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奴隸社會大一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0765143
- 條形碼:9787560765143 ; 978-7-5607-6514-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奴隸社會大一統 內容簡介
在學習《中國奴隸社會大一統:兼論龍山時代五帝的歷史地位》過程中,感到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點: 一,對理論的重視。“前言”是該書的綱,在“前言”**部分,他們經過討論得出的“五千多年的中國文明社會歷經了四次大的統一”的結論,即“一次是黃帝對氏族部落的大統一,第二次是堯、舜、禹對奴隸社會的大統一,第三次是秦始皇對封建社會的大統一,第四次是中國共產黨及其英明領袖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社會的大統一”,以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學說為指引,勾畫并指出了五千年來中國社會的發展階段及其領袖人物在社會轉型中發揮的關鍵作用,頗有新意,而且不是把“統一”看作一時一事的孤立事件,而是看作一個過程,是實事求是的、符合客觀實際的。在“前言”第二部分中,“關于蚩尤的歷史地位問題”“關于對少昊的評價問題”“關于對顓頊和帝嚳的論述”“關于虞朝是否存在的問題”“關于對大禹的地位評價問題”等,有些具體細節雖然還需繼續深入討論,但都能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方法加以分析,對其基本論斷,我都持積極肯定的態度。過去有些史家站在所謂華夏正統的立場對來自非華夏族系的蚩尤、少昊加以貶斥,不符合歷史事實,是不正確的。虞在堯后,根據考古發現和研究,位于山西襄汾的陶寺遺址已被推定為“五帝”之一堯的都城遺址,在那里已發現面積達280萬平方米的城墻、大型宮殿建筑基址和只在這類建筑上使用的板瓦,只有王才能享用的隨葬有豐富器皿和玉鉞、玉戚的大型墓葬,大型倉儲設施,銅鈴、銅環、銅齒輪形器等紅銅器群,彩繪陶器、陶鼓、石磬等禮樂器,觀象臺址,測量地中的圭表和早的朱書漢字,用我提出的文明和國家形成的十項標準來衡量,應該就是中原地區繼河南靈寶鑄鼎原西坡“古國”之后早出現的“王國”的典型實例。從唯物史觀來看,對照文獻記載,舜和堯基本同時,而且是受堯的禪讓而登上帝位的,既然堯時已進入文明和國家階段,那么舜建立的虞朝也必定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只不過現在考古學上尚未發現而已!至于第二部分的第六、第七兩個問題,即“從皇甫謐、邵雍到當代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和“如何評價中華民國創始階段的黃帝紀年說”,我雖是“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的成員,有時也會翻一翻皇甫謐的《帝王世紀》和邵雍的《皇極經世》,但我作為一個考古人員,主要關心的是夏、商、周遺存通過地層疊壓關系透露出的相對年代及其包含的含碳樣品碳十四測定結果,并不從文獻記載的王年出發研究古代的年代問題,對清末民初劉師培、章士釗諸位前賢所做的工作,更甚少了解,既缺乏這方面的知識,更沒有什么研究,對他們在年代學上付出的努力和貢獻,我由衷地欽佩,但并不敢從學術上作出什么具體的評論。“前言”第三部分談的是“本會目前研究的主要課題”。我注意到,書中說的主要研究課題,一個是謝玉堂會長的這部書,另一個就是趙立銀先生的《中國氏族部落大一統》。
中國奴隸社會大一統 目錄
——兼與當代“實事求是”派的商榷
第二章 五帝時代概述
第三章 龍山時代早期的黃帝
——兼論蚩尤的歷史地位
**節 黃帝紀元考
第二節 黃帝時代的物質生活狀況
第三節 黃帝時代的文化發展狀況
第四節 華夏族對東夷族的征服
第四章 龍山時代中期的顓頊
**節 顓頊人物考
第二節 顓頊“絕地天通”的宗教改革
第五章 龍山時代中后期的帝嚳
——兼論良渚文化突然消失之原因
**節 史書對帝嚳的記載
第二節 帝嚳入主中原的歷史背景
第三節 帝嚳上臺后的執政表現
第四節 帝嚳集團與良渚集團的大戰
第五節 帝嚳晚年的治水
第六章 龍山時代后期的唐堯
**節 武力平亂
第二節 建國立制
第三節 制定四時
第四節 為民治水
第五節 以姻聯族
第六節 文字的出現
第七節 禪位于舜
第七章 龍山時代晚期的虞舜
**節 苦難的少年時代——胸懷大志
第二節 磨礪的青年時代——鍛煉成才
第三節 輝煌的中年時代——建立虞朝
第四節 舜葬九嶷的新思考
第八章 龍山時代末期的大禹
**節 大禹出生年代試探
第二節 堯執政時期的大禹
第三節 大禹治水的重點
第四節 舜執政時期的大禹
第五節 簡評涂山大會和禹的禪讓
第九章 夏王朝誕生的歷史條件
**節 大禹的政治領導核心已經形成
第二節 國家雛形已經有了明顯輪廓
