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醫基礎理論(第2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1730
- 條形碼:9787030721730 ; 978-7-03-072173-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基礎理論(第2版) 內容簡介
中醫基礎理論是一門研究和闡釋中醫學基本理念、基本思維方法及基本理論的學科,是中醫學課程體系中的主干課程和專業基礎課。主要內容包括緒論、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與主要思維和方法、中醫學的哲學基礎、藏象、精氣血津液、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以及養生與防治原則。
本教材編寫秉持“以學生學習發展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注重中醫基礎理論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系統性和有序性。在對傳統理論繼承學習的基礎上,注重體現課程的“兩性一度”(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對本教材的學習,會為繼續學習中醫學其他課程奠定堅實的基礎。
中醫基礎理論(第2版) 目錄
緒論 1
**章 中醫學理論的基本特點以及中醫學主要思維和方法 10
**節 中醫學理論的基本特點 10
第二節 中醫學主要思維和方法 16
第二章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19
**節 氣一元論 19
第二節 陰陽學說 24
第三節 五行學說 34
第三章 藏象 44
**節 概述 44
第二節 五臟 48
第三節 六腑 65
第四節 奇恒之腑 70
第五節 臟腑之間的關系 73
第四章 精氣血津液 81
**節 精 81
第二節 氣 83
第三節 血 91
第四節 津液 94
第五節 精氣血津液之間的關系 98
第五章 經絡 103
**節 經絡總論 103
第二節 十二經脈 106
第三節 奇經八脈 117
第四節 經別、別絡、經筋、皮部 122
第五節 經絡的生理功能及應用 126
第六章 體質 132
**節 概述 132
第二節 影響體質的因素 135
第三節 體質的分類 137
第四節 體質學說的應用 140
第七章 病因 143
**節 概述 143
第二節 外感病因 144
第三節 內傷病因 151
第四節 病理產物性病因 156
第五節 其他病因 161
第八章 發病 167
**節 發病原理 168
第二節 發病類型 172
第九章 病機 176
**節 病機學說概述 176
第二節 基本病機 177
第三節 內生五邪 192
第四節 臟腑病機 195
第五節 病證傳變 200
第十章 養生與防治原則 205
**節 養生 205
第二節 治未病 207
第三節 治則 209
主要參考書目 222
中醫基礎理論(第2版) 節選
緒論 中醫藥學是中國人民長期同疾病作斗爭的原創性經驗總結,是中國優秀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它逐步形成并發展成為獨*的醫學理論體系,為中國人民的衛生保健事業和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醫藥學也是世界醫學科學的一個組成部分,與西方醫學一樣,同屬于現代生命科學的范疇,同樣承擔著促進生命科學不斷前進和創新的使命。 一、中醫學的概念及學科屬性 中醫學是以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經驗為主體,研究人體的生理、病理、疾病診斷和防治,以及養生康復等的一門傳統醫學科學。 中醫學理論體系是以中國古代哲學中的氣一元論、陰陽五行學說等為科學方法論,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以人體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核心,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的中國傳統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學具有明確的醫學科學特性,屬于自然科學的范疇;同時,由于受到中國傳統文化與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中醫學尤其重視人的社會屬性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有關健康和疾病的醫學問題,因此中醫學又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的屬性。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1.形成基礎 (1)環境基礎:特殊的自然、社會與學術環境是中醫學理論的形成基礎與條件。在中原地區,一年四季鮮明的自然氣候變化是中醫學理論形成的自然環境基礎。春夏秋冬,循環往復的變化,是生物生、長、化、收、藏的重要條件之一,但是有時也會成為生物生存的不利因素。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氣候劇變,環境過于惡劣,超過了人體正常調節機能的一定限度,或者機體的調節功能失常,不能對異常的自然變化做出適應性調節時,就會發生疾病。 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大變革的時期,生產關系的改變及生產工具的改進,促進了生產水平的提高,因而在西周時期形成的以農為本的經濟結構,在戰國以后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與農業相關的科學技術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天文、歷算、農學也有許多創新。戰國時期已有多種歷法,如黃帝歷、夏歷、殷歷、周歷、魯歷等,天文歷算的發展,有關自然現象的科學解釋,對運氣學說、病因學說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的顯著發展是中醫學形成的學術環境基礎。