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在地之人的全球糾葛:朱宗元及其相互沖突的世界(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9960
- 條形碼:9787100209960 ; 978-7-100-20996-0
- 裝幀:8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在地之人的全球糾葛:朱宗元及其相互沖突的世界(精裝) 本書特色
一部引人入勝的全球史佳作,將個人的思想沖突和內心掙扎置于17世紀全球大變局中考察《在地之人的全球糾葛》是一部成熟之作,作者深入探討了全球遭遇的重要時刻中西文化的互動問題,以及在這一過程中個人思想世界的內在沖突與協調。 ——杜贊奇(杜克大學)本書生動地描繪了17世紀一位中國普通儒生對域外思想和信仰的艱苦探索。他的行為告訴我們,在中西文化碰撞與交流的時刻,中國人并不是在被動地接受從西方輸入的價值觀念,而是在努力將這些域外的因素融入到他們的傳統之中。 ——卜正民(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這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全球史著作,作者分析了17世紀一位中國普通文人是如何將西方思想與儒家傳統以及地方知識融合在一起,并揭示了其中的沖突、矛盾和策略。本書對中國思想史和全球史研究都作出了重大貢獻。 ——汪暉(清華大學)朱宗元,生于1616年左右,卒于1660年,他終其一生都基本生活在浙江寧波鄞縣,幾乎沒有離開過此地。本書從微觀視角和宏觀視角考察了朱宗元的生平、思想,以及他在中西兩種文化碰撞之中的糾葛狀態。作者著重分析了朱宗元本人所具有的多種文化認同,比如寧波的地方文化、中國的儒家文化、西方的外來文化,以及這幾種認同之間的緊張關系。這些地方性文化因素和全球性文化因素之間的矛盾關系,構成了朱宗元復雜的思想。朱宗元的例子表明,17世紀中國普通知識分子在面對西方文化時,顯示出成熟的智慧和積極的應對之道。本書視野宏闊,但又能兼顧地方乃至個體因素,是全球史與微觀研究的完美結合,體現了全球史研究的一種新的路徑,對國內的全球史研究、中國思想史研究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研究都會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在地之人的全球糾葛:朱宗元及其相互沖突的世界(精裝) 內容簡介
明清鼎革之際,生活在寧波的中國儒生朱宗元,是如何通過思想和精神上的種種努力,去協調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碰撞與糾葛? 與以往全球史著作只關注流動中的人不同,《在地之人的全球糾葛:朱宗元及其相互沖突的世界》的主人公朱宗元是一位基本上沒有離開過寧波的在地之人,但我們從其著作中卻可以看到他對遠西之地的想象和對全球網絡的參與。借助全球與地方的雙重透鏡,《在地之人的全球糾葛:朱宗元及其相互沖突的世界》深刻揭示了中西兩種文化在朱宗元思想世界之中的會通與沖突;同時也挑戰了以往著作中歐洲中心主義和中國中心主義的傾向,對相互糾葛的雙方都予以了客觀、公允的評價。 《在地之人的全球糾葛:朱宗元及其相互沖突的世界》是近年來全球史、微觀全球史、全球思想史、漢學研究領域中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對于理解中國文化如何應對、吸納乃至轉換西方的挑戰具有重要價值。
在地之人的全球糾葛:朱宗元及其相互沖突的世界(精裝) 目錄
導言 朱宗元的生平與環境
**章 地方生活及其全球背景
第二章 全球化的教會與中國基督徒的生活
第三章 被限制的教義
第四章 西學與儒道
第五章 歐洲起源的再審視
結語
詞匯表
注釋
參考文獻
索引
譯后記
在地之人的全球糾葛:朱宗元及其相互沖突的世界(精裝) 節選
相比之下,許多儒生認為,官方認可的各理學派別已經淪落為一種迂腐陳舊的文本研究,推動它的不是對自我完善的追求,而是名利心。作為對之的一種批駁,陽明學派強調,道德學習的主要源泉需要在個人的精神和內心中尋找和調動:對于儒家經典枯燥和過于瑣碎的研究并不是道德成長的道路,因為修身可以以一種突然的、高度個人化的方式進行。王陽明將研習經典更多地視為一個批判性自省的機會,一種自我提升道路上的信心來源。 一些儒生甚至比王陽明走得還遠,他們提出了經典是否需要閱讀的問題。這里尤其要提到李贄,他曾說過“孔子未嘗教人之學孔子也”。在這種思想氛圍下,不少儒生轉向了佛教,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將儒學從他們認為的僵化中解救出來。他們撰寫了許多解釋性的著作,將佛經與儒家典籍置于同等位置。實際上,大多數宗教融合論者,不論他們從何種路徑出發,都對只有在儒家傳統中才能研究經典的觀念提出了挑戰。