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伊斯坦布爾史論:城市、帝國及文明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67144705
- 條形碼:9787567144705 ; 978-7-5671-4470-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伊斯坦布爾史論:城市、帝國及文明 本書特色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伊斯坦布爾,神秘的、多變的、瑰麗的、夢幻的,多維的伊斯坦布爾,總是那么吸引著你我他……
伊斯坦布爾史論:城市、帝國及文明 內(nèi)容簡介
作者為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出版著作三部:《全球化背景下的宗教與政治》(2011年)、《全球化、公共宗教及世俗主義: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比較》(2013年)、《優(yōu)選靈恩運動與地方基督教:一種生活史的考察》(2018年)。本書是上海哲社規(guī)劃項目、上海浦江人才計劃、上海曙光學者計劃的研究成果。全書從有名小說家帕慕克關(guān)于伊斯坦布爾的傳記開始,以個人在土耳其工作和生活的經(jīng)歷結(jié)束。主體內(nèi)容分為三大部分:**部分從通史的角度梳理了君士坦丁大帝的傳奇、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在文明目前的意義、凱末爾領(lǐng)導的土耳其革命、關(guān)于“新土耳其”的夢想等。第二部分側(cè)重橫向分析,包括伊斯蘭教與世俗主義、土耳其民族主義的特征、土耳其的社會主義運動、伊斯蘭教與女性主義等社會思潮。第三部分聚焦于文明交往的個案,包括美國傳教士在奧斯曼帝國開設(shè)的教育機構(gòu)、中國與土耳其的早期交往、文明沖突視角下的中東、絲路史學的建構(gòu)等。本書以伊斯坦布爾這一特殊的城市為中心,但又不局限于城市本身,而是延伸為帝國史與文明史的廣泛討論。該書以專業(yè)的歷史研究為基礎(chǔ),同時又具有相當?shù)目勺x性,希望可以服務于對歷史有深入興趣的愛好者。
伊斯坦布爾史論:城市、帝國及文明 目錄
序 伊斯坦布爾的多維面孔 / 001
通史篇
基督信仰與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的功績 / 013
帝國更替與文明興衰:全球史上的1453年 / 025
從魯米利亞到安納托利亞:土耳其的現(xiàn)代化歷程 / 038
從新土耳其到新奧斯曼主義:埃爾多安的蘇丹夢 / 051
分析篇
伊斯蘭教與世俗主義:土耳其的意識形態(tài)之爭 / 067
政黨選舉與暴力恐怖:土耳其的民族主義問題 / 083
東方政策與西方民主:土耳其的社會主義運動 / 096
伊斯蘭教與女性主義:土耳其的性別政治問題 / 112
交往篇
美國傳教士在奧斯曼帝國的產(chǎn)業(yè):羅伯特學院 / 133
超越文明沖突論:伯納德·劉易斯的中東史觀 / 149
絲路史學的建構(gòu):全球性、關(guān)聯(lián)性及公共性 / 163
當孔子來到博斯普魯斯:個人經(jīng)驗與反思 / 173
參考文獻 / 185
伊斯坦布爾史論:城市、帝國及文明 節(jié)選
