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20世紀50-70年代文學中的青春心態(tài)與德育價值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75583
- 條形碼:9787542675583 ; 978-7-5426-7558-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20世紀50-70年代文學中的青春心態(tài)與德育價值研究 內容簡介
在精神價值上,20世紀50—70年代文學伴隨著一代人度過了激情燃燒的歲月。打開這一時期的文學文本,無論是革命歷史題材中的戰(zhàn)斗英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勞動楷模,都帶著無限高尚的精神風貌活躍在文學的人物畫廊中!肚啻喝f歲》中的楊薔云、鄭波,《創(chuàng)業(yè)史》中的梁生寶、徐改霞,《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盧嘉川、江華,《三里灣》中的王玉生,《山鄉(xiāng)巨變》中的鄧秀梅、劉雨生等,《艷陽天》中的蕭長春,《戰(zhàn)斗的青春》中的許鳳、李鐵,《年青的一代》中的蕭繼業(yè),《智取威虎山》中的楊子榮 ……作者賦予了“現(xiàn)代新人”以高尚的思想品格,讓我們感受到了革命和建設浪潮中的青春光芒,看到了一種基于時代和社會需求基礎上的嶄新的青春品格:純樸善良、勤勞能干、大公無私,信仰堅定、對黨無限忠誠,甘于自我犧牲、同情弱者、有理想、有遠見,對未來充滿了信心。作家在創(chuàng)造“社會主義新人”的過程中樹立了一套嶄新的社會主義文化價值體系,作為一種精神財富,這一文化價值體系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教育價值。從文學接受來看,《創(chuàng)業(yè)史》《山鄉(xiāng)巨變》《青春之歌》《林海雪原》《歐陽海之歌》等作品在當時都創(chuàng)造了少有的熱銷記錄,它們激勵、鼓舞了一代人,尤其對于青年來講,作品中人物的精神境界、價值選擇、所作所為為一個時代所崇拜、所效仿。直到今天,蘊涵在50-70年代文學中的那種崇高的精神力量和在這種力量支撐下一代英雄所達到的超凡品質和人生很好依然是我們教育引領新時代青年的重要德育資源。
20世紀50-70年代文學中的青春心態(tài)與德育價值研究 目錄
前言
**章 20世紀50-70年代的青春心態(tài)及其精神淵源
**節(jié) 青春心態(tài)的界定
第二節(jié) 20世紀50-70年代作家青春心態(tài)類型分析
一、作家的服從與歸屬心態(tài)
二、作家的批判與建構心態(tài)
三、性情的自然流露與本能的求真心態(tài)
第三節(jié) 20世紀50-70年代青春心態(tài)產(chǎn)生的精神淵源
一、20世紀初:少年中國運動
二、“五四”文學:呼喚青春與彰顯個人意志
三、“左翼”文學:現(xiàn)實批判與激進浪漫
第二章 “十七年文學”中的青春心態(tài)
**節(jié) 時間開始了: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時間意識與青春
心態(tài)
一、充滿未來指向性的進化論時間觀
二、青春主體的追尋和生命意志力的彰顯
第二節(jié) 青春書寫:現(xiàn)代性追求中的成長渴望與焦慮
一、青春在反叛中追逐公平正義的理想色彩
二、青春的詩意和浪漫愛情的書寫
第三節(jié) 追尋與迷失:青春文化與成人文化的博弈
一、在青春里追尋,在思想與文化中迷失
二、青春力量的萎縮:青春書寫中的成人化傾向
第三章 “文革”文學:青春殘酷物語
**節(jié) “文革”時期的青春主題
一、荒誕與混沌:文明淪喪中被異化的青春
二、蒼涼與虛無:現(xiàn)代性追求中被流放的青春
第二節(jié) 文學中的“紅衛(wèi)兵”形象及其心態(tài)
一、崇拜與狂熱
二、思索與彷徨
……
第四章 50-70年代作家的身份認同與青春書寫
第五章 青春心態(tài)與當代文學的生成
附錄
參考文獻
后記
20世紀50-70年代文學中的青春心態(tài)與德育價值研究 節(jié)選
青年的成長既是一個與外部世界不斷碰撞融合的社會化過程,也是一個在內部世界充滿矛盾沖突、性格逐漸成熟的過程。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中國思想文化界的自由、松動給了青年們一個尋求自我同一性確立的大好時機。因此青年作家的創(chuàng)作成為“十七年文學”中一道奇異的文學景觀。在文化姿態(tài)上,青年作家用青春力量干預現(xiàn)實、反叛現(xiàn)實、呼喚理想人性回歸的文化意識,在創(chuàng)作心理上,作家敢于突破創(chuàng)作禁區(qū),抒發(fā)愛情的憂郁和感傷情懷。沿著這一思路,探討青年作家在自身的成長過程中,在個人理想和社會的宏大理想或一致或相互不認同甚至沖突的狀況下,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來面對人生和創(chuàng)作,理清呈現(xiàn)于他們作品中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文化心態(tài)有助于我們深入了解這一階段的文學本質! ∫、青春在反叛中追逐公平正義的理想色彩 生活在新的民族國家中,“青年作家擁有的,更多是理想主義的朝氣。