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寸草春暉:傳統文化典籍中的家學智慧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2721234
- 條形碼:9787512721234 ; 978-7-5127-2123-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寸草春暉:傳統文化典籍中的家學智慧 本書特色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中央電視臺文化嘉賓、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 蒙曼·全新作品 隆重開講中國傳統典籍中的家學智慧 傳統家學、家教與家風,蘊含著超越時代的智慧與力量 從《顏氏家訓》 《袁氏世范》《朱柏廬治家格言》《弟子規》等傳統典籍中吸取家教營養
寸草春暉:傳統文化典籍中的家學智慧 內容簡介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發展進程中,涌現出無數家教故事、家教格言和家教典籍專著。 梳理、傳承這些流傳千年的家庭家教家風文化,使之發揚光大,是發揚廣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把握新時代立德樹人育人導向,踐行總書記“三家”建設和素質教育的要求。學習先賢留下來的家風、家教、家訓理念方法,汲取其有益營養而仿效之,無疑是推動家庭教育的一大捷徑,是新時代家庭建設不可或缺的養分。 中國婦女雜志社、中國家庭文化研究會與中國婦女出版社擬共同策劃推出的“名家談中華家文化”書系(暫定名),致力于向廣大家庭普及中華優秀家庭文化的核心理念。此書是本書系的開篇之作。 本書優選的亮點是蒙曼教授對于中國傳統國學經典中的治家、教子智慧的解讀,讓廣大家長從中國傳統文化典籍中汲取家教智慧、家教方法及治家理念。
寸草春暉:傳統文化典籍中的家學智慧 目錄
目錄
引子 詩詞里的中國精神
梅、蘭、竹、菊“四君子”
梅:傲骨錚錚
蘭:空谷幽放
竹:堅勁瀟灑
菊:隱逸獨立
上篇 古典詩詞中的女性與家庭
“村莊兒女各當家”中的天倫之樂
緣起“淑女和君子”的佳偶觀
《新嫁娘詞》的持家智慧
“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的婚姻之道
“父娘猶喚小時名”與娘家心結
“森森稚子石邊生”的育兒經
“長安一片月”里的家國情
“一腔熱血勤珍重”與俠女報國
中篇 經典家訓中的育人智慧
何謂家教、家風、家訓
“家訓之祖”:《顏氏家訓》
《顏氏家訓》之“勉學”
《袁氏世范》之“睦親”
《袁氏世范》之“教子”
勤儉守己:《朱子治家格言》
去蕪存菁:《弟子規》
下篇 “小學”與“大道”
“小學”是什么
教育重在喚醒
家庭教育的優勢
“小學”與“大道”
引 子 詩詞里的中國精神
寸草春暉:傳統文化典籍中的家學智慧 節選
梅、蘭、竹、菊“四君子” 我們常說,姑娘好像花一樣。這自然是對女性的贊美。問題是,中國的女性到底像什么花呢?我以為,*適合比喻中國女性的花應該是梅、蘭、竹、菊四種。 在傳統文化中,梅、蘭、竹、菊合稱“四君子”。也就是說,它們不僅有花朵之色,更有君子之風。而“君子”作為一種人格追求,其實不僅屬于男子,也可以屬于中國的女性。 以草木比德,這是中國一個很悠久的傳統,從《詩經》《楚辭》就開始了。《詩經》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的詩句,這是拿桃花比新娘。《楚辭》之中更明顯,“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這是拿橘樹比忠臣。 到了宋朝以后,《楚辭》奠定的香草美人的傳統進一步發揚光大。宋朝理學興起,士人重視精神修養,連帶著他們認為花草樹木也不能只是好看,還要表現出士人贊賞的節操和品格。這樣一來,裁冰剪雪的梅花、孤芳自賞的蘭花、勁節瀟灑的翠竹、淡泊冷艷的菊花就進入文人的法眼,成了詠物詩的熱門題材,也成了文人畫的熱門題材。 但是,真正把梅、蘭、竹、菊單挑出來,使其成為一個組合,并代表中國人的精神追求,是明朝時期的事。明代黃鳳池編《梅竹蘭菊四譜》,單收梅、蘭、竹、菊四種題材的作品,還加了一個批注——四君子。人們覺得這個概括非常有力,從此梅、蘭、竹、菊“四君子”的名聲不脛而走,成了中國精神的代表。 梅:傲骨錚錚 在“四君子”中,我們先說梅花。在我們中國,到底有多少女性名字中有“梅”字呢?我猜測,大概有一百萬吧!常見的名字有冬梅、春梅、寒梅、雪梅、紅梅、白梅……把“梅”放在名字里,其實就是希望把梅花的品格烙印在人生之中。 梅花到底有怎樣的品格呢?梅花的好在于凌霜傲雪,所以人們往往把它跟雪放在一起比。 