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藥膳良方
-
>
先思而后語
-
>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 科普版
-
>
痰濕一去百病消
-
>
當癌癥來敲門
-
>
男孩生長發育保健JD
-
>
貓和狗的生活哲學
老年共病安全用藥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548788
- 條形碼:9787030548788 ; 978-7-03-054878-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老年共病安全用藥 內容簡介
本書以老年共病為主線,講述多種專科用藥、多藥同服問題,以及老年疾病概況、共病治療用藥原則、常用治療藥物、藥物相互作用及用藥注意事項等內容。有助于讀者了解老年共病、藥物治療和安全用藥策略,也有助于全社會共同關注老年人的合理用藥問題。
老年共病安全用藥 目錄
**章 概論 1
一、老齡化和老年人評估 1
(一)衰老理論 1
(二)老年人的生理特點 2
(三)老年人的心理特點 4
(四)老年綜合評估 5
二、老年期藥物治療 7
(一)老年人的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動力學特點 7
(二)老年人藥物不良反應和藥源性疾病 9
(三)老年人用藥基本原則 11
(四)藥物治療的依從性和患者教育 12
三、老年共病及藥物治療評價 13
(一)概述 13
(二)老年共病與多重用藥 15
(三)老年患者潛在不適當用藥警示 17
四、老年人的基因多態性與個體化用藥 29
(一)藥物基因組學與個體化用藥 29
(二)部分藥物的基因多態性及個體化應用 31
第二章 老年心血管疾病用藥 39
一、老年心律失常及藥物治療 39
(一)老年心律失常的特點 39
(二)老年心律失常的藥物治療 40
(三)常見的聯合治療與多重用藥 50
(四)潛在不適當用藥 51
二、老年高血壓及藥物治療 51
(一)概述 51
(二)藥物治療 53
(三)利尿藥 55
(四)鈣通道阻滯藥 65
(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藥和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藥 72
(六)腎上腺素受體拮抗藥 81
(七)其他抗高血壓藥 91
(八)常見的聯合治療與多重用藥 94
(九)潛在不適當用藥 96
三、老年心力衰竭及藥物治療 97
(一)老年心力衰竭特點 97
(二)老年心力衰竭的藥物治療策略 98
(三)常用強心藥 99
(四)常見的聯合治療與多重用藥 102
(五)潛在不適當用藥 103
四、老年心絞痛及藥物治療 104
(一)概述 104
(二)常用抗心絞痛藥物 105
(三)常見的聯合治療與多重用藥 109
(四)潛在不適當用藥 109
五、老年動脈粥樣硬化及藥物治療 110
(一)概述 110
(二)老年動脈粥樣硬化的藥物治療 110
(三)常用藥物 113
(四)常見的聯合治療與多重用藥 122
(五)潛在不適當用藥 123
六、抗血小板藥及抗凝血藥 124
(一)概述 124
(二)常用藥物 125
(三)常見的聯合治療與多重用藥 136
(四)潛在不適當用藥 138
第三章 老年呼吸系統疾病用藥 140
一、老年支氣管哮喘及藥物治療 140
(一)老年支氣管哮喘特點 140
(二)藥物治療策略 140
(三)治療藥物 141
(四)老年人用藥注意事項 143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藥物治療 144
(一)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特點 144
(二)COPD的藥物治療 144
(三)治療藥物 145
三、咳嗽及藥物治療 161
(一)概述 161
(二)藥物治療 162
(三)常用藥物 162
四、祛痰藥 164