他們在革命中獲得政治信仰和生活理想,也接受了關于理想社會的實現(xiàn)的承諾。但他們逐漸看到現(xiàn)實與理想的距離,在新的思想形態(tài)和社會制度中發(fā)現(xiàn)裂痕!雹佼斔麄兗儩嵉母锩硐肱c現(xiàn)實中官僚的腐敗、人們思想的落后發(fā)生偏差時,他們的自我意識進一步覺醒,開始了對現(xiàn)實的反叛,對自我價值的追尋。于是在顯示青春對于生活的力量中言說著青春自我成長的焦慮,追尋著純真的理想。 成長在共和國的紅旗下,青年作家王蒙自身的“少共”色彩、對革命的忠誠讓他理所當然地認為靠革命建立起來的新社會應是處于理想狀態(tài)的,因而在其作品中,對于現(xiàn)實中的不端行為,主人公會毫不猶豫地動用自己的“革命”邏輯和“革命”手段!缎《箖骸分械闹魅斯《箖,在自己家里發(fā)現(xiàn)了父親和一位叔叔的可疑行為,開始警覺并暗中調查,直至父親和叔叔被公安局抓走他才感覺到了內心的愉快。這種帶有“大義滅親”色彩的革命行為正是其青春時代思想單純、追求絕對崇高、建構理想自我的青春心態(tài)的自然流露。《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截取了主人公林震成長道路上的一個關鍵時期,通過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驅使人物不斷認識自我、社會和人生而走向成熟的青春歷程。當林震在處理“麻袋廠問題”上同劉世吾、韓常新等人產(chǎn)生巨大分歧時,他對原則的堅守就表現(xiàn)出了青年人處理復雜社會關系時觀念上的理想化和策略上的簡單化。這場上下級之間面對面的沖突,不僅讓林震在工作中陷入了困境,同時也使他的內心產(chǎn)生了一種難以名狀的對理想、信仰與人生的惶惑感。經(jīng)過痛苦的自我反思與調整之后,他在小說結尾終于給出了令人欣慰的答案:“我要更積極,更熱情,但是一定要更堅強……”布爾什維克的忠誠與知識分子覺醒了的主體意識,*終為林震注入了勇往直前、堅持到底的青春精神。青春理想永遠在召喚著他的正義和良知,文章*后當區(qū)委書記周潤祥單獨找林震,當林震迫不及待地敲響了領導同志辦公室的門時,我們似乎在殘酷的現(xiàn)實中看到了青春的力量和希望。作者曾說“它也是青春小說,與《青春萬歲》一脈相承。青春洋溢著歡暢和自信,也充斥著糊涂與苦惱。青春總是自以為是,有時候還咄咄逼人。青春投身政治,青春也燃燒情感。青春有斗爭的勇氣,青春也滿是自卑和無奈。青春必然成長,成長又會面臨失去青春的惆悵。文學是對青春的牽掛,對生活與記憶,對生命與往事的挽留,是對于成長的推延,至少是虛擬中的錯后。是對于老化的拒絕,至少是對于生命歷程的且戰(zhàn)且進,至少要唱著青春萬歲長大變老當然也變得爐火純青!雹僮鳛橄窳终鹨粯拥那嗄,作為一名黨員干部,王蒙讓現(xiàn)實中達不到的狀態(tài)在文學的審美與想象中得到了滿足。可以說與《青春萬歲》中浪漫、和諧的節(jié)日氣氛相比,《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所表現(xiàn)的青春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摩擦無疑多了幾分復雜與沉重。校園“少共”曾經(jīng)的驕傲與自豪,在工作崗位上卻變成了矛盾沖突中的焦慮與惶惑。
20世紀50-70年代文學中的青春心態(tài)與德育價值研究 作者簡介
王秀杰,河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副書記,中國人民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在讀博士。主要從事文化價值觀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持教育部項目1項,主持完成廳級以上項目4項,在《河南師范大學學報》《當代文壇》《小說評論》《河南社會科學》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10余篇。成果獲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優(yōu)秀論文一等獎1項,河南省高校輔導員優(yōu)秀論文一等獎2項,河南省師德主題教育征文一等獎1項! ≡鴺s獲河南省優(yōu)秀輔導員、河南省文明教師、河南省教育系統(tǒng)學雷鋒活動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先后被評為河南師范大學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優(yōu)秀黨務工作者、青年五四獎章、三育人先進個人、文明干部、新聞宣傳先進個人等。
- >
莉莉和章魚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與地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經(jīng)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