比如,盧梅坡的“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王安石的“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都是著名的詠梅詩句。但是我們今天不講雪梅,也不講紅梅,甚至不講任何一種真實的梅花。我們講畫出來的梅花——王冕的《墨梅》。 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 這是一首題畫詩,它所吟詠的《墨梅圖》縱31.9厘米、橫50.9厘米,收藏于故宮博物院,我們現在還能看到。這首詩還有一個版本: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兩個版本有幾處文字差異,但是不影響大局,我就不分開說了。 畫家自己畫梅花,自己寫詩吟詠,其實等于給畫寫一段解說詞,自明心跡。這樣的詩怎么寫呢? 前兩句:“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這兩句起得有趣。有趣在哪里?一語雙關。你既可以理解為“我所畫的這一樹梅花就開在我家洗硯池的池頭,因為得到了墨汁的滋養,每一朵花都帶著淡淡的墨痕”,也可以直接理解為“這是我用筆墨勾勒出來的一樹梅花,每一朵花都帶著淡淡的墨痕”。這就是雙關,既點出了梅,也點出了畫。 值得注意的是三個詞:**個,吾家;第二個,洗硯池;第三個,淡墨。 “吾家”是什么意思?一說“吾家”,一下就把梅和人聯系在一起了。這一樹梅花,不是“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也不是“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也就是說它并不是開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就開在“我”家里,和主人非常親近。“我”家的梅花,自然帶著“我”家的風味、“我”家的精神。那么,“我”家到底有著怎樣的精神?看第二個詞“洗硯池”就知道了。 洗硯池的典故出自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他臨池學書,以致池水盡黑。一個人,不汲汲于富,也不汲汲于貴,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筆墨事業,這難道不是一件非常清高的事情嗎? 王羲之姓王,王冕也姓王,一筆寫不出兩個“王”字。另外,王羲之是書畫家,王冕也是書畫家,雖然相隔千年,但是他們志趣相投。還有,王羲之秉性瀟灑曠達,留下了東床坦腹的佳話,而王冕傲視權貴,一輩子不做官。王冕把王羲之當作精神前輩,那么王羲之的洗硯池當然也就是王冕的洗硯池,所以王冕才毫不遲疑地說“吾家洗硯池頭樹”。 “我”家是如此清高而風雅的人家,那么“我”家洗硯池頭的梅樹會有怎樣的風范呢?看第三個詞“淡墨”。 傳統中國畫里本來就有焦墨、濃墨、淡墨、清墨的區分。“個個花開淡墨痕”,當然可以理解成,“我”這樹梅花用的是淡墨畫法,但這只是表面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作者這樣一寫,梅花一下就清雅了!本來是花,卻不帶胭脂色,而是帶著墨痕,這不是美人,這分明是個君子呀!帶著墨痕,這還不夠,更重要的是帶著“淡墨痕”。“個個花開淡墨痕”,一種清高氣派由此生成,它不夸張、不做作,全在有意無意之間,真是清雅入骨。 問題是,墨色的梅花會吸引人嗎?不好說。所謂萬紫千紅總是春,花朵*美的地方,不就在于萬紫千紅的顏色嗎?墨梅的價值在哪里呢?看后兩句:“不要人夸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所謂“不要人夸好顏色”,真是一個斬釘截鐵的否定句。否定的意義其實是在強調,強調什么呢?強調后一句“只流清氣滿乾坤”。這一樹梅花不需要濃妝艷抹,自有悠遠清香,這香氣自會流布出去,流傳下去,直至充塞天地之間。 這句詩真漂亮。漂亮在哪兒?自信而大氣。以前詩人寫梅花,清雅歸清雅,但是不免有些小情調、小氣象。比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再比如,林逋的《山園小梅》中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這樣的梅花自然是美的,但未免過于寥落。王冕的墨梅不一樣。“只流清氣滿乾坤”,一個“滿”字,何等自信,何等昂揚!眼前只是一樹梅花、一縷清香。放眼望去,卻是乾坤萬里,滿目生春,這是何等氣魄! 