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修昔底德四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6030105
- 條形碼:9787576030105 ; 978-7-5760-3010-5
- 裝幀:8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修昔底德四論 本書特色
“六點評論”系列之一,復旦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任軍鋒力作,著名學者張志揚、孫向晨、李雋旸鼎力推薦! ★復旦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任軍鋒四論修昔底德,從西方政治理論的基本問題脈絡入手,前后左右探察,融貫史哲,勾連古今,探求法理,既多角度解析修昔底德,亦全方位提出新的追問! ★著名學者張志揚、孫向晨、李雋旸鼎力推薦! ★本書的四論修昔底德,能夠為我們提供更有歷史縱深感和現實感的思想“借鏡”。
修昔底德四論 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四篇長文,從四個面向分別論及修昔底德與希羅多德、柏拉圖、亞西比德、霍布斯:1.“修昔底德與希羅多德”,揭橥西方史著傳統的內在張力,探討修昔底德對希羅多德著述和思想傳統的繼承和創造性轉化;2.“修昔底德與柏拉圖”,對觀修昔底德與柏拉圖,聚焦西方大傳統中的兩種小傳統,即修昔底德代表的政治理論傳統與柏拉圖代表的哲學思想傳統,縷述政治與哲學、權力與正義這一內在于西方精神結構的二元對立的歷史基源;3.“修昔底德與亞西比徳”,重估亞西比徳作為“政治人”在修昔底德文本中的核心地位,呈現修昔底德為亞西比徳申辯的春秋筆法和精神線索;4.“修昔底德與霍布斯”探討修昔底德之于霍布斯式政治理論的框架性意義,借以透視西方政治理論在古-今、經-史之間的起承轉合、融會貫通的內在機理。
修昔底德四論 目錄
一、帝國足跡:呂底亞、波斯、雅典……
二、帝國政體:民主制、寡頭制與君主制
三、帝國興衰:神力與人力
四、帝國悖論:擴張與萎縮
帝國、政治與哲學—柏拉圖與修昔底德
一、阿里斯托芬的“第三只眼睛”
二、“被哲學咬傷”的亞西比徳
三、蘇格拉底的哲學課:柏拉圖與亞西比徳
四、“以哲學為業”與“以政治為業”
為“政治人”申辯——修昔底德與亞西比徳
一、“領袖民主制”及其遺產
二、雅典黨爭旋渦中的亞西比徳
三、流亡著作家筆下的流亡政治家
四、修昔底德的申辯
“立法詩”與“悲劇詩”——霍布斯與修昔底德
一、英譯修昔底德《戰記》:學術志業與帝國事業
二、《狴希莫》:修昔底德式的“背面戰場”
三、霍布斯與修昔底德:政治科學與政治史學
四、修昔底德式的“悲劇詩”與霍布斯式的“立法詩”
后 記
修昔底德四論 節選
帝國的政治理論 ——修昔底德與希羅多德 (節選,注釋從略) 在西方古典史著傳統中,希羅多德(約公元前484—前425年)與修昔底德(約公元前460—前400年)構成其中當之無愧的“雙子星座”。兩人年齡相差二十歲左右,屬兩代人,但彼此交集甚多,他們都生逢盛世雅典,目睹黃金時代的雅典在伯里克利領導下,帝國權勢蒸蒸日上,他們都親歷伯里克利去世后雅典民主政壇日趨昏聵,帝國事業江河日下,直至*終一敗涂地。 羅馬政治家兼哲學家西塞羅將希羅多德尊為“歷史之父”,意在凸顯希羅多德所開創的新的文學精神,即實證主義的科學精神、理性主義的思維方式。由于所涉事件年代久遠,希羅多德不得不在不同的傳聞或口述版本之間相互對勘,某些希羅多德本人無法確認的事實,便索性將其并置,交給讀者去鑒別真偽,在吸引聽眾注意力、激發其智識的同時,營造故事的現場感。 對于希羅多德的上述努力,修昔底德卻頗有微詞,他這樣寫道:“關于戰爭當中發生的事件,我不是偶然聽到什么就認為值得記下來,也不以我個人的看法為準;……我的記述沒有故事傳奇,對聽眾而言,很可能難以引人入勝。”