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鄉間路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174467
- 條形碼:9787550174467 ; 978-7-5501-7446-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鄉間路戲 本書特色
本書由五十余篇散文組成,以描寫作者故鄉風土人情,說唱文化形成的鄉風鄉俗,童年的記憶,說書戲劇人物和當地文化名勝等為主要內容。作者繪聲繪色、曲盡其妙所寫下的這些故事,有著平凡人家那份特有的單純和善良,因此*具本真、*接地氣、*動人心,讓讀者過目不忘,很容易從書中的人物身上找到共鳴,從中體會人與鄉土的無限繾綣。
鄉間路戲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四個篇章,**個篇章為:看在眼里,以自己的經歷和看到過的農村瑣事,描述農村農民生活在農耕時代的鄉村風貌。第二個篇章為:記在心里,以農耕時代消失的或即將消失的鄉村生產技藝為主,以保護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目的。第三個篇章為:人在戲里,以描寫普通民間藝人和演藝場景等為主,敘述說唱文化在當地豐厚的群眾基礎和賴以生存的土壤。第四個篇章為:走在鄉里,主要描寫本地文化遺產,文化古跡,文化名勝等。全書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敘寫寶豐做為***說唱文化生態保護區內所依存的群體,土壤,農耕文明時的民情民風,生產生活中的民俗習慣,以及即將消亡的屬于“非遺”保護的生產生活技藝,老百姓對說書唱戲的情結,構成一幅色彩斑斕的民俗風情畫卷。
鄉間路戲 目錄
遠去的草房和瓦屋
鐵匠爐子打鐵花
伏牛山里銅器社
曲子窩
紡花車和織布機
下粉條的日子里
老家的豆腐坊
八車姜的三弦
倉巷街的誘惑
弦子的故事
汝瓷汝窯
好酒出在咱的手
消失的磚瓦窯
第二篇 記在·心里
還愿書
殺豬過大年
紅薯的記憶
夜戲
拾麥
逃學
貨郎擔
夾氈
聽書
牛屋里面聽“瞎話兒”
打麥場
十唱熊書記
寶豐的男人
牛把式
村里來個小爐匠
第三篇 人在戲里
想和胡琴說說話
書會守護人
劉蘭芳與馬街書會
老戲骨
一唱唱成老壽星
司秉衡傳奇
汝窯遺址千年之謎的揭曉者
馮大仙兒和大調曲子社
四奶奶的老梨樹
父母的腳印和我的腳印
說書狀元劉明霞
翻大箱的“老魔頭”
第四篇 走在鄉里
回歸火神廟
賈復城的記憶
山鄉小茶肆
情懷柳林
春風桃李鬧古鎮
春游龍興寺
馬街書會抒懷
走進嗩吶村
騷動的小鎮
魔術之鄉拾趣
家鄉的田野上
紫砂情話
應河流淌的故事
后記
鄉間路戲 節選
遠去的草房和瓦屋 有些日子沒回老家看看了,腦海里就常常浮現出村邊那彎彎的小河。河叫小泥河,平時水不大但從未斷流過。冬春之時,河水清澈見底,淺灘處河水“嘩啦啦”地流淌著,深水處鵝和鴨兒在“呱呱”地戲著水,三兩個浣衣女就著踏步石揚著棒槌狠狠地捶打著衣物,絮絮叨叨地聊家長里短,“嘎嘎”的浪笑和著“咚咚咚”的棒槌聲,與河邊那一大片竹林里隨風搖曳的竹子的“呼呼”聲一齊響起,顯得日子恬淡而舒適。春上的日頭懶洋洋地曬著窄窄的街巷,牛車轱轆輾過的兩道車轍印上,零零碎碎地散發著牛糞或豬屎或雞屎的說不清道不明的氣味。竹林旁的草房和瓦屋則高高低低,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地映人眼簾,待炊煙裊裊時,便有了人氣。一兩聲“汪汪”的狗吠和公雞們昂揚的鳴唱,便打破了這小村的寧靜。 這就是俺的老家。一個讓我魂牽夢繞,給我帶來童年樂趣,伴我成長,讓我灑了許多許多汗水和眼淚,用半大小子的勞作經歷深深知曉了農耕時代的歡樂和痛苦的老家,一個讓我永難忘記、又愛又恨的故鄉。 記憶中20世紀50年代末,一家人從新疆喀什回到老家村里,旋即又在縣城里待了三四年,“三下放”回到老家。