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民族村落社區教育發展機制研究--一項家鄉人類學考察(精)/教育與語言書系/光明學術文庫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463991
- 條形碼:9787519463991 ; 978-7-5194-6399-1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民族村落社區教育發展機制研究--一項家鄉人類學考察(精)/教育與語言書系/光明學術文庫 內容簡介
本書以羊望社區為個案,運用民族志方法,探微這一苗族村落社區的地理環境、生計方式、生活習俗、社會關系等,透視這一空間中“人的發展”資源,以馬克思關于人的發展“三形態說”為依據,從理論上揭示學校教育與本土教育這兩股近乎相互排斥的力量在“人的發展”方面潛隱的內在關聯性。 本書通過描述民族村落社區人早期“文化人”生命史和不同時期現代學校“文化人”的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認為他們因缺失本土教育滋養,缺損本土教育根基,“學識水平”常常與“生活水平”反道而行,學校教育難以成為社區人生命成長的力量。反觀本土教育,其所具有的“內聚性”局限,也使社區人的“成家”“成.人”多在村落社區這樣相對狹小的場域內生成。而人的持續發展必然會掙脫這種場域的束縛,在更廣闊的場域中獲得提升,從而體現出對現代學校的內在訴求。
民族村落社區教育發展機制研究--一項家鄉人類學考察(精)/教育與語言書系/光明學術文庫 目錄
**章 民族村落社區教育與人的發展之理論初探
**節 人性理論
第二節 教育原點:人的發展
第三節 民族村落社區教育的價值
第二章 “走進”與“走出”:民族村落社區的教育人類考察
**節 走進社區
第二節 社區人
第三節 學校教育
第四節 走出社區
第三章 本土教育:民族村落社區人“初級社會化”力量
**節 1959年前社區外學校圖景
第二節 1959年前社區“文化人”及其人生境遇
第三節 本土教育:在社區生活世界中進行
第四章 學校教育:民族村落社區人“次級社會化”力量
**節 扎根于社區的學校(1959-1962年)
第二節 逐漸獨立于社區的學校(1970-1990年)
第三節 獨立與逃離于社區的學校(1990-2013年)
第五章 民族村落社區學校教育與本土教育之關系變遷
**節 民族村落社區教育與人的發展之規律性闡釋
第二節 民族村落社區學校教育與本土教育之關系
第六章 民族村落社區學校教育與本土教育之聯動共生
**節 聯動共生機制構建的基本前提
第二節 聯動共生機制:學校教育與本土教育互動理論模型
第三節 學校教育與本土教育之聯動共生機制的實踐策略
結論
參考文獻
后記
民族村落社區教育發展機制研究--一項家鄉人類學考察(精)/教育與語言書系/光明學術文庫 作者簡介
王國超,男,苗族,貴州丹寨人,博士,貴州民族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西南大學教育學博士后研究人員,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委員會理事會理事,貴州省教育學會第七屆理事會理事,貴州民族大學青年學術帶頭人,貴州民族大學學前教育專業碩士點負責人。近年來致力于民族教育理論與實踐、兒童社會性發展、農村學前教育等領域研究。公開發表相關學術論文3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2部,參著著作1部;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課題2項、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3項(青年、一般、重點)、貴州省理論創新課題1項、貴州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1項、貴州省高校人文社科課題2項、安順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1項,參與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課題5項、省部級科研課題7項。
- >
姑媽的寶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自卑與超越
- >
煙與鏡
- >
月亮虎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