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貨幣王者:中央銀行如何制造與救贖金融危機(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76027
- 條形碼:9787208176027 ; 978-7-208-17602-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貨幣王者:中央銀行如何制造與救贖金融危機(精裝)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解讀金融的本質,看清投資的機遇。 讀懂經濟,必須讀懂貨幣;讀懂貨幣,必須讀懂中央銀行。 貨幣三部曲之首,系列作品由耶魯大學推出全球英文版,獲《華爾街日報》《亞洲書評》等權威媒體推薦。 貨幣三部曲:貨幣王者、白銀帝國、貨幣簡史。
貨幣王者:中央銀行如何制造與救贖金融危機(精裝) 內容簡介
現代金融的主角是中央銀行。四百年來,中央銀行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從*早的瑞典央行到英格蘭銀行,再到美聯儲與歐洲央行,這只逐漸顯形的“貨幣之手”制造與救贖了數次金融危機,也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追問: 金融危機如何形成?如何避免下一次?中央銀行是否應該發揮“*后貸款人”作用?誰來監管市場監管者?數字金融時代,我們如何在金融的歷史舞臺上和諧“共舞”? 青年經濟學者徐瑾立足于金融常識,通過一系列財經事件和人物,描繪了17世紀以來的中央銀行和經濟發展的交融互動。這種縱橫交錯離不開其滋生的土壤以及背景,從中亦可一窺金融歷史的進化之旅,甚至國家文明興衰失敗的暗涌脈絡。她以其宏大的視野、細膩的筆觸帶我們穿梭于四百年金融史中,感受真實世界經濟的律動,解讀金融的本質。
貨幣王者:中央銀行如何制造與救贖金融危機(精裝) 目錄
引子
緒論:大歷史中的貨幣之手
**部分
18 世紀:中央銀行與爭霸歐洲
工業革命之前,已有金融革命。英格蘭銀行的成立,不僅意味著
現代中央銀行的正式登臺,還意味著金融完成向現代進化的第
一步。
從帝國戰爭到英國突圍/24
國王的*后一根稻草/29
“讓國家的歸國家,國王的歸國王”/34
1720 年:“南海泡沫”與約翰·勞/38
從銀行券到紙幣/43
第二部分
19 世紀:金融革命與英國崛起
英國在16 世紀還是一個毫無冠軍相的歐洲國家,卻在18 世紀領跑,19 世紀崛起登頂,原因在于制度創新,其中金融方面的制度創新功不
可沒。經濟的擴張伴隨著各類金融創新興起,也滋生各種危機。
1825 年危機:英國歷史上的“錢荒”/50
金塊辯論:貨幣主義與凱恩斯主義/53
英鎊與金本位/57
像英格蘭銀行一樣可靠/61
大英帝國四角關系/66
金融背后的制度變遷/70
弗格森:感謝大英帝國/74
第三部分
20 世紀:大蕭條與對抗危機
美聯儲成立不到二十年,美國就遭遇了歷史上*大的金融危機。大蕭
條重塑了中央銀行定位,使得其不再安于穩定匯率與通脹,而成為危
機中的*后拯救人。
1929 年崩盤:盛衰極限/80
羅斯福新政:恐懼與自由/85
大蕭條:事實與神話/92
中央銀行家:毀滅與救贖/98
從白芝浩到伯南克:*后貸款人/102
第四部分
迄今為止的21 世紀:全球金融危機與債務狂歡幻滅
理解危機和應對危機一樣重要,歷史的正義需要時間來伸張,而關于
大蕭條的根源今天仍舊沒有定論,對于金融危機的解釋我們需更多思
考,或許下一次危機并沒那么遙遠。
I 2008 年美國金融危機
雷曼之隕:驕傲的代價/114
花旗:全能銀行夢碎/119
保爾森的峭壁邊緣/125
格林斯潘懺悔錄/133
金融危機啟示錄/147
II 2011 年歐債危機
冰島“破產”/160
哀希臘:**次希臘危機/167
拯救歐元/175
盧布危機與美元歸來/184
希臘退歐:第二次希臘危機/199
中央銀行:后QE 時代的諸神之亂/215
III 后危機時代的中國與世界
“金磚五國”的困境/232
四萬億刺激與地方債危機/237
央行版“錢荒”真相/243
人民幣與資本開放兩難/253
央行困境:沉默通縮甚于喧囂通脹/262
第五部分
后疫情時代的中央銀行
這是一個變革時代。疫情沖擊、財政赤字、債務危機、股市熔斷等問
題,都需要中央銀行出面拯救。比特幣橫空出世,各種加密貨幣尾隨
其后,中央銀行和各類機構,已加入數字貨幣的合奏。
挑戰之一:負利率,央行開啟潘多拉瓶子/270
挑戰之二:現代貨幣理論,給赤字松綁/280
挑戰之三:數字貨幣,顛覆還是繼承/288
應對:挑戰之下,無限量化寬松與財政赤字貨幣化/296
