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啟示錄:一戰時期的華沙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97304
- 條形碼:9787100197304 ; 978-7-100-19730-4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啟示錄:一戰時期的華沙 本書特色
(一句話宣傳語)以史為鑒,反思一戰時期的華沙,書寫當今社會的啟示錄。 (80字宣傳語)《啟示錄:一戰時期的華沙》在豐富的材料和歷史文獻基礎上,講述了**次世界大戰期間華沙社會的真實生活狀況。重現并闡釋了1914年至1918年期間華沙人所經歷的苦難。 本書描述了**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年及華沙在俄羅斯帝國統治下的*后一年的狀況,講述了華沙在戰爭期間陷入災難狀態的經濟情況;分析了俄國和德意志帝國政權對猶太人截然不同的態度,進而探討戰爭對民族關系的影響;并以“以婦女和華沙大后方”為主討論了戰爭與性別的關系;介紹了華沙在戰爭期間的文化戰爭;*后描述了華沙戰后的各種場景與社會問題,重現并闡釋了1914年至1918年期間華沙人所經歷的苦難。
啟示錄:一戰時期的華沙 內容簡介
《啟示錄:一戰時期的華沙》詳細敘述了銀行恐慌、大規模移民、1915年的俄羅斯撤離、工業崩潰等導致一戰時期華沙重大經濟社會危機的歷史事件,描述了在德國占領期間這些危機如何進一步惡化,以及這一時期華沙實行的對進入城市的用品的嚴格控制如何導致腐敗加劇以及民眾生活水平迅速下降、重大公共衛生危機頻發的歷史細節,深刻剖析了1914 至1918年一戰時期華沙的社會和文化歷史狀況。并且詳細論述了在資源分配和獲得方面的沖突如何導致波蘭社會的分化,波蘭-猶太關系如何急劇惡化,民眾對政府公共機構的普遍不信任感的緣由,并將一戰下的華沙與當時其他主要歐洲城市進行比較,將一戰時期的華沙與之后納粹德國占領下的華沙進行分析比較,重現并闡釋了1914年至1918年期間華沙人所經歷的苦難。
啟示錄:一戰時期的華沙 目錄
前言
**章 前線城市
“華沙之戰”
強制疏散與難民
驅逐
男性勞動力外遷
帝國的終結
第二章 生活在邊緣
當地經濟崩潰
住房狀況
能源危機
食品災難
公共衛生危機
從邊緣墜落
第三章 戰時危機管理及其失敗
準俄國官方機構
新市政府成立與華沙市民委員會終結
社會政策與社會分裂
顯而易見的財政赤字
第四章 波蘭人與猶太人
間諜的恐懼和搖擺的忠誠
缺乏道德的經濟行為
猶太人過多?難民危機與反猶陰謀論“幽靈”
獲得公共援助與公共機構
政治沖突:華沙市議會和猶太社區委員會
第五章 婦女和華沙大后方
性別與社會工作政治活動
士兵之妻
妓女和波蘭母親
新的教育機會
選舉權運動的勝利
第六章 華沙戰時的文化戰爭
德國人在華沙
演出不能停
禁酒令、宵禁及不滿情緒
戰時道德與大眾文化:賭博、電影、卡巴萊和其他“娛樂”
大城市的“赤腳運動”
結語:微型災難啟示錄
1918年11月的大都市
浴血重生的華沙
注釋
參考文獻
啟示錄:一戰時期的華沙 節選
