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孔子問政——以正治國與以德化民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531603
- 條形碼:9787520531603 ; 978-7-5205-3160-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孔子問政——以正治國與以德化民 本書特色
孔子把人還給了社會。他對我們人類的*大貢獻,就是提出了“仁”的思想,主張人與人之間應該用仁愛之心建立起一種和諧發展的平衡共生關系。至于這種理念實踐的途徑,在他看來,就是領導者應該以正治國,以德立身,以“中庸”為思維,用“禮”來安國,積極建立起一個具有良好的道德與法制環境相統一的有秩序的社會。本書以史為鑒通過介紹孔子的人生經歷,經驗與教訓,從中國古代的政治實踐中汲取有益的營養,努力探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為構建當今和諧社會提供借鑒。
孔子問政——以正治國與以德化民 內容簡介
孔子是一位郁郁不得志的政治理想家。他上承上古五帝時代至夏商周文明之精華,下開中國兩千余年政治思想文化之正統;他一生有著遠大的政治理想與政治目標,想要改變當時“天下無道”的局面,希望達到“天下歸仁”的理想境界,實現“大同”社會的秩序夢想。雖然亂世的形勢沒有能給他充分施展才能的機會與舞臺,治世的理想沒能實現,但他的政治思想內容、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特征,諸如“大同世”“小康世”“政者正也”“修己以安百姓”“中庸”“執中”“自戒”“為國以禮”等理念,經過兩千余年的春風化雨,已經深深地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潛移默化成為了國人的生命基因,熔鑄成一個民族的品質,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代表,薪火相傳,代代承繼。
孔子問政——以正治國與以德化民 目錄
前言 泰山哲人
一、食人間煙火的孔子
二、吃冷豬頭肉的孔子
三、給孔子事業做一個定位
**章 孔子的治理之學
一、治理之學之一:小“六藝”
二、治理之學之二:大“六藝”
第二章 孔子的理想社會
一、“大同世”
二、“小康世”
第三章 孔子的此岸追求
一、“有道之世”
二、“東周夢”
第四章 孔子的社會治理
一、“和為貴”
二、“名正言順”
第五章 孔子的治國理念
一、以德治國
二、以禮治國
三、德刑并用
四、尊君一統
第六章 孔子的施政方略
一、足食足兵民信
二、尊五美屏四惡
三、寬猛相濟
四、中庸之道
第七章 孔子的教化路徑
一、“學而時習之”
二、君子的養成
三、踐仁而得仁
結語 孔子治國論
一、法乎上:大同世;法乎中:小康世
二、主張仁、講求禮、行中庸、重德治
三、結論
附錄
一、主要參考書目
二、孔子行政及政論大事記
孔子問政——以正治國與以德化民 節選
梁漱溟說:“孔子以前的中國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國文化又差不多都由孔子那里出來。”①作為一位學識淵博、思想卓越的文化巨人,孔子上承五帝時代至夏商周文明之精華,下開中國兩千余年思想文化之正統。他對中國與世界的影響,無論過去、現在或未來,怎么評估和期望都不能視為過分。他的思想內容、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特征,經過兩千余年的春風化雨,已經融入了我們民族的血液,潛移默化成為國人的生命,熔鑄成為一個民族的品質,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薪火相傳,代代承繼。 在中國這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的國度里,自漢以后,因為政府的倡導,夫子大道逐漸被社會各階層的人們所普遍接受,成為人間秩序的維護者,成為中國文化的符號象征。孔子就像一束光,穿透夜空,如日月經天。他用自己的修為、努力、奉獻與智慧給世人指出了修行的法門。 孟子將孔子對華夏文明的貢獻視同平治大洪水的大禹、為天下萬民立規矩的周公。 然而,孔子的形象,經過兩千多年來世人的不斷改變與塑造,至今已經面目全非,真可謂是千人千面。政治家從中讀出了治國安邦的智慧,哲學家從中讀出了天人相諧的文化命題,教育家從中讀出了有教無類的仁愛理念,倫理家從中讀出了悲天憫人的道德情愫,歷史家從中讀出了家國同構的大一統模式,進取者從中讀出了自強不息、奮發上進的積極人生。 李大釗說:“實在的孔子死了,不能復生了,他的生涯、境遇、行為,絲毫不能變動了;可是那歷史的孔子,自從實在的孔子死去的那一天,便已活現于吾人的想象中,潛藏于吾人記憶中,今尚生存于人類歷史中,將經萬劫而不滅。”①李大釗將孔子分成“實在的孔子”與“歷史的孔子”,這種分法倒是頗有幾分趣味,筆者比較贊同。下面,簡單談一下個人的看法。 一、食人間煙火的孔子 真實的孔子,早年坎坷而苦難,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青少年時期過著十分艱難的生活。孔子說他“十五有志于學”。經過刻苦努力,實現了“三十而立”。因為從政的機緣一直未至,于是他就走上了另外一條人生之路,即開辦私人學堂,開始收徒講學,機緣巧合使他成為中國歷史上*早*成功的教育家。三十五歲那年,“孔子適齊,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①齊景公本欲打算重用孔子,但在晏嬰等權臣的反對下作罷。在齊三年,孔子非但沒有得到重用,反而引起了齊國一些掌權人物的忌憚,他們“欲加害孔子”,孔子空夢一場,匆忙離齊返魯,這是孔子的**次求仕。從齊國回到魯國后,孔子繼續收徒辦學。因為在齊求仕的挫折,此后好多年,孔子沒有再從事任何實際求仕的政治活動,而是在“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一直到“五十而知天命”的人生寶貴的歲月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培養學生、潛心做學問上面。孔子五十歲那年,終于等到了出山從政的機會。“其后,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②孔子在魯國為官期間,相魯定公“會齊侯于夾谷”,挫敗齊國的陰謀,取得了外交斗爭的勝利;做大司寇,殺少正卯;“與聞國政三月”“魯國大治”。*后,在集權公室的斗爭中,孔子“墮三都”計劃失敗。因為失去了魯國掌權貴族的支持,孔子被迫離魯出走,這一年,孔子已經五十五歲。此后,孔子師徒在外流亡十四年,輾轉各國,希望得到諸侯見用,可現實卻是到處碰壁。在郁郁不得志的奔波碰壁中,孔子很快就過了“耳順”之年。六十八歲那年,孔子才被魯國掌權者季康子允許而返回魯國。晚年的孔子,沒有再去謀求一個政治舞臺上的具體職務,而是將自己身心全部沉浸于授徒講學和整理編輯“六藝”之中,真正達到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給后人留下了讀《易》而韋編三絕等千古佳話。 P1-4
孔子問政——以正治國與以德化民 作者簡介
馬平安,1964年生,河南盧氏人,歷史學博士、博士后,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政治史、中國近代政治史。寫作出版《春秋何以無道》《戰國何以稱雄》《晚清變局下的中央與地方關系》《北洋集團與晚清政局》《中國政治史大綱》《中國傳統政治的基因》《中國近代政治得失》等著作20余部;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40余篇。
- >
莉莉和章魚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自卑與超越
- >
經典常談
- >
朝聞道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