梅花對自己的清氣足夠自信,才能夠“不要人夸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王冕對自己的人格和才情足夠自信,才能夠替梅花說出“不要人夸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 同樣,因為對我們國家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高度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的見面會上吟詠出“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這不就是畫格、詩格、人格、國格的高度統一嘛! *后說說王冕吧。王冕是元末明初的畫家和詩人,出身寒微,小時候白天給人放牛,晚上到寺院的長明燈下讀書作畫,終成長為一個大才子,得大名于天下。連朱元璋都來網羅他,但他不慕榮利,布衣終生,算是神仙一流人物。 更難得的是,王冕生活在元朝的動亂年代,歷經坎坷,內心卻一直非常強大。他畫的梅花枝繁花密,他寫的詩元氣充沛。這幅《墨梅圖》,這首《墨梅》,珠聯璧合,堪稱“雙璧”。 蘭:空谷幽放 蘭花也是中國女性的心頭好。帶“蘭”字的女性名字,*常見的大概就是春蘭,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為梅花是冬天開放的花,而蘭花是春天開放的花。這就注定這兩種花的精神價值肯定是不一樣的。 梅花冬天開放,要耐得住風雪的考驗,才能一枝獨秀。梅花的精神價值在于傲,我們經常說傲雪寒梅。 蘭花春天開放,而春天正是萬紫千紅的時候。生在百花叢中,對蘭花*大的考驗應該是如何耐得住寂寞,因此蘭花的精神價值在于“幽”,我們經常說空谷幽蘭。所謂“幽”,就是孔夫子說的“不以無人而不芳”。 這種精神用詩怎么表現呢?下面,我跟大家分享唐代張九齡的《感遇十二首·其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先說前兩句:“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意思是,蘭花在春天繁茂,而桂花在秋天皎潔。可能有人會問,難道蘭花只有葉子,桂花只有花嗎?當然不是。這涉及古詩詞中所謂的互文手法,為了詩句的審美,詩人會把一個意思分開,放到兩處來說,但是我們在解讀的時候,要互相補充著來理解。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馬客在船”,意思其實是主人和客人都下馬上船。同樣,所謂“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應該理解為:蘭在春天,桂在秋天,它們的枝葉多么繁盛茂密,它們的花朵多么清雅皎潔! 那作者為什么要說這兩種花呢?看下兩句:“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它們這般生機盎然,自然而然地成就了美好的節操。當然,還有一種解釋,蘭花、桂花生機盎然,因而讓春、秋兩季成為美好的季節。哪一種解釋好呢?我個人傾向于**種。這四句詩有共同的主語,就是蘭和桂。蘭和桂葳蕤,蘭和桂皎潔,蘭和桂生機勃勃,蘭和桂節操美好,這是順的。而蘭和桂葳蕤,蘭和桂皎潔,蘭和桂生機勃勃,蘭和桂讓春、秋兩季成為美好的季節,把春、秋變成了第四句的落腳點,這有點兒不順暢。 那按照**種解釋,這四句詩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一種自在的美好。春蘭秋桂就那么自自在在地開放著,也自自在在地成就著自己生命的美好。其實,第二種解釋問題也不大,春蘭秋桂就那么自自在在地開放著,也自自然然地成就著春天和秋天的美好。它們的美好全憑本心,不假外求,不為人知,也不求人知。這是前四句,都在講花。 接著,詩句有了波瀾,從花轉到人。什么波瀾呢?“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有一位在山林中棲息的隱士,因為聞到了蘭花和桂花的香氣,而對它們產生了愛慕之心。這句詩真精妙,精妙在哪里?在“聞風”。“聞風”背后有一個典故。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中國自《楚辭》以來不是有用香草美人比喻道德君子的傳統嗎?所以,這蘭花和桂花豈能只是植物界的琪花瑤草?它還暗指人世間的道德君子。所以,聞花草之香風的背后,也就是聽聞了道德君子的言行。好的詩就好在這里,它用典故,但不強求讀者知道典故。即使不知道相關典故,也不會影響讀者對詩意的理解。當然,如果知道相關典故,就會更加會心。本來,蘭花和桂花自自在在地開放著,一個“誰知”忽然引來了翻轉。有一位隱士了解了它們的美好,也欣賞它們的美好。這是一個出乎意料的情況,大有讓人措手不及之感。那么,出現了這種情況,接下來會怎樣呢? 要知道,喜歡上蘭花、桂花的不是一個在萬丈紅塵中追名逐利的俗人,而是一位林中隱士。也就是說,一個高潔之人,因為感受到了蘭花和桂花的香氣,或者說感受到了蘭花和桂花的美德,而傾心于它們。這難道不好嗎?我們可能會覺得,這是天大的好事呀,因為這世上知音難求!伯牙鼓琴,子期知音,難道伯牙不該感動嗎?