(一)概述 164
(二)常用藥物 165
五、常見的聯合治療與多重用藥 168
六、潛在不適當用藥 171
第四章 老年消化系統疾病用藥 172
一、老年人消化性潰瘍及藥物治療 172
(一)概述 172
(二)藥物治療 172
(三)常用藥物 176
二、其他消化系統疾病及藥物治療 204
(一)腹瀉及藥物治療 204
(二)便秘及藥物治療 207
(三)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藥物治療 213
(四)上消化道出血及藥物治療 218
三、常見的聯合治療與多重用藥 223
(一)質子泵抑制劑(PPI) 223
(二)西沙必利 225
四、潛在不適當用藥 226
第五章 老年神經與精神系統疾病用藥 229
一、老年失眠癥及藥物治療 229
(一)概述 229
(二)治療藥物 229
二、老年抑郁癥及藥物治療 238
(一)概述 238
(二)治療藥物 238
三、老年人常見神經系統疾病及藥物治療 248
(一)阿爾茨海默病及藥物治療 248
(二)帕金森病和相關疾病及藥物治療 248
(三)常用藥物 250
四、常見的聯合治療與多重用藥 257
五、潛在不適當用藥 258
第六章 老年內分泌及代謝性疾病用藥 259
一、老年糖尿病及藥物治療 259
(一)概述 259
(二)血糖調節藥 260
(三)常見的聯合治療與多重用藥 276
(四)潛在不適當用藥 277
二、老年骨質疏松癥及藥物治療 278
(一)概述 278
(二)治療藥物 278
(三)聯合用藥 287
第七章 老年感染性疾病用藥 288
一、概述 288
(一)老年人感染特征 288
(二)抗菌藥物的作用機制 289
(三)抗菌藥物常見不良反應 290
(四)細菌耐藥性 293
二、抗菌藥物 294
(一)青霉素類 294
(二)頭孢菌素類 296
(三)其他β-內酰胺類 300
(四)氨基糖苷類 302
(五)大環內酯類 304
(六)四環素類 305
(七)酰胺醇類和林可霉素類 307
(八)糖肽類及多黏菌素類 308
(九)喹諾酮類 310
(十)其他抗菌藥物 313
三、真菌感染及藥物治療 315
(一)概述 315
(二)抗真菌藥物 316
參考文獻 320
老年共病安全用藥 節選
**章 概論 我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增齡引起的器官老化與功能衰退決定了老年多重疾病的高患病率,因此共病是老年人罹患疾病的重要特征。據估計,老年共病的比例在55%~98%,相比于單一慢性病患者,老年人群共病患者死亡風險更大、住院時間更長、生活質量及身體功能更差。同時,在現有專科診治模式及依照單病種制定指南的醫療模式下造成共病有效的臨床實踐資料不足,干預的有效證據不多,使得醫療評估及決策變得更為復雜及困難。 由于共病的存在,患者治療用藥的種類會相應增加,有研究顯示,≥65歲老年患者中服用處方藥種類≥5種的有23%,其中12%的患者≥10種。增加藥物對于單一疾病而言可能是較好的方案,但是對于老年人整體而言,卻未必是好的選擇。由于老年人的藥效動力學、藥代動力學及藥物基因多態性的差異,多重用藥(polypharmacy)很可能存在潛在不適當用藥(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medication,PIM),進而引起藥物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因此老年人的用藥安全越來越受到關注。本章圍繞老年共病相關的病理生理特點、老年人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動力學特點、共病及多重用藥評估,以及藥物基因多態性與個體化用藥四個方面展開論述,以提高對老年共病患者安全用藥的認識,進一步優化老年人的臨床用藥方案。 一、老齡化和老年人評估 (一)衰老理論 衰老是一個由年輕人變為老年人的動態變化過程,具有累積性、普遍性、漸進性、內生性及有害性等特征。隨著全球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經濟長遠發展的戰略性問題。