縱然每一座城市都有著斑斕的色彩和絢麗的歷史,但相比于伊斯坦布爾或許都會有些黯然失色。伊斯坦布爾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如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神圣與世俗,*詭異的則莫過于黑海和白海(即地中海)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暗流涌動。我的伊斯坦布爾歷史書寫源于一段工作和生活的經(jīng)歷,而碰巧自己又是一個從事相關(guān)研究的歷史學者。因此,這里的文字,部分來自觀察,部分則來自體驗,另外還需加上一些人文的關(guān)懷。伊斯坦布爾的輝煌,不可以限制于任何一位作者的筆下;眾人可做的,往往是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取一瓢飲。而對于受過嚴格訓練的歷史學者,則可能面臨更多的困惑,甚至于有些無從下手。無論如何,既然來到了這里,或許就應該縱身一躍,在激浪中掙扎一回。抱著這樣的心態(tài),我開始了這一段探索歷程。 一、過去與現(xiàn)在:一座絢麗多彩的城市 習慣上,人們經(jīng)常會說,伊斯坦布爾是橫跨歐亞、連接東西方的橋梁。這確實不錯。在著名的博斯普魯斯大橋兩邊,就豎立著兩塊分別寫著“歡迎來到歐洲”和“歡迎來到亞洲”的路標。在塔克西姆廣場附近的獨立大街上,游客們也時常發(fā)現(xiàn),身著黑色罩袍的穆斯林婦女和穿著吊帶衫的時尚女郎并肩而行。另外,在林立的清真寺之間,你還會看到鱗次櫛比的酒吧和其他娛樂場所。 這就是伊斯坦布爾——一座充滿矛盾而又迷人的城市。這里曾經(jīng)是拜占庭帝國的君士坦丁堡;實際上,一直到很近的時期,英語世界的人們還是習慣稱它的這個名字。即便在1453年被奧斯曼軍隊攻陷后,“君士坦丁耶” (Kostantiniyye)也只是其土耳其語的別稱。直到1930年,“伊斯坦布爾”才成為這座城市的官方名字,其含義即“去那城”。無論是君士坦丁堡還是伊斯坦布爾,它確實配得上“那城”。正如諸多旅游手冊經(jīng)常引用的拿破侖的話——“如果世界是一個國家,它的首都一定是伊斯坦布爾”。 伊斯坦布爾的偉大與壯麗基于其絢爛的色彩。著名人類學家簡·加內(nèi)特在其經(jīng)典著作《土耳其的城鄉(xiāng)生活》(Turkish Life in Town and Country)中曾描述道: 來自不同民族的人們,穆斯林、基督徒和猶太人,共同組成了這一國際大都市的人口,分居在城市的不同角落里。在忙完一天的生意后,或者是誠實的交往,或者是參照某種商業(yè)倫理,在日落時休憩于完全不同的世界,并因為語言、宗教、傳統(tǒng)、民族自豪感或社會習俗而幾乎彼此隔絕。本地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極少受到這些跟他們打交道的外國人的影響。 當人們來到著名的蘇丹艾哈邁德廣場,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代表東正教文明的圣索菲亞大教堂和代表伊斯蘭文明的藍色清真寺竟然只有百米之遙,而且看起來非常相似。人們所不太熟悉的是,除了從教堂變?yōu)榍逭嫠拢ニ鞣苼喆蠼烫眠在十字軍東征時期充當過一段時期的天主教的教堂。而藍色清真寺之藍,竟然跟來自中國的青花瓷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又或者,當佇立在加拉塔大橋之上,我們竟然看到三股水的交匯——金角灣、博斯普魯斯及馬爾馬拉海。它們隔開的不僅僅是東方與西方,還有過去與現(xiàn)在。 然而,對于大部分的伊斯坦布爾人來說,或許只有在面對游客時他們才會想到這些。在大部分的時間里,他們只是安居于各自的小區(qū),過著日常瑣碎的生活。許多上班族每日都往返于舊城與新城、歐洲與亞洲之間;但對于他們來說,這就像從上海的浦西到浦東一樣,并沒有特別明顯的感覺。但是,在美麗的博斯普魯斯大橋之下,你卻會隱約感覺到兩股不同的海水之間的涌動。黑海的深沉和白海的絢麗相交融,形成了伊斯坦布爾陰晴多變的天氣,也造就了伊斯坦布爾人悠忽不定的性格。 二、黑海與白海:呼愁之傷 有別于外來的游客,土耳其人確實對黑海與白海的交融有著深切的體會,并形塑了其內(nèi)在的精神氣質(zhì)。這超越了我們關(guān)于歐洲與亞洲、東方與西方的表面判斷。