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平輿記憶 鄉村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932128
- 條形碼:9787550932128 ; 978-7-5509-3212-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平輿記憶 鄉村卷 內容簡介
《平輿記憶 鄉村卷》中的作者都是平輿人,有更多更濃的家鄉情結。他們對消失的過去精心描寫,構成優美的文章,從而多角度描繪出這片熱土的歷史。這些作品生動、真實地記錄了彼時的情狀,更承載了摯愛家鄉的赤子情懷和滲入骨子里的責任擔當。讀了這些文章,大家自會明白,這是平輿鄉村歷史生活的縮影,更是中國千年農耕文明的縮影。從這個縮影中,可以體會出平輿民風的樸實,可以體味到傳統美德的延續,可以品味出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平輿記憶·鄉村卷》讓我們記住了這一切。
平輿記憶 鄉村卷 目錄
第1章 研究背景(1)
1.1 立項背景(1)
1.2 研究目標和技術路線(3)
第2章 種植業污染分析(4)
2.1 種植業污染來源(4)
2.2 種植業污染物進入環境的途徑(6)
2.3 種植業污染對環境的影響(8)
2.4 國內外農業污染現狀(13)
第3章 平輿縣典型農田種植現狀調查(15)
3.1 概 況(15)
3.2 典型農田耕作模式投入物質調查(15)
3.3 典型耕地土壤現狀調查(18)
3.4 典型耕地土壤現狀對策分析(26)
第4章 平輿縣生態農業技術整合(35)
4.1 生態農業基本特征和原則(38)
4.2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能量流動(45)
4.3 生態農業技術類型(51)
4.4 適于平輿縣的生態農業技術整合(55)
第5章 生態農業示范工程(103)
5.1 河南省鑫貞德有機農業股份有限公司(103)
5.2 北京留民營生態農場(130)
5.3 合陽縣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農業模式(133)
第6章 平輿縣種植模式對淺層地下水的影響(135)
6.1 水體現狀調查(135)
6.2 水質現狀分析(136)
第7章 氮肥對平輿縣環境影響的模擬研究(139)
7.1 氮的遷移轉化(139)
7.2 氮遷移轉化的試驗模擬(142)
7.3 氮遷移轉化模型模擬(162)
7.4 水體中氮磷污染防治措施(169)
第8章 結論與建議(175)
8.1 結 論(175)
8.2 建 議(176)
參考文獻(177)
平輿記憶 鄉村卷 節選
《平輿記憶 鄉村卷》: 2021年10月19日,平輿縣政協文史委主任楊秋紅帶領王保成、吳岸杰和我,前往東皇街道張營村調研明代古碑玄帝廟碑,在張營村委會辦公室里,村委黨支部書記張小偉找來了村民張清祿(83歲)、張玉山(73歲)等人,事后電話采訪了曾經擔任駐馬店市政府辦公室主任的張世才(77歲),讓他們對各自了解的張營村歷史與人物作了片段性的回憶。 張營村現在6個隊,近2000人,皆姓張,無他姓。村中原先有族譜,“75·8”大洪水時淹毀了,沒有保留下來。 原族譜記載,祖上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遷來。張姓字輩,只記得“萬、道、賢、清、振、世”。前些年村中有幾個教師新修的字輩,記不清是什么了。 清初年間,其祖上張景南、張紹南、張化南兄弟三人,張景南是武舉出身,當過多大的官,已經沒有人知道,只知道留下來有個紅頂子帽子,三大爺家還有塊上馬石,新中國成立后還保存著,“文化大革命”“破四1日”,不知道怎么的就都弄沒了。村西北角原有馬道,說是張景南騎馬射箭練武用的。還有練武用的大刀。那大刀連把有六七尺長,全是鋼鐵打造,約有一百七八十斤。1958年“大煉鋼鐵”時,村中婦女怕被收走煉化,就偷著拿去賣了。 村中居民,有沿洪河捕魚的習慣,曾多次遭受周邊村子豪強的欺負,強行拿走他們辛苦捕來的魚而不給錢。張景南告老還鄉后,聽說了這件事,就和村民一起前往。這次豪強又來強拿,張景南一報名,可把他們嚇壞了,不但不再拿魚,還擺了酒席熱情招待,從此再無類似的事件發生。 民國年間,村中甲長張開祿,原平輿縣進修學校教師已退休多年的張普(84歲)他爹張振山當過保長。村中*有名望的人是張清賢,他當過國民黨的營長,家有一頃地,是個開明地主,在村中口碑很好。村中窮人誰家揭不開鍋了,前去他家借糧,只要開口,借多少就給多少,沒有不還也不追究,有了借多少仍還多少,一點也不多要。他的二弟張啟賢就不行,借一斗須還一斗半。新中國成立后斗地主老財,村民一致保舉張清賢,不讓斗爭他,只斗他的二弟。張清賢有兩個兒子:張紅運、張太揚,運動中沒有受到多少牽連。 張振山給人留下不少故事。他青年時勤奮好學,人特別聰明,毛筆字也寫得特別好,考入龍王廟鄉師,畢業回村,娶妻結婚生子,還當上了保長,仍對國民黨政府不滿,在革命青年胡學志的引導下去割國民黨的電話線,放在家中被人發現,敲詐去了很多錢財,還要抓他去坐牢。他只好外出,卻因禍得福,報考上了黃埔軍校,后來又轉投八路軍,新中國成立后,疑在沈陽教育廳工作。因為1962年時,沈陽教育廳來了兩個20多歲的年輕人,找到村民張清祿,調查張振山在村中的情況。張振山的兒子張普聽說此事后,準備去沈陽找他爹。張普的愛人郭作蘭(在縣一小當教師)說:張普,你都多大了,還舔著臉去找爹。一句話打消了張普的念頭,就沒有去找。從此也再沒有張振山的消息。 張振山的弟弟張振東,是個特別聰明的人,學習成績特別好,考二小,保送汝南高中,再考上鄭大,留在鄭大當了教授。只是身體不大好,一直多病,死得早,在家遺有兒子張成功。 解放戰爭時期,村中的青年人,被國民黨裹脅,去了臺灣的有好幾個。有幸活到回鄉探親的就有三四個。張清貴是張清祿的大哥,比張清祿大10歲,幾年前已在臺灣去世。他青年時和王營的王榮升一起報考青年軍校,軍校駐地在洛陽,后來隨國民黨軍隊一起到了臺灣。到臺灣后提干,他不同意,差點被判刑。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王榮升成了平輿縣**個從臺灣回來的人。那時還沒有實現三通,他借口去日本旅游,從日本到香港,再從香港到大陸,回到平輿后,到張營村,找到張清祿,說了他大哥張清貴的情況,要他和母親照了個全家福,捎了回去。后來張清貴在母親活著的時候回來了好幾趟。張耕耘,當時已在家娶妻,國民黨抓壯丁,抓了他的弟弟,他為了讓他的弟弟留下來,就自愿當了壯丁,后來去了臺灣,一個人孤獨多年,直到探親回來,才算團圓。還有一個外號叫大面壇子的人,原名叫什么,都記不清了。他在臺灣頭腦活絡,會做個小生意,還娶了個高山族的女人,多年后帶了回來。 ……
- >
莉莉和章魚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山海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