換句話說,他們認為有可能運用其他教義,尤其是佛教,來揭示這些文本中所蘊含的精神財富。比如,泰州學派的焦竑,其深受佛教和道教影響的哲學多元論就建立在對儒家經典的精確解釋上。這也是他批評程朱正統的一部分,其他一些團體則試圖在陽明學派和作為官學的儒學之間找到一種中間立場。東林書院的幾位重要人物就不像多數融合論者那樣激進,他們同樣贊同王陽明的觀點,認為真正的學問不應當與對儒家經典的奴性態度混為一談。 對更為正統的儒生來說,他們傾向于與宋代的注解保持距離。但在明代,對宋代注解的研究往往比儒家經典本身更為深入。人們轉而回到漢代的著作中,去尋找對“正典”合乎歷史的敏銳理解。當時,一種具有導向性的假設依然認為,經典真正的要旨被遮蔽了,但責任不在官方的正統,而在于宗教融合主義的泛濫。對經典紛繁混亂的注解好比一面寶貴鏡子上的灰塵,需要被清掃干凈。人們批評佛教徒將他們的佛經等同于儒家經典,陽明學派也遭到類似的抨擊。一些儒生認為,王陽明的傳人借助他們對經典的解釋,有意用道教和佛教思想來影響人們。 朱宗元的著作即是這種對經典的解釋權爭論不休的各種派別、網絡和思想家所形成的復雜局勢的一部分。與后來的一些皈依者不同,他的著作并沒有詳盡地列出儒家經典中與基督教有關的每一段文字,他實際上只是從包括《四書》在內的大量儒家重要典籍中引用了一些個別文字。朱宗元的《天主圣教豁疑論》對儒家經典引用的密度*大,其中援引了《五經》中《詩經》和《尚書》的某些段落來支撐自己的論點。 在《天主圣教豁疑論》這篇短文中,朱宗元提出了一個利瑪竇之前曾提到過的觀點,但可能會讓許多中國讀者感到極不尋常。他首先提到了一個人們普遍接受的說法:儒家經典之所以沒能以其原初的形式保存下來,部分原因在于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的焚書。在漢代,如何處理疑問重重的文本流傳問題,一直是個爭辯不休的主題,這些爭論到晚明變得更加激烈。不過,朱宗元要更進一步:他寫道,如德亞國是唯一一個自開辟以來文字記載未曾間斷且流傳下來的地方,因而史載無訛。 這一說法不僅指出了《圣經》與儒家經典的相容性,還支持了基督教解經學及其文本基礎更高一等的主張。朱宗元的讀者如果同意這一論斷,就不僅要承認其他文明中存在著與中國等同的教義,還要承認在猶太教和基督教中,這一知識得到了更好的保存。考慮到儒家對在歷史中獲得的權威高度自豪,這不啻一個令人擔憂的觀點。 除《天主圣教豁疑論》外,朱宗元還在他的兩部主要專著中思考了儒家經典及其權威性問題。在《答客問》中,朱宗元認為只有基督教才能指明理解經典內容的正確途徑。他寫道,這一點極為重要,因為權威的儒家經典雖然包含了有關正道的知識,但卻不能以清晰明確的方式呈現出來。而且,經典的智慧對于那些迷失了正道、發現自己猶如徘徊在歧路的儒生來說,是難以企及的。他繼續寫道:“一領天教,而后知我《六經》《四書》中,句句皆有著落、句句皆有把柄,淺儒誠未得其解也。” 從理論上來說,朱宗元所謂之經典中句句“皆有把柄”,與陽明學派和其他陣營所宣揚的自發性學習的可能性這一信念不無關系。“把柄”畢竟可以得一時之用,開啟通往其他房間或外部世界的大門。朱宗元還認為,若獲得經典中所表現出來的智慧,并不需要通過長期持續不斷的教育過程,遍覽對經典的解釋和評論。不過,與理學各派不同的是,他認為對經典真正且深邃之內涵的把握,不是來自于以特別明確的方式內在于儒家經典和人性之中的宇宙原則的展開。相反,是天主之說這種外在的力量提供了開啟真知的鑰匙。 ……
在地之人的全球糾葛:朱宗元及其相互沖突的世界(精裝) 作者簡介
[德]多米尼克·薩克森邁爾,哥廷根大學東亞系教授,人文學院院長,2018年當選為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現代史、全球史,曾執教于杜克大學和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著有Global Perspectives on Global History:Theories and Approaches in a Connected World(2011)等書,是“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史與全球史研究叢書”主編之一。 張旭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研究員,哥廷根大學東亞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歐洲思想史、當代西方史學理論,出版著作多部,并在《歷史與理論》(History and Theory)、《歷史研究》等國內外權威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自卑與超越
- >
經典常談
- >
史學評論
- >
推拿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