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消失的真實:現代社會的思想困境 (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35611
- 條形碼:9787521735611 ; 978-7-5217-3561-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消失的真實:現代社會的思想困境 (精裝) 本書特色
1.知名學者、思想家金觀濤新作。萬字長序追憶數十年學術生涯,回顧80年代至今的思想變遷。
2.直面當下危機,重新梳理20世紀以來的哲學和科學發展,解析疫情以來經濟持續下行、反全球化情緒高漲,民族主義復興背后現代社會的思想困境。
3. 喚醒哲學思考,在意義喪失、迷惘失序、功利主義盛行的后真相時代,找回現代人的真實價值和意義。
消失的真實:現代社會的思想困境 (精裝) 內容簡介
近年在新冠疫情的沖擊下,世界越發動蕩,區域沖突加劇,經濟萎靡不振,迷茫與失序感充斥于公眾情緒中。經濟持續下行的壓力急需尋找出口,以致許多人似乎忘記了戰爭的教訓,心態倒退回19世紀,變為民族主義和反全球化的擁躉。這個世界到底怎么了?也許我們應該意識到,現實層面的危機與思想層面的困頓是一對孿生兄弟,其背后是現代社會價值基礎的混亂和人文精神的衰落。 何為人文精神的衰落?繁榮的物質文明,前所未有的科學革命使大量的知識、數據、信息涌動于普通現代人的日常生活,我們沉醉于虛擬體驗,寄希望于科技發展帶來秩序的革新和社會的持續繁榮,卻無法規避后真相時代的人心浮躁、意義喪失、真假不分。我們缺乏對現代科學的宏觀理解,虛浮于技術帶來的狂歡,放棄了思考,因此陷入無可避免的現代性危機。 為了回應這一問題,本書提出了“真實性哲學”的概念,詳細剖解了20世紀的三場革命——全球化的興起、科學革命、哲學的語言學轉向,嘗試從歷史的角度分析技術發達的現代社會如何陷入了今天的困境,探索現代社會中科學和人文分離的本質。我們需要喚醒哲學思考,通過明確什么是科學,確立科學的邊界,關照作為現代人真實的價值和意義,重塑 “真實心靈”,在此基礎上,明晰對理想現代社會的追求。
消失的真實:現代社會的思想困境 (精裝) 目錄
序言:開放社會的理想 VII
導論:重建真實的心靈 001
**編| 哲學的童年
**章 超越突破和真實心靈 027
從一本暢銷書談起 027
哲學的轉向 034
傳統真實心靈:真善美的統一 040
認知理性的解放 046
第二章 現代真實心靈為什么走向解體 051
現代真實心靈及其穩定性 051
啟蒙運動和“大分離”:理性主義的起源 056
經驗主義和懷疑論:實然—應然、事實—價值 061
為什么韋伯先知先覺 066
“哲學之死”及其回光返照 070
第三章 20 世紀對康德哲學的期待 074
公共性喪失和康德的“第三批判” 074
政治哲學基礎的改變:對自然法的再定位 076
《正義論》和文化相對主義 081
新康德主義、新儒學及其他 085
尋找重建現代真實心靈的方法 088
第四章 康德哲學的宏偉結構 093
康德哲學誕生的背景 093
“三大批判”的結構 097
哲學的“哥白尼革命” 101
為什么康德能夠制造“曠世奇跡” 106
第五章 先驗觀念論的錯誤和“康德猜想” 112
哲學的“語言學轉向”及其后果 112
形而上學“凍土層”的融解 115
數學等于邏輯? 120
“康德猜想”:數學符號真實和科學經驗真實同源 122
告別童年:從“康德猜想”再出發 127
第二編| 數學真實和科學真實
**章 《幾何原本》之謎 135
如何證明“康德猜想” 135
科學的自相似性 137
神奇的武功秘籍 141
科學起源于數學真實 145
第二章 數學真實的顯現及其命運 150
數學真實的起源 150
不可測比線段的發現 154
柏拉圖的“理型”和數學真實 158
幾何學黃金時代和數理天文學 163
三個演變方向:形而上學、《幾何原本》和新柏拉圖主義 166
第三章 數學真實被想象成科學經驗真實 170
亞里士多德:**個科學家 170
物理學和形而上學 173
幾何推理是否等同于三段論 178
種子與方舟:《幾何原本》和《大匯編》的飄零 183
第四章 牛頓力學:《幾何原本》示范的擴大 189
否定亞里士多德:數學真實的再一次興起 189
哥白尼的新理論系統 193
經典力學等于“微積分”加“日心說”加“望遠鏡”嗎 197
宇宙的公理化:《幾何原本》示范及其擴大 202
第五章 啟蒙運動:客觀世界的誕生 210
宇宙模型的改變:從鐘表到粒子運動 210
真空研究和客觀存在的時空 213
新分類樹和還原論:化學基礎的發現 217
達爾文進化論:生物學的公理化 222
第六章 大道之隱 228
真實性哲學的十字路口 228
第五公理和非歐幾何 231
