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中國哲學通史 隋唐卷 學術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4266590
- 條形碼:9787214266590 ; 978-7-214-26659-0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哲學通史 隋唐卷 學術版 本書特色
*一套*新的全面闡述中國哲學發展歷程的學術巨著*目前我國*完備、*系統、*詳實的一部中國哲學通史*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
中國哲學通史 隋唐卷 學術版 內容簡介
隋唐時期,中國哲學思想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儒釋道三教之間的互動與思想交織頗為頻繁,特別是佛道兩家思想取得了突破性發展,成為隋唐哲學思想的典范。隋唐儒家努力消化與融合佛道兩家的思想創造,重新闡發儒家的心性思想。本卷以顏之推、王通、韓愈、李翱為代表,闡明了隋唐儒家心性論思想的變化與特點。佛教是隋唐哲學的重要代表。本卷分別就三論、天臺、法相、華嚴及禪宗的哲學思想,如三論的二諦說、天臺的判教與性惡說、法相的萬法唯識、華嚴的性起與法界圓融說等,進行了詳密的闡釋。而對禪宗由印度禪到中國禪的思想轉型,尤其是禪門中的頓漸之爭及禪法思想中的一行三昧、游戲三昧等觀念,書中進行了新的闡發。隋唐道教在心性學理論方面有非常系統的觀念,特別是在佛教影響下的重玄思想,把道教哲學推到一個高峰。本卷對隋唐道教之道與氣、道體與心體、體道與行道、窮理盡性、安靜心王等理論,以及道德相須、體用雙舉、三一為歸、形神合一等辯證思維,都作了系統說明。從三家思想之交互關系這一整體出發,對隋唐時期中國哲學的發展與特色加以觀察,這不僅對于理解隋唐哲學思想關系甚大,也關系到對宋明理學的深刻把握。
中國哲學通史 隋唐卷 學術版 目錄
目 錄
導 論 1
**章 隋唐時期的儒家哲學思想 6
**節 顏之推及其《顏氏家訓》 6
第二節 王通及其《中說》 15
第三節 韓愈及其“五原” 23
第四節 李翱及其《復性書》 38
第二章 天臺宗的哲學思想 45
**節 智顗與天臺宗的判教思想 46
第二節 天臺宗的圓融哲學 56
第三節 天臺宗的“性惡”說 72
第三章 三論宗的哲學思想 87
**節 “三論”的譯傳與吉藏 88
第二節 “破邪顯正”基礎上的判教論 93
第三節 “八不”基礎上的中道觀 100
第四節 三論宗的“二諦”說 110
第五節 三論宗的“佛性”說 117
第四章 法相唯識宗的哲學思想 123
**節 玄奘的生平與著述 123
第二節 法相唯識宗的傳承與典籍 132
第三節 “萬法唯識”說與三時判教 137
第四節 奘傳唯識新學 144
第五章 華嚴宗的哲學思想 178
**節 華嚴宗的創立與哲學主題 178
第二節 法藏的緣起理論與教相判釋 186
第三節 “六相圓融”與“十玄無礙”說 190
第四節 澄觀的“四法界”與“三圣圓融”說 197
第五節 宗密的“絕對真心”論與禪化華嚴學 201
第六章 禪宗的哲學思想 205
**節 從“印度禪”到“中國禪” 206
第二節 禪宗思想中的“方便通經” 212
第三節 中國禪門中的頓與漸 228
第四節 慧能與《壇經》諸問題 236
第七章 禪宗有關“坐禪”思想的中國化 255
**節 初期禪宗史中的“一行三昧” 255
第二節 “一行三昧”與“念佛”“守一” 258
第三節 從“一行三昧”到“游戲三昧” 261
第四節 “游戲三昧”與戒相 272
第五節 南宗對“坐禪”批判的意味 276
第八章 成玄英與李榮的哲學思想 281
**節 成玄英與李榮的生平與著述 281
第二節 論“玄”與“玄之又玄” 285
第三節 論“玄道” 295
第四節 論“有無” 318
第五節 論“動靜” 331
第六節 論“三一” 346
第九章 王玄覽的哲學思想 352
**節 王玄覽的生平與著述 352
第二節 論“道體” 354
第三節 論“道物” 358
第四節 論“心性” 362
第五節 論“有無” 369
第六節 論“坐忘” 372
第十章 司馬承禎的哲學思想 382
**節 司馬承禎的生平與著述 382
第二節 《服氣精義論》中的道性論 389
第三節 《坐忘論》中的道性思想 399
第十一章 唐玄宗的哲學思想 415
**節 唐玄宗的生平與著述 415
第二節 “明道德生畜之源”說 419
第三節 “道性清靜”說 432
第四節 “因學知道,行無行相”說 441
第五節 “理身理國”說 450
第十二章 吳筠的哲學思想 468
**節 吳筠的生平與著述 468
第二節 “道至無而生天地” 472
第三節 “道德、天地、帝王,一也” 478
第四節 “神仙可學” 484
第十三章 張志和的哲學思想 499
**節 張志和的生平與著述 499
第二節 “為物之宰曰造化”的本體論 501
第三節 “至道非有無之殊”的辯證法 508
第四節 “無心可知道之妙”的認識論 517
第五節 “死生有循環之端”的生死觀 522
第十四章 杜光庭的哲學思想 525
**節 杜光庭的生平與著述 525
第二節 重玄思想的清理及其理論旨趣 530
第三節 “道通一氣” 541
第四節 “體用相資”的辯證思維 553
第五節 “窮理盡性”與“安靜心王” 563
第六節 理身與理國 577
第十五章 《無能子》與《化書》中的哲學思想 594
**節 《無能子》與《化書》 594
第二節 《無能子》中的自然論 597
第三節 《無能子》的社會批判思想 605
第四節 《化書》中的“虛化”論 612
第五節 《化書》的社會批判思想 625
第十六章 羅隱的哲學思想 641
**節 羅隱的生平與著述 641
第二節 “貴賤之理著之于自然” 646
第三節 《讒書》的批判性質 658
第十七章 隋唐重玄學說與內丹學說 665
**節 道教的重玄學說 665
第二節 道教內丹學與神學思辨 677
第三節 《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的“還丹”說與“數”論 688
第十八章 隋唐時期的三教關系 701
**節 佛與儒的關系 701
第二節 道與佛的關系 703
第三節 道與儒的關系 721
第四節 唐代道教與宋明理學的關系 738
主要參考書目 754
后 記 761
中國哲學通史 隋唐卷 學術版 作者簡介
龔雋,1964年生。哲學博士。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佛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中國思想史(重點是中國佛教思想史)研究。出版著作有《作為“知識”的近代佛學史論——在東亞視域內的知識史論述》《禪史鉤沉:以問題為中心的思想史論述》等6部。主編《漢語佛學評論》。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 李大華,1956年生。哲學博士。深圳大學哲學系教授、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山大學兼職教授,四川大學客座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哲學與宗教研究。出版著作有《自然與自由——莊子哲學研究》《隋唐道家與道教》等。主編《文化與生活方式》叢書與《宗教與社會》等。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 夏志前,1971年生。宗教學博士。華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華南宗教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中國宗教思想史研究。出版譯著《走進中國佛教》、合著《多維視界中的宗教》、古籍點校《大藏經綱目指要錄》等。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國哲學史》《現代哲學》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及譯文多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史學評論
- >
二體千字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自卑與超越
- >
唐代進士錄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