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文明的回響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202389
- 條形碼:9787522202389 ; 978-7-5222-0238-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明的回響 本書特色
文化守護者在這里聚合 不同的文明在這里聯通 傳統手工藝在這里復蘇 文明的火種在這里傳承
文明的回響 內容簡介
中華文明燦爛輝煌、綿延不斷,形成了獨特而多樣的傳統文化的特征與個性:民族多樣性、文化多元化、共榮共生且包容性極強。這種極其強大的文化,在歷史上的各個階段都起到了促進生產力、發展經濟的巨大作用。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是各國遺產保護者們積極探索的重要內容。2021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十周年,暨南大學文化遺產創意產業研究院院長陳平主持主編了這本書稿,收錄“一帶一路”文化遺產合作與交流國際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的發言、文章及討論,希望能夠助力遺產保護,推動文化進一步發展交流。
文明的回響 目錄
**章 金蘭之交
金蘭之交始于心誠
聚焦文化遺產共商合作交流
從琺瑯到景泰藍:中西方文明交融的見證
第二章 文明互鑒
文明的回響
紐帶與橋梁
友誼與互鑒
共同的家園
守望與傳承
互聯網+非遺傳播無國界
創新與發展
圓桌討論一: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創新
圓桌討論二:文化遺產的國際合作交流
第三章 民心相通
借勢“一帶一路”發展助力重現麗江茶馬古道昔日繁榮
發揮國際智庫合作聯盟作用經營良好國際市場環境
做大文旅融合發展格局再現昔日茶馬古鎮繁華
激發非遺保護情懷發掘麗江生活美學
全球手工藝保護麗江宣言
第四章 傳承創新
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在行走中感受歷史的氣息
借助現代化設計語言做好傳統手工藝創新
傳統藤編技藝的改良與創新
時空之美
中國傳統書畫如何走向世界
守望家園留住美好
第五章 探索發展
青年是未來的世界主人
借力華人華僑文化資源優勢打造江門城市文化品牌
創新人文交流方式彰顯中華文化獨特魅力
做好文化遺產保護助力“一帶一路”民心相通
協同推進大灣區創意產業和手工藝發展
積極發揮僑鄉優勢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圈建設
擦亮“百年僑校”的金字招牌積極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建立國際民間藝術大數據平臺為文化交流互鑒添磚加瓦
借助僑鄉文化資源優勢培養僑鄉文化研究人才
讓亞洲文明之光更加璀璨
藝術創造文化國家
數字文化時代的來臨:挑戰與機會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品牌發展:進展與展望
城市文化創新:香港案例
論未來傳統工藝的發展方向與望月家史
關于日本工藝制作的新型文化繼承與經濟活動
一以從消費者到愛顧者為中心
文化遺產的力量:世界藝術節研究過程及國際民間藝術研究
大灣區視野下澳門文化特質及其教育
中葡歷史文化與時裝設計的交融
藝術保稅庫與創意產業發展——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主要分析對象
論壇嘉賓訪談錄
國際民間藝術組織(IOV)主席阿里·阿卜杜拉·哈利法賀信
……
第六章 交流分享
第七章 他山之石
編后記
文明的回響 節選
光明網啟動了“為人民抒情”大型融媒體傳播活動。在中國藝術節、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全國雜技展演期間,光明網團隊采訪了天津青年京劇團團長孟廣祿、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劉佩琦、上海京劇院著名麒派老生陳少云、中央芭蕾舞團團長馮英、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院長許荷英等數十位藝術大家,累計觀看量達1.2億人次。互聯網大舞臺正在為傳統文化提供難得的傳播和發展機遇。在中央網信辦組織的全國網信創新工作案例征集中,光明網“創新傳播手段,助推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入選“網信創新工作50例”。 挖掘節日節氣內涵,弘揚中華優秀民俗文化 傳統節日和節氣,是我國非遺文化的特色寶藏。光明網品牌欄目“網絡中國節”圍繞中國七大傳統節日及二十四節氣,推出網絡專題、H5小游戲、短視頻征集活動、直播問答等融媒體作品,深入挖掘傳統節日節氣內涵,弘揚中華優秀民俗文化,先后共推出300多篇作品,觸達量超2億次。其中“我心中的中國節”傳統文化創意征集活動,征集原創視頻4000多個,視頻總播放量達7000多萬次。 