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zhàn)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tài)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重新出發(fā)(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媒體轉型研究)/新聞傳播學文庫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307480
- 條形碼:9787300307480 ; 978-7-300-30748-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重新出發(fā)(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媒體轉型研究)/新聞傳播學文庫 本書特色
《重新出發(fā):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媒體轉型研究》緊扣“移動互聯網”這一時代背景,從移動性、社交性、地方性這些特征出發(fā),從媒體、內容與用戶三個維度,考察移動互聯網帶給中國新聞界的沖擊,以及中國媒體應對挑戰(zhàn)的轉型策略。加速、馴化、情感性、隱喻、制度創(chuàng)業(yè)等理論概念首次被用于考察媒體轉型,平臺、論證結構、受眾觀等理論概念首次運用經驗方法得到檢驗。
作者深入北京、廣州等地多家媒體機構進行考察和調研,收集了大量一手數據和研究資料,并且訪談了相關從業(yè)人員。豐富的一手資料使得本書內容翔實、給讀者以啟發(fā)性。本書的多項研究成果在國內新聞傳播學界尚屬首次,如關于媒體轉向平臺和智庫的兩條轉型路徑的研究、關于加速和新聞節(jié)奏加快對媒體的影響、關于數字平臺制度創(chuàng)業(yè)的研究、關于新聞情感性的測量指標、關于媒體受眾觀的轉變等等。
作者綜合運用內容分析法、訪談法、田野研究等多種質化和量化研究方法,研究設計完整,方法完備,邏輯性強,結論具有一定的說服力。
重新出發(fā)(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媒體轉型研究)/新聞傳播學文庫 內容簡介
《重新出發(fā):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媒體轉型研究》緊扣“移動互聯網”這一時代背景,從移動性、社交性、地方性這些特征出發(fā),從媒體、內容與用戶三個維度,考察移動互聯網帶給中國新聞界的沖擊,以及中國媒體應對挑戰(zhàn)的轉型策略。
本書的多項研究成果在國內新聞傳播學界尚屬搶先發(fā)售,如關于媒體轉向平臺和智庫的兩條轉型路徑的研究、關于加速和新聞節(jié)奏加快對媒體的影響、關于數字平臺制度創(chuàng)業(yè)的研究、關于新聞情感性的測量指標、關于媒體受眾觀的轉變等等。加速、馴化、情感性、隱喻、制度創(chuàng)業(yè)等理論概念搶先發(fā)售被用于考察媒體轉型,平臺、論證結構、受眾觀等理論概念搶先發(fā)售運用經驗方法得到檢驗。
作者不僅深入北京、廣州等地多家媒體機構進行考察和調研,收集了大量一手數據和研究資料,訪談了相關從業(yè)人員,而且綜合運用內容分析法、訪談法、田野研究等多種質化和量化研究方法。豐富的一手資料,完整的研究設計,完備的研究方法,使得本書內容翔實、邏輯性強,結論具有一定的說服力。
重新出發(fā)(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媒體轉型研究)/新聞傳播學文庫 目錄
**部分 媒體
**章加速的新聞編輯室——新聞生產過程中節(jié)奏加快的后果
第二章場域理論與媒體轉型——以 《南方都市報》智庫轉型為個案
第三章媒介化生存時代數字平臺的制度創(chuàng)業(yè)及影響——以快手扶貧為個案
第二部分 內容
第四章情感性因素的表現及變遷——對我國報紙新聞中情感性因素的研究
第五章 戰(zhàn)爭隱喻、國家身體與家國想象——基于語料庫的新冠肺炎疫情報道隱喻研究
第六章 從判斷轉向解釋——移動互聯網時代新聞評論論證結構的變化
第三部分 用戶
第七章 制造情感群眾——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國媒體受眾觀的轉型
第八章 “上網”的意義——貧困縣青少年的數字資本與互聯網使用
后記
重新出發(fā)(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媒體轉型研究)/新聞傳播學文庫 節(jié)選
把論文寫在田野中
白紅義
