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非裔美國小說藝術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1662
- 條形碼:9787030721662 ; 978-7-03-072166-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非裔美國小說藝術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是系統介紹和研究非裔美國小說藝術特色的專著, 其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對非裔美國小說技法的細致總結和文本闡釋體系的宏觀建構上。筆者以文本細讀為基礎, 探究了23位有代表性的非裔美國作家及其36部重要作品的寫作風格和敘事策略, 把對藝術技巧的研究上升到形式與內容的辯證哲理層面, 為非裔美國文學藝術研究提供理論與實證的支持。本書有助于拓寬我國學界對非裔美國小說藝術問題的探究邊界, 提高讀者對世界多元文化和族裔文化的認知能力, 對美國其他少數族裔 (如印第安裔、拉美裔、亞裔等) 文學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價值。
非裔美國小說藝術研究 目錄
前言
**章 伏筆與懸念 1
**節 阿塔威與《鼾聲如雷》的伏筆建構 4
第二節 莫里森的伏筆與懸念:《柏油娃娃》 12
第三節 雷德筆下的伏筆與懸念:《如此有趣的年代》 22
第四節 海姆斯的反諷型懸念:《瘋狂的殺戮》 29
第五節 懷特黑德與《尼克爾少年》的懸念敘事 38
小結 48
第二章 反諷敘事 49
**節 《國中之國》之反諷手法 53
第二節 從《善良的黑巨人》看賴特對命運反諷的妙用 61
第三節 內洛爾與《布魯斯特街的女人們》的命運反諷 68
第四節 戲劇反諷之敘事策略:《流沙》 72
第五節 酷兒反諷敘事的三維建構:《喬凡尼的房間》 81
小結 90
第三章 心理敘事與意識流 91
**節 蓋恩斯與印象主義心理敘事:《父親之家》 93
第二節 《恩惠》:意識流中的流變與流變中的意識流 102
第三節 《倘若比爾街能說話》:潛意識層之死水微瀾 110
第四節 《納羅斯街區》與意識流的詩化遷移 120
第五節 《穿藍裙子的魔鬼》:人格演繹與心理敘事 127
小結 134
第四章 心象敘事 135
**節 《異域》:象由心生與境生象外 137
第二節 《街》:記憶表象、心象與情境心理 146
第三節 《隨意敲門》:心象敘事之跨時空建構 155
第四節 《擁有快樂的秘密》:沃克筆下的想象敘事 164
小結 173
第五章 張力敘事與敘事張力 174
**節 迷的建構與解析:《真酷殺手》之推理敘事 176
第二節 命運反諷敘事與懸念效應:《槍聲四起》 185
第三節 新哥特敘事:《大金夢》 194
第四節 《禁果》之敘事張力 202
第五節 從《貝利咖啡館》看敘事張力的建構 212
小結 219
第六章 戲說敘事、戲仿敘事與仿真敘事 220
**節 《飛往加拿大》:戲說語境的悖論與反思 222
第二節 《芒博瓊博》:里德的戲仿敘事 233
第三節 《親緣》:仿真敘事與時空跨越 242
小結 252
第七章 空間敘事 253
**節 《為奴十二年》:南方種植園的規訓空間 255
第二節 《局外人》:城市空間與生存張力 264
第三節 《長夢》:都市空間與人性演繹 272
第四節 《法農》:后現代敘述空間 280
小結 286
第八章 敘事結構 288
**節 《不無笑聲》:早期黑人小說敘事模式的創新 290
第二節 《刑前一課》:小說視點與敘事層面的建構 299
第三節 蘇珊-洛麗?帕克斯的戲劇化小說敘事:
《奔向母親的墓地》 311
第四節 莫里森的魔幻現實主義敘事策略:《至愛》 319
第五節 從《家》看“呼喚與回應”模式的導入與演繹 329
小結 339
結語 340
參考文獻 343
非裔美國小說藝術研究 節選
