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最新真考題庫模擬考場及詳解·二級MSOffice高級應用
-
>
決戰行測5000題(言語理解與表達)
-
>
軟件性能測試.分析與調優實踐之路
-
>
第一行代碼Android
-
>
JAVA持續交付
-
>
EXCEL最強教科書(完全版)(全彩印刷)
-
>
深度學習
黑鏡與秩序(數智化風險社會下的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精)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605317
- 條形碼:9787302605317 ; 978-7-302-60531-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黑鏡與秩序(數智化風險社會下的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精) 本書特色
從“黑鏡”的隱喻出發,兼具學理性與通俗性,系統分析現代新興技術倫理發展困境和全球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體系,結合人工智能行業實踐案例和國際政策解讀,以跨學科的視角為讀者提供*前沿的技術洞察,尋求解決數智化社會現實問題的有效路徑。 多位院士作序,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十余位公共管理、法學、計算機、經濟金融的跨領域領軍學者推薦。
黑鏡與秩序(數智化風險社會下的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精) 內容簡介
本書從現代科技倫理的隱喻“黑鏡”出發,系統而深入地剖析全球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發展的理論根源、人工智能落地應用場景中的倫理問題以及全球視野下的人工智能治理問題。書中既包括對傳統西方倫理學的形而上學的研究,也包括人工智能有關實踐案例和國際政策的解讀。本書的目的不僅僅是對人工智能倫理和治理問題進行學術性梳理,而更在于尋求解決真實世界中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問題的路徑,是一部在理論和實踐層面都非常有意義的專著。本書不僅討論技術倫理涉及的倫理學、政治經濟學、哲學和社會學等人文科學思想,還涉及計算機科學、生物學以及醫學等自然科學框架,利用跨學科思維深入探討如何在人工智能時代形成倫理共識和建立智能社會治理規則,以期幫助智能經濟參與者、人工智能研究和應用開發領域的專業人員以及公共管理決策者獲得全面和獨特的科技洞察。同時,本書也是關注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問題的讀者適宜的科技人文讀物。
黑鏡與秩序(數智化風險社會下的人工智能倫理與治理)(精) 目錄
先導篇 科技浪潮中的隱喻與人文主義未來
未來暢想曲 002
黑鏡的隱喻 005
倫理與治理 010
**部分 人工智能倫理:現代性帶來的新問題
**章 人工智能時代的新問題023
何以為人:人工智能與基因編輯的未來 024
人機共生:近未來的挑戰與問題 031
數據倫理:新石油時代的政治經濟學 038
第二章 算法的正義與秩序革命053
算法機制中的劣幣與良幣 055
代碼的權威與算法規制 061
資本創造的智能陷阱 065
第三章智能時代的倫理啟蒙 074
人類意識與機器意識的發展 077
從東西方差異視角看人工智能 082
人工智能倫理與道德責任 090
第四章數智化風險社會來臨 097
數智化風險社會中的人工智能倫理 101
風險從何而來 108
數據隱私與社會責任115
第二部分數智化時代的風險領域
第五章 醫療人工智能:疫情、死亡與愛125
黑天鵝事件:疫情與流感 126
醫療人工智能的突破與倫理原則 131
重啟人工智能,拓展生命的意義邊界 143
第六章人工智能安全:圖靈留下的“秘密”——隱私計算 149
深度學習的倫理轉向:道德物化理論 150
圖靈時代的幻想曲——從加密走向計算 160
隱秘的偉大:創造隱私增強的技術 164
第七章
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達爾文與叛亂的
機器 172
認知科學的范式革命:以意識研究為例 173
腦機接口下的人機共生 177
自動駕駛:“適者生存” 185
第八章
人工智能中的虛擬世界:增強現實與
深度合成 197
人工智能+增強現實:增強現實下的新世界 199
深度合成技術的新風險 204
戴上面具的虛擬數字人 210
第三部分
數智化風險社會的治理與趨勢
第九章
開啟人工智能治理的“大航海
時代”219“新航道”還是“舊船票” 221
卓越、信任與可靠 227
人類VS人工智能:人類中心主義的“勝利” 232
第十章
計算社會中的人工智能立法240
為誰立法 242
機器“何以為人” 248
文明的基礎來自尊嚴 253
第十一章
人工智能時代的新規則與新秩序259
創造人與自然的技術契約 260
人機相處的“新規則” 264
國際社會“新秩序” 269
第十二章
后疫情時代,“我們”如何共同
治理280
全球視野下的公共產品 282
智能社會的治理與創新 287
人工智能的真相與黑鏡的倒影 294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朝聞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煙與鏡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姑媽的寶刀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