中國作家莫言在評論奧爾罕·帕慕克的小說時說:“天空中冷空氣與熱空氣交融會合的地方,必然會降下雨露;海洋中寒流與暖流交匯的地方繁衍魚類;人類社會多種文化碰撞,總是能產(chǎn)生出優(yōu)秀的作家和優(yōu)秀的作品。因此可以說,先有了伊斯坦布爾這座城市,然后才有了帕慕克的小說。” 不同空氣和水流的交融,讓莫言首先想到了中國背景式的生產(chǎn)。而對于生長在土耳其社會文化中的帕慕克來說,卻形成了一種憂郁式的感傷。在《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中,這被表述為“呼愁”的主題。帕慕克認為,“呼愁”體現(xiàn)了“集體而非個人的憂傷”。它是一種“看待我們共同生命的方式”,是一種精神境界和思想狀態(tài)。在小說家的筆下,它化為諸多紛亂而隨意的景象,卻又凝聚在某種具體的行為上。所謂“美景之美,在其憂傷”。 然而,“呼愁”作為伊斯坦布爾人的一種集體氣質(zhì),就決不會只是小說家個人多愁善感的情緒流露。相比于列維-斯特勞斯在《憂郁的熱帶》里所描繪的憂傷主題,帕慕克即指出:“差異在于伊斯坦布爾輝煌的歷史和文明遺跡處處可見。”這構(gòu)成了“呼愁”*基本的歷史資源——偉大的過去和不堪的現(xiàn)在。這是土耳其人在一戰(zhàn)后的一種普遍情緒。“在廢墟中尋找一個新土耳其”,成為近代以來土耳其人追逐的夢想。然而,作為小說家的帕慕克不同于作為政治家的凱末爾。他學會了欣賞這種廢墟之美,甚至將此類比于他和哥哥之間的打架。為此,他將個人的命運和城市的命運連接在了一起。 “呼愁”也體現(xiàn)了一種文學氣質(zhì),特別是法國文學的影響。曾經(jīng)的佩拉大街幾乎成了現(xiàn)代美好時光的象征。想想即便是伊斯蘭教的經(jīng)典《古蘭經(jīng)》,一度在奧斯曼晚期*流行的譯本是法語而不是土耳其語。法國文學對土耳其的影響更是可以想象。帕慕克閱讀法國文學,也向法國作家學習。他特別提到奈瓦爾、戈蒂耶和福樓拜在伊斯坦布爾的情形。他未必贊同他們,卻希望通過他們的眼光來了解伊斯坦布爾。而且,如帕慕克自己所說,作為一名既天真又感傷的小說家,他從西方人那里學到了小說的技藝,卻還要比他們表現(xiàn)得更好。 “呼愁”的一種更深層次的根源在于土耳其的蘇菲主義傳統(tǒng),特別是梅烏拉那·魯米的《瑪斯納維》。帕慕克解釋說:“對蘇菲派來說,‘呼愁’是因為不夠接近真主安拉因為在這世上為安拉做的事不夠而感受到的精神苦悶。”由于感到對安拉的領(lǐng)悟不夠深刻,所以他們倍感痛苦;但他們更大的痛苦卻在于,因為不能體驗到這種因不足而產(chǎn)生的痛苦。然而,帕慕克緊接著就解釋說:“我之所以閱讀了大量的土耳其經(jīng)典著作、波斯和蘇菲派經(jīng)典,主要是基于一個世俗的層面上來讀,而非宗教的層面。”換句話說,帕慕克重視的是它們的文學和思想資源。 帕慕克確實擅長從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汲取資源。譬如,他多次提到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對其中的文學手法甚為欽佩。聯(lián)想俄羅斯文化中深沉的東正教因素,以及君士坦丁堡曾經(jīng)是東正教之都,或許從文化的層面上帕慕克都受到了影響。他也欣賞中國的山水畫,認為其提供了一種類似小說的景象,并將其視為影響土耳其細密畫的資源之一。帕慕克實際上到訪過中國,不過他覺得中國讀者并沒有真正理解自己。 三、東方與西方:懷舊的現(xiàn)代性 土耳其和中國之間的感情聯(lián)系,基于都有偉大文明及其近代以來在西方文化沖擊下有類似的變遷。在著名思想家康有為等人的筆下,晚期奧斯曼帝國和清朝相對應,成為“西亞病夫”和“東亞病夫”的難兄難弟。這也構(gòu)成了近代以來中國人希望探索和了解土耳其的一個思想根源。 2013年,因有著對伊斯坦布爾作為東西方橋梁的想象,也因有著近代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的慣性感傷,我踏上了土耳其的土地,背包里正好裝著一本帕慕克的《伊斯坦布爾:一座城市的記憶》。