**章 伏筆與懸念 伏筆是作家在文學作品里對將要發生的事件預先給出暗示的一種文學表現手法。伏筆經常出現在小說或章節的起始部分,幫助讀者產生對即將發生的事件的期望。作家設置伏筆的方式多種多樣,其中包括人物對話、情節事件和場景變換,甚至一個作品的題目或一個章節的題目都可能成為故事情節發展的某種預兆或提示。小說里的伏筆在故事情節發展中創造懸念的氛圍,以此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和好奇心,從而增添故事的戲劇性。此外,伏筆能使一些看上去特別或奇怪的事件變得可信。作者有意設置對某些事件的暗示,使讀者產生渴望了解下文的心理。 伏筆暗示的內容可能是未來事件、人物性格本性和情節轉折。其設置目的是營造氛圍、表達主題或建構懸念,暗示的事件通常與小說主要人物后來遇到的事情有關。故事情節因某些人物或事件而延遲的情況也可能引發讀者產生重大事件將要來臨的預感,從而成為未來事件將要發生的伏筆。 伏筆作為一種寫作手法,除了小說外,還經常用于歌劇、音樂劇、電影、電視劇等領域。在文學作品里,設置為伏筆的可以是事件、對話、行為舉止,也可以是各類人物的出場,包括主要人物、次要人物或陌生人。 在文學創作中,伏筆不同于“熏鯡”(red herring)手法 、倒敘(flashback)或閃前(flash-forward)。首先,“熏鯡”手法指的是在文學創作中作家用于轉移讀者注意力的東西或話題。“熏鯡”是一種暗示,但這種暗示是用來誤導讀者或觀眾的。然而,伏筆僅暗示在某敘事事件里某個有可能出現的后果,有意把讀者引導到正確的思維方向。其次,伏筆不同于倒敘:盡管伏筆和倒敘都可以用來增添文學作品的敘事藝術性,但在文學作品中設置伏筆的目的是提示讀者即將發生的事件或使讀者對小說后續情節的發展產生預感;倒敘的設置目的是直接為讀者提供有關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發展的說明或背景信息。倒敘打斷敘述情節線索陳述一個更早的場景或故事片段,為讀者提供澄清某個事件的信息,促進讀者對相關事件的了解。伏筆和倒敘一樣具有促進讀者對文學作品理解的功能,但總的來看,伏筆表現的意思比倒敘更加微妙,并且不帶有為讀者提供說明或解釋的目的。得體的伏筆非但不會中止故事的敘述,反而會藝術性地植入小說的故事發展過程,從而預示后續事件的發生,增添作品的閱讀趣味。*后,伏筆不同于“閃前”。“閃前”指的是文學作品、電影、電視和其他媒體作品中的一個場景里的超前敘述,也就是在現在的某個時間點上提前敘述未來事件或穿插未來事件,而伏筆僅是有時通過人物來預示將來。非線性敘事中,不按時間順序排列出現的場景會引起“閃前”,導致所敘述的人或事與時代不符。 作家在文學創作中采用的伏筆手法主要有以下兩種:①直接伏筆。這種伏筆在文學作品里直接向讀者暗示或指示某個特殊的事情即將發生。有時候,作家可以通過直接伏筆明確揭示故事里有什么事件即將發生,這有助于讀者聚焦于故事敘述中除情節結局之外的方面。②間接伏筆。這種伏筆被作家設置在文學作品里,間接或隱晦地向讀者暗示或指示某個特殊的結局即將出現。這種伏筆對讀者來講不太明顯,通常在某個結局已經發生或出現的時候,讀者才恍然大悟之前某個事件或人物的出現是這個結果的預兆,但在閱讀過程中被忽略了,從而引起讀者對作品更深入的探究,使讀者對作家的巧妙安排拍案稱奇。 伏筆事先為即將揭曉的事件提供愛、恨、懼、怒等情感或期待心理。如果伏筆使用得當,讀者就能從文學作品中獲得更高的閱讀快感、更深的藝術感悟和更透徹的主題理解。然而,如果伏筆運用得不好、不恰當或不適宜,會使讀者對故事情節的發展產生迷惘或對作家的寫作技巧感到失望,也會大大地削弱文學作品的情節建構、人物塑造、主題展現和藝術質量。因此,作家在創作中運用伏筆時必須謹慎,并注意藝術性,才能避免所設置的伏筆被誤解,或因太隱晦而不被理解。 在文學創作中,與伏筆密切相關的寫作手法是懸念。懸念指的是讀者對文學作品中人物命運的走向和未知情節的發展變化等所持有的一種迫切期待但又無從推知的關切和期盼心理。懸念在小說中是激發讀者閱讀興奮的因子,時常能引起讀者揣摩下文的好奇心。陳果安說:“懸念設置是故事講述*基本的技巧,傳統小說正是靠懸念把讀者引入故事的迷宮的。懸念基于人的好奇心和事物發展的連續性,當事物發展到某一階段,人的好奇心總會探究下一步的發展,并對事物的發展有一種審美期待,小說閱讀就是在這樣一種心理下完成的。” 