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星火:川西南第一個縣委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0124624
- 條形碼:9787220124624 ; 978-7-220-12462-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星火:川西南第一個縣委 本書特色
《星火(川西南**個縣委)》引導我們了解彭山革命歷史,緬懷革命先輩的不朽功績,激勵我們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歲月長河,歷史足跡不容磨滅;時代變遷,英雄精神熠熠發光。
星火:川西南第一個縣委 內容簡介
本書以通俗的語言、生動的故事回顧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民族危亡時刻,以郭祝霖、郭祝三為代表的中共早期共產黨人領導彭山人民開展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歷程,展現了彭山革命先輩光輝的足跡,是一本研究、學**山革命歷史的生動教材。該書分三個部分。**部分為“革命篇”,重點展現了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之間,發生在彭山的重要革命事件,體現了彭山革命是中國革命的典型縮影;第二部分為“英雄篇”,回顧了革命先輩生動傳奇的故事,展現了他們的高尚品質和凜然正氣;第三部分為“傳承篇”,主要記錄了革命先輩的后人及家屬回憶,弘揚了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
星火:川西南第一個縣委 目錄
大革命前后的彭山
川西南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核心區和實踐地
雨后春筍的農民協會
川西南**個縣委的誕生
如火如荼的抗捐斗爭
震驚全國的公義農民武裝暴動
白色恐怖下的彭山地下黨
彭山黨組織的恢復和發展
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運動
震撼人心的孩子劇團
馮玉祥將軍在彭山的日日夜夜
B-29抗日建奇功
彭山游擊隊迎解放
英雄篇 天地英雄氣 千秋尚凜然
生有涯志不渝
——記中共彭山黨組織主要創始人郭祝三
閃光的青春
——記四川地方農民運動領導者郭祝霖
鐵肩擔重任
——仁華彭邊區書記程樹棠
赤膽忠心
——矢志不渝的共產黨員龔連成
鐵血鑄忠魂
——革命烈士洪文淵
背“火背篼”人
——記四川省委委員、彭仁華特區區委書記王柱臣
青春獻家鄉 盛年奔邊疆
——記一等功臣張用之的傳奇人生
公義農民武裝暴動繡旗手張鳳武
謝家農民武裝抗捐的帶頭人王朝珠
慷慨激昂演講精心組織暴動
——記公義農民暴動的組織者之一吳用田
高從儉:“斯文先生”的革命情懷
永遠跟黨走革命一輩子
——記彭山地下黨骨干分子郭劍鳴
李家祠堂黨支部書記李澤文
舒祠堂黨支部書記舒澤培
林玉祥:相信群眾相信黨
川康邊人民游擊隊隊長陳志云
忠心向黨的游擊隊隊長何世明
永葆革命青春
——記游擊隊隊長羅國林
傳承篇 講革命故事 傳紅色基因
郭祝三次子郭崇虎口述資料(摘要)
郭祝三之孫郭安常口述資料(摘要)
郭劍鳴之子郭安坤口述資料(摘要)
洪文淵之孫洪勁口述資料(摘要)
張鳳武之孫張登云口述資料(摘要)
羅國林女兒羅成澤、兒子羅成全口述資料(摘要)
附錄 革命先輩遺作選登及其他
郭祝三遺作
郭祝霖遺作
中共彭山黨史大事記(1925—1949)
中共彭山黨組織沿革(1949年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彭山縣黨組織隸屬關系圖示(1927—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中共彭山縣(區)委書記名錄
后記
星火:川西南第一個縣委 節選