尾聲:審計中央銀行/316
未結束的爭議:中央銀行權威從何而來/322
第六部分
結語:金融危機,下一個會是中國么
當中國開始強調內循環甚至需求側管理時候,意味著中國經濟開始了
戰略轉移,即面向內在。在新的趨勢下,活下去是**任務。
走過疫情,中國經濟政策大變局/328
21 世紀,我們將迎來什么新趨勢/334
金融危機,下一個會是中國么/339
后記:我們都在經歷歷史/348
主要參考資料/356
貨幣王者:中央銀行如何制造與救贖金融危機(精裝) 節選
以比特幣為例,數字貨幣強調去中心化,而黃金發行也不依賴于中央銀行,由于天然存在,其采集存在于世界各地。比特幣強調匿名性,其實黃金一直是各種交易的中介。到了現代,現鈔(例如美元)也有了類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黃金和比特幣都強調其有限性,甚至中國歷史上的白銀,都需要不同形式的“采礦”,并不能簡單“印”出來,更不是今天敲擊幾下鍵盤就可以完成的。 回到大家自一開始就不斷追問的問題,什么才算貨幣?比特幣到底算不算?美國明尼阿波利斯聯儲前主席那拉亞納·科切拉科塔(Narayana Kocherlakota )曾經寫過一篇著名的論文《貨幣是記憶》(Money Is Memory)。其中,他比較貨幣和記憶的特性,記憶是指與過去直接或間接有關的全部歷史知識,而貨幣是沒有進入生產與使用而又固定供應的對象,二者的分配和使用接近。因此,從技術的角度來看,錢相當于是一個原始的記憶形式。這就進而引發一個推論,貨幣是不是就類似一個中央記賬系統呢? 數字貨幣和現代貨幣,有何不同?有人認為是匿名性,有人認為是去中心化,更多玩家解讀為對抗央行的印鈔。不過,從上面的比較來看,比特幣等數字貨幣與黃金甚至堅挺的紙幣存在隱蔽的相似性。如果貨幣僅僅是記賬系統,那么比特幣等數字貨幣, 看起來似乎和現存貨幣區別不大。 但深入一步思考,卻有了新想法。在金融危機中聲名重振的美國后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有一句俏皮話:“每個人都可以創造貨幣,但問題在于其是否能被人接受!边@就回到一個根本問題,貨幣為何被接受?這句話道出貨幣的本質在于信用,甚至在于債務,而貨幣之所以被創造,關鍵在于其可以被接受。 目前,數字貨幣看起來沒有它自身的中央銀行,這是大家關注的一點,但是這很可能并不是要害,要害在于沒有比特幣銀行,這才是關鍵;氐截泿攀切庞玫暮诵母拍睿诳隙素泿艃壬缘那闆r下,貨幣的創造并不僅僅由中央銀行來決定,即貨幣量并不由央行發行量來決定,而是在千千萬萬的交易中響應實體經濟的活動而創生,其中介機構其實主要是商業銀行,私人銀行系統比起中央銀行起到了更具決定性的作用。 一言以蔽之,中央銀行或許可以印鈔,但是真正主宰貨幣的,其實更多的是在商業銀行系統與實體經濟之間的互動,或許等到數字貨幣銀行更多參與經濟活動的時候,可以再談數字貨幣是否能取代貨幣。 用歷史的眼光來看,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崛起,才十多年。這十年間,比特幣從網絡暗流變為主流話題,近幾年更是成為投資風口。幣圈的紙醉金迷,讓原本屬于虛擬經濟的傳統證券業也顯得規矩本分得多,從業者更是被戲稱為“搬磚的金融民工”。虛擬貨幣的成功,其內核很大程度上是技術革新與自由理念驅動的傳奇,是郁金香傳奇與鍍金熱等泡沫故事的現代翻版——不要誤會,任何技術的初期,往往都需要泡沫或者說用錢砸出來,只是能否走出自己的路,*終都需要時間來考驗。區塊鏈技術當然擁有未來,但是這一技術適合發揮何種作用、如何發揮作用,仍舊在探索之中。在探索完成之前,任何宣稱其必然成功或者必然失敗的口號,也只是口號而已,并不是先知先覺,而是無知無畏。
貨幣王者:中央銀行如何制造與救贖金融危機(精裝) 作者簡介
徐瑾,知名青年學者。 資深財經觀察家,英國《金融時報》(FT)中文網財經版主編,微信公眾號“徐瑾經濟人”(ID:econhomo)與得到經濟學大師課主理人,曾被權威機構評價為“中國最受歡迎的青年經濟學者”。 近年出版《白銀帝國》《趨勢》《中國經濟怎么了》等書,多次入圍“最受金融人喜愛的財經書籍”。作品暢銷海內外,《白銀帝國》由耶魯大學出版社推出全球英文版,被《華爾街日報》等權威媒體推薦。 徐瑾亦為經濟人讀書會創始人、東京大學客座研究員、上海公共政策研究會理事。所授課程,多次入圍全國知識付費榜單,位列經濟類前茅,備受好評。
- >
史學評論
- >
姑媽的寶刀
- >
唐代進士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回憶愛瑪儂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