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莊老通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505787
- 條形碼:9787522505787 ; 978-7-5225-0578-7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莊老通辨 本書特色
錢穆的研究推倒前人觀點,主張莊子先于老子,儒家先于道家。 大量引用先秦諸子乃至魏晉大家經典著作,欣賞古代美文,感受其磅礴大氣、浪漫情懷,政治理想。 學術大家錢穆集幾十年研究成果,精微闡述道家精神。 純質紙印刷,布面精裝,典雅莊重,閱讀與收藏兼備。
莊老通辨 內容簡介
《老子》《莊子》成書年代誰在前,誰在后,學術界爭論不斷。本書開宗明義即提出“《莊子》一書實在《老子》五千言之前”,為此,作者錢穆從老、莊、孔、孟先秦諸子,直至魏晉玄學,大量引述各家經典著作,從觀點、淵源、傳承等方面比對,梳理了道家思想乃至先秦思想史中各家各派學說異同、相互影響、傳承關系及其在中國思想目前的地位,尤其主張“莊子思想,實仍沿續孔門儒家,縱多改變,然有不掩其為大體承續之痕跡者”。本書論述和引文,字里行間,充盈著先人的浪漫情懷和淳樸政治理想。
莊老通辨 目錄
題記
自序
上卷
中國道家思想之開山大宗師——莊周
中國古代傳說中之博大真人——老聃
關于《老子》成書年代之一種考察
再論《老子》成書年代
三論《老子》成書年代
中卷之上
道家政治思想
莊老的宇宙論
釋道家精神義
《莊子》書言長生
《莊子》薪盡火傳釋義
道家與黃帝
中卷之下
比論孟莊兩家論人生修養
《莊子》外雜篇言性義
《老子》書晚出補證
莊老太極無極義
莊老與易庸
下卷
記魏晉玄學三宗
王弼郭象注易老莊用理字條錄
王弼論體用
郭象《莊子注》中之自然義
莊老通辨 節選
中國道家思想之開山大宗師——莊周 …… 莊周真是一位曠代的大哲人,同時也是一位絕世的大文豪。你只要讀過他的書,他自會說動你的心。他的名字,兩千年來常在人心中。他笑盡罵盡了上下古今舉世的人,但人們越給他笑罵,越會喜歡他。但也只有他的思想和文章,只有他的笑和罵,真是千古如一日,常留在天壤間。他自己一生的生活,卻偷偷地隱藏過去了,再不為后人所詳細地知道。只知道有這樣一個人,就是了。他的生平,雖非神話化,但已故事化。上面所舉,也只可說是他的故事吧!若我們還要仔細來考訂,那亦是多余了。 但莊周的思想和文章,卻實在值得我們去注意。據說在他以前的書,他都讀遍了。在他以前各家各派的學術和思想,他都窺破了他們的底細了。但他從不肯板著面孔說一句正經話。他認為世人是無法和他們講正經話的呀!所以他的話,總像是荒唐的,放浪的,沒頭沒腦的,不著邊際的。他對世事,瞧不起,從不肯斜著瞥一眼,他也不來和世俗爭辨是和非。他時時遇到惠施,卻會痛快地談一頓。 有一次,他送人葬,經過惠施的墓,他驀地感慨了。他對他的隨從,講著一段有趣的故事。他說:“昔有郢人,是一個泥水匠,一滴白粉臟了他鼻尖,像蒼蠅翼般一薄層。他叫一名石的木匠,用斧頭替他削去這一薄層白粉。那石木匠一雙眼,似乎看也沒有一看似的,只使勁運轉他手里的斧,像風一般地快,盡它掠過那泥水匠的鼻尖尖。那泥水匠兀立著不動,像無其事樣,盡讓對面的斧頭削過來。那一薄層白粉是削去了,泥水匠的鼻尖皮,卻絲毫沒有傷。宋國的國王聽到了,召去那石木匠,說:‘你也替我試一試你的手法吧!’石木匠說:‘我確有過這一手的,但我的對手不在了,我的這一手,無法再試了!f周接著說:‘自從這位先生死去了,我也失了對手方,我沒人講話了! 其實惠施和莊周,雖是談得來,卻是談不攏。有一次,兩人在濠水的石梁上閑游。莊周說:“你看水面的鰷魚,從容地游著,多么快樂呀!”惠施說:“你不是魚,怎知魚的快樂呢?”莊周說:“你也不是我,你怎知我不知魚的快樂呢?”惠施說:“我不是你,誠然我不會知道你。但你也誠然不是魚,那么你也無法知道魚的樂,是完完全全地無疑了。”莊周說:“不要這樣轉折地盡說下去吧!我請再循著你開始那句話來講。你不是問我嗎?你怎知道魚的快樂的。照你這樣問,你是早知道我知道魚的快樂了,你卻再要問我怎么知道的,我是在石梁上知道了的呀!” 