解方程、群論和抽象代數 235
集合論和無窮研究 240
進一步的問題:“康德猜想”為什么成立 243
第三編|“語言學轉向”陰影下的科學哲學
**章 科學和形而上學的對立 249
科學哲學興起的歷史前提 249
邏輯經驗主義 253
從邏輯推出自然數的失敗 259
批判的理性主義興起 264
第二章 迷失在后現代主義的黑森林 268
證偽主義科學觀 268
科學史研究:“范式”的發現 273
證偽主義的修正及其他 278
科學哲學的“菲羅克忒忒斯之傷” 284
第三章 來自中國的研究 290
為什么要回到20 世紀80 年代 290
客觀存在和受控觀察普遍可重復 296
全稱陳述不能確證嗎 299
受控實驗普遍可重復為真 304
通往數學真實之路 309
第四章 科學是什么 313
為什么現代科學起源于歐幾里得幾何學 313
再論科學發現的邏輯 318
在證偽的背后 322
科學圖像中的不確定性 325
科學革命的終結 328
科學的增長:分形的形成和展開 331
第五章 橫跨經驗世界和符號世界的拱橋 335
被懸置的主體 335
因果性:對目的論和決定論的超越 338
自然規律和儀器同構 340
再論哲學的“哥白尼革命” 343
真實性哲學的方法論 347
后 記 351
消失的真實:現代社會的思想困境 (精裝) 節選
導論
重建真實的心靈
哲學的混亂從來就意味著社會思想的混亂。如果把人類的思想比作海
洋,哲學思考大約是其中*深層的難以觸及的底部。在歷史上,海洋
的表面有時陽光燦爛,平靜如畫,有時卻風雨交加,波濤洶涌,在海
底深處卻幾乎沒有什么感覺。但反過來,一旦海洋深處發生了某種騷
亂,那么人類思想的動蕩將會延續很久很久。 2020 年的世界
2020 年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年份。這一年,新冠病毒在全球范圍內的流行,不僅導致很多人失去了生命,還使得世界進入了罕見的“大封鎖”狀態,全球經濟活動也陷入前所未有的衰退之中。正如《經濟學人》的一篇文章所指出的:“疫情暴露出全球治理的無政府狀態。法國和英國在隔離檢疫規則上爭論不休,美國則繼續為貿易戰磨刀霍霍。盡管在疫情期間有一些合作的例子(比如美聯儲貸款給他國央行),但美國并不愿意擔當領導世界的角色……世界各地的民意正在拋棄全球化。”正是在疫情期間,英國正式脫歐,以“黑人命貴”(Black Lives Matter)為旗幟的反種族歧視運動正在撕裂美國……其實,新冠病毒并沒有對人類的生存構成過度威脅。和歷史上發生過的傳染病相比,它是微不足道的,但奇怪的是,其對人類思想的沖擊猶如滔天巨浪,并成為壓垮駱駝的*后一根稻草。從此之后,人們再也不珍惜20 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的教訓,民族主義和反全球化思潮不可阻擋。很多人的心態回到了19 世紀。
19 世紀是現代民族國家急劇擴張的時代,民族國家利益至高無上的觀念把人類推入**次世界大戰,大戰帶來的災難導致懷疑現代性的思潮流行;對抗馬克思主義的法西斯主義興起,其結果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冷戰。人類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失去了幾千萬人口,并飽受極權主義統治之苦難。經歷了慘痛的20 世紀,人們才開始審視**次全球化、現代性、民族國家、民主價值等問題,吸取極權社會起源的教訓,反省市場經濟的成功及其帶來的問題,重新建構和完善現代價值體系,這
就有了第二次全球化。
然而,經歷了30 年太平盛世,當經濟和科技有了驚人發展之時,歷史似乎又在重演。面對第二次全球化造成的問題,既有的社會與政治哲學、治理與整合的經驗都失效了。作為“自由主義圣地”的美國,開始向門羅主義退卻,民族主義與保護主義思潮日益流行,其標志就是特朗普上臺及其“美國優先”政策的提出。這些事件背后更深層次的危機是:事實本身的公共性正在瓦解。借用福山的說法,目前“幾乎所有權威的信息來源都遭到質疑,并受到可疑的、來路不明的事實的挑戰”,“民主制度面臨全面困境的直接產物是,無法就*基本的事實達成一致,美國、英國及世界各國無不如此”。事實不同于價值,其被認為具有客觀真實性,這保證了事實的公共性。如果事實失去了公共性,價值公共性將被完全摧毀。一個沒有公共事實和共同價值的全球經濟共同體是不可思議的。因此,即便知道民族主義一旦成為主導意識形態,就會帶來不斷的沖突甚至戰爭,后果將是人類心靈的大倒退,21 世紀社會在思想上還是回到了19 世紀。
科學烏托邦和人文精神的衰落
