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顏李學派研究(精)/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3524
- 條形碼:9787100203524 ; 978-7-100-20352-4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顏李學派研究(精)/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中國古典哲學史、思想作為啟蒙學者的顏元,在對宋明理學作全面清算的基礎上,構筑了以“以事功為首”的功利論為宗旨的思想體系。這不僅達到了中國古代功利論的高峰,并且對近代中國的思想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可說在梁啟超和錢穆的兩種《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關于顏李學派章節的基礎上,于廣度和深度上都續有開拓推進。 叢書簡介: 《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是在匡亞明先生主編的《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基礎上,對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史上以杰出思想家為核心的不同學術集群的研究,是對色彩斑斕的中國古代學術思想歷史畫卷中Z具特色的“面”的呈現與“線”的尋繹。中國古代學術傳統的源流色彩極濃,學術的承祧與變異形成的內在張力是推進學術發展的重要動因,學派間的爭鳴競辯、激蕩互動及不同學派的因革損益、意脈賡續,書寫了中國古代色彩斑斕的學術發展史。因此,對各個學派進行分別研究,明乎學派源流統緒,梳理流變過程,呈現其戛戛獨造的學術風采,分析其對于中國學術思想發展的價值,厘定其地位,對于揭示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因革發展機制,推進中國學術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這是組織編撰《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的根本動因。本叢書首輯30種,由南京大學周群教授主編,各學派研究的知名專家撰著,將于2028年前出齊。
顏李學派研究(精)/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 內容簡介
在中國思想目前獨樹一幟的顏李學派,產生于“天崩地解”的明清之際這一特定的自我批判的歷史時期。本書主要分兩大塊論述顏李學派,首先論述其自身產生的時代背景、“以事功為首”的功利論思想體系,以及代表人物顏元、李塨的思想傳承以及兩人在個性與學術上的異同。其次論述顏李學派對清代以及近代中國思想界的影響,尤其是在古今中西之爭的近代主旋律下,劉師培、章太炎、梁啟超、胡適等大家均對顏李學派中與西學相近之處,作了新意義上的文化增殖。徐世昌運用他手中的行政權力,大力推崇顏李之學,印遺著、辦學會、出雜志、建學校,且將顏元、李塨二人從祀孔廟。作為啟蒙學者的顏元,在對宋明理學作全面清算的基礎上,構筑了“以事功為首”的功利論為宗旨的思想體系。這不僅達到了中國古代功利論的高峰,并且對近代中國的思想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對顏學學派的流傳與影響所作的全面剖析,有助于進一步深入理解近代中國思想文化史的進程與發展規律。
顏李學派研究(精)/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 目錄
序
導論
**章 顏元生活的時代及其生平與著作
**節 “天崩地解”的自我批判時代
第二節 顏元生平概述
第三節 顏元著作概述
第二章 顏元思想演變及其學說宗旨
**節 思想演變歷程
第二節 “以事功為首”之學
第三章 顏元對宋明理學的批判及其擔當精神
**節 “以學術殺人”的禍害
第二節 “儒名釋實”的宋明理學
第三節 “擔當世道”精神的張揚
第四章 顏元的哲學思想
**節 “二氣四德”的宇宙觀
第二節 “習行”的認識論
第三節 人性論
第四節 “真情至性”的“人欲”
第五章 顏元的經濟、軍事與政治思想
**節 富國安民的“均田”
第二節 兵農合
第三節 廢科舉行征舉
第四節 恢復“封建”分權而治
第五節 “以我易天下”的宏大抱負
第六章 顏元的教育思想
**節 對理學教育的批判
第二節 習動與習行的教育方法
第三節 因材施教
第四節 “六藝之教”
第五節 崇圣情結與培養目標
第七章 李塨的生平、著作及其對宋明理學的批判
**節 李塨的生平
第二節 李塨著作概述
第三節 李塨對宋明理學的批判
第八章 李塨的宇宙觀與倡導實學
**節 理氣合一的宇宙觀
第二節 批今復古倡實學
第九章 李塨的政治、經濟、軍事與教育思想
**節 行“仁政”以趨“王道”
第二節 “天下農分天下田”
第三節 “兵寓于農”
第四節 注重兒童教育
第十章 顏李學派的傳播:高徒勝過名師
**節 顏元所作的努力
第二節 李塨在傳播上的貢獻
第三節 顏元與李塨個性的差異
第四節 日譜與顏李之學的傳播
第十一章 顏李學派在清代的流傳與影響
**節 毀譽不
第二節 影響所及(上)
第三節 影響所及(下)
第十二章 顏李學派在近代的回應及其文化增殖(上)
**節 顏李學派的重光
第二節 眾說紛紜的顏李學派
第三節 國粹派對顏李學派的弘揚
第四節 劉師培與章太炎對顏李之學的發揮與詮釋
第十三章 顏李學派在近代的回應及其文化增殖(下)
**節 頻受青睞的顏李學派
第二節 梁啟超與胡適對顏李之學的新闡發
第三節 古今中西之爭中的文化增殖
