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知識生成的圖像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73037
- 條形碼:9787108073037 ; 978-7-108-07303-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知識生成的圖像史 本書特色
“開放的藝術史叢書”原創系列首作
清理習見,改變思考古代圖像史的方法
呈現總結“知識生成”研究路徑與思想源流
知識生成的圖像史 內容簡介
傳統美術史的概念需要不斷更新,作品的概念可能也要不斷改變,甚至放大。我有一種感覺,以后的學者可能只關注研究的問題是不是學術上的進展,而不太關注門類,即到底是社會學、哲學史、文學史,還是美術史。
我的目標是促進整個中國藝術史的研究。這些事情很迫切。如果接下來我們著重研究中國和外部互動中的那些中間環節,以后的學術模式可能會發生改變,不再是西方人提問題中國人回答,而是中國學者不斷提出新的問題并引發優選的學者回答。到那時候,中國學術的生產時期就真正到來了。
——尹吉男
清理習見,改變思考古代圖像史的方法。
《知識生成的圖像史》匯集了尹吉男關于顧愷之、董源、謝環及《杏園雅集圖》等美術目前重要畫家、作品的個案研究,以及此前積累的多篇中國書畫鑒定學研讀札記,幾乎每篇都引起相當的反響,并形成了某種寫作范式。作者追問明清鑒定家的晉唐畫概念、關于風格的類型標尺等問題,從圖像的視角觀照歷史,引領藝術理論和文化研究的新趨勢。在中國繪畫傳統的風格研究與主題研究之外,討論了圖像史的復雜性與多樣性,并由此帶出了他對中國古代圖像史的總體思考,即要“超越審美”“超越真偽”,尊重“物”的獨特性,并且努力思考“物”的意義,別具方法論創見。
知識生成的圖像史 目錄
緒 論
**章 知識生成的人物圖像史
明代后期鑒藏家關于六朝繪畫知識的生成與作用
——以“顧愷之”的概念為線索
第二章 知識生成的山水圖像史
“董源”概念的歷史生成
明代宮廷畫家謝環的業余生活與仿米氏云山繪畫
第三章 知識生成的政治圖像史
政治還是娛樂
——杏園雅集和《杏園雅集圖》新解
第四章 考古學研究途徑的知識生成
東漢石祠堂的建筑形制與畫像的基本組合
關于考古學與鑒定學問題
——美術史基礎研究斷想
第五章 鑒定學研究途徑的知識生成
關于淮安王鎮墓出土書畫的初步認識
古畫鑒定學中的時代風格與標型
明清鑒定家的晉唐畫概念
人物小傳
圖版目錄
索 引
參考文獻
文章出處
后 記
知識生成的圖像史 節選
什么是圖像史的知識生成研究?
當一本書即將面世的時候,緒論或引言如同一部完整歌劇的序曲,它不能代替一本書,同樣全書也不能代替緒論或引言,二者功能無法互換。從閱讀習慣來說,緒論是全書完成之后才寫出來的,在寫作時間上是*晚近的,但為讀者著想,不能寫成一個全書的總結報告。在一部電影放映前就向觀眾提前透露了結局,多么乏味。其實,學術閱讀也是一個審美歷程。
先從書名說起。當代的著述以自名為主,與以往美術史或藝術史的用法有別,我在此使用了圖像史這個概念,這是書名的**個概念。自然,圖像史這個概念包含了傳統的美術史和藝術史,也包括了一般圖像的研究,它們的研究對象也包括在其中。同時,也希望今后的研究能突破原有概念及其范圍的限制,將歷史與現實事物的視覺性研究深入下去。人類精神的創造物不僅有審美視覺性,也有文化或政治的視覺性,以及其他視覺性。這些創造物都以圖像的形態呈現出來,一體多面。即使是一幅確定的繪畫作品,也具有多重功能的視覺性,何況一座城市及其建筑,本身就聯系著復雜的情境和語境。本書在寫作之初,曾計劃要做,但沒有完成的兩個個案研究,都不屬于過去意義的美術史研究——其中一個是《泰山概念的知識生成》,由于曾經翻讀過法國漢學家沙畹(Emmanuel-Edouard Chavannes, 1865—1918)1941 年版的《泰山》,萌生過討論泰山圖像的想法;另一個是《杜甫草堂的知識生成》,草堂作為“物”的不同的存在狀態,的確衍生了各種后續的寫作,它們又與杜甫的詩人概念聯系在一起。這些都具有圖像的多重視覺性,其中涉及巫術、宗教、政治以及文學(其實這些功能分類都顯得很滯后)的視覺
知識生成的圖像史 作者簡介
尹吉男,朝鮮族,遼寧丹東人。 藝術史學者,當代藝術評論家,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專家。故宮博物院古書畫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三聯書店“開放的藝術史”叢書主編。曾著有《獨自叩門——近觀中國當代主流藝術》《后娘主義——近觀中國當代文化和美術》等。 重點教材《中國美術史》的首席專家和主編。
- >
唐代進士錄
- >
莉莉和章魚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與地壇
- >
隨園食單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