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邊疆考古研究(第31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6926
- 條形碼:9787030726926 ; 978-7-03-072692-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邊疆考古研究(第31輯) 本書特色
本書可供文物考古研究機構及高校考古、歷史專業學生參考閱讀。
邊疆考古研究(第31輯) 內容簡介
《邊疆考古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編輯的學術集刊。本輯收錄考古調查發掘報告、研究論文等24篇,內容涉及中國邊疆及毗鄰地區的古代人類、古代文化與環境。 本書可供文物考古研究機構及高校考古、歷史專業學生參考閱讀。
邊疆考古研究(第31輯) 目錄
考古新發現
吉林農安后金家溝北山舊石器地點發現的石器 任進成 陳全家 劉學利 姜巖 竇佳欣(1)
大凌河上游地區紅山文化遺存考古調查簡報 于懷石 熊增瓏 樊圣英(16)
西藏阿里地區日土縣、噶爾縣吐蕃題刻調查與研究 夏吾卡先(40)
西藏定結縣嘎拉山涂繪巖畫調查 余小洪鄭君雷(55)
內蒙古巴彥塔拉遼代墓葬發掘簡報 赤峰學院 歷史文化學院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64)
農安古城的調查及相關問題研究 趙里萌 武松 孟慶旭(81)
2015年吉林蛟河市前進古城考古調查與勘探報告 盧成敢 解峰 周婷婷 于永斌(100)
研究與探索
棗園零口南交口——6000年前晉陜豫交匯處考古學文化的格局 田建文(112)
青海喇家遺址所見“后齊家期”遺存及相關問題 任瑞波(127)
川西南地區早期石棺墓所見特殊葬俗探析 黃海波 井中偉 劉化石(137)
海岱地區先秦時期器物箱葬俗初探 井中偉 隗元麗(146)
手持木旋鏢的新疆草原石人探賾——以阿勒泰市喀拉塔斯一號石人為中心 丁杰(159)
東周秦漢時期巴蜀文化銅戈組合制度初探 向明文(176)
從九原到五原——包頭地區戰國秦漢歷史與考古若干問題考辨 張文平(195)
晉陽北齊中低級官吏土洞墓研究 武夏(208)
“憲象中國”的渤海葬制——以鉛釉陶俑為中心 彭善國 張凱(225)
克拉斯基諾城址瓦當研究 楊筱筠 宋玉彬(236)
河北宣化遼墓壁畫服飾探析 王春燕(247)
從南海宋代沉船看東南亞海上貿易網絡的變遷 李佩凝(263)
宋元時期垂尖華頭板瓦研究 高義夫 徐婧(274)
遼寧北鎮市小常屯窯址再辨識 徐政 劉金友(288)
考古與科技
新疆和靜縣巴音布魯克機場墓葬群出土人骨研究 王安琦 張全超 朱永明(304)
域外考古
老撾沙灣拿吉省維拉波利市色邦礦區騰卡姆東遺址2018~2019年發掘報告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老撾國家信息文化旅游部遺產司考古處聯合考古隊(319)
朝鮮支石墓的特殊結構 河文植(345)
邊疆考古研究(第31輯) 節選
