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考研英語背單詞20個詞根詞綴
-
>
西班牙語詞根寶典
-
>
美國K-12原版語文課本--初中·下(全12冊)
-
>
流浪地球劉慈欣
-
>
西南聯大英文課 輕讀禮盒版
-
>
英語大書蟲世界經典名譯典藏書系:中國人的精神 (英漢對照)(精選權威版本)
-
>
許淵沖譯唐詩三百首:漢文·英語
大中華文庫:西游記(全5卷)(漢印)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9127590
- 條形碼:9787119127590 ; 978-7-119-12759-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中華文庫:西游記(全5卷)(漢印) 內容簡介
《西游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是中國文學目前杰出的浪漫主義長篇神鬼小說。它講述了孫悟空等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一路上降妖伏魔、掃除障礙的故事。小說以生動的筆觸,塑造了孫悟空、豬八戒等個性鮮明、深入民心的神話英雄,描寫了許多浪漫瑰麗、極富感染力的神奇故事,同時曲折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歷史情況和進步的政治理想。本書以《西游記》全本與印地文譯文對照的形式出版。
大中華文庫:西游記(全5卷)(漢印) 節選
明末有人稱《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為四大奇書。到清初,“四大奇書”之說已成為人們的共識。這“四大奇書”之一的《西游記》產生在16世紀明代嘉靖年間,它敘說的是一個流傳已久的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但是它將這個故事魔幻化了,用明代中期的社會意識對原來的故事進行了改造和重組,使之具有全新的面貌。《西游記》以它的新奇曲折的情節,鮮明生動的人物,深邃犀利的思想和幽默諧趣的風格,而引人人勝,四百多年來一直深受中國人民的喜愛。 《西游記》的故事是根據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衍生出來的。唐代貞觀年間僧人玄奘(602-664)只身西行,經中亞細亞去天竺(今印度)取經,歷經十七載,一百三十八國,往返數萬里,寫下了佛教文化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輝煌的一頁。關于玄奘取經的種種傳說很快在民間傳播,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傳播空間的擴展,這些傳說越來越多地涂上了神奇的色彩。 唐代李冗《獨異志》記有玄奘與《多心經》的傳說,記敘玄奘取經,道路險阻,虎豹出沒,幸逢一老僧救助,方渡過難關。這故事已顯示由史實向神魔小說演進的走向。宋代傳說的唐僧故事已有猴行者加入并擔當取經護衛。猴行者參與取經的故事在南宋流傳得相當普遍,現存南宋刊印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已有“花果山”“殺白虎精”“除馗龍”“降深沙神”“偷吃蟠桃”等故事,雖然相當粗糙,想象還不豐富,但它已把猴行者放在取經隊伍里,并讓他在取經過程中起到保駕的作用,從而確立了《西游記》故事框架的基本特征。 到了元代,唐僧取經的故事有了很大的發展,經過許多無名的民間藝人的加工,它的情節豐富起來,故事性大大加強。這時候出現的《西游記平話》,比起《唐三藏取經詩話》,可以說是面目一新。《西游記平話》今不傳,保存下來的原文只有“夢斬涇河龍”一個片段,為明代的《永樂大典》所輯錄,見**萬三千一百三十九卷“送”韻“夢”字條。它約有一千二百字,內容相當于世德堂本《西游記》第九回“袁守誠妙算無私曲,老龍王拙計犯天條”的前一部分。 另外,在元末明初朝鮮的漢語教科書《樸通事諺解》中記有《西游記平話》的另一個片段“車遲國斗圣”,其內容相當于世德堂本《西游記》第四十六回“外道弄強欺正法,心猴顯圣滅諸邪”,不過要簡略些。該書還有八條有關的注,敘述了《西游記平話》的故事情節。其中有“大鬧天宮”“黑熊精”“黃風怪”“地涌夫人”“蜘蛛精”“獅子怪”“多目怪”“紅孩兒怪”“火焰山”“女人國”等,可見小說《西游記》的重要情節關目,在《西游記平話》里大體已經具備。 唐僧取經故事很早就搬上戲曲舞臺,金院本有《唐三藏》,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均已散佚。元末明初人楊訥編有《西游記雜劇》六本二十四折,以唐僧出身的“江流兒”故事開頭,計有“鬧天宮”“收孫行者”“收沙僧”“收豬八戒”“女人國逼配”“火焰山借扇”等情節。這說明唐僧取經的故事傳至明代,其規模和格局已大體定型。 《西游記》成書于明代,它的作者是誰,歷史上曾經有過誤傳,至今也仍然存在著爭議。《西游記》*早的幾種明刻本均未署明作者,世德堂刊本、楊閩齋刊本等僅署“華陽洞天主人校”,《李卓吾先生批評西游記》則署“李卓吾先生評”。這些版本的序言中也沒有說明誰是作者。在《西游記》傳世印行之初,作者便是一個謎。清初汪象旭箋評之《西游證道書》卷首載元人虞集的《西游證道書原序》,稱作者是元初道士邱長春。清代乾隆、嘉慶年間,紀昀根據《西游記》所記職官為明制,斷定不是元代人所作;阮葵生《茶余客話》、丁晏《石亭記事續編》等考證作者當是明代嘉靖年間淮安人吳承恩。然而這些意見散見在各人的筆記中,不大為人們所知。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魯迅著《中國小說史略》,將清代學者的論見搜集起來并重加考訂,才論定吳承恩確是《西游記》的作者。不過,對于作者為吳承恩之說,現在仍有異議。但這些意見尚不足以根本動搖作者為吳承恩之說。 吳承恩(約1500-約1582),字汝忠,號射陽山人。祖籍江蘇漣水,后徙淮安山陽(今江蘇淮安)。吳承恩的曾祖吳銘曾任浙江余姚縣學訓導,祖父吳貞曾任浙江仁和縣教諭,父親吳銳幼時即好讀書,曾就讀社學,因孤弱家貧,不得不棄儒從商,承襲妻家綢布店,成為一個小商人。吳銳雖為商人,卻不能人商賈市井之流,仍喜研讀群書,好談時政,被市井嘲為“癡翁”。出生在這樣家庭的吳承恩自幼好學,立志科舉進身。年輕時即博涉群籍,受到督學使者贊揚,文名著于鄉里。然而吳承恩屢試不第,中年以后才補為歲貢生。此后數年仍不能題名金榜,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受同鄉名宦李春芳的“敦諭”,進京謁選,大約一、二年后才謀得浙江長興縣丞的官職。縣丞為知縣助手,正八品小官,與主簿“分掌糧馬、巡捕之事”。吳承恩自不得意,“又不諧于長官”,不久便罷官回鄉。后來又補為荊府紀善,紀善是荊王府屬吏,正八品,是一個閑職,吳承恩是否赴任,尚是一個疑問。
大中華文庫:西游記(全5卷)(漢印) 作者簡介
吳承恩(約1500—1583年,又及1506—1580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 ,明代文學家,淮安府山陽縣河下(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人。自幼敏慧,博覽群書,尤喜愛神話故事。在科舉中屢遭挫折,嘉靖中舉為歲貢生。嘉靖二十八年(1549)遷居南京,賣文為生。嘉靖三十九年(1560)任浙江長興縣丞,不久辭歸。由于宦途困頓,晚年絕意仕進,閉門著書。吳承恩擅長繪畫、書法,多才多藝。現代學者一般認為吳承恩是中國古典名著《西游記》的最后完成者。
- >
隨園食單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自卑與超越
- >
經典常談
- >
回憶愛瑪儂
- >
推拿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