《啟示錄:一戰時期的華沙》: 煤炭短缺問題不見緩解,華沙市政府及相關機構將重點放在維持現有供應以滿足公用事業和醫院的需求上。事實上,到1914年9月底,煤炭很少再賣給個人,而是優先滿足社會和政府機構的需求,這成了一項公共政策。大多數來自頓巴斯盆地的煤炭指定供給華沙工廠使用。因考慮到華沙距離國家森林及私人森林較近,木柴供應充足,因而公共建筑和辦公樓及辦公室在冬天可以通過木柴取暖。政府鼓勵個人使用木柴、焦炭和泥炭取暖,并鼓勵他們將廚房燃具改為燃氣爐。政府分別在10月初和11月中旬減少街道照明用電,這項措施預計到年底將節省30車煤。同樣,對建筑物人口和走廊照明進行限制,預計將再節省3%的城市煤炭用量和10%的煤氣用量。為了進一步節省煤炭,有軌電車早晚路線都減少一小時運行時間。無論是不可抗力因素還是通過有意采取節能措施,到9月的第四周,華沙的用電量減少了一半,天然氣用量減少了28%。 隨著時間的推移,煤炭危機給其他燃料供給也帶來了壓力。華沙市民委員會考慮呼吁工廠將其主要能源由煤炭改為焦炭,主要原因在于焦炭對于個人來說不太實用。但是到10月底,焦炭也顯而易見地面臨短缺問題。而焦炭短缺危及華沙的一些小型工廠。這些工廠一直在努力維持一定的生產水平。12月初,由于接收俄國軍方訂單的工廠對焦炭的需求增加,華沙面臨焦炭的極度短缺;這些工廠的焦炭使用量超過了華沙煤氣廠的焦炭使用量,并耗盡了現有庫存。華沙別無選擇,只能像解決煤的供應一樣,從頓巴斯盆地進口焦炭,以填補缺口! ∮幸欢螘r間,華沙各媒體視木柴為華沙緩解現存能源危機的靈丹妙藥。鑒于煤炭和其他化石燃料在供應和運輸方面的不確定性,伊格納西·格拉博夫斯基在《華沙信使報》中呼吁,盡快從附近的森林砍伐樹木,以便在冬天來臨之前有時間使木柴干燥。此外,由于華沙工業區的工廠產量下降,工人無事可做,去森林工作為工人提供了另一個就業機會。到1914年9月底,華沙市民委員會遭到格拉博夫斯基的批評,因其過分強調頓巴斯盆地煤炭的供應,而非在郊區森林砍伐樹木,干燥木柴。的確,俄國政府已于9月中旬在華沙附近劃出了幾塊國有森林和綠地供市民委員會專用,委員會在此兩周后才開始對此進行認真討論。 盡管如此,華沙因靠近激烈戰斗的前線,交通受阻,運送物資出現困難,導致木柴出現短缺問題。到1914年10月26日,市民委員會下屬的商店報告稱,他們已經9天沒有收到木材了。此后不久,委員會決定向其商店永久派駐體育組織成員,即其計劃建立的市民衛隊的預備隊員,以維持秩序。11月初,市民委員會木柴分發點仍沒有木柴運送過來。此后不久,因木柴意外短缺,運輸問題尚未解決,以及與市民委員會分配部的沖突,導致委員會燃料部部長斯坦尼斯拉夫·諾布林辭職! ∮袝r,純粹的謠言也會引發短缺現象。例如,由于1914年11月俄國和奧斯曼帝國之間爆發戰爭,人們認為煤油供應會中斷,但事實上煤油供應并沒有中斷,但仍然致使華沙人開始囤積煤油,因為人們擔心到了冬季會出現煤油短缺問題,從而使得煤油的價格暴漲了50%。早在9月中旬,就有人擔心華沙的煤油供應量只能維持6到7周時間。到了12月,當地供應商限時限量銷售煤油。在普拉加,政府動用警察維持銷售現場秩序。在其他地方,店主們被迫關閉商店,以防“人們打砸搶”。據報道,隨著鐵路貨運難度的加劇,越來越多的人為了購買煤油不得不在工廠和商店前面排隊數小時,到頭來卻只能買到*小分量的煤油。 煤油短缺將在年底前暫時緩解,而煤炭短缺卻變得更加明顯。到12月初,從頓巴斯盆地運到華沙的煤炭數量僅占戰前供應的25%。1914年12月10日,《華沙信使報》發表的文章中寫道:“華沙走到了災難的邊緣。煤炭運輸即使哪怕是像頓巴斯盆地這樣一個來源出現中斷,整座城市就會沒有燃料,停止照明和供水!睋䦂蟮,煤氣廠還有幾天的供應量,城市電車系統只能再運行3到4周,自來水廠的過濾器和水泵只能再滿足一個月的供應量,而發電站的供電只能維持到2月底。盡管華沙主要工業放緩,已經導致需求下降,但據說需求仍是現有供應的兩倍!
啟示錄:一戰時期的華沙 作者簡介
羅伯特·布洛鮑姆(Robert Blobaum),西弗吉尼亞大學歷史學杰出教授,主要研究20世紀前幾十年波蘭的社會、政治和文化歷史。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史學評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