考古新發現 吉林農安后金家溝北山舊石器地點發現的石器 任進成1 陳全家1 劉學利2 姜巖2 竇佳欣1 (1.吉林大學考古學院,長春,130012;2.農安縣文物管理所,農安,130200) 一、引言 農安縣位于吉林省長春市市區北部,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20世紀80年代,左家山、元寶溝等一批重要的遺址被發現與發掘,證明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地生存繁衍。1949年以來,文物工作者在西部的沼澤草原地帶和東部江、河岸的一、二級臺地上發現化石地點11處,采集到少量的猛犸象、披毛犀等晚更新世的哺乳動物化石,推測可能存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2019年起,農安縣政府規劃籌建新的博物館,受農安縣文物管理所的委托,2020年5月8日至15日,吉林大學考古學院、農安縣文物管理所聯合組隊,首次對農安縣境內開展了為期8天的舊石器考古調查。 此次調查在波羅泡、敖寶圖泡、松花江農安段的Ⅱ、Ⅲ級階地上發現8處舊石器地點。后金家溝北山地點是其中之一。該地點位于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青山口鄉后金家溝屯北的松花江南岸,隸屬于農安縣黃魚圈鄉八里營子村,地理坐標為北緯44。52'19.71",東經125。31'24.67",南距后金家溝屯0.6千米,西南距八里營子村1.7千米,北距松花江1.1千米(圖一)。遺址所在的地表耕土層內散落有大量的打制石器、戰國秦漢時期的陶片,分布面積約11000平方米。調查共采集石器36件。本文即對該地點發現的石器進行研究。 二、地質地貌與地層 1.地質地貌 松遼盆地是晚中生代開始發育的一個構造斷陷盆地,經歷了燕山運動、喜馬拉雅運動和新構造運動長期的地質歷史演變過程[4]。受邊緣斷裂帶的控制,盆地輪廓整體呈北北東向展布的菱形,三面環山,西部為大興安嶺,海拔1000米以上,東部為廣闊的長白山山地和丘陵地,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北部有小興安嶺,海拔500~800米,中南部為隆起的松遼分水嶺,海拔150~200米,南端低平,與渤海灣相接。盆地地貌呈環帶狀結構,從山地向盆地,依次為剝蝕丘陵、山前沖-洪積臺地、沖-洪積低平原。剝蝕丘陵海拔300~400米,山前沖-洪積臺地220~280米,沖-洪積低平原海拔多在180米以下。農安縣處在松遼盆地中部的山前沖-洪積臺地向低平原區的過渡地帶,受斷裂升降影響,地勢西高東低,西部有草原、泡塘,東部有松花江及其支流飲馬河、伊通河穿境而過。 松花江在農安縣境內普遍發育有二級階地(部分區域一級階地缺失),后金家溝北山舊石器地點就坐落于南岸現存二級階地的前緣部位,海拔約191米(圖二)。此處階地面地形呈波狀起伏,溝蝕作用比較嚴重,邊緣被多條南北走向的大型沖溝切割破碎,階地谷坡較陡。松花江在地點北側由東向西流過,河道彎曲,河床較寬約420米,江心洲島發育,南、北兩側各分布有寬約900米、5800米的河漫灘,其上可見多個牛軛湖。 2.地層 地層堆積自上而下分為(圖二): 第1層,耕土層,厚10~15厘米。 第2層,黃色砂礫石層,礫石均為細礫,厚30~40厘米。 第3層,黃綠色湖相沉積,未見底。 遺址地表為緩坡地形,雨水沖刷剝蝕造成第2層的黃色砂礫石層在地勢低洼處出露地表,部分石器直接采自該層。其他遺物均來自于第1層耕土層。耕土層為黑土與黃色砂礫石的混雜堆積,戰國秦漢時期的陶片應來自于原生的黑土層,石器則是耕地時隨黃色砂礫石翻動至地表所致。 三、石器的分類與描述 該地點共采集石器標本36件,包括石核13件、石片4件、工具19件。原生層位雖為砂礫石層,石器表面棱脊清晰,邊緣鋒利,未見磨蝕嚴重的標本。風化程度均較輕微。 (一)石核 共13件。錘擊石核12件、砸擊石核1件。根據臺面數量錘擊石核可分為單臺面、多臺面兩類。 1.單臺面石核 9件。單剝片面6件、雙剝片面1件、多剝片面2件。剝片面的數量能反映石核沿固定臺面旋轉剝片的次數。原料包括石英巖8件、燧石1件。毛坯多選用近橢圓形或短長條形的扁平狀自然礫石。打制臺面1件,其余皆為礫石面。臺面均平坦規整,向核體凸出的一面進行剝片。單剝片面石核表面僅有1個片疤,雙、多剝片面石核片疤3~9個。同一剝片面上片疤僅1~3個。核體石皮比例66%~93%,平均84%。石核開發利用程度很低。長19.9~54.1毫米,平均29.8毫米;寬41.3~83.6毫米,平均57.9毫米;厚30.7~65.3毫米,平均50.9毫米;*大長53.3~83.4毫米,平均66.2毫米;重66.4~128.9克,平均100.3克。臺面角47°~79°,平均59°。 標本NQHB:15,長28.1毫米,寬63.8毫米,厚53.6毫米,*大長67.5毫米,重102.4克。巖性為石英巖。毛坯為一面凸出的扁平狀礫石。選擇從平坦的一面向凸起的一面打擊。1個臺面,1個剝片面。A臺面為平坦規整的礫石面,臺面角61°。AI剝片面一側為凸起的礫石面,僅有1個片疤,較為完整,長23.1毫米,寬26.7毫米。核體保留有大部分的礫石面,比例約90%。剝片程度很低,仍有較大的開發利用空間(圖三,1)。 標本NQHB:3,長54.1毫米,寬45.5毫米,厚30.7毫米,*大長59.1毫米,重98.5克。巖性為石英巖。選取短長條形的扁平狀礫石作為毛坯。以礫石窄端作為臺面端沿礫石的長軸方向進行剝片。1個臺面,1個剝片面。A臺面為側向打擊去掉礫石一端后產生的打制臺面,平坦規整,臺面角72°。AI剝片面可見3個片疤,尺寸均較小,*大的長17.3毫米,寬22.9毫米。石皮比例90%。片疤延伸較短,局限在近臺面邊緣,片疤較深且有斷折,臺面角較大,無法繼續剝片。但轉換臺面與剝片面,仍可生產少量石片(圖三,2)。 標本NQHB:2,長19.9毫米,寬58.5毫米,厚54.8毫米,*大長64.5毫米,重75克。石英巖。以近橢圓形的扁平狀礫石為毛坯。1個臺面,3個剝片面。A臺面為規整的礫石面。AI剝片面,臺面角48。,有2個片疤,*大的長23.2毫米,寬25.9毫米;AD:剝片面,臺面角53°,有3個片疤,*大的長19.6毫米,寬15.9毫米;AH剝片面,臺面角56°,有2個片疤,*大的長23.5毫米,寬26.1毫米。3個剝片面均分布在同一個微鼓的弧面上,彼此相連,形成了近似向心的片疤關系。石皮比例75%。剩余核體厚度適中,臺面角合適,尚有較大的剝片潛力(圖三,3)。 2.多臺面石核 3件。原料分別為石英巖、硅質灰巖、流紋巖。前兩者毛坯均為自然礫石,后者通體布滿石片疤,難以明確。共12個臺面,13個剝片面。其中3個臺面為礫石面,其余均為打制臺面,部分為互為臺面。核體表面片疤數量較多,均11~21個,部分片疤很小或僅為打擊痕跡。石核石皮比例70%~75%。長30.3~50.9毫米,平均43.1毫米;寬40.9~55.2毫米,平均48.4毫米;厚24.8~41.5毫米,平均31.7毫米;*大長41.8~60.9毫米,平均51.2毫米;重33.9~95.6克,平均74.4克。臺面角69°~88°,平均77°。 標本NQHB:8,長50.9毫米,寬55.2毫米,厚28.8毫米,*大長60.9毫米,重93.6克。石英巖。采用近似矩形的扁平礫石作為毛坯。3個臺面,3個剝片面。A臺面為核體窄端的平坦礫石面,沿石核的長軸方向剝片,臺面角78°。AI剝片面可見3個延伸較短的小尺寸片疤,*大的長18.1毫米,寬18.4毫米。