目前對于衰老的界定通常是按照時序年齡,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年齡劃分標準,60~74歲的人群稱為中老年人(老年前期或者準老年期);75歲以上的人群稱為老年人;90歲以上為長壽老人。2015年我國60周歲老齡人口已達2.1億,預計2025年中國老年人口將超過3億。需要注意的是,衰老并不是完全依賴于時間的個體化過程,*主要的特征是生理功能退化的個體差異。理論上,衰老可分為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衰老。前者是指機體在生長的全過程中必然要發生的退行性變化;后者是指在生理性衰老的基礎上,由于某種病患或者外因的影響,導致衰老過程加快。然而,兩者往往相互影響,難以嚴格區分。有研究者提出用“生物學年齡”代替時序年齡評價個體衰老。生物學年齡是指在相對于時序年齡的同齡對照人群功能狀態基礎上,評價個體功能狀態的參數。根據生物學年齡對衰老個體進行分層及個體化評估,將有助于為衰老及老年疾病早期干預提供目標人群及靶點。流行病學證據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性、退行性、進展性疾病的發生呈增長趨勢。然而,目前對于藥物的研究,往往是通過循證醫學所推薦的隨機對照試驗,老年患者由于多種健康狀況并接受多種治療,不能參加隨機對照研究,因此,對于老年患者亞群的證據推廣性仍具有特殊性及不確定性。 (二)老年人的生理特點 1. 神經系統 隨年齡增長,腦組織萎縮,腦細胞減少。一般認為,人出生后腦神經細胞停止分裂,自20歲開始,每年喪失0.8%,且隨其種類、存在部位等的不同而選擇性減少。60歲時腦皮質神經和細胞數減少20%~50%,小腦皮質神經細胞減少25%,70歲以上老年人神經細胞總數減少可達45%。隨著腦室擴大、腦膜增厚、脂褐素沉積增多,阻礙細胞代謝,進而引起腦動脈硬化,血循環阻力增大,腦供血減少致腦軟化,研究顯示約50%65歲以上的正常老年人群的腦部都可發生缺血性病灶。老年人多種神經遞質的能力皆有所下降;腦神經突觸數量減少且發生退行性變,神經傳導速度減慢。老年人的觸覺、本體覺、視覺、聽覺的敏銳性均下降,味覺、嗅覺的閾值升高,向中樞的傳導信號明顯減少。 2. 心血管系統 老年心臟*常見的改變是左心室增厚、心臟瓣膜普遍發生退行性改變。心肌細胞總數量逐年減少,典型表現是脂褐素沉積。隨年齡增長,冠狀動脈血流量相對減少,冠狀動脈扭曲和擴張,冠狀動脈側支的數量和大小也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心臟傳導系統的老齡性變化,由于細胞凋亡、膠原和脂肪組織沉積,心臟竇房結活力降低,心臟傳導纖維不斷喪失,易出現房室傳導阻滯和左束支部分阻滯。在心肌代謝方面,Ca2+代謝功能減弱,對心率的調節功能比成年人心臟明顯下降,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比年輕心肌明顯升高,氧化應激對脂質過氧化更敏感,進而導致心臟功能下降,心排血量降低,心肌收縮期延長,收縮力與順應性減退,以致各器官血流分布減少。 另外,老年人主動脈和其他大動脈彈性減弱,動脈管壁硬化,管腔變窄,血流速度減慢,使腦、肝、腎等主要器官的血流減少,血管外周阻力增加,動脈血壓及脈壓升高。脈壓升高是老年人心血管事件發生和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其預測價值大于收縮壓和舒張壓。脈壓每升高10mmHg,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發生率增高36%,卒中增高11%,總病死率增高16%。對老年人而言,脈壓和收縮壓已經取代了舒張壓,成為預測心血管事件的*重要的指標。此外,老年人頸動脈竇和主動脈弓壓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極易發生直立性低血壓。衰老導致的血管內皮功能改變,常與高血壓、高膽固醇及動脈硬化對內皮的影響并存。