根據現存的文獻資料和史學界的考據與推斷,一般認為中醫學理論體系在戰國至秦漢時期已初步形成。春秋戰國時期的學術思想的交流融合,促使了對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形成了當時人們對整個世界,包括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的根本觀點的認識體系,其中所產生的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自發的辯證法,使當時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為較為系統、完整的醫學理論體系形成提供了理論方法和思想基礎。 此外,中醫學理論在形成過程中,與當時的宇宙觀、自然觀密切相關。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建立了封建社會制度,統一文字和度量衡等,亦為中醫學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2)醫學基礎:古代的解剖學知識、藥物學知識,以及不斷積累的醫療實踐經驗,是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重要醫學基礎。 解剖學是醫學知識形成的重要基礎。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通過祭祀宰殺動物和戰爭中的角斗殺戮,對動物和人體的內部器官有了*早的觀察和了解,這是解剖學的濫觴,也是人們認識人體的發端。但是那時解剖動物和對人體進行觀察還不是自覺的醫療實踐活動。隨著人類的發展以及治療疾患的需要,人們對動物和人體內臟的觀察逐漸變成比較自覺的認識活動。如《靈樞 經水》所說:“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臟之堅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 作為“解剖”與“度量”的具體表現,《黃帝內經》中可見“骨度”“脈度”,以及各經脈氣血多少的詳細記載。《素問 骨空論》對骨之上的“孔”均有論述,《靈樞 腸胃》對消化道的長度與容積測量,*為突出,如其言:“唇至齒長九分,口廣二寸半;齒以后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 腸胃所入至所出,長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環反,三十二曲也。”雖然古今尺度不一,但研究者據食管與腸道長度的比例計算,知其所載是符合客觀實際的。在血液循環方面,《素問 痿論》提出了“心主身之血脈”的觀點。 通過對人體的解剖和直接的觀察,即從形態上了解了部分人體內臟的組織器官的位置和結構,并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這些組織器官的主要功能及其對機體生命活動的意義。如心主血、肝藏血的功能,胃腸之所以被稱為“府”,正是依據其“傳化物而不藏,實而不能滿”的形態與功能。《靈樞 玉版》曰:“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素問 靈蘭秘典論》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可見古人對這些器官功能的描述無一不是通過解剖觀察得來的。 自然藥物知識的積累也是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重要基礎之一。藥物是起源于飲食的,*初人們只是發現在其所吃的食物中有一些具有治病作用,隨著飲食和醫療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食物才被當作藥物流傳了下來。如我國歷史上**部詩歌總集——《詩經》,書中不僅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之間的民間詩歌,還涉及大量植物,包括蒼耳、車前、芍藥、枸杞等,這些植物在當時是作為食物加以采集的,在人們食用這些食物的過程中,發現了這些食物的治病功能。隨著經驗的不斷累積,這些植物就被作為藥物流傳下來。酒的使用也說明了這一點。酒一開始只是作為飲料使用,隨后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發現了酒的醫療作用,并將其用于疾病的治療。當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人們才開始有目的地尋找專門治療疾病的藥物,“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即屬于有目的的醫療實踐。伴隨經驗的積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知識流傳下來并不斷擴充。如在《淮南子 修務訓》《詩經》《山海經》《離騷》等書中,已記載了豐富的藥物學資料,在《五十二病方》中所用藥物(包括植物藥、礦物藥和動物藥等)就多達247種。 長期醫療經驗的積累和總結是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實踐基礎。根據殷代甲骨文的考證,當時已有了病名的記載,如專病名稱,癥、疥、蠱、齲等;或以癥狀命名的耳鳴、下利、不眠等;還有以人體患病部位命名的疾首、疾目、疾耳、疾鼻等。從“耳”“鼻”“目”等人體器官的名稱看,當時人們對人體生命活動的認識,起初是與解剖學觀察分不開的。根據我國已故著名甲骨學家、史學家胡厚宣的研究,“殷人之病,凡有頭、眼、耳、口、牙、舌、喉、鼻、股、足、趾、尿、產、婦、小兒、傳染等十六種 ”(《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 殷人疾病考》)。至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對疾病的認識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如古代文獻《山海經》中就記載了38種疾病,其中以專用病名來命名者,有疽、痹、風、瘕、癥、疥、瘋、疫等23種;以癥狀為病名者,則有腹痛、嗌痛、嘔、聾等12種。