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行為與因果:寂護、蓮華戒《攝真實論(疏)》業因業果品譯注與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8932
- 條形碼:9787100208932 ; 978-7-100-20893-2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行為與因果:寂護、蓮華戒《攝真實論(疏)》業因業果品譯注與研究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哲學宗教研究者,哲學本書對于《攝真實論(疏)》這一關鍵文本的學理闡釋,使古典哲學的資源參與到當代哲學的討論中,于國內印度哲學和東方文明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行為與因果:寂護、蓮華戒《攝真實論(疏)》業因業果品譯注與研究 內容簡介
《行為與因果——寂護、蓮花戒〈攝真實論(疏)〉業因業果品譯注與研究》以印度論師寂護的《攝真實論》業因業果品及其弟子蓮花戒之注疏為主要依托文本,對其展開中文翻譯、文本解讀和哲學分析工作,并引述印度六派哲學對佛教業說的批評,以優選可能呈現出印度六派哲學與佛教哲學論辯的歷史圖景。全書對于《攝真實論(疏)》這一關鍵文本的學理闡釋,旨在揭示寂護業論思想在佛教整體業論思想脈絡中的價值,并嘗試通過對個體統一性和因果律的討論,使古典哲學的資源參與到當代哲學的討論中,于國內印度哲學和東方文明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行為與因果:寂護、蓮華戒《攝真實論(疏)》業因業果品譯注與研究 目錄
導言
序章?? 從文本研究到哲學分析:印度哲學研究方法論反思
一、思想史、文獻校譯、文本解讀:近代中國印度哲學研究路徑
二、由“比較”而“融合”:比較哲學方法論之演變
三、以道觀之:“大哲學”視域下的印度哲學研究
結語
**章?? 文本:《攝真實論(疏)》業因業果品
一、寂護及其著作
二、《攝真實論(疏)》業因業果品
三、《攝真實論(疏)》框架及其“次第道”論證特點
結語
第二章?? 問題:“無我而有業因業果”與“剎那滅而有因果”
一、問題一:無我而有業因業果
二、問題二:無常/剎那滅而有因果
三、概念:“無!迸c“剎那滅”
四、概念:“我”與“無我”
五、概念:“業因業果”與“因果”
六、問題之源:業說的印度宗教哲學背景
七、部派佛教對業與因果的詮釋
結語
第三章?? 諍議之始:有我論者的批評與論證
一、“所作散滅、未作自至”:童中尊對無我論的批評
二、“自我”的存在與表象:六派哲學的論證路徑
三、正理派、彌曼差派之記憶證明說
四、正理派之主體統合說
五、彌曼差派之自知證明說
六、寂護:業因業果基于因果
結語
第四章?? “作用”與“無作用”:因果關系本質之爭
一、vyāpāra:“作用”與“生果作用”
二、“無作用”:寂護、蓮花戒的六個理由
三、從“作用”到“無作用”的思想脈絡
四、“一切法悉無作用”
結語
第五章?? 因與果的時間關系之爭
一、斷滅難:剎那滅說的困難
二、童中尊“三時難”:因何時生果?
三、寂護:“因在**剎那、果在第二剎那”
四、異熟因:“經久遠而生果”如何可能?
五、俱有因:寂護對同時因果說之批評
結語
第六章?? 因果作為共許方便
一、緣起:因果之起點
二、因與果的“無間限定”
三、因:“生果力”
四、“共許方便”:因果作為一種觀念
結語
第七章?? 無“我”而有“相續”
一、“相續”:一種非主體的主體
二、寂護對記憶、主體統合、自知等問題的回應
三、“相續”與“剎那差別”的張力
四、不著因果:佛教徒的道德理由
結語
第八章?? 當代哲學視野下的佛教無我論
一、個體同一性:自我問題的當代呈現
二、主體如何存續:三種闡釋方案
三、自我與無我之間:佛教的立場
結語
第九章?? 當代哲學視野下的寂護因果論
一、作為觀念的因果:寂護與休謨
二、佛教因果論:一種生成哲學
三、由因到果的斷裂與綿延
結語
結語
一、寂護業論及其思想脈絡
二、無我而有業因業果
三、剎那滅而有因果
附錄?? 《攝真實論(疏)》業因業果品譯注
一、目錄
二、正文
重要文獻縮略語及版本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以漢語拼音字母為序)
二、日文文獻(以日語五十音字母為序)
三、西文文獻(以拉丁字母為序)
后記
行為與因果:寂護、蓮華戒《攝真實論(疏)》業因業果品譯注與研究 節選
《攝》所論議題眾多,涉及的哲學體系非常龐大,寥寥數育難以概括寂護在此書中的思想。不過,作為一名佛教論師,寂護雖然穿梭于眾多哲學論議中,其關注點卻是高度凝練的,他清晰地展示了一個相當自洽的體系,也明確地闡述了撰述此書的宗旨。如書名所示,其撰寫此著,*核心的目的在于星現世間所有真理/真實(tattva)。對他而言,這個“真實”就是佛法,更為具體地說,是佛教緣起論(prafityas-amutpada,Dependent Origination),可以認為《攝》一書的絕大部分篇幅都在直接或間接地為佛教緣起論提供論證。 在《攝》序論的六頌開篇偈中,寂護介紹了全書的宗旨,顯示了其撰寫此著的一個旨趣:拒斥其同時代其他哲學派別的因果論,建立佛教以緣起論為核心的因果理論。 [大意:]我撰此《攝真實論》,禮敬一切智(sarvajia) 者,*勝說法者。其于無量劫中以大慈悲為性,意在利益眾生,不取[吠陀]之自明、天啟(svatantra-Sruti),說像起法。[法為緣起],非原質(prakrti)[生],非自在天(Isvara)[生],非[原質、自在天]共[生],非我[生],無作用(vyapra),遷流無定(cala)。[緣起]為安立(vyavastha)業因業果之基礎。無德(guna)實(dravya)、業(kriya)、同(jati)和合(samavaya)等限定(upadhi)。其僅以假立之行相(akra)作為言語(sabda) 及認知的所行境,[實為]空。[緣起]為明確定義之二量(pramana)所確立,其性不為任何少分微小之物所混。[緣起]無移轉(samkrinti),無始無終,如鏡中像(pratibimba)等,除一切戲論(praparica) 總體。[此緣起法為]他人所未達(agata)。
行為與因果:寂護、蓮華戒《攝真實論(疏)》業因業果品譯注與研究 作者簡介
范文麗,南京大學哲學學士、碩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F就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東方哲學研究室,研究方向為印度哲學及東方哲學編著有《知識社會史視域下的漢傳佛教百科全書傳統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20)。
- >
自卑與超越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姑媽的寶刀
- >
隨園食單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