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面部抗衰老臨床思維與診治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62378
- 條形碼:9787030662378 ; 978-7-03-066237-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面部抗衰老臨床思維與診治 本書特色
理論與實踐結合,注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適合美容醫技人員及求美讀者閱讀。
面部抗衰老臨床思維與診治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介紹面部衰老的概念,從基礎的皮膚基礎學知識開始,分別闡述了面部衰老的解剖學變化、皮膚衰老的病理、抗衰老化妝品的研究、影響皮膚衰老的美容因素、抗衰老臨床治療等內容,向讀者圖文并茂地展示了皮膚衰老的成因、過程及治療。通過專業皮膚整形美容專業知識的應用和專業治療,達到調整皮膚結構、維護和改善皮膚狀態和健康層次,抵抗衰老,維持人體面容和形體美感。 本書理論與實踐結合,注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按照美容整形學科的建設、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要編寫;適合美容醫技人員及求美讀者閱讀。
面部抗衰老臨床思維與診治 目錄
前言
**篇 面部抗衰老基礎和背景
**章 面部抗衰老的概述 1
**節 面部抗衰老的定義與范疇 1
第二節 面部抗衰老的歷史 1
第三節 面部抗衰老的發展前景 5
第四節 面部抗衰老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6
第五節 美容醫學在面部抗衰老領域的應用 7
第二章 面部抗衰老的基礎理論 8
**節 面部抗衰老的解剖學基礎 8
第二節 皮膚的生理功能 9
第三節 皮膚衰老的病理 10
第四節 皮膚的類型 10
第五節 皮膚的光生物學 11
第三章 抗衰老美容化妝品 12
**節 化妝品知識概述 12
第二節 化妝品分類 13
第三節 化妝品吸收與滲透 15
第四節 化妝品功效評估 19
第五節 化妝品的選擇與使用 25
第四章 影響皮膚衰老及美容的因素 33
**節 美容抗衰老的美學及心理學基礎 33
第二節 內分泌與美容 41
第三節 飲食與美容 44
第二篇 光電皮膚美容
第五章 光電皮膚美容概述 47
**節 光電技術的發展歷程與現狀 47
第二節 光電治療的溝通和管理技巧 50
第三節 光電治療前后的皮膚管理 53
第六章 激光的基本原理 57
**節 激光的物理學基礎 57
第二節 激光與組織的相互作用 58
第三節 選擇性光熱作用原理 59
第四節 皮膚重建作用原理 60
第五節 局灶性光熱作用原理 60
第七章 面部抗衰老激光技術 62
**節 激光在皮膚重建抗衰老中的應用 62
第二節 激光在皮膚老化色素性皮損中的應用 62
第三節 激光在皮膚老化血管性皮損中的應用 65
第四節 非剝脫性激光表皮重建抗衰的應用 65
第五節 剝脫性激光表皮重建抗衰的應用 67
第六節 激光治療禁忌證和并發癥 70
第七節 激光治療術后的護理 71
第八章 美容抗衰老的強脈沖光技術 74
**節 強脈沖光概述 74
第二節 強脈沖光在皮膚老化
色素性病變中的應用 78
第三節 強脈沖光在皮膚老化
血管性病變中的應用 80
第四節 強脈沖光在嫩膚、除皺中的應用 80
第五節 強脈沖光技術新進展 81
第九章 面部抗衰老的射頻技術 82