動脈內膜增厚,中膜平滑肌增長、膠原纖維增加、粥樣硬化和鈣在彈力層的沉積,造成大動脈擴張紆曲、小動脈管腔變小、血管舒張功能減退,血管阻力升高,容易引起心、腦、肝、腎等器官灌注減少,進而影響肝、腎對于藥物的轉化和清除。 3. 呼吸系統 隨著年齡增長,呼吸系統逐漸老化,呼吸道黏膜及腺體萎縮,對氣流的過濾和加溫功能減退或喪失,使整體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肺組織的彈性回縮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使得肺部在深呼吸時更容易擴大達到肺總量。同時,黏膜下腺體和平滑肌萎縮,支氣管軟骨鈣化、變硬,管腔擴張,小氣道杯狀細胞數量增加,分泌亢進,黏液潴留,呼吸道阻力增加,容易發生呼氣性呼吸困難,常使小氣道萎縮、閉合。由于管腔內分泌物排泄不暢,發生感染的機會增加。同時65歲以上的老年人多合并睡眠障礙,睡眠時呼吸淺慢或者暫停而引起反復發作的低氧、高碳酸血癥,嚴重可導致猝死、心肺腦腎等多系統器官的功能損害,是導致高血壓、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腦卒中及阿爾茨海默病等發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4. 消化系統 增齡導致老年人齲齒和掉牙的可能性增加,同時因口腔干燥綜合征而影響咀嚼和吞咽功能。口咽部的吞咽功能紊亂*常見于繼發性卒中、癡呆的認知和知覺功能障礙,或者慢性神經變性疾病,同時衰老本身也可以引起吞咽困難。老年人食管下括約肌舒張受損并且收縮減少,食管收縮能力減弱,蠕動幅度變小或停止。90歲以上老年人中,有50%的人食管是不蠕動的,食管下括約肌萎縮,壓力降低,發生關閉不全,造成胃內容物反流,易形成反流性食管炎;如果此類現象經常發生,會反復刺激食管的上皮細胞使其異常增生,促使食管癌發生。 一般認為,老年人胃黏膜及腺細胞萎縮、退化,主細胞和壁細胞減少,胃液分泌減少,黏液碳酸氫鹽屏障的形成障礙,導致胃黏膜易被胃酸和胃蛋白酶破壞,減低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和滅菌作用,使胃黏膜糜爛、潰瘍、出血。同時內因子分泌功能部分或全部喪失,失去吸收維生素B12的能力,致巨幼細胞貧血和造血障礙。由于胃酸分泌減少,使得鈣、鐵和維生素D吸收減少,易發生營養不良,可導致老年人患缺鐵性貧血、骨軟化等。 老年人胃腸血流減少,80歲約減少60%;胃腸平滑肌張力不足,蠕動減弱,故常發生便秘。老年人胃內液體清除率下降,并可因服用抗膽堿類藥物而進一步惡化。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對胃膨脹的主觀感知下降,胃的排空延遲,使得胃與有害物質的接觸時間延長。小腸黏膜上皮細胞減少,腸絨毛變粗、變短,導致小腸吸收能力降低,小腸液的分泌減少,如腸淀粉酶、腸激酶、分解雙糖的消化酶分泌減少,造成小腸的消化功能減弱。同時,老年人易合并小腸細菌過度生長,可能會造成一些非特異性的癥狀,如食欲減退、體重減輕等,并導致一些微量營養物質的吸收不良,還會引起老年腹瀉。大腸吸收水分的功能下降,大腸分泌黏液量減少,肛門、直腸擴張感知能力減退,肛門括約肌張力降低,大腸充盈不足、不能引起擴張感覺,容易引起便秘。老年人常出現盆底功能障礙,導致一系列的臨床癥狀,其主要表現為尿液潴留及排泄障礙、盆腔臟器脫垂、慢性盆腔疼痛、大便潴留及排泄障礙、性功能障礙等。其中骨盆底協同失調是以試圖排便時骨盆底反常收縮或不能舒張為特征,常與排便困難有關。 老年人胰腺總重量下降,胰管增生、小葉纖維化,胰酶尤其是脂肪酶的分泌減少,嚴重影響了機體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胰島β細胞對葡萄糖的反應下降、胰島素分泌減少,機體對胰島素的抵抗增加,發生2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肝臟的重量隨年齡增長而逐漸降低,肝細胞數量減少,纖維組織增多,血流量減少,合成能力下降;部分肝細胞的酶活性降低,肝臟解毒能力降低,藥物的代謝速度減慢,影響藥物的滅活和排出,易造成藥物性肝損害。