的確,懸念既能有效地使讀者產生閱讀興趣,又能使他們保持這種興趣。懸念還是小說情節發展過程中的指路標,能使小說情節緊湊而集中,同時還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和闡述小說主題。 懸念通常存在于以下幾種情形:①作品結局的不確定性。懸念存在于由“誰”(who)、“什么”(what)或“怎樣”(how)等特殊疑問詞引導的問句里;讀者對將要發生什么事情感到非常好奇,但不知道它會怎樣發生。②前述事件之結局的不可避免性。懸念存在于由特殊疑問詞“什么時候”(when)引導的問句里,讀者或觀眾雖然知道什么事要發生,但不知道將在何時發生。對結局的焦慮性等待使懸念在讀者心中生成。 ③文學作品里由“為什么”(why)引導的問題也可能成為小說的懸念。 讀者對事件發生的緣由的迷惘也會形成懸念,激勵讀者去探究謎底。 在非裔美國小說的創作中,伏筆和懸念都是非裔作家經常采用的重要敘事策略。伏筆是上文中一些看起來無關緊要的描述,卻是下文出現的人或事件的預示或暗示,對后續情節的發生和發展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在敘事策略的設置中,伏筆的主要特點是在情節敘述時對相關人物或事件的交代包括預設和照應兩個部分,從而避免了故事敘述的直白性,使小說結構更為嚴密和緊湊,同時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看到下文時不至于產生突兀或困惑之感。伏筆的照應,也可稱為“伏應”,指的是故事情節的前鋪與后墊的相互呼應。在非裔美國小說中,黑人作家時常采用伏筆的敘事策略,習慣在上文對下文將要出現的重要事件或社會現象進行呼應、說明或闡釋。 有些小說的題目兼具伏筆和懸念的雙重功能。莫里森的小說《柏油娃娃》(Tar Baby)的題目就是一個伏筆,預示了小說主人公將在人生旅途中遭遇和非洲傳說“柏油娃娃”類似的人生經歷;該伏筆同時也是一個懸念,引導讀者去消解“柏油娃娃”的本意與寓意之內在關聯所引起的不確定性。切斯特 海姆斯(Chester Himes)的小說《瘋狂的殺戮》(The Crazy Kill)的題目預示了這部小說必然與某個血腥的兇殺案件相關,使讀者一看到題目就產生了對小說可能發生的事件的朦朧預知。這里的書名成為一個伏筆,但這個伏筆沒有指明相關事件的結局,這又形成了使讀者迷惘的懸念。沃爾特 莫斯利(Walter Mosley)的小說《麻煩是我惹的》(Trouble Is What I Do,2020)的題目也給讀者提供了閱讀小說前的預示,使讀者在閱讀小說前就知道小說主人公可能會遇到一個自找的麻煩,預示了在后面會有更為精彩的描寫。這個伏筆同時也是一個懸念,即麻煩是什么呢?這就引起了讀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勵讀者將小說讀下去,自己去尋找懸念的謎底。在大多數情況下,非裔美國小說的題目都可以被視為伏筆和懸念的統一體。此外,小說中人稱代詞的含混性、人物行為的反常規性、話語的模糊性等都可能成為值得關注的伏筆或懸念。 總之,非裔美國作家在小說創作中通常把伏筆和懸念作為小說主題表達的重要載體。本章將主要探析威廉 亞歷山大 阿塔威(William Alexander Attaway)、托尼 莫里森、凱莉 雷德(Kiley Reid)、切斯特 海姆斯和科爾森 懷特黑德(Colson Whitehead)五位作家在小說創作中的精妙伏筆或精彩懸念,揭示伏筆和懸念在單獨使用和綜合運用中的獨*藝術魅力。 **節 阿塔威與《鼾聲如雷》的伏筆建構 威廉 亞歷山大 阿塔威(1911—1986)是20世紀中期著名的非裔美國城市自然主義小說家、劇作家和散文家。他的重要文學成就表現在小說方面,但一生中只出版過兩部小說:《鼾聲如雷》(Let Me Breathe Thunder,1939)和《鍛爐上的血》(Blood on the Forge,1941)。在其文學生涯中,阿塔威特別關注美國社會的種族問題和生態問題。《鼾聲如雷》是阿塔威的**部小說,描寫了美國20世紀30年代末期白人青年尋求生存機會的漂泊經歷和耐人尋味的愛恨情仇。