**節 射頻治療概述及基本原理 82
第二節 射頻治療儀的分類 86
第三節 射頻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88
第四節 射頻在面部年輕化中的應用 89
第五節 射頻的注意事項、不良反應及技術展望 92
第十章 面部抗衰老超聲技術 94
**節 超聲的基本原理 94
第二節 超聲在面部年輕化中的應用 97
第三節 超聲在緊膚減脂中的應用 101
第三篇 微整形
第十一章 微整形概述 103
**節 微整形的發展歷史 103
第二節 面部美學研究的發展史 105
第十二章 微整形的準備 109
**節 美學評估與設計 109
第二節 建檔(醫學攝影、知情同意書) 111
第三節 術前準備、術后護理 115
第四節 微整形的適應證和禁忌證 115
第十三章 肉毒毒素注射技術 116
**節 肉毒毒素的發展及特性 116
第二節 肉毒毒素在面部美容方面的應用 117
第三節 與肉毒毒素注射相關的面部肌肉 118
第四節 肉毒毒素的臨床應用及注意事項 121
第五節 肉毒毒素上面部注射 124
第六節 肉毒毒素中面部注射 130
第七節 肉毒毒素下面部注射 133
第八節 肉毒毒素頸部注射 141
第九節 肉毒毒素注射的不良反應及并發癥 142
第十四章 線雕 144
**節 埋線應用解剖基礎 144
第二節 埋線材料基礎 146
第三節 麻醉方式 147
第四節 正向埋線操作 149
第五節 逆向埋線操作 151
第六節 各部位埋線操作方式 154
第七節 埋線與其他方式的聯合應用 158
第八節 埋線禁忌證、注意事項、并發癥及處理 160
第十五章 間充質療法 163
**節 間充質療法概述 163
第二節 間充質療法的適應證和
禁忌證 164
第三節 患者管理 164
第四節 間充質療法技術操作規范 169
第五節 間充質療法技術配合產品特點 173
第六節 間充質療法的并發癥及處理 175
第七節 展望 177
第四篇 中醫特色美容
第十六章 中醫抗衰老 179
**節 中醫對衰老概念的認識 179
第二節 中醫抗衰老的發展簡史 180
第十七章 基礎理論 182
**節 病因病機 182
第二節 臨床辨證 183
第三節 常用經絡和腧穴 186
第四節 治療的基本原則 188
第十八章 中醫美容抗衰之特色療法 190
**節 特色優勢 190
第二節 作用原理 191
第三節 針灸療法及操作 191
第四節 推拿療法 198
第五節 其他療法 202
第十九章 常見衰老性皮膚問題的綜合療法 213
**節 皺紋 213
第二節 眼袋 217
第三節 上胞下垂 220
第四節 老年斑 221
參考文獻 224
面部抗衰老臨床思維與診治 節選
**篇 面部抗衰老基礎和背景 **章 面部抗衰老的概述 **節 面部抗衰老的定義與范疇 面部抗衰老是指以人體美學為基礎,根據患者的心理需求應用各種手段和方法延緩、改善面部衰老情況,從而恢復年輕化外觀。從古至今,人們為了“容顏永駐”不斷地探索和嘗試。從埃及艷后的面部埋金線,到我國各朝各代的大量養顏藥方食譜,到當今社會上各種各樣的美容整形技術,人們對抗衰老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從未停止。 面部在人體的審美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面部衰老嚴重地影響容貌美,同時面部的衰老又會給人的心理帶來負面的影響。“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雖然會衰老,但仍希望通過各種手段或方法來改善容貌,展示自己的個性魅力,因此人們對面部抗衰老的追求和向往一直都非常強烈。 