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海德格爾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8710
- 條形碼:9787100208710 ; 978-7-100-20871-0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海德格爾傳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想研究和了解海德格爾馬丁??海德格爾是二十世紀*有深遠影響的西方哲學思想家。本書全面介紹了海德格爾的人生與思想,并深刻地揭示出他的人生與其深奧思想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是一部研究的力作。書中還首次發掘并研究了海德格爾與中國道家之間嚴格意義上的思想關聯。這本深入淺出的傳記,可以幫助讀者減輕閱讀海德格爾時的困難,讓初次接觸海德格爾的讀者直接感受他的獨特氣象。
海德格爾傳 內容簡介
馬丁?海德格爾是二十世紀*有深遠影響的西方哲學思想家。本書全面介紹了海德格爾的人生與思想,并深刻地揭示出他的人生與其深奧思想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是一部研究的力作。書中還首次發掘并研究了海德格爾與中國道家之間嚴格意義上的思想關聯。這本深入淺出的傳記,可以幫助讀者減輕閱讀海德格爾時的困難,讓初次接觸海德格爾的讀者直接感受他的獨特氣象。
海德格爾傳 目錄
第二版序言
引言
一 人生起點
二 同鄉亞伯拉罕的精神感召
三 大學生涯
1.神學學習
2.被迫中斷神學學習
3.學習與寫作
4.博士論文
5.教職論文
四 胡塞爾
1.胡塞爾的現象學
2.范疇直觀與“存在”系詞
3.為什么“在胡塞爾那里沒有存在的問題”?
五 脫離天主教意識形態
六 1919-1922年:找到自己的思想方向
1.拉斯克的影響
2.海德格爾關于“實際生活經驗”和“形式顯示”的思想
3.宗教生活的現象學分析
七 對于亞里士多德的現象學解釋及“那托普手稿”
1.形式顯示地揭示亞里士多德的現象學存在論
2.那托普手稿
八 馬堡大學與《存在與時間》的準備
1.教學
2.托特瑙山中小屋
3.雅斯貝爾斯
4.漢娜·阿倫特
5.成為教授并返回弗萊堡
九 《存在與時間》(一)
1.此書的奇特之處及思路概述
2.緣在與世界
3.在緣的方式
4.牽掛——緣在的存在
十 《存在與時間》(二)
1.解釋學的處境
2.朝向死亡存在的存在論含義
3.良知與決斷
4.時間性——牽掛的存在論意義
5.海德格爾時間性的特點
6.對《存在與時間》的總體估價與“時間性的退化現象”
……
十一 《康德書》
十二 思想“轉向”和對中國道家的關注
十三 海德格爾的納粹問題(一)
十四 海德格爾的納粹問題(二)
十五 緣構發生與語言
十六 技藝與現代技術
十七 通過《老子》第十一章來理解存在、時間與荷爾德林
十八 接受審查和被禁止教學
十九 翻譯《老子》及其有關問題
二十 海德格爾所理解的“道”
二十一 魂歸鄉土
海德格爾傳 節選
《海德格爾傳(張祥龍文集第2卷)》: 1915年之前,還幾乎看不到海德格爾要脫開天主教影響圈子的傾向。四年之后,就有了如此巨大的變化,其中的緣由何在?簡單說來,大致有這樣幾個原因: 首先,海德格爾多年來從經濟上受到與教會緊密相關的基金會的資助,但這種受意識形態規范的受惠人的地位是難受的,特別是在他面臨危機,無法滿足這些規范時,就更是如此。兩次心臟病問題使他在追求成為天主教神父的道路上一再受挫,而且面臨失去資助而無法求學的危險。新找到的資助還是帶有意識形態上的附加條款,甚至要求他定期去表白自己的忠誠,而這對于一位有天賦的、獨立意識極強的、充滿生存沖動力的年輕人來講就顯得是一種屈辱或討厭的東西。他的一些*痛苦經歷都與天主教勢力對一位候選者的要求有關。其次,梵蒂岡對于天主教神學家、哲學家們的思想訓誡在海德格爾這里也只會起反作用。 再有,從1911年開始,海德格爾逐漸受到歷史學教授、哲學系的頭面人物芬克教授的賞識和“保護”。芬克屬于天主教圈子中人,也想將海德格爾這位有希望的年輕人栽培成一位天主教哲學家。