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從山西出發的區域社會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11161
- 條形碼:9787100211161 ; 978-7-100-21116-1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從山西出發的區域社會史 本書特色
一本以山西為中心,對區域社會史研究中的典型專題進行論述的著作本書匯集了山西大學近二十年來在區域社會史研究中的努力和實踐的成果,秉承行龍教授提出的“走向田野與社會”的學術理念,立足于山西區域,但不畫地為牢,采用理論與實證研究相結合、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從中國社會變遷的長時段、整體史研究視角出發,注重凸現區域性特征,既有社會史研究本土化學術理論的創見,又有專題實證性研究的推進,對推進“整體”的區域社會史研究目標有較大的學術貢獻。
從山西出發的區域社會史 內容簡介
1992年成立的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是國內*早以社會史命名成立的研究機構。本書匯集該中心專兼職研究人員已發表的學術論文各一篇,分為社會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水利社會史、區域社會經濟史、區域社會文化史、集體化時代的山西農村社會五個專題,各篇均“以山西為中心”展開論述,旨在從區域看全國,從多個側面展現近代以來地方社會變遷的實態,對中國社會史和區域社會史研究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謹以本書慶祝山西大學“兩個甲子”并社會史研究中心“三十而立”。
從山西出發的區域社會史 目錄
水利社會史
水與中國歷史
——第21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開幕式的基調報告
自然災害、環境危機與中國現代化研究的新視野
道德、權力與晉水水利系統
山西四社五村水利秩序與禮治秩序
泉域社會:洪洞廣勝寺霍泉水資源開發的歷史與實踐
關系千萬重:明代以降呂梁山東麓三城的洪水災害
與城市水環境
區域社會經濟史
邊緣的底層:明代北邊守墩軍士的生涯與待遇
略論明代山陜地域共同體的形成
——基于邊防、區域經濟以及災荒應對的分析
流動的土地與固化的地權
——清代至民國關中東部地冊研究
清代前期山西呂梁山區的荒地問題與社會結構變動
——以石樓縣為例
晚清民國清徐縣王氏家族分家析產初探
近代山西城鄉貨幣體系變遷初探(1894-1927)
——以小額通貨為中心
區域社會文化史
民國山西村政建設中的“制度設計”
從女仆、傳教士到舉世矚目的“小婦人”
——艾偉德個人形象的形成研究
明清易代之際的方志編纂與地方社會
——以渾源州為例
“醫”圖千言:20世紀二三十年代《汾州》雜志中的醫療與漫畫
集體化時代的山西農村社會
資料、視角與寫法:關于中國當代社會史研究的再思考
抗戰時期太行根據地社會調查芻論
“下中農”考辨
從山西出發的區域社會史 作者簡介
行龍,男,1958年生,歷史學博士。現任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區域社會史、人口資源環境史、集體化時代農村社會史研究,著有《人口問題與近代社會》(1992)、《近代華北農村社會變遷》(合著,1998)、近代山西社會研究(主編,2002)、《以水為中心的晉水流域》(2007)、《從社會史到區域社會史》(2008)、《山西何以失去曾經的重要地位》(2011)、《山西水利社會史》(2012)、《回望集體化——山西農村社會研究》(2014)、《走向田野與社會》(2015年修訂版)等,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近代中國》(Modern China)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百余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自卑與超越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