面部衰老是多種因素、多個層次、多類組織的綜合退行性改變。隨著時間的推移,面部各組織依次開始發生衰老,外觀的變化是衰老*直觀的表現,肌膚會變得松弛、暗淡、粗糙,皺紋、色斑不斷增多、加深,頭發變得花白。 面部抗衰老既是難題,也是挑戰。數年來經過學者們經年累月不斷地研究探索,面部抗衰老已發展為包含多種技術手段、多個學科交叉的領域。能夠延緩、改善面部衰老的各種技術手段及學科均屬于面部抗衰老的領域范疇,具體包括:①美容外科技術; ②物理美容技術:激光、射頻、等離子、超聲刀、磨削等;③化學美容技術:化學換膚、間充質療法,以及外用藥物治療等;④干細胞技術及免疫細胞干預技術等。 第二節 面部抗衰老的歷史 一、面部除皺術的發展史 面部除皺術又叫作面部提升術,是面部抗衰老治療*有效且直接的方法。面部衰老是多種因素作用、多種組織改變的結果,具體包括皮膚、皮下組織、骨組織。由于容積的減少、結構位置的改變以及重力的作用,導致面部出現皺紋、松弛、下垂等衰老的表現。歷經近百年來醫師們的不斷探索與改進,面部除皺手術方法也經歷了一個由簡到繁、由淺入深,以及多方面提升的發展過程。 (一)皮下面部提升術 20世紀初,Miller(1907年)提出于皺紋處切除皮膚組織,然后直接縫合,從而提升面部,該術式范圍更大、準確性更高。 Hollander(1909年)在耳前垂直切開向耳后牽拉,直至頸頦部,所采用的方法與現代除皺術有些相似。 Bettman(1919年)描述了耳前耳后區的皮膚提升術,強調了切口的隱蔽性和對稱性。 Hunt(1926年)對冠狀切口的前額除皺術進行了報道。 Bames(1927年)提出皮下大范圍剝離懸吊,他認為早期的手術弊端在于缺乏皮下剝離。 Bouguet擴大了面部提升術的范圍,至頸頦部,并提出不僅需要進行皮下剝離,還應該處理皮下筋膜和肌肉。 Rees(1930年)報道了前額皮下分離術。 Wood等人認為皮下分離術效果不持久,有禿發、皮膚壞死、前額區感覺麻木及瘢痕明顯等嚴重并發癥。Mayer(1956年)強調了廣泛剝離的重要性,他認為剝離范圍越大,效果越好。 (二)表淺肌肉腱膜提升術 Skoog(1974年)通過解剖發現并提出了皮下淺筋膜層的概念。 Mitz和 Peyronied(1976年)首先報道了面部表淺肌肉腱膜系統。他們認為面部表淺肌肉腱膜系統與顳淺筋膜、帽狀腱膜、額肌以及頸闊肌相連,通過對該層次的提升,可有效改善下面部皺紋。 20世紀 80年代, Lemmon和 Viadimir對表淺肌肉腱膜系統剝離除皺術進行了總結,并提出表淺肌肉腱膜系統剝離除皺術對提升手術效果和術后療效維持比單純皮下剝離術更好。 20世紀 90年代,通過大量的臨床觀察發現,表淺肌肉腱膜系統剝離除皺術對面中部老化的改善不明顯,尤其是過深的鼻唇溝無明顯改善。 Teimourian(1994年)提出多層次面部上提術,他認為應在皮下和表淺肌肉腱膜系統下均實施廣泛剝離并超出鼻唇溝,形成兩個獨立的皮瓣并分別向上提緊。 (三)骨膜下除皺術或復合除皺術 Tessier(1982年)提出骨膜下剝離除皺術,通過減弱皺眉肌和眉間肌的功能,去除眉間皺紋,實現更好的眉提升效果。 Psillakis(1988年)通過對解剖更進一步研究后提出:擴大骨膜剝離范圍。他認為隨著人體逐漸衰老,骨質脫鈣,骨骼的體積減小,肌肉張力降低,肌肉附著點改變,從而出現面部松弛、下垂等衰老的表現,手術的目的是重建骨、肌肉、脂肪和表皮之間的平衡。 Maillard(1992年)報道了顴弓骨膜下入路的手術經驗,并提出在面部除皺術中使用廣泛性骨膜下剝離,使得面中部圈層軟組織能充分提升。以 Hamra為首的學者提出復合除皺術,他們認為面部衰老是面部多組織、結構變化的結果,恢復且不破壞原有的解剖結構是較為理想的除皺手術方式。復合除皺術包括提升復位、剝離懸吊復位和深層除皺。 1990年,Hamra報道的深部除皺術發展了 Mitz的表淺肌肉腱膜除皺術,解決了除皺術對鼻唇溝過深解決不充分的問題。 