建草堂,閉門苦讀三十年,謝絕人事。接著出外訪書十年,遇藏書家必借住,讀盡乃去。自稱
莊子會通 作者簡介
楊義,1946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文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央馬克思主義研究和建設工程文學組首席專家、全國《格薩(斯)爾》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文學評論》主編;澳門大學講座教授。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經典常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虎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