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民俗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48284
- 條形碼:9787208148284 ; 978-7-208-14828-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民俗學 內容簡介
本書是關于研究“中國民俗學”的教學研究,全書從民俗學研究的基本對像——“民俗”出發,結合生動的活態民俗事項,層層解析,對民俗的表層范式、深層結構、本質特征、社會性能、發生規律等進行了系統的縷析,其間不乏一些個人的獨特見解。
中國民俗學 目錄
**章 何謂民俗
**節 民俗是一種生存方式:生活相
第二節 民俗是一種文化模式
第三節 民俗是民族思想文化的源頭
第二章 民俗的發生
**節 征服自然與發展生產的需要
第二節 種族繁衍及發展自身的要求
第三節 民眾群體心理的認同
第四節 統治階級思想的滲透與衍化
第三章 民俗的表層特征
**節 不成文(法)的規矩
第二節 程式化的規矩
第三節 民眾群體的規矩
第四章 民俗的深層結構
**節 原生態的文化意識團
第二節 文化與生活的雙重復合
第三節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中間環節
第五章 民俗的性能
**節 法約性
第二節 軟控性
第三節 本位偏移性
第六章 民俗的傳播
**節 超時空的傳承
第二節 傳承中的變異
第三節 傳播的載體與方法
第七章 中國民俗的特點
**節 稚拙古樸源遠流長
第二節 神秘奇異巫術性強
第三節 禮俗混同封建味濃
第四節 豐富多彩注重實用
第八章 中國民俗的分類
**節 中國有形物質民俗
第二節 中國人生社會民俗
第三節 中國心意信仰民俗
第四節 中國游樂技藝民俗
第九章 中國民俗學的現實應用
**節 現代的經世濟民之學
第二節 民俗與民族精神
第三節 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第四節 民俗是國家統治管理的軟件
第五節 民俗是現代化建設的有力支柱
第六節 中國民俗對文藝發展的影響
附錄一 2006年周莊年俗活動策劃
附錄二 讀《中國民俗》
原版后記
新版后記
中國民俗學 節選
十二生肖的習俗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為何是如此模樣?我們把它放回先民生產、生活實踐中再度曝光就可顯出它的真容。十二生肖,這是我們先民在中華大地上與天地、禽獸爭奪生存權利的產物。它是先民借用自己熟識的動物稱謂,來命名、計時,標記出生年月的綜合性民俗事象。 其間的習俗觀念不是單一的,主要由生肖習俗和十二計數習俗合成。我們先看生肖。以動物命名人的屬相,是在我們先民與這些動物有了密切關系,關聯到我們先民生命存在的首要前提下逐步形成的。馬克思在探索人類文化意識生成的歷史中指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同時這也是人們僅僅為了能夠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要進行的一種歷史活動,即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①人類的文化意識就是在這個歷史前提的基點上發生的。為了攝取生存的生活資料,我們的先民便向生存的空間索取,狩獵禽畜,成了主要的活動。在身無利器、變幻莫測的氣候和兇猛強健的禽獸面前,先民被迫開啟心智,思慮如何能常有禽獸飽食肚腹,*終有了發現:“太古之民,多取天然物為食。禽獸亦天然物之一種也。狩獵時代,于焉仰足,然狩獵不可必得,得之亦不勝勞苦。且今日得之,今日食之,明日茍不從事狩獵,則不得食也。于是積多少之經驗,始知牛羊犬馬雞豕等類,易為我所生得者之易于馴服,遂定為家畜之種,常畜之于家。遇狩獵不足之時,取而用之。然后禽獸始為我所常有,種類孳息,不狩獵而饒足。”②即使這樣,還是不保險,天公不作美,瘟疫流行,畜養的動物難以幸免,豢養不得法,牲畜還長不大。而這些牲畜的存在,對我們祖先來說,實在是生命攸關的大事,因而產生了矛盾的心理行為,既要吃它們,又對它們頂禮膜拜,祈祀它們能茁壯成長,為人類提供源源不絕的食物、用品。*早的動物信仰禁忌,圖騰崇拜就誕生了。毫無疑問,涉及的動物當然是那些*常見的、與人們生活關系*緊密的,如牛馬豬羊雞狗之類。在初民中,它們的價值幾乎和人的生命一樣重要,這在后期流傳的俗信中可以窺見一斑。據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那時民間還將一年之間*新、*美好的日子讓位于一些熟悉的動物:大年初一雞生日;初二狗生日;初三豬生日;初四羊生日;初五牛生日;初六馬生日。人對自己卻很謙讓,放在初七,為人生日。現實中下賤的普通動物被尊之為人之上的生靈。樸素的民俗觀念,以形象的譬喻,透現出一個馬克思概述的哲理:人類生存的歷史前提,是那些供人生存的物質生活本身。它是由遠古年代,我們的祖先生存實踐中同感意識積淀而成的,動物的特性以及它與人的關系決定了人們對它信仰崇拜的程度和入選生肖與否的標準。生肖的十二種動物中沒有貓,也是由此而造成的。道理再簡單明了不過了,中國遠古沒有現在的貓,現在的貓是后來從國外引進的。我們生活中吃老鼠的貓,*早的故鄉在非洲蘇丹,后傳人埃及,很晚才傳到國外,中國當然也在其內。民間傳說玉皇大帝排次序,貓*后一個到,過了數,或它根本沒能去應卯,仿佛是夢幻式的胡言亂語,可這一半是夢,一半卻反映了真實。在中國大地上,貓作為人們生活的伙伴,確確實實是后來才加入的。人們與它的關系,遠不如牛羊馬雞豬狗等動物親密,以它作為生肖似乎是不可思議的。德齡女士在回憶清宮廷慈禧太后的生活瑣事時談到,有一次荷蘭公使夫人及女兒應邀入宮聊天,慈禧見了她們,一時不知如何啟口,便就中國俗套寒暄:長者初見小輩,詢問生肖屬相,問公使女兒屬什么,公使女兒一下子愣住了,不知如何回答。因為荷蘭民族沒有生肖習俗。可是,一國太后、權柄人物問話又不好不回答,她細想自己愛吃魚,貓也愛吃魚,就胡語道自己屬貓。慈禧是典型的守舊派,根本不了解國外的情況,加之本來就缺乏常識,聽說她屬貓,更覺詫異。這則笑話反映了慈禧的昏庸、無知,但也從另一個角度透視了貓在中國人心中的傳統地位,貓沒能列人中國生肖的地位也就不足為怪了。總之,生肖的動物,都是與我們遠古祖先的生活生存有密切關聯的,受到我們祖先敬仰關注。牛馬羊雞狗豬兔自不必再說,龍蛇虎本身就是民族融合中占主流的圖騰信仰。龍雖是虛擬的,但它的神秘的權威性已在六七千年前就與我們民族的生存息息相關了。猴類是動物中唯一與人相似的動物,對其示禮,也勢在必然。至于鼠,它的德行自然不佳,但要知道,在遠古,行動敏捷,雙眼骨碌碌會轉的生性聰穎的鼠類,和人們內心的向往追求,還是有一致性的。人們恨它,無非是它太能了,常使人們束手無策。同性相斥,可這不能損害它的出眾。此外它的體態生理和活動習性,不得不使人側目相視。
中國民俗學 作者簡介
陳勤建,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對外漢語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文藝學、民俗學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兼任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副會長、上海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上海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主持十余個國內外科研項目,出版專著9部,編著6部,論文、文章180余篇,其中獲教育部全國高校第二屆社科優秀成果獎中圖文學二等獎(專著)等省部級以上社科獎7項。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煙與鏡
- >
自卑與超越
- >
二體千字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