1992年,Hamra報道的復合除皺術,并發癥很少,術后改善效果較為明顯,維持時間較長。隨后, Teimourian(1994年)提出多層次面部除皺術,他將皮下和表淺肌肉腱膜剝離范圍擴大,向前延伸至鼻唇溝部,向后至耳屏前,下止于頜下線;表淺肌肉腱膜下的剝離范圍下至頜下線,上至顴骨突起,與 Hamra的手術方法相比,更有效地改善了法令紋及面組織下垂等面中部衰老情況。 (四)多矢量提升 隨著除皺技術的不斷發展與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多矢量懸吊。這是在 Feimourian(1994年)提出的多層次面部除皺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Connel(1995年)使用皮瓣和表淺肌肉腱膜系統皮瓣代替原來的復合皮瓣,達到多個矢量懸吊的目的。這實際上是將深平面上提升的單一表淺肌肉腱膜剝離改為皮下和表淺肌肉腱膜剝離,一個皮瓣分成兩層組織瓣,更有利于鼻唇溝改善并去除比深平面除皺術更多的皮膚。我國學者( 2006年)報道了兩級遞進式提升表淺肌肉腱膜系統除皺術,該術式使提升力量能夠有效地傳遞至難懸吊的位置。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同時為了減少手術并發癥,減少損傷,縮短恢復時間,內窺鏡除皺術和其他的微創除皺術應運而生。 二、換膚除皺術的發展簡史 自古以來,人們在生活的實踐中就知道用磨削和化學剝脫的方法除去面部表淺皺紋,使膚質鮮亮細膩。近些年研制出來的激光嫩膚除皺術,也風靡美容領域。這些除皺換膚技術都是面部抗衰老不可分割的部分。 (一)化學剝脫術的發展簡史 在西方,化學剝脫*早可追溯到公元前 1550年,這可能是迄今為止*古老的美容方法。在古代文明中,古埃及人*注重皮膚的護理,他們通常將油、鹽和雪花石膏混合后涂在皮膚上以達到面部抗衰老的目的。之后,古希臘人和羅馬人還通過使用由芥末、硫磺和腐蝕性石灰石制成的專用灰泥來進行化學剝脫治療。盡管在 4000年前這些古老的化學剝脫治療的科學原理尚未被認識,但這些混合物中的有效成分 α-羥基酸具有剝脫、提亮的作用,和現代使用的化學剝脫劑成分是一致的。 19世紀,英國皮膚科醫生 Tilbury Fox于 1871年在現代醫學文獻中首次對化學剝脫進行了描述,其將苯酚用于眼部感染和天皰瘡的醫學治療。 1882年,德國皮膚科醫生 Paul Gerson Unna發表了有關酚、三氯乙酸和水楊酸對皮膚影響的研究,并發明了由氧化鋅、間苯二酚、魚腥草和凡士林組成的化合物,用于治療色差癥和日光性角化病。這些進步為其后一個世紀的化學剝脫治療法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化學剝脫術發展到目前的技術,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于 20世紀的發展。在世紀之交,與化學剝脫相關的醫學和外科文獻較少,皮膚科醫生 Edmund Saalfeld和 George Henry分別發表了應用苯酚進行化學剝脫術去除雀斑的美容治療的報道,苯酚從此成為化學去角質的首選藥物。 Urkov(1946年)描述了閉合性酚脫皮術; Winter(1950年)研究用含酚的乙醚溶液去除雀斑。 Ayres(1952年)研究了三氯乙酸與酚脫皮術的組織學變化。整形外科醫師 Brown(1960年)公布了使用酚配方的臨床經驗。 Litton(1962年)發布了用甘油取代庚醇的配方,這一乳劑配方的優點是非常易于儲存。由于該配方易于配制,所以成為深層化學脫皮的標準方法并沿用至今。