這個世界到底怎么了?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還需要回顧20 世紀的另外兩件大事:一是20 世紀科學革命,特別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出現;二是人文精神的衰落。幾個世紀以來,人們見證了顛覆性的科學革命相繼發生,從哥白尼“日心說”、牛頓力學到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理論的徹底變革似乎成了科學發展的常態。大家一度樂觀地相信,進入21 世紀以后還會有新的科學革命,但事實上并沒有。換言之,科學理論雖然仍在不斷進步,但是告別了革命。為什么20 世紀會發生科學革命呢?隨著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成為現代科學的基石,為什么科學理論不再出現“范式轉移”?對此,哲學家知之甚少。20 世紀的科學哲學家——從魯道夫·卡爾納普、卡爾·波普爾到托馬斯·庫恩,他們對科學革命的解釋*后都被證明是有問題的,他們對“什么是現代科學”的哲學探索也都以失敗告終。也就是說,人類雖然取得了巨大的科學知識進步,掌握了越來越發達的技術,但在整體上理解現代科學碰到了巨大的困難。人們沒有意識到,這一失敗與第二輪全球化的價值基礎遭受挫折是一對孿生兄弟。
20 世紀人類思想界還發生了另外一件大事,那就是人文精神的衰落。自從尼采宣告“上帝已死”之后,基督教在西方一天天退出公共生活。在價值多元主義的背后,是人文精神的淪喪。自17 世紀現代社會在天主教文明的土壤中起源以來,包括宗教信仰在內的人文價值一直是和科學并列的存在。人文精神和科學技術共同維系著現代社會的基本結構,但20 世紀人文精神面臨極權主義意識形態一次又一次的轟炸。即使在極權主義消弭后,人文精神仍不斷受到虛無主義浪潮的沖擊。20世紀六七十年代后現代主義興起,批判的人文精神再一次嘗試重振力量,卻沒能恢復自己的活力。后現代主義退潮之后,人文精神終于伴隨20 世紀的終結一起壽終正寢。
一個沒有人文精神的科學世界必定是畸形的,其后果是科學烏托邦的興起,它除了為新形態的極權主義在21 世紀提供正當性外,還意味著技術壓倒科學,成為一種新的宗教。當人們不知道科學是什么,而只有具體的科技知識時,科學烏托邦的泛濫也就不可阻擋。什么是科學烏托邦?我們可以以生命科學為例進行說明。今天,基因工程和合成生物學的新進展引發了人類生活前所未有的巨變,然而人對生命的宏觀理解,遠遠跟不上對生物細節知識的了解和操縱。由此帶來的結果是,
技術主宰了整個科學,人類開始盲目自信可以扮演造物主的角色。谷歌的首席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甚至預言人類在2045年將實現永生。科學烏托邦指的正是這種對科學技術的盲目迷信。
在社會事實公共性消失,人們不能理解20 世紀科學技術革命,以及人文精神衰落這三件事的背后,存在著一個共同的內核,那就是在高科技日新月異、生產力增長一日千里的今天,人對真實性的判斷力日益狹窄和模糊。所謂真實性判斷力的“狹窄”,指的是當下只有具體的科學技術才具有無可懷疑的真實性,而對社會事實的公共性以及“什么是科學”這些整體性問題,大多數人失去了判別能力。所謂真實性判斷力的“模糊”,指的是真實性反思能力的喪失。為什么人文精神會衰
落?原因是很多人認為過去的信仰和道德是假的。那么為什么過去人們視其為真呢?對此,大多數人不去思考或沒有能力思考。2016 年,《牛津英語詞典》宣布“后真相”(post-truth)成為年度詞匯。自此之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為人類社會正在進入“后真相時代”。所謂后真相時代,正是源于人們失去了全面而整體的真實性判斷力。我們把全面而整體的真實性判斷力稱為真實的心靈,這樣,上述種種現象的思想根源可以統稱為真實心靈的解體。 半途而廢的認識論革命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人失去全面而整體的真實性判斷力,居然和20 世紀哲學革命有關。眾所周知,人類通過語言即符號系統把握世界,但我們一直不知道什么是符號。為什么人可以使用符號?這就相當于魚不知道自己生活在水里,不可能認識水給其帶來了怎樣的限制。正因如此,我們可以用如下比喻來形容20 世紀哲學的語言學轉向:正如魚可以躍出水面觀看自己生存的世界,哲學家發現世界和語言同構,認識到形而上學是語言誤用帶來的錯覺。
在這個意義上,哲學的語言學轉向是人類思想的一場偉大解放,它是和20 世紀科學革命同等重要的認識論革命。不同于量子力學與相對論的建立,這是一場禁錮人思想的革命。在維特根斯坦這位公認的天才作為哲學革命代表的背后,是哲學被閹割,其創造性被束縛在牢籠之中。我們可以用邏輯經驗論和分析哲學的興起來說明這一點,正如卡爾納普所主張的,哲學家的唯一工作變成了語言分析,一方面將無意義的形而上學的句子分揀出來,另一方面,剩余的有意義的句子被分成兩
