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方東美論儒釋道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6372
- 條形碼:9787100206372 ; 978-7-100-20637-2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方東美論儒釋道 內容簡介
本書以有“東方詩哲”之稱的現代大哲方東美先生為研究對象,以哲學問題為導向,以中西哲學比較、會通之方法,對方氏的中國哲學觀系統地展開探討。具體而言,在把握方氏治學路徑的基礎上,爬梳其對儒家哲學(包括原始儒家及“新儒家”)、老莊哲學及佛家“四大主潮”(三論宗、天臺宗、法相宗、華嚴宗)之論述,并以反思的姿態追問“其論何以如此”“其論有何意義”等問題,從而將問題引向深入。同時,亦將方氏哲學與相關的中、西哲學大家相比較,此既凸顯方氏哲學之宏博,更能體現中國古典哲學之特質。*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對方氏治學方法及學術貢獻進行較為客觀的評價。
方東美論儒釋道 目錄
**章 方東美其人及其哲學路向
**節 充滿“異數”的哲學家
第二節 方東美的學術路向
第二章 方東美論原始儒家
**節 方東美論《周易》
第二節 方東美論《尚書》
第三章 方東美論新儒家
**節 新儒家統論
第二節 論唯實型與唯心型新儒家
第三節 論自然主義形態新儒家
第四節 簡評
第四章 方東美論老莊哲學
**節 論老子哲學
第二節 論莊子哲學
第三節 簡評
第五章 方東美論佛學
**節 論三論宗
第二節 論天臺宗
第三節 論法相宗
第四節 論華嚴宗
第六章 方東美治學方法及評價
**節 方東美治學方法再探析
第二節 方東美哲學的主要貢獻
第三節 方東美哲學存在的問題及“困惑”
附錄一 道家就像“太空人”
附錄二 說“即”
參考文獻
后記
方東美論儒釋道 節選
《方東美論儒釋道》: 四、對莊子“齊物論”的“現代解讀” 關于齊物——破除機心成見——的方法,莊子本人在《齊物論》中談論較多,后世學者亦多有發揮,除了以道家立場詮釋外,亦不乏學者以佛學理論注釋之,如近人章太炎即作此理解。方東美憑借其深厚的西學素養,對“齊物”做了更為別樣的解讀! 。ㄒ唬⿲φZ言的分析 正如莊子“齊物”從“大知閑閑,小知間間”之語言維度批判一樣,方東美亦同樣在語言的層面上展開“齊物”的探索:“我們不僅僅要能夠運用靈活的思想,而且還要靈活地運用適當的語言,來表現我們靈活的思想。而不能只以為語言指示實在。莊子認為這種‘圖像語言理論是一種偏見’!狈綎|美指出,莊子對言說的批判,實際上批判的是一種“圖像語言”,即以語言代替實在,殊不知,這是一種嚴重的誤解。為了更好地破除“圖像語言理論”之偏執,方東美對莊子“齊物論”中涉及語言與實在的部分進行了扼要的分析。方東美認為:(1)莊子反對“簡單心靈圖像語言”,人們對某物雖然有言,但“言”未必就是實在,莊子所謂“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2)莊子反對素樸的實在論,名(語言)不一定代表實在,掌握了“名”未必掌握了實在,此應由莊子“物謂之而然,惡乎然?然于然,惡乎不然?不然于不然”及“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流露出來;(3)莊子反對“言必盡意”的看法。語言不與實在必然對應,語言不能代表實在,甚至也不能把握(說出)“實在”,正所謂“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與是類乎?其與是不類乎?類與不類,相與為類,則與彼無以異也”。方東美通過逐步分析,*后得出“言辯而不即”的結論! 》綎|美并沒有停留在對莊子語言觀的分析上,而是在現代哲學的立場上,通過對現代西方哲學的批判,將問題進行了深層的推進,從而深刻地彰顯莊子的“齊物”之說。 方東美認為,就人類哲學史而言,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無非有三:一則以定義、概念來厘定萬物;二則以因果關系來厘定萬物;三則以“實體”來推證萬物。然而這三種認識方式皆存在著難以克服的偏執! ∫浴跋露x”的方式來認識萬物固然有其效用,但若深究下去,則并不究竟。且不言對同一物,站在不同的立場可以有不同甚至無窮的定義。方東美以數學基數“一”為例,一既可看作零點五之二倍,亦可看作二的一半,乃至無窮,那么究竟以哪個概念為準呢?此其一。其二,采用定義、概念法,則勢必將概念推至無窮。譬如,當定義一種事物時,勢必用其他的概念來表達,而其他的概念則來自于更遠的概念,如此追尋下去,無有終極,甚至陷入循環論的窠臼。方東美以英國天文學家愛丁頓《物理世界本質》中的例子進行反駁,可謂入木三分:“比如說,要問什么是物質?就答說是質量。那么什么是質量呢?又答說是質波。那么質波又是從什么地方而來,則又答是因為物質的本性是質量。”以定義、概念認識事物的謬誤由此可見一斑! ∫砸蚬P系論證事物,在邏輯上亦勢必陷入“死地”。因為在任何一個演繹系統里面,都必須要從前提(原因)入手。按照無限追溯的方式,作為**因的“原因”是無根基的,*終則可能或回到獨斷論的“設準”或回到循環論證之“死地”。當然,對于**因的“設準”固有其意義,如羅素就是依靠設準來保證知識的有效性。但從終極角度而言,則未免不究竟。方東美對于因果關系*終陷入循環論的分析,論述更是精彩。他借用英國哲學家洛克的例子進行了精辟的論述:洛克看到某墓碑上刻有“地”字,就問“地”安排在什么地方?答案是“地”安排在墓碑上。于是又問墓碑安排在什么地方,答案是安排在一只烏龜背上。又問烏龜安排在何處?烏龜安排在巖石上。巖石安排在哪里?安排在地上。“地”又安排在哪里?答案“地”(這里是作為概念指稱的“地”)是安排在墓碑上。此段辯答,若從邏輯推理的方式,無疑存在偷換概念的嫌疑,即以概念之“地”換取了“實體之地”。然而若從因果關系的“無窮后退”的角度進行考察,則“因果關系”陷入了循環論證的死地! ∫浴皩嶓w”厘定萬物,亦面臨“不可知”的境地。無論采取概念(定義)法,還是采取因果法,*終都面臨終極因(**因)的問題,這個終極因就是無因之因,按洛克的說法就是“實體”。然而,什么是實體呢?“洛克說:‘從哲學與宗教上面看,假如我們打破砂鍋問到底的話,實體就是我們的未知之物。’”既然實體是未知之物,又如何能將其作為**因呢? 通過上述抽絲剝繭式的層層論證,方東美以現代哲學的視野強化了莊子論證“齊物”的邏輯力量,且把人們帶入莊子自身的語境并進而追問這樣的問題:既然語言、概念、思辨乃至實體皆不能達到對象,在語言層面上導致不可說、不能說,甚至不可思議,那么人們對萬物應采取何種態度呢? ……
方東美論儒釋道 作者簡介
郭繼民,山東鄆城人,山東大學哲學博士,武漢大學出站博士后,北京大學訪問學者,現任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宜賓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哲學文化。已在《人民日報》(學術版)、《光明日報》(理論版)、《中國哲學》、《周易研究》、《宗教學研究》、《現代哲學》、《孔子研究》、《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學報》等報(期)刊發表理論文章二百二十余篇,出版專著《莊子哲學的后現代解讀》(巴蜀書社,2013)。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朝聞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唐代進士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