修昔底德堅信,無論從戰爭規模還是后果來說,波斯戰爭都無法與伯羅奔尼撒戰爭匹敵,“過去*大的事件就是波斯戰爭了,不過,僅兩場海戰和兩場陸戰便決出勝負。但是,這場(伯羅奔尼撒)戰爭曠日持久,它帶來的災難,在希臘,在同樣長的時段,還未曾有過”。 受修昔底德上述論斷直接或間接影響,在后世史家眼里,修昔底德的著史方法據說更為客觀,主題更加重要,修昔底德,而不是希羅多德,被他們奉為事實上的“歷史之父”。與此同時,吊詭的是,以傳記作家普魯塔克為代表的評論家更是將希羅多德視為“謊言之父”。然而,若揆諸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文本本身,這顯然是后世研究者出于一廂情愿的誤會所致。事實卻是,無論是修昔底德還是希羅多德,他們在考訂事實原委的同時,都有著極強的創作欲。平心而論,創作,是包括史詩、戲劇、哲學、歷史在內的一切著述形式的應有之義。任何文本,只要形諸文字,都涉及材料的選取、編排的次第、高妙的修辭等著述家所謂的“主觀因素”。因此,在著述方面,修昔底德并不比希羅多德更“客觀”。即便伯羅奔尼撒戰爭的規模和持續時間遠超希波戰爭,但這并不意味著有了修昔底德,希羅多德便不再重要,更何況,所謂的規模和持續時間,只不過是表象,希波戰爭與伯羅奔尼撒戰爭有著性質上的根本差異,希羅多德的地位并未因修昔底德的出現而降低分毫。 在希羅多德心目中,曾經的波斯帝國正是目下雅典帝國的對應物,而在修昔底德心目中,目下的雅典帝國將是一切未來帝國的對應物。修昔底德宣示說,《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必將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同久,同樣,希羅多德堅信,《歷史》將穿越時光隧道,存亡繼絕。希羅多德透過歷史審視當下,修昔底德透過當下展望未來。希羅多德透過波斯的入侵,揭示希臘世界的分崩離析、各圖僥幸,斯巴達借波斯之手打壓雅典的精心算計,雅典政治家巧于彌縫的足智多謀,斯巴達與雅典之間的“暗斗”躍然紙上。而修昔底德則將雅典與斯巴達之間的“明爭”發揮得淋漓盡致,洞悉潛藏于希臘世界這一公開爭斗背后的心理和精神玄機。 在希臘世界從自發性的聯盟秩序向強制性的帝國秩序過渡的關鍵時刻,希羅多德與修昔底德,都是有著強烈泛希臘情懷和視野的政治史家。從希羅多德到修昔底德,歷史、當下、未來交相輝映,渾然一體。他們透過手中的如椽之筆,記錄帝國興衰,洞悉導致帝國陸沉的深層機理。無論是希羅多德,還是修昔底德,他們都是有著強烈現實關懷和濟世使命的政治理論家。 帝國的政治理論不是“貨與帝王家”的資政報告,他們并不以“茍有用我者”自居或者自期,他們將深沉委婉的教誨嵌入直白的歷史敘事當中,將深邃犀利的洞見潛藏于精致的故事結構之中。在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那里,解釋世界與改造世界,可以說互為表里,他們在描述世界的同時,也在解釋世界,而解釋世界的過程本身,也是理論家努力改造世界的過程。帝國的政治理論是深沉委婉的悲劇史詩,是垂憲后昆的精神鏡鑒,是靈魂凈化的實驗田,是政治教育的思想現場。而政治教育,正是政治理論家們借以重塑人心、改造世界的津梁。 ……
修昔底德四論 作者簡介
任軍鋒,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政治學系教授,主要研究以修昔底德和托克維爾為軸心的西方政治傳統的古-今之變、美利堅從立國到南北戰爭的政治理論。代表著作:《帝國的興衰》《民德與民治》《地域本位與國族認同》,主編《修昔底德的路標》《共和主義:古典與現代》;代表譯著:《劍橋二十世紀政治思想史》《寡頭統治鐵律》《政治科學要義》等。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自卑與超越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