1973年底,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戰國時期著作《五十二病方》中,除載有病癥52種以外,文中還提到不少病名,總計約103種。而在古籍《詩》《書》《易》等十三經文獻中,據不完全統計,其所載有關病癥的名稱,則已達180余種。這些充分說明了當時對于疾病的認識已經相當深刻,并已積累了較為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從而為醫學規律的總結和理論體系的整理,提供了資料,奠定了基礎。 此外,在治療方法上,還創造了針砭、艾灸、醪醴、導引等療法。另據《周禮 天官》所載,從周代起我國即有了初步的醫學分科,《左傳》所記載的醫和、醫緩等人,即是專門以治病為職業的著名醫生。 (3)文化基礎:縱觀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優秀成分,以及脫掉宗教外衣的東方文化,對鑄就中醫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回溯中國傳統文化之儒、道、釋及易經的發展史,可以看到它不僅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精神支柱,更是中醫理論發生發展的“根”和“源”。諸多儒、道、釋等對天文歷法、醫學養生等優秀的學術造詣為中醫理論發生發展而立言彰教,影響炎黃后裔養生文化于百世。 1)儒學:儒家學術思想發端于春秋戰國,以孔孟為代表。自西漢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學一度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化主流。儒士本身有格物致知的發展傾向和追求實用的價值取向,于是醫學被認為是實現儒家理想的途徑之一。“不為良相,即為良醫”一時成為曠世流風、儒士箴言,李時珍、張元素、劉完素、朱丹溪、喻昌、吳鞠通等均“棄儒從醫”,成為在醫學發展史上做出杰出貢獻的名家。與此同時,儒家思想也滲透到醫學倫理之中,中醫學“醫乃仁術”的道德境界源于儒家的“仁愛精神”。清代醫家喻昌曰:“醫,仁術也。仁人君子必篤于情。”醫書冠以“仁”字為名者亦頗不少,諸如《仁齋直指方論》《仁齋小兒方論》等。此外,儒家的孔孟心學開創了身心并重的養生之道,為中醫“治未病”養生原則的確定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儒家所推崇的“中庸”之美,其溫良平和的特點與中醫強調的“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真諦相似,而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與中醫學的整體觀念相得益彰。 2)道教:論中醫藥者皆云淵源于道家。世上任何一種宗教莫如中國道教關注人的生命存在,重視身體與精神的發展統一,自古有“醫道同源”之說。如道教*早的經典《太平經 不用大言無效訣》曰:“凡天下人死亡,非小事也 人居天地之間,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也。”大凡修道之士,都精通醫理,以醫術高明著稱于世。從東漢到西晉涌現出一批著名的養生家、方士。如華佗、葛洪、左慈等,而中國傳統養生術的三大流派——導引、房中、服食三家在東漢時已經形成。西晉時期葛洪系統地總結了自戰國秦漢以來的方士養生修煉之術,將熙養、房中、行氣、導引、服食等各類方法融會貫通。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黃庭經》將道教的養生與醫家的臟腑經絡功能有機結合,而齊梁時期陶弘景將道家思想與佛家思想融匯,精通醫學、藥學、煉丹,更是一代養生大師。直至隋唐,醫道更加緊密結合,著名醫家孫思邈強調“抑情養性”,并在其著作中提出適度運動、調節情緒、節制嗜欲、注意個人身心健康等養生觀念,提倡導引行氣之術,為中醫藥養生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3)佛教:起源于印度,古印度很早就注重養生,對飲食起居、衣著沐浴等均有定規,還有類似中國氣功導引的瑜伽術。自漢末傳入我國后很快本土化,并與原有的文化思想融合。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佛學的修正方法提倡安般守意的禪定法門,禪定對中醫養生有一定的影響,如注重清靜調神等。佛教的參禪實為一種佛家氣功,歷代醫家也從佛家氣功中汲取了很多積極有益的內容。北宋釋道誠編輯的《釋氏要覽 躁靜》中正式提出佛學七情,如喜、怒、憂、懼、愛、憎、欲,雖與中醫七情相異,但甚有相同之處。此外,佛教對中醫在飲食起居方面的養生有著積極的影響,中醫學在吸收佛教醫藥的某些內容后變得更加豐富,特別是在中醫主流醫藥外,出現了一些別開生面的新療法、新技術,對民間醫藥風俗影響尤大。如源于《天竺眼論》的針撥內障術,成為古代中醫眼科不可或缺的技術。 4)易學:《周易》對我國傳統文化影響頗深。醫家論“易”的觀點,散見于歷代醫著之中。在《黃帝內經》形成的過程中,一批批古代醫家吸收了《周易》的精華,作為構建《黃帝內經》理論框架的來源之一。首先,《黃帝內經》杰出的成就之一是把陰陽哲學融合于醫學,使之成為中醫理論的基礎,這堪稱醫理與哲理交融的典范;其次,《黃帝內經》法《周易》之象,創造了獨*的中醫藏象學說,為中醫基礎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石;再次,在《周易》太極陰陽氣化理論的基礎上,《黃帝內經》發展了運氣學說和氣機升降學說。此外,《周易》卦的六位、陰陽、變化等還成為《傷寒論》六經辨證體系的先導。故孫思邈倡“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之言,為后世醫家所尊崇。而《黃帝內經》校注名家王冰、林億等應用易理發展醫理,亦頗有成就。 (4)科學技術基礎:古代其他自然科學技術的形成、發展及對中醫學的影響,是中醫學形成的基礎。如當時的冶煉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唐代進士錄
- >
推拿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虎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