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宗炳評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700472
- 條形碼:9787522700472 ; 978-7-5227-0047-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宗炳評傳 本書特色
宗家祖籍南陽,世居江陵。宗炳青少年時期居于江陵城西的高沙湖(今荊州市荊州區李埠鎮),中晚年居于江陵城東的三湖。宗炳是一位著名的隱士,同時又是著名的書法家、畫家、畫論家、佛學家和古琴師,對中國繪畫史、美學史、佛學史作出過重大貢獻。筆者作為宗炳故里學人,富有歷史責任感和文化使命感通過撰寫宗炳傳記,向學界和讀者展示了一個完整的宗炳形象。
宗炳評傳 內容簡介
宗炳,晉末宋初人,山水畫論鼻祖,其畫論奠定了山水畫的哲學基礎和藝術特質,對中國畫和中國藝術美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很好的佛學思想家”,其佛論對佛教的中國化以及中國哲學思想的嬗變,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有名山水畫家,被后世奉為藝術宗師;有名書法家,為書法史家所贊譽;山水詩創立者之一,人稱“能詩宗少文”;“有名的音樂家”,撫琴弄操,欲令眾山皆響。宗炳終身不仕,是有名的隱士代表人物,為古代士大夫所崇敬和追慕。本書系統考察了宗炳的家世與生平,全面評述了宗炳的藝術(繪畫、書法、琴技)與學術(畫論、佛論),完整展現了宗炳的歷史形象,是首部宗炳傳記類著作。
宗炳評傳 目錄
**節 南陽士族
第二節 世居江陵
第三節 三湖立宅
第四節 隱逸不仕
第二章 “好山水,愛遠游”
**節 以游體道
第二節 “西陟荊巫”
第三節 “南登衡岳”
第四節 山水詩人
第三章 “妙善琴書圖畫”
**節 書法:“動成楷則”
一 書品書風
二 新雜體書與瑞應圖
第二節 畫跡:“意可師效”
一 畫品畫風
二 關于“一筆畫”
三 關于《獅子擊象圖》
四 關于《惠持師像》
第三節 琴技:“欲令眾山皆響”
第四章 廬山尋道
**節 佛風熏陶
第二節 屢入廬山
第三節 東林高賢
第五章 衡山護法
**節 白黑之爭
第二節 三教殊同論
第三節 神不滅論
第四節 因果報應論
第五節 漸悟論
第六節 心本體論
第六章 山水畫論鼻祖
**節 山水畫的獨立宣言
第二節 “含道應物”與“澄懷味象”
第三節 “山水質有而趣靈”
第四節 “以形寫形,以色貌色”
第五節 “方寸之內”與“自然之勢”
第六節 “應會感神,神超理得”
第七節 “圖之以壁,坐臥向之”
第八節 “暢神而已,孰有先焉”
終論 宗炳的境界與文化形象
**節 宗炳的境界
一 山水境界
二 藝術境界
三 佛學境界
四 人生境界
第二節 宗炳的文化形象
一 藝術宗師
二 名士偶像
附 宗炳著述
一 畫山水序
二 明佛論
參考文獻
后記
宗炳評傳 節選
**章 家世與生平 1600多年前的晉宋之際,南朝重鎮江陵東郊名曰三湖的叢林深處,居住著一位隱士,這就是被稱為“山水畫論鼻祖”,同時又是著名書畫家、佛學家和音樂家的宗炳。 宗炳,字少文,①南陽涅陽(今河南鄧州東北)人,東晉孝武寧康三年(375年)出生于江陵,劉宋文帝元嘉二十年(443年)卒,享壽69歲。 宗炳生活的年代,是一個多事之秋。宗炳出生前的半個多世紀,因“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加上天災連年,立國僅50余年的西晉滅亡。在此前后,大批中原士族為避戰亂而遷往長江中下游,史稱“衣冠南渡”。建武元年(317年),南渡首領西晉宗王司馬睿于建康稱晉王;次年稱帝,是為東晉元帝。而中國北方,則相繼進入朝代頻繁更迭的十六國時期。自此開始,東晉朝廷內部的爭權奪利,國內的農民起義,東晉攻打北方少數民族政權,試圖奪回被占領的北方州縣,以及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對東晉的進犯,此起彼伏、連綿不斷。 