女詩人魚玄機所言“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不也是這個道理嗎?蘭花和桂花與林棲者堪稱絕配!既然如此,蘭花、桂花是不是應該感激涕零,翩翩起舞呢? 看*后兩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草木春榮秋華、吐露芬芳乃是出于本性,豈會追求美人的欣賞攀折!這美人是誰?就是剛剛說的林棲者呀!這位林棲的隱士,是個美人,他本身就是一個高潔之人,因蘭花和桂花的香氣而來。可是,蘭花和桂花給出的答復居然是——“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會不會有人覺得,這太不領情了,完全不符合我們對“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期待?這蘭花和桂花是不是太傲慢了?這不是傲慢,這是孤介,就是耿直方正。 試想,如果蘭花和桂花有心求美人欣賞,那還是空谷幽蘭嗎?那就是終南捷徑了!這蘭花和桂花是孤介的,它們芬芳是出自本性,它們不求美人而美人自來,猶如君子的美德出自天性,不求伯樂而伯樂自至。君子之交淡如水,這不才是更為高潔的境界嘛! 這樣的追求孤介不孤介?孤介!幽獨不幽獨?幽獨!美不美?真美!我們現在經常講慎獨,其實蘭花才真是慎獨的代表。蘭花為什么能夠做到慎獨?因為它有“本心”。當年,孔子的弟子子貢問他:“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孔子回答說:“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什么意思呢?所謂“貧而無諂,富而無驕”,還有點硬要這么做的意思,而“貧而樂,富而好禮”卻顯示出一種真心實意的樂在其中。這就像蘭花的本心。只要本心芬芳,外界的誘惑也好,打擊也罷,都沒有意義!這才是慎獨*真實的基礎,也是蘭花*美好的節操。 *后說說張九齡。張九齡是開元盛世*后一位賢相,也是一位風度翩翩的君子。他在位后期,受到李林甫的排擠,被貶為荊州長史。就是在荊州長史任上,張九齡寫下十二首《感遇》,以詩明志。這首是其中之一,也是張九齡人格的寫照。 得意也好,失意也罷,本心不變,芬芳不改!有這樣的蘭花開遍山野,有這樣的君子立于朝堂,開元盛世才有我們現在看到的璀璨光華。 竹:堅勁瀟灑 “竹”也常出現在女性的名字中,比如大家熟悉的實業家董竹君、革命烈士江竹筠,她們的人生品格堪比青青翠竹。 竹子挺拔、修長,形象十分美好,很早就被用于比喻君子。比如《詩經》中的《衛風·淇奧》云:“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就是以竹子起興,引出君子。 魏晉南北朝時期,貴族們尤其喜歡竹子。曹魏時期有竹林七賢。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中君子雅集的場所一定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他的兒子王徽之更厲害,哪怕臨時租房,也要在房前屋后種竹子。別人勸他何必費事,他眼睛一瞪,說:“何可一日無此君!” 此后寫竹子的詩一直不少,詩人主要是用竹子“清”的意象。比如,王維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孟浩然的“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真是一點兒煙火氣都沒有!確切地說,是有著很濃的貴族趣味!但是,竹子的意象,遠比這豐富。下面,我跟大家分享鄭板橋的《竹石》,看看在鄭板橋心目中,竹子是什么形象。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這首詩的篇名叫《竹石》,不過作者寫的不是真實的竹子和石頭,而是一幅《竹石圖》。所以,這是一首題畫詩。 鄭板橋是“揚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怪”的地方很多。比如畫畫,他一生只畫蘭、竹、石三樣。為什么呢?他說,這是“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這就不是歐洲傳統的寫生,而是具有中國氣派的寫意了。換句話說,鄭板橋畫的不僅是竹子,更是竹子的精神。 什么精神呢?頑強而瀟灑。頑強體現在哪里?在前兩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這竹子立根原在破巖中,它的根基好嗎?并不好!它不是水邊竹,不是宅院竹,它的根基所在之處不是松軟肥沃的土地,而是裸露破碎的山石。但是,竹子就從這荒涼的石頭縫里長出來了,怎么長呢?“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個“咬”字放在整首詩的開頭,何等有力、何等傳神!