彭山縣歷史悠久,始建于秦,古稱武陽,位于成都平原西南,半丘半壩,物產豐富。境內,南河、府河從北至南蜿蜒而來匯于江口,流人岷江。彭山,是北通成都、南扼樂山的交通要道,是川西南重要的貨運物資集散地,也是歷來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19世紀中葉前的彭山,由于長期的封建統治,政治、經濟、文化一直停滯不前,長期處于封閉的封建社會階段。 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隨著帝國主義國家商品、資本輸入,大批洋貨像潮水般涌進城鄉,白銀外流,物價飛漲,導致城鎮手工業和家庭副業破產,自然經濟解體,彭山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辛亥革命以同舊勢力妥協告終,中國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依然處在極端貧窮落后的狀態。尤其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四川境內封建軍閥的殘酷統治和連年混戰,彭山人民更是雪上加霜,處境更加悲慘。 在1916年至1933年四川“二劉”(劉湘、劉文輝)大戰的17年間,僅有面積465.32平方公里、人口15萬的彭山,年年有駐軍,歲歲有兵災。這期間,前后有川軍**軍**混成旅**團,第二師第四旅,第二軍第二混成旅,**軍第四師、第八師,第三軍第五、第七混成旅及騎兵團,第三軍劉成勛部趙萬清團,以及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四軍、第二十一軍的部隊駐防彭山。 駐防彭山的大小軍閥,憑借手中的武力在防區內實行軍事專政,防區實際成了獨立王國。他們為了養兵、打仗,增強實力,競相擴展地盤,擴充軍隊,拼命在防區內橫征暴斂,巧取豪奪,把巨額軍費強加在防區人民頭上。1916年始,防區制興,列財政首位的田賦收入為駐軍截留。軍用不足,乃預征糧稅,將本是一年一征的田賦增加到一年數征或十數征。此外,還有多如牛毛的各種苛捐雜稅,其稅額之重,全國罕見。1923年,駐軍團長彭光祖之兄、師長彭光烈來縣,一夜逼迫彭山籌集現款2萬元。隨后,川軍第三軍第五混成旅第七團團長萬成又率部來縣,強要軍餉,擊毀縣行政公署、征收局、堰管局等處,縣知事李肇基逃往眉山。1924年2月9日,熊克武、但懋辛潰軍過境,由縣境繞城而過,強行預征三年糧稅。1927年,李瑤任縣知事,兵役、軍餉疊壓,一再釀成命案。2月,農民張卓宣為民請命,反對征糧過重,被活活打死在彭山縣行政公署。5月,謝家鄉王朝珠為捐稅所逼,奮起擊斃團丁楊廷玉,招致抄家查辦。到1930年,彭山田賦已預征到1940年。廣大農民不堪捐稅重負,上天無路,人地無門,苦不堪言。 1932年,四川歷次軍閥混戰中規模*大的“二劉”大戰爆發。戰線綿延川北、川西、川南,縱橫千里。“岷江之戰”是這次大戰的*后一戰,“岷江之戰”的主戰場就在彭山。1933年7月,劉文輝為劉湘的“安川軍”聯軍所敗,退出成都,率六個旅的兵力來彭山扼守岷江西岸,與劉湘在岷江東岸的唐式遵師及李家鈺部對壘。兩軍在岷江交戰,對峙一個多月,至8月14日劉文輝敗退邛崍,“岷江之戰”始告結束。兩軍交戰,槍戰炮戰交施,兩岸民房被毀,百業凋敝,生產停滯,市井蕭條,籌糧籌款倍于往昔,兵燹給彭山人民帶來深重災難。 在廣大農村,彭山近50%的良田沃土集中在少數官僚、地主手里。廣大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為了生存只得靠租種土地和出賣勞力謀生。佃農們每年要把全年收獲量的50%—70%作為地租交給地主,還要無償地為地主服各種勞役,并受商人和高利貸者的盤剝。佃農們終年辛勞只得三至五成,致使廣大佃農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一遇水澇干旱和兵災人禍,饑民成群,離鄉背井,四處求食,死于溝壑。在城鎮,工人也度日艱難,每天上工時間達12小時以上,且常遭失業之苦。 人禍既重,天災又復頻仍。1917年夏,彭山漲大水,岷江水位高達429.3米,城南城墻坍十余丈,沿江一帶沖壞土地2890畝。1920年,彭山又大旱,瘟疫流行,僅城內就死亡近千人。 P3-5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山海經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