這里可見莊周的胸襟;菔┌炎约汉屯饷娣指铋_,好像筑一道墻壁般,把自己圍困住。墻壁以外,便全不是他了。因此他不相信,外面也可知,并可樂。莊周的心,則像是四通八達的,他并沒有把自己和外面清楚地劃分開。他的心敞朗著,他看外面是光明的,因此常見天地萬物一片快活。 又一次,他們兩人又發生辨論;菔﹩柷f周:“人真個是無情嗎?”莊周說:“是。”惠施說:“沒有情,怎算得人呢?”說:“人之貌,人之形,怎不算是人?”說:“是人了,那得無情呢?”說:“這不是我所說的‘情’!我是要你不要把好惡內傷其身呀!” 這兩番辨論該合來看。惠施既自認不知道外面的一切,卻偏要向外面事物分“好”“惡”,那又何苦呢?莊周心上,則是內外渾然的,沒有清楚地劃分出“我”和外面“非我”的壁壘。他在濠上看到鯈魚出游,覺得它們多快樂呀!其實鯈魚的快樂,還即是莊周心上的快樂。那是自然一片的。不是莊周另存有一番喜好那鯈魚之情羼雜在里面。照他想,似乎人生既不該有沖突,也不該有悲哀。 莊周抱著這一番他自己所直覺的人生情味要告訴人,但別人哪肯見信呢?說也無法說明白。所以他覺得鹍、鵬、雉、魚,一切非人類的生物,反而比較地像沒有心上的壁壘,像快樂些,像更近道些,像更合他的理想些。他只想把他心中這一番見解告訴人,但他又感得世人又是無法對他們講正經話,因此,他只有鹍呀鵬呀,假著鳥獸草木說了許多的寓言。他又假托著黃帝呀!老子呀!說了許多的重言!爸匮浴敝皇墙柚貏e人來講自己話。其實重言也如寓言般,全是虛無假托的。他自己也說是荒唐。 莊周的心情,初看像悲觀,其實是樂天的。初看像淡漠,其實是懇切的。初看像荒唐,其實是平實的。初看像恣縱,其實是單純的。他只有這些話,像一只卮子里流水般,汩汩地盡日流。只為這卮子里水盛得滿,盡日汩汩地流也流不完。其實總還是那水。你喝一口是水,喝十口百口還是水。喝這一杯和喝那一杯,還是一樣地差不多。他的話,說東說西說不完。他的文章,連連牽牽寫不盡。真像一卮水,總是汩汩地在流。其實也總流的是這些水。所以他要自稱他的話為卮言了。 但莊周畢竟似乎太聰明了些,他那一卮水,幾千年來人喝著,太淡了,又像太冽了,總解不了渴。反而覺得這一卮水,千變萬化地,好像有種種的怪味。盡喝著會愈愛喝,但仍解不了人的渴。究不知,這兩千年來,幾個是真解味的,喝了他那卮水,真能解渴呀! 你若不信,何妨也拿他那卮子到口來一嘗,看是怎樣呢! 三論《老子》成書年代 …… 蓋以“象”言“道”始于老。莊子論道,僅指其遷化日新,變動不居者言。老子乃始于此遷化日新變動不居之中,籀得幾許常然不變之大例。故知雖無停形而有成象,智者玩索其象,即可以逆推其變。故曰:“執古之道,可以御今之有”矣。此又老子就天道而挽合之于人事之一大轉變!独献印窌醒源苏*多,茲舉一例言之,如曰:“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保ǘ逭拢胺凑叩乐畡印保ㄋ氖拢,“與物反,然后乃至大順。”(十五章)故曰:“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二十二章)此即“道有成象”之一端。老子又常言“式”,曰:“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保ǘ苏拢┯衷唬骸爸藘烧咭嗷剑V,是謂玄德!保逭拢┪暗馈庇小跋蟆保视惺。惟其有“式”,故知有常。惟道有常,故可“執古道以御今有”!独献印肺迩а,其*大發揮,在此一義。此則顯與莊周異,而與《易》《庸》近。以其通天道于人事,以人事為主而運用天道,與莊周之知有天而不知有人者大異。 “象”字古書極少用,《易傳》乃曰:“易者象也;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卑素灾貫榱,可以象天地古今一切之事變。又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薄皶槐M言,言不盡意”,語本《莊子》!肚f子》曰: “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保ā短斓馈罚 (按本文引《莊子》語皆據內篇,獨此條出外篇《天道》,未必真莊子語,然大體則與莊子意近,與老子意遠,故援以為證。)莊子所謂意之所隨,乃指天地之實相。