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平城京奈良:日本古代都市的規劃與營建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76720
- 條形碼:9787208176720 ; 978-7-208-17672-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平城京奈良:日本古代都市的規劃與營建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李乾朗、青山周平、李長聲、止庵傾情推薦 ·體現日本文化深度的古都,承載千年前青瓦丹柱、繁花似錦的盛世圖景 ·精美手繪圖再現日本大佛的營造、摧毀與復興
平城京奈良:日本古代都市的規劃與營建 內容簡介
日本古都平城京奈良,應四神盤踞之地,“兼取唐長安、洛陽兩京之長”,是日本古代**座真正意義上的大型城市。平城京沿用了中國城市的條坊制規劃,形成棋盤狀的道路網絡,在此結構上建造了大極殿、朝堂院、內里、朱雀大路,以及藥師寺、飛鳥寺、興福寺等佛教建筑,發展出天平時代繁盛燦爛的都市文化。 桓武天皇遷都長岡京后,遭到廢都的平城京漸漸為人所遺忘,宮城建筑漸次傾圮,土地再度回歸農田。參與1959年奈良國立文化財研究所平城宮挖掘調查工作的宮本長二郎,將團隊實際挖掘調查的成果詳細講述,為讀者展現1300年前的古都風貌。
平城京奈良:日本古代都市的規劃與營建 目錄
《平城京奈良》
從平城京到奈良市
平城京的挖掘
挖掘調查的進行
交通便利的古代奈良盆地
宮室設置于飛鳥
日本**座都城——藤原京
決定遷都至平城
廣大的平城京平面規劃
日本的都城沒有城墻
平城京的住址一目了然
從大路與小路的建設工程著手
町的土地區劃
挖掘人工河,搭建橋梁
拆卸建筑物移至新京
開啟平城京時代
長期作戰的大垣興建工程
住宅地的分配
都城的住宅為掘立柱式建筑
戶主身份決定建筑形式
宮城的改建
如何搬運木材
木材的加工法
如何防止掘立柱的柱根腐朽
遺留在地下的古代建筑技術
豎立巨大的掘立柱
燒制瓦片的制瓦工房
平城宮——圣武天皇時代
大極殿——宮城的代表建筑
朝堂院——舉行儀式或宴會的場所
內里——日本風建筑物與舶來生活用品
官署——重現官廳街的原貌
一度遷都
都城的各個角落都有住宅
平城宮東院的華麗庭園
探訪貴族的宅邸建筑
住宅建筑的構造
致力于副業的庶民的生活與住宅
周密嚴格的下水道管理
家家戶戶有水井
規模龐大的宮城臺所
還原浴室和廁所
市集的熱鬧有趣古今皆然
陸續興建完成的寺院
藥師寺的移建
伴隨繁榮而生的都市問題
平城宮的演變發展
平城京時代的結束
后記之一
后記之二
平城京奈良:日本古代都市的規劃與營建 節選
長期作戰的大垣興建工程 大垣的興建工程以朱雀門為起點,東西兩邊各自作業,因此,朱雀門東西兩邊的大垣方位有些微出入。 人們在當時還沒來得及興筑大垣的地方暫時架設掘立柱塀,再依據工程進度依序拆除掘立柱塀,改建筑地塀。東院南面的大垣等若干地點,發現有當時作為臨時性圍墻使用的掘立柱塀的遺跡。東院的擴張工程推測是在養老年間(717—723)進行的,可見遷都之后經過七八年,仍然有臨時性圍墻的存在。 不僅如此,這些作為臨時性圍墻使用的掘立柱塀,似乎是從舊都城運送過來的舊墻。藤原宮的大垣為掘立柱塀,但是根據對塀跡的挖掘調查,藤原宮大垣所有的柱子都被拔掉了。想必是拿去作為平城宮大垣的臨時性圍墻了。 藤原宮大垣的掘立柱塀也用在平城宮的其他地方,例如排水用的下水道(暗渠)上。人們首先挖空圓木的芯,做成加蓋的空心長條木管,將兩頭都挖通,然后管管相接做成水道。此外還發現了使用木方并以相同方式做成的水道。 研究發現,無論圓木還是木方,都利用了舊有的掘立柱和棟木(屋頂*高處使用的木材),從木材上遺留的痕跡看,可以確定它們是取自藤原宮大垣的掘立柱塀的木料。除此之外,平城宮西邊的馬寮等官署之墻,用的也是藤原宮大垣的柱材。 筑地塀是自下而上把土夯實做成的土墻,建造它需要相當多的勞力。茲依步驟介紹此種筑墻方式。 工具方面,需要四根圓木(支柱)和兩片木板(堰板),以及夯土用的木杵。首先將圓木兩兩并列,將其底部插入地下,以橫木連接四根圓木的頂端。接著在圓木的內側加上堰板作為框板,在框板內注入泥土,再在框板與圓木之間釘上楔子,這樣準備工作就算完成了。如果使用太濕的土,干了之后容易產生裂痕,所以要用比較干的土,并用木杵垂直夯打,使框板內的土可以平均壓實。將10 厘米厚的土夯打至6 厘米左右(60%),填入一層土,再夯打,不斷重復同樣的步驟。