旋轉核體,在毛坯右側緣兩面剝片。以石核背面的礫石面作為B臺面向正面打擊。BI剝片面與AI剝片面分布在同一平面,原始臺面角因破壞不可測量,其上可見4個較大片疤,*大的長25.2毫米,寬34.1毫米。再以BI剝片面的石片疤作為C臺面向核體背面剝片,部分打擊點落在片疤相交的棱脊處,臺面角77°。CI剝片面有5個較短片疤,分為2層,*大的長13.6毫米,寬30毫米。核體保留有70%的礫石面,兩側緣及底部均有適合繼續剝片的條件,可生產少量石片標本NQHB:12,長48.1毫米,寬48.9毫米,厚41.5毫米,*大長50.8毫米,重95.6克。巖性為質地細膩的硅質灰巖。毛坯為不規則的塊狀礫石。4個臺面,4個剝片面。首先沿毛坯的一條邊緣以互為臺面的方式進行兩面剝片,形成A、B兩個臺面及AI、BI兩個剝片面。根據片疤打破關系,可判斷其剝片順序。以礫石面為臺面打擊形成BI剝片面上的較大片疤B11,再以該較大片疤為臺面進行剝片,形成AI剝片面,再以AI剝片面上的片疤為臺面進行打擊,在BI剝片面上產生片疤BI2。AI剝片面有17個片疤,因毛坯的形態與質地,多數片疤尺寸很短且嚴重斷折或僅為打擊痕跡,*大的長17.8毫米,寬19.5毫米。另有4個后期埋藏磕碰形成的小疤。BI剝片面上可見4個片疤,BI1長27.8毫米,寬30.5毫米,BI2長23.9毫米,寬16毫米。AI與BI兩剝片面夾角86°。石核背面還有兩次剝片過程。C臺面為礫石面,臺面角86°,CI剝片面有1個片疤,長19.5毫米,寬16.9毫米。D臺面為礫石面,臺面角83°,DI剝片面打破CI剝片面,有4個片疤,*大的長18.3毫米,寬16.1毫米。還有1個后期自然磕碰的小疤。核體保留有75%的礫石面,但毛坯形態圓鈍,基本無繼續剝片的技術條件(圖三,5)。 3.砸擊石核 1件。NQHB:13,長48.7毫米,寬45.9毫米,厚21.5毫米,*大長50.5毫米,重63.1克。毛坯為橢圓形扁平狀的石英巖礫石。在石核較窄一端沿長軸方向進行砸擊。A直接受力端呈刃狀,兩側面分布6個明顯的砸擊片疤,AI面3個,AH面3個,均較短小,*大的長15.9毫米,寬13.8毫米,附近可見細碎小疤。B端接受反作用力破損,疤痕輕微,分布較集中,僅見1個崩疤,長6.6毫米,寬7.2毫米,其余均為點狀痕跡。石皮比例80%,利用率不高(圖三,6)。 (二)石片 共4件。錘擊、砸擊石片各2件。錘擊石片原料為石英巖、燧石。均為完整石片。臺面分別為礫石面、素臺面,石片角94°、121°,背緣角50°、60°,背面皆由礫石面、片疤組成,背疤均為2個同向。砸擊石片原料為石英巖、瑪瑙。長12~39.5毫米,平均27.8毫米;寬6.4~38.4毫米,平均21.7毫米;厚5.8~16.2毫米,平均11.5毫米;*大長24.7~41.9毫米,平均29.9毫米;重0.5~21.1克,平均9克。 標本NQHB:34,錘擊石片。長20.6毫米,寬19.7毫米,厚14.4毫米,*大長24.7毫米,重5.76克。巖性為燧石。素臺面,石片角121°,背緣角66°。打擊點清楚,半錐體顯著,同心波較明顯。背面可見2個自臺面端打擊形成的同向小疤及較多碎疤,遠端處存在節理面,其余均為礫石面,無背脊。兩側緣不規則,遠端呈階梯狀(圖三,7)。 標本NQHB:30,砸擊石片。長39毫米,寬22.4毫米,厚9.4毫米,*大長40.6毫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月亮虎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