第三節 已經有了一支比較完備的軍隊
第四節 代表國家意志的法律體系進一步完善
第五節 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是夏王朝誕生的重要基礎
第六節 城市建設進入了快車道
第七節 文字已出現并開始應用
第八節 宗法制度開始形成
第九節 淺談夏王朝文明誕生的外部條件和內部因素
附錄 皇甫謐的《帝王世紀》、邵雍的《皇極經世》與當今的斷代工程
后記
中國奴隸社會大一統 節選
眾所周知,在秦漢時期,秦始皇果斷廢除了分封制而采用了中央集權式的郡縣制。“漢承秦制”,整個漢代(包括東漢)也一直推行集權制,并仍然沿襲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采取的“重農抑商”路線,強化農業抑制商貿。在“重農”這條主線的貫穿下,城市經濟有了快步發展,但充其量只是在狹小范圍內實行商品交換而已,城市經濟并不能主導整個社會。即使到了興盛的“唐宗宋祖”時代,以農業為主體的社會主流仍舊沒有改變,農業是否穩定決定著一個王朝的興衰存亡。農民起義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滿地主對土地的兼并集中。綜觀古今中外,很少見到朝代變更是由城市商民來完成的。筆者在上小學時曾學過這樣一首詩:“昨日人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當時老師自然是從貧富差別上講述了養蠶人的貧苦,而那些遍身穿絲綢的人卻不是勞動者。多少年來,筆者一直受這種教育的影響。但是現在轉念一想,不得不令筆者這樣思考:這首詩一方面道出了養蠶人的窮苦;但另一方面詩人受“重農”思想的影響,可能認為只有養蠶人才能穿綾羅綢緞,城市人是不應該穿的。這說明商品和商品交換在詩人頭腦里是根本不存在的。但這并不是詩人的過失,而是時代的局限。 恩格斯在整理馬克思關于讀摩爾根的《古代社會》的筆記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這部驚世名著。恩格斯在書中把摩爾根劃分的蒙昧時代、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三個不同時代歸結為三大奴役形式,即奴隸制、農奴制和雇傭制。其中,封建社會所處的野蠻時代即以農奴制的統治形式出現。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只有這種農民的階級斗爭、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爭,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①正是這種重農抑商的封建經濟孕育了我國歷史上興盛發達的封建帝國和輝煌燦爛的封建文化,然而從中世紀開始,它卻嚴重阻滯了我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成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我國遭受西方列強一個半世紀侵略和壓迫的主要原因。中國共產黨則是依靠中國廣大農民,在短短二十八年內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即使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后的今天,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也依然是中國共產黨工作的重點。因此,筆者認為何先生以城市經濟興衰來確定“私家主體社會”是值得商榷的。 與眾不同的是,何先生避開或否定了奴隸社會。他認為這四個字不能完整表述古代社會中復雜的階級構成,并認為這個社會有軍事貴族、富豪貴族,有依附于這個政權的大量賓客,還有大批奴隸和自由民,奴隸和奴隸主的階級對立是不存在的,因而用“私家主體社會”代替“奴隸社會”,把“早期國家”向后推延了許多年,這在我國史學界肯定會引起很大爭議。 以上三種“早期國家”說,筆者認為前兩種學說是理在其中的。它是對我國文明社會前期社會經濟形態和政治形態的正確總結和概括,也是對上自司馬遷下至當代歷史學者探討的理論性肯定。盡管“酋邦”說和“聚落”說在論證內容上有所不同,但都從理論上對夏王朝之前有個虞朝作了肯定。 著名史學家田昌五先生在《古代社會形態研究》-書中也曾明確提出在夏以前有一個部落方國時代的觀點。他還指出在商代卜辭中多次出現的土方、鬼方、夷方等方國,就是由地區性部落發展形成的國家。 我們力求把堯、舜所處的虞朝搞清楚,其目的是尋求夏王朝誕生的理論基礎,進而把“夏王朝的奠基人”這一課題推向史學界,以共同研討。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虎
- >
煙與鏡
- >
山海經
- >
唐代進士錄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