三間房子年久失修,一遇雨天,外面大下,屋里小下,外面不下了,屋里還滴答滴答。在那個連肚子也填不飽的年代,誰家也沒力氣去修房蓋屋,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破損的屋頂漏雨,不得不用大盆小盆接雨水。夜深了,雨停了,這里還呼啦那里還滴答,只有東北屋角的地方能勉強藏住一家人的頭。天放晴了,父親慌忙弄來石灰、頭發、碎麻,合成灰泥,讓我這十來歲的孩子爬上房頂,用勾鏟鏟起灰泥,勾勾瓦縫湊合著一天一天過下去。 瓦屋是祖上留下的,雖破舊,但在村上好歹也算是高大上的房子了。去村上轉一圈,有一半左右還都是草房呢。草房低矮,墻是土墻,有土坯壘就的,有黏土、夯土打成的,有馬渣子泥垛起來的,更有簡陋的是用樹枝架子支起來、周圍用秫秸箔圍上泥巴糊成的。房架用粗細不一的樹干權做房梁房檁,上鋪茅草、麥秸、谷草、秫秸之類,奢侈一點的就是黃稗草了。那黃稗草堅韌細密,耐漚耐雨也抗風,是不可多得的草房建材,一般人家還用不起。 草房*怕風,一夜的暴風雨把很多家的房頂揭開了。如今想起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想到一起大風,一下大雨,住在草房里的鄉鄰們那種惶惶不安,被揭了房頂的無奈和呼天搶地。 春上是家家戶戶修房蓋屋的季節。扎地基、下跟腳,三五人掄起手錘,扯起線繩,把積攢了多年的鵝蛋石,或者去南鄉買回來的青石,有角有棱地砌成三間兩間的房基,然后就在房基上砌墻了。心細的人家大多請個懂風水陰陽的先生,弄個羅盤照來晃去,定個朝陰向朝陽向,擰個公雞頭甩甩雞血,黃表紙燒上一通,才可開工。 房墻大多是一尺六寸厚的土坯墻、夯土墻、垛泥墻,也有一尺二的。富裕點兒的人家在房四角或房梁承重的地方用磚砌個磚垛柱子,更有全磚至下平窗的,里生外熟的,這在村上已是耀眼的富戶,惹得眾人眼紅。 我們這些十三四歲、十五六歲的半大小子,自然是打下手的勞力,在匠人們的指揮下,脫鞋和泥,來來回回掂泥兜,搬磚遞坯,送磚撂瓦。我練到上架能架上接一摞瓦不會說話(發出聲音)后,就升級到房坡甚至屋脊處給匠人打下手。挑脊、壓帶、封山墻這些技術含量較高的活,便接近了我的視野,有時手癢,便央求著匠人老師傅,掂起瓦刀來,偷偷試試排兩壟瓦溝。被房主人發現,挨一頓笑罵是跑不了的,說我是施張客充數賊,毛還沒長齊哩,就想著充大蛋。 房墻壘至平座,就到了關鍵熱鬧時,用人漸漸多了。木匠來做房梁、房檁、椽子和門窗一套木工活。斧頭、錛、鋸、刨、鑿子、曲尺、墨斗一應俱全擺開,好奇的小子們總想試乎試乎。我又自告奮勇給木匠打下手,先是為木匠扛木料,打墨線,后是拿斧頭學砍木楔子,拉拉下鋸,接著跑去鐵匠爐打抓釘,拉拉風箱,打打下錘,新鮮的活兒總是手癢癢想摸摸。木匠師傅一邊做一邊也會傳授講解點什么,比如傳統的房梁是重梁立字形,木料粗實笨重,費料費工,但確實支撐得起龐大的房頂結構。后來人們大都采用人字梁,因力學平衡原理,這種梁形省料省錢其支撐力不亞于立字梁。有饒舌的師傅吹起來也是滿嘴跑火車,牛氣哄哄的。 待兩旁山墻壘到成型,該上房梁時,房主人在屋后墻上用黃表紙寫上“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的神位,擺上供品,插上三炷香,磕頭禱告一番,口中念念有詞,說的無非是上梁大吉、求神保佑等。接著在房梁上貼著“青龍纏玉柱,白虎架金梁”的大紅喜帖,梁頭兩旁貼上“黃道吉日”“吉星高照”的字樣,然后鞭炮就噼里啪啦地響起,半村的男勞力都來了。墻上的人用力拉,地下的人用力舉,領頭人喊著號子,房梁就順順利利地上墻了。待房梁就位,房主人端起一筐白白的圓蒸饃隔著房梁拋上去,便有大人小孩一窩蜂地去搶“上梁蛋兒”。在那個年代,白面饅頭是稀罕物,大家搶到手便大口大口地吃起來。這么多人為他家人嚼災(當地風俗,吃饅
- >
回憶愛瑪儂
- >
煙與鏡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與地壇
- >
朝聞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