我曾多次從浦東機場短暫離開上海這個第二故鄉(xiāng),但那一次我卻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獨特感傷。在來到伊斯坦布爾之前,我仿佛已經(jīng)披上了帕慕克的影子。 在伊斯坦布爾,我的工作和生活離帕慕克都不是那么遠,但我們從未在任何場合有謀面的機會。這讓我更多地可以從文學的場景而不是以個人來理解帕慕克。我工作的海峽大學的前身正是帕慕克曾學習過的羅伯特學院。帕慕克的哥哥和嫂子都在那里工作。他嫂子還曾擔任海峽大學孔子學院的外方理事長。從嬰兒灣到黃金地的海峽沿岸,也是我們經(jīng)常活動的地方。特別是在當?shù)毓ぷ鞯?后一年,我就住在與尼山塔什一街之隔的波曼提。我們的一個教學點則位于許多中產(chǎn)家庭休假的海貝里島。 嘗試從帕慕克的角度閱讀伊斯坦布爾,我首先會想到林語堂和他的小說《京華煙云》。他們都是受西方文化深刻影響的本土作家,又都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返回各自的傳統(tǒng)尋找資源。但說到伊斯坦布爾作為帝都的衰落,我們特別容易聯(lián)想到電影《末代皇帝》所反映的“紫禁城的黃昏”。若論作為現(xiàn)代城市,特別是其在文學中的景象,香港導演王家衛(wèi)電影中的上海意境則有更多的相似性。而要說到帝都的變遷和衰落,或許我們更愿意提到西安和南京。因此,在中國,我們其實是找不到跟伊斯坦布爾完全匹配的一座城市的。 不過,我確實愿意追尋伊斯坦布爾和上海之間的現(xiàn)代都市情結(jié)。2015年,在博斯普魯斯電影節(jié)期間,我在自己工作的地方組織了一個以“夜上海”為主題的電影周,一部代表作即彭小蓮導演的《上海倫巴》。光是名字,這就給人們以無盡的想象。聯(lián)想到20世紀30年代的十里洋場,法租界里沒落的白俄貴族,這確實體現(xiàn)了一種“懷舊的現(xiàn)代性”。不同的是,土耳其人曾經(jīng)因為政治伊斯蘭的復興而興起了一種對世俗主義的懷舊情緒;中國人則是因為現(xiàn)代化過快而產(chǎn)生了一種對近代歷史的浪漫想象。 作為姊妹城市,上海和伊斯坦布爾之間的區(qū)別確實大過了相似性。伊斯坦布爾從帝都到現(xiàn)代城市的變遷,培育了一種落寞的憂傷情緒。在著名學者李天綱所寫的《人文上海》一書中,除了那種表象的“羅曼蒂克消亡史”,我們更發(fā)掘了從現(xiàn)代商業(yè)中培養(yǎng)出的市民精神。另外,聯(lián)想到上海曾經(jīng)收容逃亡的白俄貴族,二戰(zhàn)時期更是成為唯一對猶太人張開懷抱的城市,一種海納百川的精神油然而現(xiàn)。相比而言,伊斯坦布爾的多元性則在一戰(zhàn)后驟然消失,跟希臘的人口交換更是反映了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精神。因此,在加拉塔大橋和黃浦江邊,我們看到了當下迥然不同的風景。
伊斯坦布爾史論:城市、帝國及文明 作者簡介
劉義,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2010-2011學年美國喬治城大學博士后研究員,2013-2016年擔任土耳其海峽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先后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等。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山海經(jīng)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隨園食單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回憶愛瑪儂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