類:一是可由邏輯和語法確定真假的句子,二是對世界進行描述的、具有經驗意義的句子,前者交給數學家、邏輯學家和語言學家分析,后者則交給科學家。這樣一來,人類似乎就可以找出語言是如何把握對象的,從而勾勒出思想運作的大結構。這確實是一種很精彩的哲學想象,但結果是哲學再也不能承擔起重建人文精神的任務,“大寫的人”萎縮了。人的理想也隨著哲學的死亡成為被嘲笑的對象。
或許有人會說,無論是人文精神的衰落還是人類不能理解現代科學,都對應20 世紀人類精神世界的某種變化和認識論困境,語言學轉向則意味著哲學終于意識到自己是什么,從而取消了自身所背負的重擔,因此我們不能將它們聯系起來。這種貌似有理的觀點忽視了哲學革命對真實性判據的巨大沖擊。自語言學轉向之后,哲學家明確認識到符號和對象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約定,符號串用自身結構來表達對象的結構。因符號串本身沒有真實性,它只能從經驗那里獲得真實性,這樣一來,
只有科學和邏輯為真。人文精神失去了真實基礎,因此必然走向衰落。換言之,科學陳述之所以為真,是因為它能被經驗證明且符合邏輯。符號的發現不僅將真實性窄化為科學事實,還取消了符號和任何整體的真實性研究的意義。這不是正好證明了上文提出的人們對世界真實性的判斷力日益狹窄和模糊嗎?
我要強調的是:對現代性、民族主義的反思和科學哲學同時產生,又同時失敗,這并不是偶然巧合!表面上,新冠肺炎疫情引發人類退回19 世紀的思想狀態,使民族主義和極權主義回潮。其實,更深層的原因是作為第二次全球化價值基礎的各種信念不堪一擊,好比是建立在沙灘之上。之所以如此,乃是因為第二次全球化的基本觀念沒有17 世紀現代思想那樣的真實性基礎。20 世紀兩次世界大戰、極權主義興起,雖然促使自由主義思想家反思現代價值的基礎,但這一反思的對象過于狹窄,僅限于社會制度、政治哲學和相應的價值層面。例如,哈耶克的理論只是用市場經濟來為現代社會辯護;無論是羅納德·德沃金的法哲學,還是約翰·羅爾斯的正義論,都只能在法律和政治哲學領域論證現代社會的正當性。一旦社會問題超過專業領域,這些自由主義理論必定束手無策。
為什么支持第二次全球化的新觀念系統如此狹窄呢?原因正是哲學革命摧毀了一切宏大敘事的真實性。哲學革命之后,人文領域普遍的理論和形而上學之間的界限依舊模糊不清。在很多人看來,如同早期自由主義那樣廣闊宏大的理論在學術上毫無意義。因此,我們必須改進現代社會的價值基礎,讓人類對現代性、科學和生命意義的認識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這一努力無功而返,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是哲學被困在語言分析的牢籠中。事實上,哲學革命不僅沒有用新的符號真實觀來為現代社會建立更堅實的價值基礎,反而否定了符號系統本身的真實性,從而加劇了真實心靈解體的趨勢。
現在我們可以對20 世紀社會思想的危機和哲學的語言學轉向做一總結。自現代社會誕生以來,人類對真實性的整體判斷能力在科技和經濟發展中就存在不斷狹窄化和模糊化的趨勢。哲學革命摧毀了符號系統本身具有真實性的根據。這樣一來,任何一種為現代價值提供正當性的理論必須建立在科學之上,而這又不可能實現。因此,除了具體的科學技術外,宗教、道德和普遍的人文理論都沒有真實性。作為現代社會基礎的真實心靈完全解體了。
消失的真實:現代社會的思想困境 (精裝) 作者簡介
金觀濤,生于1947年,現任中國美術學院南山講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高級名譽研究員。
主要著作有《系統的哲學》《歷史的巨鏡》《軸心文明與現代社會:探索大歷史的結構》。與劉青峰長期合作研究,合著代表作有《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超穩定結構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變(第一卷)》《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中國思想史十講(上卷)》。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莉莉和章魚
- >
回憶愛瑪儂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二體千字文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