膽囊壁增厚,囊腔變窄、容積縮小,膽汁分泌減少;膽囊壁張力降低,Oddi括約肌張力減退,膽汁容易逆流形成胰腺炎;膽囊收縮排空能力減弱,容易因膽汁淤積而發生膽結石。 5. 泌尿系統 研究表明,人體從40歲開始腎血流量進行性下降,約每10年下降10%,90歲老年人的腎血流量僅為年輕人的50%。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健存的有功能的腎小球數目逐步減少,單位面積毛細血管袢的數目也相繼減少,而系膜成分相對增多,基膜增厚,小動脈玻璃樣變導致局灶型腎小球硬化。老年人腎功能的減退還包括腎小球濾過率(GFR)下降,尿液濃縮及稀釋能力降低,腎素對容量反應減弱,腎小球分泌NH4+的能力亦降低,老年人肌肉組織群萎縮且肌酐生成明顯減少,即使GFR明顯降低,但血肌酐水平可接近正常。同時老年人口渴知覺降低,尿濃縮能力下降,腎素對容量反應減弱,使得在失血、嘔吐、腹瀉、胃腸道減壓等液體丟失情況下容易發生低血容量并出現低血壓。 6. 內分泌系統 老年人內分泌功能減退主要表現為下丘腦-腺垂體-性腺系統的活動減弱、甲狀腺功能減低、腎上腺皮質功能活動減弱,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和葡萄糖耐量減低、性激素分泌減少、性功能失調等。下丘腦是體內自主神經中樞,其功能衰退,使得各種促激素釋放激素分泌減少或作用減低,接受下丘腦調節的垂體及靶腺功能也隨之發生減退,從而引起衰老的發生與發展。隨年齡增長,下丘腦的受體數減少、對糖皮質激素和血糖的反應均減弱,對負反饋抑制的閾值升高。垂體隨增齡,纖維組織和鐵沉積增多,下丘腦-垂體軸的反饋受體敏感性降低。 7. 免疫系統 免疫系統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生明顯退行性改變,稱為免疫衰老。這個變化過程影響各類細胞,包括造血干細胞、骨髓和胸腺的淋巴組細胞及胸腺本身在內的諸多細胞,也涉及外周血液發育成熟的淋巴細胞和次級淋巴樣器官及天然的免疫系統各類分子。這些免疫學變化提高了機體對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從而降低了預防接種的保護效應。例如,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中多見有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再激活所引起的帶狀皰疹。老年患者流感病毒感染后伴隨的癥狀更加嚴重,而且并發癥的危險性增加。此外,老年人患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各種癥狀更嚴重而且危險性也明顯增高。 (三)老年人的心理特點 社會心理因素包括正面因素和負面因素。正面因素包括樂觀、自尊、掌握和控制。負面因素如抑郁狀態和壓力,會通過行為和生物學途徑影響健康。維持社會關系對于促進晚年的社會心理幸福感和身體健康至關重要。一直以來,努力維持社會關系與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減少心血管功能下降和死亡密不可分。社會互動和交往還能促進情緒健康,提高生活幸福度和幸福感。老年人來自健康的限制及后續社會損失的壓力更為常見。慢性疾病和殘疾的發生率不斷升高,對認知或者身體限制和社會角色價值丟失及社會交往減少,都是增加負面精神和身體狀態風險產生的壓力因素。壓力可能通過對中樞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的直接支配或者直接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途徑來影響免疫功能。 1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史學評論
- >
推拿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