在“網絡文化節”系列活動中,端午、重陽、中秋、二十四節氣等傳統文化符號化身H5游戲、動畫相聲、一鏡長圖等新媒體產品,帶動廣大網友了解傳統節日、愛上傳統節日,光明網因此被中央網信辦評為2019年爭做中國好網民工程先進單位(“爭做中國好網民工程”是中央網信辦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培育中國好網民”重要指示精神的主要載體)。 打造網絡音視頻優質內容,擴大非遺海內外影響 在中央網信辦傳播局指導下,中國文藝網、光明網聯合推出“文脈頌中華·名家@傳承”活動,用短視頻講述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趙季平、中國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劉蘭芳、著名舞蹈家陳愛蓮、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蔡正仁、“泥人張”第四代傳人張鋁、著名雜技表演藝術家夏菊花等名家的故事,講述他們曾經給億萬中國人留下深刻人生記憶的藝術創作過程。這些網絡傳播作品都得到了藝術家們的高度認可,同時通過名家話語擴大了中華非物質文化的社會影響。光明網音視頻專欄“光小明的文藝茶座”,通過邀請文化界名家、專家、大家,呈現我國新時代非遺事業發展面貌,展示文化自信,已制作音視頻節目200多期,在光明網自有平臺及喜馬拉雅FM、蜻蜓FM、企鵝FM、咪咕閱讀等多家國內知名網絡電臺推廣。其中,兩會期間推出兩會特輯25期,用戶閱讀量達1300萬次。 光明網還將非遺傳播對象對準了海外使用英語的網友,在傳播中感受到了國外網友對中國非遺文化的強烈興趣。我們開設了Facebook英語賬號,有700多萬粉絲。我們在Facebook上做民族服飾的直播表演,做中國傳統戲曲的臺前幕后,7場直播獲得270多萬國外受眾,有10多萬人點贊留言。 深入開展報道,積極挖掘非遺 在中央網信辦傳播局指導以及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中央民族大學的支持下,銀河系工作室和光明網推出了“可愛的中國”活動。在各地文旅部門和網信辦的支持下,光明網攝制團隊分成9個小組,先后奔赴河北、內蒙古等16個省區的56個市縣,行程超過5.6萬公里,采訪了56個民族的非遺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基層文化工作者,真實、立體地展示了民族文化在民間傳承、延續與創新的故事。 光明網組織運用“圖文報道+網絡直播+動漫+VR展示+航拍”等多種報道手段,深入挖掘和傳播非遺文化基因、時代內涵和社會價值;“藝術公益大講堂”系列視頻節目,凝聚非遺文藝名家共同開展網絡藝術優質資源共享和知識普及活動,讓優質的文藝內容借助網絡平臺“飛入尋常百姓家”;“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文化盤點”欄目以短視頻方式呈現40年間服飾、電影、音樂等方面的變化。 在這場非遺傳播的網絡化變革中,專家們專業的現場點評對吸引更多網民關注直播,發揮著關鍵作用。2017年,暨南大學文化遺產創意產業研究院與光明網結成戰略合作伙伴,給直播提供很多專業幫助。光明日報是文化藝術界的老朋友,在很多年里是文化藝術信息傳播的主要平臺。在今天這個網絡時代,我們期待與各位文化名家一起,將與暨南大學的合作復制到更廣闊的網絡空間,擴大非遺直播的影響。
文明的回響 作者簡介
陳平,暨南大學文化遺產創意產業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國際民間藝術組織(IOV)全球副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城市創意與可持續發展中心(ICCSD)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僑辦專家委員會委員。主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藍皮書(2015)》、《當代民間藝術新論》(2016)等圖書。發表《從中華文化復興談傳統手工藝的轉化與再生設計》《歐洲華文媒體的歷史發展與跨文化傳播》等學術論文以及《“一帶一路”文化走出去途徑探究》《中國文化遺產價值的海外傳播策略》《文化遺產的再生與利用》《工匠精神與民族性》等文章。策劃主持“'一帶一路'文化遺產合作與交流國際研討會”“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意設計人才(創意100)培訓計劃”“貴州(中國)國際民族民間手工藝博覽會”等學術活動與項目。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回憶愛瑪儂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虎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史學評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