實相遷流不停,新新無故,故曰:“不可以言傳!奔炔豢梢匝詡鳎试唬骸爸卟谎,言者不知”也。(同上)但大化雖日新,萬形雖日變,而實有其不新不變者存。此不新不變者,即所謂“無物之象”,“無形之象”也!耙魂幰魂栔^道”,寒往暑來,日往月來,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前日之日,非今日之日矣,今年之暑,非去年之暑矣,此指其日新無故,遷流不停者言。抑此日往月來,寒往暑來,死生相續,陰陽相繼,則終古常然,更無變。故曰:“執大象,天下往。”一陰一陽之相尋無已,更迭不息,即“大象”也。大象在握,萬物不能違,其將何往乎?故曰:“《易》與天地準,彌綸天地之道。”天地之道,豈有出此一陰一陽之外哉!瓣帯薄瓣枴奔磧蓛x也,一陰一陽即太極也,太極即天地之大象,可以盡天地萬物一切之變矣。所謂“圣人之立象以盡意”者如此。故道有遷流日新,意之隨此者不可以言傳,道亦有一常不變,得其象而存之,則烏見意之不可盡哉!兑讉鳌分⒀苑"象",其義即承《老子》,故曰老近《易》《庸》,與莊則遠,此就其偏重人事之一端言之。 《老子》書既重人事,故其言天道,亦常偏就近人事者言之。曰:“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又曰:“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保ㄆ呤哒拢┯衷唬骸疤斓罒o親,常與善人!保ㄆ呤耪拢┨熘览缓,此非其明證耶?故嘗論之,莊周之與《老子》書,譬之佛經,猶《般若》之與《涅槃》也!栋闳簟窉呦,《涅槃》顯性,莊主于“掃”,老主于“顯”,此則其分別之較然者。太史公以老、莊、申、韓同傳,然謂韓非原于老。《韓非》書有《解老》《喻老》篇,老、韓兩家陳義相通處,此不詳論。但若謂韓非原于莊,則大見不倫。豈不以《老子》晚出,其書自與《韓非》《易》《庸》時代為近而然乎?或曰:昔有譏“援儒入釋”者,今子之言,豈不將攀老以入之儒耶?曰:不然,此非余之言,昔荀卿已言之。曰:“莊子知有天而不知有人”,又曰:“老子有見于詘,無見于信。”夫“詘”“信”非人事乎?故莊子重天而忽人,老子本人以言天。莊老之別,固甚顯矣。抑有大同而小異者,亦有大異而小同者。莊之與老,大同而小異之類也。老子之與《易》《庸》,大異而小同之類也。夫莊老同為道家,同言天道,大義相通,十之七八,盡人所知,何待再論。凡我所辨莊、老《易》《庸》之異同,乃據其義尚隱而不為人知者言之,非所謂“援老入儒”也。 或曰:莊老異同之辨,誠如子言,抑“異同”與“先后”尚有別,安知非《老子》書在前,孔子系《易》,子思作《中庸》,就其偏重人事者而推闡之,莊子盡翻窠臼,乃專崇天道,何必老子在莊子之后,《易》《庸》又在老子之后乎?曰:言不可以一端盡!兑讉鳌贩强鬃幼,《中庸》非子思作,二書皆當出秦漢間,此前代早有論者。莊子論道,乃承儒、墨是非而為破,非承老聃而為變,亦不能盡于茲篇之所論。 或曰:近人有言,辨《老子》晚出,分而觀之,皆若不足以定讞,合而論之,辭乃可成;子所謂言不可以一端盡者,是亦類此之謂歟?曰,否否,不然。莊生有言:“立百體而謂之馬!币惑w之無當于全馬,固也。然誠見馬者,見馬之一體,固知其為馬之一體矣。故見馬蹄,決不以為羊蹄也。見馬尾,決不以為狗尾也。見馬耳,決不以為牛耳也。讀余前兩論者,雖不見此文,固已可信《老子》之晚出矣。讀此文者,雖不見余前之兩論,亦可斷《老子》之為晚出而無疑,烏見必合其全而始能定讞也。 道家政治思想 (一) 中國思想,常見為渾淪一體。極少割裂斬截,專向某一方面作鉆研。因此,其所長常在整體之融通,其所短常在部門之分析。故就中國思想史言,亦甚少有所謂政治思想之專家。今欲討論道家政治思想,則亦惟有從道家思想之全體系中探究而闡述之。 又所謂儒、墨、道、法諸家之分派,嚴格言之,此亦惟在先秦,略可有之耳。至于秦漢以下,此諸家思想,亦復相互融通,又成為渾淪之一新體,不再有嚴格之家派可分。因此,研治中國思想史,分期論述,較之分家分派,當更為適合也。故此篇所論道家政治思想,亦僅以先秦為限斷。 先秦道家,主要惟莊老兩家。此兩人,可謂是中國道家思想之鼻祖,亦為中國道家思想所宗主。后起道家著述,其思想體系,再不能越出《莊》《老》兩書之范圍,亦不能超過《莊》《老》兩書之境界。