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當代文學現場(2019-2020)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0222164
- 條形碼:9787530222164 ; 978-7-5302-2216-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當代文學現場(2019-2020) 本書特色
文學壯漢,能吞能吐。——作家賈平凹 春林確實是一位敢于斷言的批評家,他的率直是出了名的。——評論家孟繁華 在當代文學批評界也有一頭大象,這就是王春林。——評論家賀紹俊
中國當代文學現場(2019-2020) 內容簡介
茅盾文學獎評委、魯迅文學獎評委、批評家王春林遍覽2019年—2020年間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條分縷析,洞幽燭微,從專業批評家的角度,回答了《人世間》《北上》《云中記》等當代文學作品是不是好,好在何處等問題,發掘出當代文學作品的成長動向和經典氣質,為讀者描摹了一幅清晰、宏偉的中國當代文學地圖。
中國當代文學現場(2019-2020) 目錄
1**章以小說的方式聚焦城市和女性
42第二章身份與文化沖突過程中的“風流圖卷”
87第三章戰爭與時代變遷中的個人成長敘事
130第四章社會關切與人類心靈奧秘的破譯
173第五章自然、社會的諦視與史詩性書寫
218第六章歷史紀實、成長小說與生命中的“罪與罰”
254第七章詩體小說、非虛構文學及其他
293第八章現代病態人格與現實、歷史的凝視和書寫
333第九章黃河故道、草原風情與市井煙火
372第十章女性“聊言”、農業時代與畸態人生
412第十一章“草蛇灰線”中的現實諦視與生命沉思
450第十二章從物像世界呈示到精神問題聚焦
中國當代文學現場(2019-2020) 節選
《人世間》所具備的“史詩性”,所依循的理論標準來自于洪子誠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中早已為大家所熟知的相關論述。然而,借用洪子誠的相關論述來衡量評價梁曉聲的《人世間》,唯一可能引起爭議的,就是第四點也即“英雄形象的創造和英雄主義的基調”。一般來說,一旦提及英雄,我們馬上就會聯想到戰爭,似乎只有在那血雨紛飛的戰場上才能夠產生所謂的英雄。但現在看起來,這樣的一種看法還是顯得多少有點狹隘了。我想,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漫長的人類發展歷史中,相對于非常態的戰爭,更長的時段恐怕還是處于常態的和平時期。既然人類更多地還是生活在一種常態的和平時期,那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就是,在這樣一種常態的和平生活階段,是否也同樣還會有英雄生成。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只要是擁有相對豐富生活經驗的朋友就都知道,在看似尋常的日常生活中,要想做一個超乎于一般之上的生活英雄,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在很多時候,當歷史形成了一種浩浩蕩蕩的蠻力向某種未必正確的方向涌進的時候,那些不僅有幸掌握了真理并且有足夠的勇氣與這歷史的蠻力相對抗的人類個體,就絕對稱得上是日常生活中的英雄形象。我們一定要設法破除只有戰場上才會有英雄形象生成的狹隘觀念,在一種廣義的層面上,把那些日常生活中敢于逆錯誤的歷史潮流而動的人類個體,也全都理解為生活英雄形象。如果我們以上的英雄觀念可以成立,那梁曉聲《人世間》中“英雄形象的創造和英雄主義的基調”的問題,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在這部先后出現過四五十位人物形象的長篇小說中,*起碼,周氏三兄妹中的大哥周秉義,乃完全稱得上是一位和平時期的生活英雄形象。 雖然小說一開始所講述的,是20世紀初葉十月革命后大量白俄貴族被迫遷居到遠東大城市A市的故事,但嚴格說起來,這**章的內容卻不過是小說的序幕。整部《人世間》主體故事的起始時間,是第二章故事發生的20世紀70年代初期,具體來說,也就是1972年那個寒冷的冬季。從這個“文革”的中間時段開始,一直到進入21世紀后的所謂市場經濟時代,這部長篇小說的敘事時間可以說差不多達到了半個世紀的長度。作家梁曉聲對出身于A市著名的貧民區光字片一個普通工人家庭的生活英雄周秉義的人生書寫,自然也是從20世紀70年代初期開始的。作為市一中高三年級的優秀生,他原本是一門心思要考大學的。沒承想,他的大學夢想卻因為“文革”的爆發而變成了泡影。“上山下鄉”運動前,身為“逍遙派”的周秉義,“除了躲在家里偷閱禁書,再就是與自己的同班同學郝冬梅戀愛。”(上部,25頁)“周秉義與郝冬梅這對戀人,抵抗煩惱與閑愁的辦法,只有讀禁書和戀愛,那簡直也可以說是他倆的絕招、法寶。除了毛澤東和魯迅的書,其他書籍在中國似乎已不存在了,但也就是似乎而已。任何時代都有些不怎么怕事的人,周秉義和郝冬梅便總是能搞到以前不曾讀過的書來讀。有時還在周家拉上窗簾一個讀,一個聽;還討論,甚至爭論。”(上部,26頁)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不承認,在周秉義的成長過程中,“上山下鄉”前這一段與女友相偕并肩讀禁書的地下讀書活動,的確發揮過舉足輕重的啟蒙作用。不管怎么說,我們都很難想象,如果不是在成長的關鍵時期曾經有過如此一種簡直就是“躲進小樓成一統”一般的閱讀禁書過程,從自己的家庭中根本就不可能獲得充分精神營養的周秉義,能夠迅速地成長起來,能夠在“上山下鄉”成為兵團知青后的第二年,就被“調到師部宣傳股當上了宣傳干事”。大約也正因為如此,所以,等到周秉義要離家前往兵團做知青的時候,才會指著書箱特別鄭重地告訴小弟周秉昆:“你也別因為那些書不安。現在已經不是‘文革’初期,我和周蓉走后,家里就剩下你和母親了,咱們是工人階級家庭,即使被多事的人發現了,舉報了,也沒什么了不得的,絕不至于把你和母親怎么樣。只不過,那些書在以后的中國,在一個不短的時期內將難以再見到,很寶貴。我希望咱們周家的后人還能幸運地讀到那些書。一個人來到世界上,一輩子沒讀到過這些書是遺憾的。”
中國當代文學現場(2019-2020) 作者簡介
王春林,1966年生,山西文水人。山西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小說評論》主編。中國小說學會副會長,第八、九屆茅盾文學獎評委,第五、六、七屆魯迅文學獎評委,中國小說排行榜評委,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曾先后獲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第九、十五屆youxiu成果獎,山西新世紀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山西省人文社科獎等獎項。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隨園食單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