為此,他給海德格爾提過不少有一定強迫力的建議,比如教職論文應與哲學史,特別是經院哲學史上的人物有關,他的求職策略應是怎樣的,等等。同時,還給他以某種許諾,即在他獲得教職資格后,幫他謀求弗萊堡大學天主教哲學教授的職位。這種許諾也許過高了,因為海德格爾畢竟還是個初出茅廬的不滿30歲的年輕人。然而,一旦這許諾變成空話,而許諾者也沒有完全盡力而為,相信它的人就有被欺騙之感。事實也正是如此。里克爾特離去后空下的教職既未授予代課教師克里勃斯,也未給海德格爾,而是于1916年授予了那時“*杰出的學者和教師”(芬克語)胡塞爾。而且,同時討論的另一個任命(接替施耐德的職位)也排除了海德格爾,使他連副教授也沒有做成。由系里決定的對于候選人的專業要求明顯不利于海德格爾。*后,此職位給了只拿它當過渡跳板的蓋色(Geyser)教授。結果是,海德格爾受了傷害,給芬克寫了一封抱怨的信,而芬克只能在回信中做一番并無實效的撫慰。 第三,也是*重要的,海德格爾本人的性格和思想傾向與天主教的規范從根本上就不相容。這是位只認同實際生活本身的、原創型的思想者,越來越深地受到胡塞爾重體驗的現象學、施萊爾馬赫的解釋學、克爾愷郭爾、尼采、狄爾泰、柏格森等人的生命哲學的影響,以至于在求職問題出現之前就已經流露出了對梵蒂岡和天主教教會控制人的做法的不滿;而這也就促使芬克對他產生了懷疑,以致撤回支持。在這種局面下,海德格爾很自然地轉向新來的,而且與他有真正的思想溝通的胡塞爾,以尋求新的學術結盟及某種意義上的保護和幫助。從后來的效果看,這一結盟無論在思想上還是現實的求職問題上都結出了碩果。不過,我們也已說到,它*終還是破裂了。海德格爾既不認同于天主教的學術圈子,也不能融于比較自由化的知識分子,甚至他后來與雅斯貝爾斯的友誼也以悲劇結束。這是一個孤獨的人,起碼就他那一輩人和他所處的德國學術環境而言是這樣。 胡塞爾在海德格爾的宗教轉向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胡塞爾模糊地屬于新教的或有自由主義傾向的學術圈子,它是當時德國哲學界的主流。在這個圈子里,“受束縛的天主教哲學家”是個帶貶義的概念,意味著學術上的不純粹、不嚴格和低質量。1917年10月,馬堡大學(那里新教占絕對優勢)哲學系頭面人物那托普(Natorp)寫信給胡塞爾了解海德格爾的情況,以便考慮是否聘請他任該系的副教授。胡塞爾那時與海德格爾的學術接觸還不深,而且只憑表面印象,認為后者還“在我的同事芬克,即我們的‘常任天主教歷史學家’的保護之下”(胡塞爾回信中語)。這種話寫在給那托普的信中就不利于海德格爾。不過,胡塞爾也注意到并在給那托普的回信中提到海德格爾新近與一位女新教徒結婚;“就我所知,她還沒有改宗為天主教徒”。此外,胡塞爾雖未從學術上對海德格爾說否定性的話,但還是認為他“缺少成熟性”。結果自然是,海德格爾沒有被馬堡大學接受。然而,從1917年至1918年冬季開始,海德格爾與胡塞爾的關系變得越來越親密;實際上,胡塞爾在這之后,一直到1928年,都是海德格爾事業上的“父親般的朋友”和支持人。 ……
海德格爾傳 作者簡介
張祥龍,1949年生于香港九龍,后隨父母遷居北京,先后在美國俄亥俄州托萊多大學和紐約州立布法羅大學獲得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曾任北京大學現象學研究中心主任,山東大學哲社學院人文社科一級教授,中山大學哲學系(珠海)講座教授,《世界哲學》《哲學們》《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等刊物編委。主要研究領域為:東西方哲學比較,西方現代哲學(現象學、海德格爾、解釋學、維特根斯坦等),西方哲學史,中國哲學,東西方宗教哲學。主要著作有《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西方哲學筆記》《從現象學到孔夫子》等。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姑媽的寶刀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與地壇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