宗炳出生后天下仍不太平,東晉的江山并不安穩,尤其是太元三年(378年,宗炳4歲),前秦攻打荊州北方屏障——襄陽(次年陷落),江陵岌岌可危,其時都督荊州的桓沖被迫將治所從江陵移至上明城(今湖北松滋西北);太元六年(381年,7歲),前秦又攻打位于江陵東北的竟陵(今湖北潛江東北);太元八年(383年,9歲),前秦發百萬大軍進攻,企圖一舉滅掉東晉(淝水大戰,前秦大敗);太元十七年(392年,18歲)至隆安三年(399年),荊江洪水多次泛濫成災,其間荊州刺史殷仲堪成為**個因防洪不力被降職的官員;隆安三年(399年,25歲)起,孫恩、盧循先后起義,歷時12年,沉重打擊了東晉政權。元興二年(403年,29歲),桓玄挾“震主之威”,君臣易位,廢東晉、改國號;次年(404年,30歲),北府舊將劉裕自京口起兵討伐桓玄,桓玄挾安帝至江陵;義熙元年(405年,31歲),青州刺史劉毅陷江陵,殺桓玄及余黨;義熙六年(410年,36歲)東晉中軍將軍劉裕攻滅南燕;義熙八年(412年,38歲),東晉太尉劉裕陷江陵,刺史劉毅兵敗自殺;宋永初元年(420年),劉裕功高震主,晉帝讓位,南朝進入宋國時代,此時宗炳已經46歲。 宗炳的前半生,生活在一個社會動蕩的時代,政權更迭,統序混亂,戰爭頻仍,民不聊生,這種社會背景為宗炳終生隱居不仕、信奉佛學埋下了伏筆。 **節 南陽士族 宗家祖籍南陽,遷居江陵,宗炳已是宗家在江陵居住的第三代,史稱“南陽宗炳”。當時的士人,一般都被冠以郡望,一方面是因為時局動蕩,多有遷徙之士,冠以郡望表明某人系何方人士;另一方面是緣于當時盛行的士族門閥制度,世人特別看重郡望、門第。中古士族門閥制度,萌芽于東漢后期,形成于曹魏西晉,鼎盛于東晉及南北朝前期,衰落于南北朝后期。 論族姓,論閥閱,論世資,成為當時的一種社會現實,而這又與郡望緊密相關。歷史上的世家大族,大多衣冠連綿、累世顯赫,東晉南朝*為著名的瑯邪王氏和陳郡謝氏家族,更是為世人所知曉。瑯邪王氏在“衣冠南渡”后為司馬氏東晉政權的建立和穩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所謂“王與馬共天下”之說。而陳郡謝氏,是南北朝時期另一個赫赫有名的士族,由宋至梁,一直是“士族領袖”,與瑯邪王氏并稱“王謝”。唐人劉禹錫《七絕·烏衣巷》中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元人薩都刺《滿江紅·金陵懷古》中有“王謝堂前雙燕子,烏衣巷口曾相識。”指的就是上述“王謝”兩大家族。 南陽宗氏是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一個著名世家大族。據載宗姓源出多頭,一曰“以字為氏”,《新唐書》卷七四《宰相世系表》宗氏條云:“宗氏出自子姓。宋襄公母弟敖仕晉,孫伯宗為三卿所殺,子州型奔楚,食采于鐘離。州型少子連,家于南陽,以王父字為氏。”①一曰“以官為氏”:“周大夫宗伯之后,以官命氏。齊有宗樓。南陽安眾,河內太守宗均。族曾孫宗俱,司空。均元孫慈,慈十代孫躬。躬孫瓊,唐蘇州刺史。”②實際上,宗氏究竟何出,多有爭訟。 P1-3
宗炳評傳 作者簡介
黃發玉,男,1954年生,哲學研究員,宗炳故里學人。曾任深圳市社科院副院長、深圳市社科聯專職副主席;曾任教華中科技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在《哲學研究》《學術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專著、合著、譯著十余部,主要包括專著《學術論:學術的文化哲學考察》《紐約文化探微》,合著《科學研究與道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副主編)、《系統哲學》,主譯《技術文化》等。承擔國家、省、市級課題數十項,獲國家有關部門、省、市級科研成果獎十余項。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經典常談
- >
隨園食單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