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經典民俗學十二講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11086
- 條形碼:9787100211086 ; 978-7-100-21108-6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經典民俗學十二講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高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讀作者董曉萍是我國民俗學研究重鎮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她將其在民俗學領域所擁有的多年豐富教學經驗和研究成果相結合,用通俗易懂、簡明扼要的語言介紹20世紀民俗學的發展歷程,突出介紹那些被淹沒、忽視的民俗學研究成果,從而為學習者提供更全面的民俗學視角。
經典民俗學十二講 內容簡介
本書是民俗學專家董曉萍教授撰寫的民俗學理論著作,采用現代靠前民俗學中經典民俗學的方法論框架,結合中國實際,總結20世紀中國民俗學走過的道路,肯定中國民俗學的成就。通過重讀原典和田野作業筆記,揭示已被前人發現而后來被忽略的原創觀點、研究方法與具體問題,討論民俗學從本土民俗學研究轉向多元民俗學的建設歷程。全書共12講,重點選擇水利、糧食、土地、城邊村、傳統工藝等專題開展細致的個案分析。本書既能為專業學者把握當代民俗學的發展方向提供借鑒,也可為跨學科讀者和一般讀者提供比較廣泛的民俗學基礎知識。
經典民俗學十二講 目錄
緒論:經典民俗學
**講 民、民俗與民眾知識
第二講 糧食民俗
第三講 土地民俗
第四講 水利民俗
第五講 建筑民俗
第六講 傳統工藝民俗
第七講 民俗藝術
第八講 手機民俗
第九講 民俗非遺
第十講 社會民俗
第十一講 中國民俗學史
第十二講 所謂印歐文化圈
后記
經典民俗學十二講 節選
鐘敬文在晚年注重從古今中外“方方面面”考察民俗學的成果。他說:“全球化也好,現代化也好,不是把我們自己給‘化’掉,而是應該根據我們的需要,去吸收人類文化中的先進的東西,來壯大我們自己。”“中國這個古國,民俗資料是十分豐富的,其中既有為中國所特有的,也有為世界人民所共有的。研究這種文化現象,不僅是中國學者的責任與權利,同時也是各國漢學家的責任與權利。近年來這方面的學界情形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鐘敬文是中國經典民俗學創建者,他提出建設民俗諸科學的意義有以下五點:(1)提出一國多元民俗學研究理論;(2)呼吁建設連續性和繼承性統一的民俗文化,在此基礎上,保護利用人類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3)提倡增強文化理解力,理解差異文化的價值;(4)民俗是各國生存意識*強的文化,為此人類需要建設更具人文精神的民俗學去研究它;(5)提出跨文化研究的可能性。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變化*大的世紀,由于戰爭、社會、經濟、生態等種種原因,人類在文化上得之也多、失之也巨。持整體性的眼光治理現代社會“病”,發展民俗諸科學,有可觀的學術前景。
經典民俗學十二講 作者簡介
董曉萍,北京師范大學跨文化研究院院長、教授,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民間文化研究所所長、數字民俗學實驗室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青海師范大學特聘講座教授。主要出版學術著作有《田野民俗志》《不灌而治》《全球化與民俗化》《中國民俗文化軟實力發展戰略專論》《鐘敬文與中國民俗學派》《跨文化民間文藝學》《跨文化民俗學》《跨文化民間敘事學》《跨文化技術民俗學》等,主編《鐘敬文全集》(全16卷30冊),發表中、英、法、日文論文近400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經典常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二體千字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