待夯實的土的厚度與堰板同寬,則拔掉楔子,取下堰板,把堰板往上移動,再重復前述的作業。此種筑墻作業方式稱為 “版筑”,一般而言,版筑層的一層厚度在數厘米到10 厘米之間。 平城宮大垣的筑地塀,在版筑的土墻上方搭蓋屋頂,覆上瓦片,才算完成。大垣屋頂的工程并不是等版筑全部結束之后才進行,而是一有完成的版筑,就立刻在上面加蓋屋頂。雖說是夯實的土,但土墻畢竟不堪風雨吹打,所以版筑與架設屋頂的工程同時進行比較經濟。 筑地塀的建造作業相當費功夫,進行得不是很順利。遷都一年六個月后的文獻中出現了 “大垣尚未完成”的敘述,由此看來,想必是人們一開始低估了筑地塀工程所需的時間。 平城宮的大垣若含東院在內,總長有4.5公里。扣除宮門的部分,筑地塀總長約4.2公里。 挖掘調查發現筑地塀的地面部分寬度(基底幅)為九尺(約2.7米),推測上端應該較窄,只有七尺(約2.1米),高為十三尺(約3.8米)。要完成如此規模的筑地塀,想必動員了相當多的人力。現參考平安時代的《延喜式》木工寮(掌管宮城營造的官署)等的規定,估算其所需的人員數量。 首先,參與整個宮城筑地塀作業的人員約需4萬人,運土作業需2萬—3萬人,搬運瓦片的 作業約需8.5萬人。此外,大垣的瓦片幾乎都取自藤原宮的舊瓦,假設還要再補制兩成的新瓦,制作新瓦的人,加上協助鋪瓦片的人,合計約需5600人。 結果,參與筑地塀相關作業的人員需6萬—7萬人,瓦片相關作業約需9萬人,加上從事屋頂工程的工人需4萬—5萬人,合計平城宮的大垣工程大概動用了20萬人力。以一天100人來計算,需要2000個工作日才能完成。換句話說,如果一年工作300天,則需要六七年的時間。 再者,筑地塀不只宮城內才有,還包括京內八十多個坊的全部圍墻。由于塀的規模較宮城小,建筑這些坊垣所需的人數只要宮城大垣的八成左右,但即便如此,光是版筑與架設屋頂也需要超過600萬的人力,若以一日2000人來計算,需要十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如此大費周章興建的平城宮大垣,至少經歷過兩次全面翻修,這一點我們從支柱的痕跡可以得知。在七十年間改建過兩次,表示每一次修建都僅能維持二十年左右。建造于距今三百年前的法隆寺西院筑地塀,其建筑工法與奈良時代沒有顯著的差異,卻一直保存至今未曾經過改建。相較于此,平城宮大垣的改建實在太頻繁了。究竟是為什么必須改建呢? 平城宮的筑地塀,有使用寄柱和未使用寄柱兩種。所謂的 “寄柱”,是用來支撐屋頂桁木的角柱。此種角柱一般豎立于礎石之上,進行筑地塀工程時靠著堰板的內側而立,因此從筑地塀的外表只能看到寄柱的一面。未使用寄柱的筑地塀僅仰賴土塀支撐桁木之上的整個屋頂,構造較為松弱。然而,除了宮城內的朝堂及內里的筑地塀使用寄柱之外,大垣除了塀的直角轉角部分以及連接門的部分之外,都未使用寄柱。 因此,大垣的筑地塀下半部容易因為風吹日曬而崩塌,使得大垣的壽命無法長久。而且,大垣版筑所用的土混雜了太多小石子,加上工程進度太趕,土沒有充分夯實,未確實壓打至60%的程度。 為了節省施工成本而省略了寄柱,加上施工過程的粗略,是讓筑地塀提前風化的真正原因。人們欲以此種方式節省施工成本,結果反而增加了修繕費用。 京內除了坊垣為筑地塀之外,占地超過一町以上的寺院或貴族宅邸的圍墻,也都采用筑地塀。另外,用來劃分 “坪”的,還有板塀、柴垣等類型。不過,不是所有的坪都設有塀。
平城京奈良:日本古代都市的規劃與營建 作者簡介
宮本長二郎 1939年生于大阪。橫濱國立大學工學部建筑學科畢業。曾任職東京大學研究所,1967年進入奈良國立文化財研究所。1991年起任文化廳文化財保護部建造物課主任文化財調查官。1994年進入東京國立文化財研究所,1995年起任東京國立文化財研究所國際文化財保存修復協力中心長。1999年至東北藝術工科大學大學院,任建筑考古學教授。從事平城京內的寺院及住宅地遺跡、平城宮跡的挖掘工作長達二十年。為少數研究古代至中世的住宅建筑專家學者,受到全日本各地挖掘現場的邀請,進行為數眾多的各地遺跡調查。 穗積和夫 1930年出生于東京。日本東北大學工學院建筑系畢業。曾就職于松田平田設計事務所,現為自由插畫家。活躍于汽車、男性時尚等領域,后積極投入帶有歷史風味的日本建筑和城町為主題的插畫創作,并以本系列作品為代表。
- >
隨園食單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虎
- >
山海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