時隔多年,陳陽老師將要出版她的第二本新聞社會學專著,這不僅是她個人的喜事,值得祝賀;而且將為國內相關研究再提供一部新的力作,令人鼓舞。我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的時候,因為曾做過幾年記者,所以對新聞生產等研究領域較為關注,早早買過陳陽老師在博士論文基礎上改就的**本著作,即 《協商女性新聞的碎片: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媒體里的國家、市場和女性主義》。這本書雖然披著性別研究的外衣,但研究的是《中國婦女報》的新聞生產,本質上仍是典型的新聞社會學研究。十幾年前,中文學界的相關研究要么是單篇論文,要么是未出版的博士論文,它是少有的長篇幅的著作。我在上海社會科學院工作時,一直將這本書列為研究生課程的閱讀書目,現在仍把它列為一門本科生課程的讀書報告?zhèn)溥x書目。有些遺憾的是,這本書可能是因為由一家地方出版社出版,故而聲名不顯。
《協商女性新聞的碎片》反映的是20世紀90年代中國新聞業(yè)的一個側面,那是新聞業(yè)即將步入黃金時代的關鍵時刻。而這本 《重新出發(fā):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媒體轉型研究》關切的則是深陷困境亟待轉型的中國媒體,記錄了特定時期中國新聞業(yè)的變遷。人們常說新聞是歷史的初稿,對新聞的研究又何嘗不能成為對歷史的記錄呢?縱觀全書,作者從媒體、內容與用戶三個維度呈現了移動互聯網興起對中國新聞界的深入影響,內容豐富而又精彩,尤其體現了作者鮮明的研究特色。
**個特點是深耕田野。很多新聞生產研究的經典作品由作者的博士論文修改而成,因為進入新聞編輯室從事參與觀察耗時耗力,所以博士生成為這類研究的主要作者。而當下的學術環(huán)境更為糟糕,內有學術考核注重量化、追求數量,外有媒體因商業(yè)、政治等考量不愿向研究者開放,使得經典意義上的新聞編輯室田野觀察研究難以維系。而陳陽老師這樣資深的學者仍能放下身段,繼續(xù)進入新聞編輯室,與那些小她許多的新聞工作者打交道,實屬難得。她利用在 《人民日報》新媒體中心掛職的機會,充分搜集材料,借助扎實的田野資料,為讀者細致地呈現了《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的新聞生產狀況。這樣一個獨特的研究案例本身就具有足夠的理論貢獻。
第二個特點是緊跟前沿。21世紀初以后,新聞生產研究進入了所謂的第二波,不僅是那些田野地點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小到一家家具體的在線新聞編輯室,大到一座城市的新聞生態(tài)系統;而且研究方法跳出了單純的描述,進入了更具理論性的闡釋階段,場域、生態(tài)系統、行動者網
絡等理論占據著顯要位置。本書關注了 《人民日報》、《南方都市報》、快手等不同媒體的創(chuàng)新策略,把具體問題落腳在時間性、情感性、創(chuàng)業(yè)、受眾等前沿話題,在研究時則援引了場域理論、新制度主義等國際學術界探討創(chuàng)新問題的主流理論路徑。
第三個特點是方法多元。陳陽老師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常年教授傳播學研究方法課程,諳熟各種研究方法,本書中既有實地的田野研究、網絡民族志、深度訪談等質性方法,也有問卷調查、內容分析等量化方法。陳老師嫻熟地利用各種方法為不同的研究問題搜集資料,再進行理論化的分析。讀者們也可以把它當作一本將規(guī)范的研究方法應用于具體研究的典范。
從十幾年前的 《協商女性新聞的碎片》到現在的 《重新出發(fā)》,陳陽老師不變的是對中國現實問題的關懷,廣泛運用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做實證分析;變化的則是研究中的話題選擇、問題意識和理論闡釋,她始終以高質量的研究成果記錄中國社會在新聞傳播領域的變遷。
我資歷尚淺,原本不是合適的推薦序作者,但她囑我作序,恐怕是因為我們有著共同的研究興趣,故謹以上述碎片式的想法向陳陽老師的新書出版致以祝賀。
是為序。
2022年2月12日
寫于上海
重新出發(fā)(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媒體轉型研究)/新聞傳播學文庫 作者簡介
陳陽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興趣為媒介社會學、政治傳播、全球傳播。曾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留學歸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等多項科研課題,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fā)表幾十篇高質量論文。
長期從事傳播理論課和方法課的教學工作。除了講授新聞理論、傳播理論等課程之外,完整承擔了從本科、碩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階段的系列研究方法課程,著有教材《大眾傳播學研究方法導論》(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推拿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