第四節 徐世昌對顏李學派的推崇
第十四章 李石曾溝通中西、力行顏李之學的“求實精神”
**節 李石曾與顏李之學
第二節 李石曾“種豆得瓜”式的偉大貢獻
第十五章 顏李學派評議
**節 顏李學派的精神特質
第二節 顏李學派的歷史局限性
第三節 顏李學派的“眾生相”
參考文獻
后記
顏李學派研究(精)/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 節選
《顏李學派研究/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 欲望產生于人的需要,是人對物質利益或精神生活的一種渴求。活生生的人都是有欲望的,欲望是人性的體現,不同時代、不同階層,甚至每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和場合,都會有不同的感受與認識。在等級社會里,一些人的欲望可以得到*大限度的滿足,另一些人的欲望被限制在非常狹小的范圍里。君主至尊的觀念和等級制度,使君主欲望呈現出無節制的膨脹;各級官僚們利用手中的特權來滿足自己的欲望;這不僅有制度上的保證,而且維護等級制度的思想家們也羅織出種種學說來宣揚民眾的欲望應當縮小乃至于絕滅。人的欲望的滿足從來就沒有平等過。據已故著名學者邱漢生的研究,在宋代的農民起義中,起義軍提出了政治上要求平等、經濟上要求財富均分的愿望,“人皆樂而附之,以為天理當然”。而為了滿足當權者思想統治的需求,抑制農民所希冀的“天理”,二程提出了統治階級所需要的“天理”。之后,朱熹花40年精力而著成的《四書章句集注》,從各個方面論證了天理論的合理性。朱熹的禁欲主義,有針對農民而發的一面。他說:“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熹認為人的自然欲望應得到滿足,這一主張無非是他生活經歷的提煉罷了。要求物質生活的進一步改善,朱熹認為是邪惡的“人欲”。人們改善自身生存條件的欲望,是受“物欲昏弊”而成的“惡底心”。理學倡導的道德禁欲主義,其對道德自我完善的要求甚至達到了漠視人的生存欲望的地步。朱熹禁絕“美味”的主張,是認為農民希望在政治、經濟上改善自身生存環境的欲望應當是禁絕的。而顏元認為*重要的是每一個男女個體情欲的滿足。如果說,農民對土地的欲求是社會性的;那么,男女對情欲的渴求是生命性的。人的欲望是眾多的,如食欲、情欲、財富欲、表現欲、貪婪欲、自我實現欲、發展欲等等,但大體還是生命性與社會性這兩大類。情欲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在情欲與道德的沖突中,理學家要求女性禁欲以達到對道德理想的追求,這是對人類*為強烈情感的抑制。顏元認為這是完全不符合人的本性的。不能低估顏元這句話的啟蒙價值,因為它是在理學的道德禁欲主義泛濫之際,并在社會生活中產生“吃人”的負面影響時揭示出來的。 對欲望的追求,不僅對人的主體能力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人類文明由中世紀走向近代有著關鍵性的推動作用。欲望之火是與生俱來、不可滅除的,是支撐人們生命之途跋涉的原動力。沒有對金銀、珠寶與香料占有貪欲的沖動,哥倫布不會航海到今天的美洲地區。伴隨地理大發現而來的,是歐洲殖民者對美洲所作的瘋狂大掠奪,使發展資本主義所需的原始積累得以很快地完成。從這一意義上,恩格斯得出一個結論:“自從階級對立產生以來,正是人的惡劣的情欲——貪欲和權勢欲成了歷史發展的杠桿,關于這方面,例如封建制度的和資產階級的歷史就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持續不斷的證明。”到目前為止的人類社會中,沒有一個社會讓人們的欲望得到充分的滿足。對現實或未來來說都有一個如何把握人的欲望及其實現的可能性問題。人的欲望的滿足,對人的生存與發展、對社會歷史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說:“我們的欲念是我們保存生存的主要工具。”列寧在《哲學筆記》中記下了黑格爾的一句名言:“沒有情欲,世界上任何偉大事業都不會成功。”即欲望是推動著人們進行一切活動的原動力。顏元“欲亦人之真情至性”之論,雖不及黑格爾、恩格斯、列寧來得深刻,但精神是一脈相通的,是在中世紀里迸發出的與近代意識接近的見解。 在現實生活的原野里,可供欲望之火燃燒的材料和范圍受著諸多因素的制約,不可能無限制燃燒。個人欲求的膨脹,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無數的沖撞和毀滅。如何尋求禁欲與縱欲之間的*佳組合,我想應當是人們當前與今后討論的永恒命題。 ……
顏李學派研究(精)/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 作者簡介
朱義祿,同濟大學教授,曾師從著名哲學家馮契。已經出版個人專著《儒家理想人格與中國文化》《明清之際啟蒙學者的文化心態》《黃宗羲與中國文化》《玄學思潮》《顏元李塨評傳》《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潮研究》等;為大型工具書《哲學大辭典》《中國哲學史大辭典》《大辭海》的主要撰稿人。在《哲學研究》《學術月刊》《浙江學刊》《中國哲學史研究》《文匯報》《同濟大學學報》及臺灣《孔孟月刊》《哲學與文化》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160多篇。
- >
隨園食單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虎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與地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