在這部小說里,下層白人生活困苦,工作機會稀少,在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中被邊緣化和局外化,其生存狀況與黑人差不多。 因此,阿塔威在描寫他們的境遇時能產生極強的心理共鳴。該小說一出版就受到學界的好評,并獲得羅森沃德基金 的資助,這為其后續的文學創作提供了經濟保障。 這部小說*大的藝術特色是伏筆。阿塔威在伏筆運用中交代含蓄,使小說的結構嚴密、緊湊,讓讀者看到下文時,不但不會產生意外或疑惑之感,反而會產生對主題及其寓意的頓悟,感知到預置人物或事件的精妙之處。 具體來講,《鼾聲如雷》從人物伏筆、物件伏筆和動作伏筆等方面展現了伏筆敘事的建構特色和畫龍點睛之處。 一、人物伏筆的鋪墊性 人物是小說里所描繪的人,也是小說不可缺少的構成要素。從敘事學來看,敘事性文學作品通常以人物的全部活動為中心來反映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現實生活狀況。典型人物是人物形象中*有審美價值和思想意義的形象。人物在小說中的出場順序和相關命運皆是作者藝術考量的結晶。小說中有的人物曇花一現,有的人物為后續人物的出現和后續情節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對小說中的沖突和高潮起到預示作用。對后續人物或事件有鋪墊作用的人物可以被視為伏筆人物。“在伏筆人物的設置中,‘伏’得必須巧妙、隱秘、有創意;看似閑筆,實為作者的妙筆。” 阿塔威在《鼾聲如雷》里巧用人物的出場順序,先出現的人物對后出現的人物的性格和行為起到預示、闡釋或說明的作用。 阿塔威在這部小說里首先設置了邂逅人物伏筆。這類伏筆指的是在小說中不期而遇或者偶然相遇的某個人物對小說后續情節的發展具有鋪墊和預示的作用。在白人農業季節,工人斯蒂普(Step)、埃德(Ed)和西班牙裔小男孩希 博伊(Hi Boy)三人坐火車從西雅圖到堪薩斯的途中,博伊口渴了,斯蒂普帶他去車廂的飲水處喝水。他們在車廂的走道上遇到一個戴禮帽的人。斯蒂普對有錢人一向沒有好感,于是惡狠狠地瞪了他一眼。埃德在座位上看到這一幕覺得好笑:根本不相識的人,有理由瞪人家一眼嗎?晚餐時,餐車服務員到各車廂邀請乘客到餐車用餐。斯蒂普打算帶博伊去餐車用餐。埃德知道斯蒂普手里只有幾毛錢,怎能去餐車呢?埃德本不想去,但看到斯蒂普執意要去,也就只好跟著去了。他們在餐車點了飯菜和咖啡。當餐車服務員請他們買單時,他們極為尷尬,因為他們身上根本沒有足夠的錢支付餐費。正當斯蒂普和埃德準備推開服務員,強行跳車逃走時,在另一張桌子上用餐的那個戴禮帽的人主動為他們買了單。這個戴禮帽的乘客原來是亞馬克山谷“四里農場”的農場主。他熱情邀請他們到其農場去喂山羊,月薪8美元。后來他們得知,這個戴禮帽的農場主名叫桑普森(Sampson)。他的出現成為斯蒂普等人南下之行的轉折點,為他們去“四里農場”打工的情節埋下了伏筆。從小說情節的發展來看,如果桑普森沒在火車上出現,那就沒有斯蒂普等人在亞馬克山谷所經歷的各種愛恨情仇。 阿塔威筆下的重逢故人伏筆指的是小說主人公見到故人或老朋友的事件,舊相識的出現為小說某一重大事件的發生做了鋪墊,起到預知作用。阿塔威在這部小說里描寫了斯蒂普拜訪老朋友瑪格(Mag)的場景。瑪格是亞馬克鎮上一個開旅店的農場主,現年53歲。瑪格年輕時從事色情業,把掙到的錢大多用于房地產投資。現在,她在鐵路邊擁有一大塊土地,還在鎮上擁有幾處房產。瑪格對斯蒂普充滿感恩之情,她常說:“如果不是他,我老瑪格今天就不可能坐在這里了。” 原來,多年前,幾個歹徒由于爭風吃醋,在一家小酒店里謀劃刺殺瑪格,搶劫她的財物。斯蒂普碰巧偷聽到了他們的陰謀,并把此事告訴了瑪格;之后他們和警方配合,采用里應外合的方式,把所有罪犯緝拿歸案。此后,瑪格把斯蒂普
- >
二體千字文
- >
山海經
- >
姑媽的寶刀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巴金-再思錄
- >
自卑與超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