它的根基太薄弱了,它只能緊緊地咬著青山,絕不松口,才能在這山巖上存活下去,挺立起來。這是何等的執著而頑強呀! 那瀟灑又體現在哪里呢?在后兩句:“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長在山巖上的竹子,是沒有人精心呵護的。風吹來,它挺著;雨打來,它也挺著。它已經把根深深地扎在巖石里了,所以千磨萬擊都打不垮它。相反,在風雨的錘煉中,竹子越發堅韌、越發有力了。這樣一來,它就有資格笑傲江湖了!“任爾東西南北風”,一個“任”字,何等瀟灑啊!我們都會嘲笑墻頭草——隨風倒。小草在狂風面前無能為力,那是因為它自身太柔弱了。但這竹子不一樣,它是能在巖石扎根的“勇士”,也是能跟風雨搏斗的“戰士”,因而才能在八方風雨中站穩腳跟,傲然挺立。這還是王維、孟浩然筆下充滿貴族趣味的青青翠竹嗎?已經不是了!這竹子顯現出來的是老百姓和平民知識分子真正的精神,他們出身一般,根基薄弱,但是憑自己堅忍不拔的精神也能在社會上站穩腳跟,獲得精神上的升華。 這樣的傳統是從什么時候真正建立起來的?其實就是在宋朝,也就是梅、蘭、竹、菊的精神初步定型的時代。說到宋朝,不由得讓人想起另外一位愛竹子的知名人士蘇東坡。蘇東坡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同樣,蘇東坡在歷史上也以“頑強瀟灑”著稱。他寫過一首《定風波》,其中有這樣幾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鄭板橋是“任爾東西南北風”,蘇東坡是“一蓑煙雨任平生”,這兩個“任”字背后,都是咬緊牙關的堅守。先有守住的勇氣,才有瀟灑的自由。 其實,中國詠物詩的精髓,就是托物言志。鄭板橋的竹子背后,是鄭板橋本人。鄭板橋出身寒微,很早就失去了母親,只能隨父親賣畫為生。這不正是“立根原在破巖中”嘛!長大之后,他的人生之路也不順暢,參加科舉考試屢屢受挫,直到四十多歲才中了進士。但是,無論經歷怎樣的磨難,鄭板橋從不低頭、不茍且。這又可以說是“千磨萬擊還堅勁”。 正是這樣的人生促成了鄭板橋對竹子精神的挖掘。他寫竹子根的詩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寫竹子葉的詩句“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習近平總書記都曾引用過。這都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此外,鄭板橋還寫過竹子稈:“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 對鄭板橋而言,竹子的一枝一葉都飽含著他對人生的體驗、對理想的追求,所以他才能畫出竹子的勁節,寫出竹子的精神。他曾說過“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 菊:隱逸獨立 “菊”出現于女性名字的例子太多了,有一部電影叫《秋菊打官司》,講的是倔強的農家婦女秋菊的故事。 梅、蘭、竹、菊“四君子”中,菊花入畫*晚。梅花從南北朝時期就開始入畫,蘭花和竹子都是在唐朝入畫,而大概到五代時期才有人把菊花當成繪畫題材。雖然入畫晚而且相關作品少,但是菊花入詩卻相當早。屈原在《離騷》中說:“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這奠定了菊花高潔的形象,不過菊花真正確立自己在中國文化中的形象和地位,還要靠它*重要的知己,東晉時的陶淵明。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在廬山腳下種菜種菊、飲酒吟詩,過上了獨立傲岸的生活。正是因為陶淵明的賞識,菊花奠定了自己恬淡隱忍的性格基調,所以我們今天才會有一個成語,叫“人淡如菊”。下面,我跟大家分享陶淵明所寫菊花詩中*著名的一首——《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首詩可以分為三部分。**部分是前四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一開頭,作者就描述了一個似乎不可能存在的場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所謂人境,自然是人煙稠密、紅塵滾滾,在這兒蓋房子居住,怎么會沒有車馬喧鬧呢?到第三、四句,作者一問一答,給出了答案:“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為什么沒有喧鬧啊?因為詩人的心已經遠離塵世名利場,自然就感覺不到塵世的喧囂。我們經常說,小隱在山林,大隱于市朝。遠離紅塵,隱居山林只是形式上的隱,未必真能擺脫名韁利鎖,所謂“終南捷徑”不就是這么回事兒嗎?但是,如果真能做到物我兩忘,那么即使在市井之中,乃至朝堂之上,人也可以得到寧靜與自在。 