Stegman(1978年)發表了各種各樣的脫皮劑和磨皮術作用的組織學比較研究成果,闡明了組織學損傷的深度。之后, Vanscott通過對 α-羥基酸的研究,使其逐漸被推廣使用。Brody和 Haileg(1985年)報道了兩個中度化學脫皮較溫和的試劑。 Coleman和 Futrell(1994年)報道了聯合應用羥苯乙酸和三氯乙酸進行中度化學剝脫。 (二)磨削術的發展簡史 磨削術發源于埃及,他們使用石頭或貝殼磨除皮膚上的瑕疵,使皮膚光滑。皮膚學家 Kromayer(1905年)首先報道應用動力設備磨皮治療痤瘡瘢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Iverson報道了使用砂紙去除文身和痤瘡瘢痕的技術。之后,皮膚學家 Kurtin用改進的牙科動力設備行磨皮術,用于去除文身。 20世紀 60年代, Yarborough證實了皮膚損傷后為使瘢痕得到*大限度的修整使用磨皮術的*佳時間。 Stegman和 Tromovitich研究了磨削術損傷組織的深度,從理論上說明了皮膚修復的基礎。之后, Colemar和 Klein將脂肪抽吸術中的腫脹麻醉術引入磨削術,發現磨削術更易操作且出血減少。將化學剝脫術、磨削術及激光嫩膚術聯合應用,面部抗衰老治療效果將會更好。 三、激光嫩膚除皺術的發展簡史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的機器以及技術不斷出現。 Maiman(1960年)發明了**臺紅寶石激光器。之后又有 CO2激光、氬激光相繼問世。 20世紀 70年代發明了摻釹釔鋁石榴石激光、氦氖激光等; 20世紀 80年代發明了鉺激光、準分子激光等; 20世紀 90年代的可變脈寬激光以及 Q開關激光等。 40多年來,各種激光器已發展達 6000多種,其中只有少數用于美容整形,其適應證主要有各種色斑、血管性疾病、文身造成的瘢痕,以及皮膚老化。新型超脈沖激光具有高能、安全和精確的功能,其具有切除組織、促進膠原蛋白收縮、促進創面愈合過程中出現新的膠原蛋白并促進彈性纖維合成等方面的作用,應用于面部抗衰老的治療中,使皺紋、皺褶及松弛的皮膚得以改善。強脈沖光嫩膚技術以非剝脫治療方式對包括年齡老化、光損傷在內的面部皺紋及色斑治療均取得顯著療效,且風險小。與其他療法聯合應用,可獲得更佳的面部抗衰老效果。 四、注射美容術的發展階段 每一種注射美容材料的盛行代表了注射美容術的發展階段。 (一)液體石蠟類 1899年,維也納醫生 Robert Gersuny首先報道了應用液體石蠟行陰囊內注射治療睪丸缺損,因時代所限,對免疫學知識的缺乏,液體石蠟得到了當時醫學界的廣泛歡迎;同一種方法后來也應用于治療尿失禁(于膀胱頸注射),應用于腭裂者發音的改善(于懸雍垂及咽喉壁注射),應用于面部缺損的修復(于面部注射)。繼而引發了后人對蜂蠟、植物油、凡士林等多種物質的應用探索。 在 1911年,Kolle醫師總結了注射石蠟所導致的一系列后遺癥,主要有炎癥、感染、栓塞,以及注射部位皮膚黃色斑塊等。石蠟注射毀容的*出名事件,發生在馬爾伯勒公爵夫人身上。這個出生在美國的明星在接受鼻背石蠟注射后,石蠟游走到面頰部,整個面部形成石蠟瘤(肉芽腫)。液體石蠟由于其嚴重的并發癥*終被淘汰。 (二)液態硅膠 液態硅膠是一種廣泛用于注射美容的非生物性材料。 Blocksma等于 1959年首先在大鼠體內注射液態硅膠,繼而轉入臨床。 1961~ 1970年共用于 84例患者,主要為面部畸形、凹陷性瘢痕等,效果明顯,一度盛行。但隨著免
- >
史學評論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莉莉和章魚
- >
隨園食單
- >
姑媽的寶刀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