然此兩書,其著作年代先后,實有問題。據筆者意見,《莊子》內篇成書,實應在《老子》五千言之前。至《莊子》外雜篇,則大體較《老子》為晚出。莊子生卒年世,當與孟子略同時,而《老子》成書,則僅當稍前于荀子與韓非。惟此等考訂,則并不涉本篇范圍。而本篇此下之所論述,實亦可為余所主張莊先老后作一旁證也。 (二) 先秦思想,當以儒、墨兩家較為早起,故此兩家思想,大體有一共同相似之點,即其思想范圍,均尚偏注于人生界,而殊少探討涉及宇宙界是也。故孔子言“天命”,墨子言“天志”,亦皆就人生界推演說之。此兩人之立論要旨,可謂是重“人”而不重“天”。莊子晚出,承接此兩人之后,其思想范圍,乃始轉移重點,以宇宙界為主!肚f子》書中論人生,乃全從其宇宙論引演。故儒、墨兩家,皆本于人事以言“天”,而莊周則本于天道而言“人”,此乃其思想態度上一大分別也。 然若更深一層言之,在莊周意中,實亦并無高出于人生界以上之所謂“天”之一境。莊周特推擴人生而漫及于宇宙萬物,再統括此宇宙萬物,認為是渾通一體,而合言之曰“天”。故就莊子思想言之,“人”亦在“天”之中,而同時“天”亦在“人”之中。以之較儒、墨兩家,若莊周始是把人的地位降低了,因其開始把人的地位與其他萬物拉平在一線上,作同等之觀察與衡量也。然若從另一角度言,亦可謂至莊周而始把“人”的地位更提高了,因照莊周意,“天”即在人生界之中,更不在人生界之上也。故就莊周思想體系言,固不見有“人”與“物”之高下判別,乃亦無“天”與“人”之高下劃分。此因在莊周思想中,天不僅即在人生界中見,抑且普遍在宇宙一切物上見。在宇宙一切物上,平鋪散漫地皆見天,而更無越出于此宇宙一切物以上之“天”之存在,此莊周思想之主要貢獻也。 就于上所分別,乃知莊周與儒、墨兩家,在“道”字的觀念上,亦顯見有不同。儒、墨兩家,似乎都于人道之上又別認有天道。而莊周之于“道”,則更擴大言之,認為宇宙一切物皆有道,人生界則僅是宇宙一切物中之一界,故人生界同亦有道,而必綜合此人生界之道,與夫其他宇宙一切物之道,乃始見莊周思想中之所謂之“天道”焉。故儒、墨兩家之所謂天道,若較莊周為高出,而莊周之所謂天道,雖若較儒、墨兩家為降低,實亦較儒、墨兩家為擴大也。 今若謂“道”者乃一切之標準,則莊周思想之于儒、墨兩家,實乃以一種解放的姿態而出現。因莊周把“道”的標準從人生立場中解放,而普遍歸之于宇宙一切物,如是則人生界不能脫離宇宙一切物而單獨建立一標準。換言之,即所謂“道”者,乃并不專屬于人生界。驟視之,若莊周把儒、墨兩家所懸人生標準推翻蔑棄,而變成為無標準。深求之,實是莊周把儒、墨兩家所懸人生標準推廣擴大,而使其遍及于宇宙之一切物。循此推演,宇宙一切物,皆可各自有其一標推,而人生亦在宇宙一切物之內,則人生界仍可有其人生應有之標準也。故莊周論人生,決不謂人生不能有標準,彼乃把人生標準下儕于宇宙一切物之各項標準而平等同視之。治莊周思想者,必明乎此,乃始可以把握莊周之所謂“天”,與其所謂道之真際也。 ……
莊老通辨 作者簡介
錢穆先生(1895—1990),字賓四,1912年改名穆。先生自1912年始任小學、中學教員。1930年,他由顧頡剛先生推介,入燕京大學執教,從此躋身學術界,歷任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四川大學、齊魯大學、西南聯大等校教授,也曾任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1949年遷居香港,與唐君毅、張丕介等創建新亞書院,任院長。1967年移居臺北,1990年逝世。 錢穆先生博通經史文學,擅長考據,一生勤勉,著述不倦,畢生著書七十余種,另有大量學術論文,共約一千八百萬字。他在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的通論方面,多有創獲,尤其在先秦學術史、秦漢史、兩漢經學、宋明理學、清代與近世思想史等領域,造詣甚深,在現代中國學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經典常談
- >
煙與鏡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