問題是,摒棄了世俗追名逐利的價值觀之后,人總要找到新的價值支點。這個價值支點到底在哪兒呢?換句話說,人到底為什么活,要怎么活呢?下面四句回答了這個問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在自己家的籬笆下隨意采一朵菊花,不經意間一抬頭,南山一下子映入眼簾。這個南山是什么山?要知道,陶淵明是在柴桑隱居,柴桑就是今天的九江,而九江的南邊,就是巍峨的廬山。大家都知道,廬山是何等雄偉的大山啊!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詩中說:“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可見其高。蘇軾的《題西林壁》一詩中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可見其復雜。可是在陶淵明眼里,這座山既沒有高大的壓力,也沒有復雜的壓力。他就那么一抬頭,南山一下就映入眼簾了,這是何等自然、何等閑適呀! 有人曾問,為什么是“悠然見南山”,而不是“悠然望南山”?很簡單,因為見是無心的,而望是有心的。詩人既然已經“心遠”,怎么還能做那么有心的事情呢?而且,所謂“悠然見南山”,不僅可以理解為詩人悠然而見南山,還可以理解成見南山之悠然。人也悠然,山也悠然!人和山既物我兩忘,又彼此共鳴,這不就是天人合一嘛! 那么,南山是什么樣子呢?看下面兩句:“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山嵐繚繞,在夕陽的照耀下美不勝收,同時倦鳥知還,正成群結隊地返回樹林。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云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正可以做這兩句詩的注解。所有這一切,這菊花、這南山、這云彩、這飛鳥、這詩人,沒有任何心機,全憑自己的本性活動著。人和自然就在這種心境下充分和解,也充分融合。這才叫縱浪大化,返歸自然。 在這樣的生活中,陶淵明到底找沒找到人生的意義呢?看*后兩句,也是全詩的第三部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樣的生活中包含著人生的真諦,想要說出來,卻找不到合適的語言。為什么“欲辨已忘言”?因為這里的真意,絕不是可用邏輯來思考的,而是要用心靈去感受。 我們中國講進可攻、退可守,講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守也好,獨善也罷,其實并不應該是失意后的無奈之舉,而應是一種自覺自然的轉身。轉身之后,海闊天空,這樣才會有悠然。否則,永遠解不開的名韁利鎖下,怎么會有悠然的采菊、悠然的南山、悠然的人生呢? 菊花是秋天開放的花朵,在北方,菊花開后,基本就沒有別的花了。元稹所謂“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講的就是這個道理。正因為如此,傳統詩詞寫菊花,著眼點無非兩個:一個是隱逸,代表作就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另一個是晚節,代表作當推宋元之際鄭思肖的“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可能很多人以為,這兩個著眼點相互矛盾,講隱逸意味著看破了,而講晚節則意味著還有堅持,有堅持就是沒看破。是不是呢?話不能這么說。陶淵明之所以能夠悠然見南山,其實恰恰是因為他堅持不為五斗米折腰,內心有*堅定的東西,才能放下其余。所以,菊花固然是恬淡悠然的,但是在恬淡悠然背后,菊花有著*強硬的風骨。這種恬淡與節操的統一,既屬于菊花,也屬于陶淵明。正如明朝名臣于謙所說:“黃花本是無情物,也共先生晚節香。”這才是真正的中國精神。 上 篇 古典詩詞中的女性與家庭
寸草春暉:傳統文化典籍中的家學智慧 作者簡介
蒙曼 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全國婦聯兼職副主席 中國家庭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名師 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典籍里的中國》嘉賓 主要著作 《唐代前期北衙禁軍制度研究》(專著) 《四時之詩:蒙曼品最美唐詩》 《蒙曼品最美唐詩:人生五味》 《蒙曼:唐詩之美》 《武則天》 《唐玄宗》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山海經
- >
姑媽的寶刀
- >
史學評論
- >
朝聞道
- >
我與地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