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走出高質量發展的廣東路徑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157108
- 條形碼:9787218157108 ; 978-7-218-15710-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走出高質量發展的廣東路徑 本書特色
《新時代廣東創新實踐》系列叢書(6種) 持續聚焦中共廣東省委“1 1 9”工作部署 關注基層一線,突顯鮮活經驗 黨員學習教育的優秀輔導讀物 系列叢書圍繞全省貫徹落實總書記賦予廣東的使命任務,聚焦“1 1 9”工作部署,從工作重點、工作方法、為民情懷、工作作風等方面,全面呈現2017-2022五年來廣東的生動實踐和成效經驗,為更好推進現代化建設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可資借鑒的理論參考。
走出高質量發展的廣東路徑 內容簡介
本書是廣東省委黨校系列教材。書中全面回顧近五年來廣東走過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從建設科技創新強省、培育現代產業體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等方面,總結廣東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同時,對未來廣東繼續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全面率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進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議,全書有著豐富翔實的案例和精辟理論剖析,具有較高的借鑒價值和意義,是值得黨員干部學習的很好理論讀物。
走出高質量發展的廣東路徑 目錄
前 言
一 舉全省之力推進 “雙區”建設
(一)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二)穩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
(三)加快推進兩個合作區建設
二 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
(一)持續放寬市場準入
(二)加大監管執法力度
(三)深化 “互聯網 +政務服務”
(四)推動制度規則銜接
三 著力建設科技創新強省
(一)打造原始創新高地
(二)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
(三)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四)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
四 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二)壯大戰略性支柱產業
(三)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四)發展提升現代服務業
五 構建 “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
(一)建設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
(二)建設現代化沿海經濟帶
(三)推動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
(四)促進區域間協同聯動發展
六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一)發展鄉村特色優勢產業
(二)建設美麗宜居新鄉村
(三)加快農村重點領域改革
(四)提升鄉村治理效能
七 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一)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二)全面系統治理環境污染
(三)加強生態建設與保護
(四)健全綠色發展制度體系
八 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一)完善黨委領導社會治理制度
(二)創新黨建引領社會治理體系
(三)增強黨群協同社會治理能力
(四)提升平安法治廣東建設效能
九 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
(一)打造規則銜接示范地
(二)打造內外循環鏈接地
(三)打造科技產業創新策源地
(四)打造高端要素集聚地
(五)打造安全發展支撐地
主要參考文獻
后 記
走出高質量發展的廣東路徑 節選
近年來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美國感到其在工業、金融、軍事、科學技術等方面的霸主地位受到了挑戰,美國政府不愿接受這一現實,采取了重大的戰略調整,以遏制我國的快速發展。同時,美國濫用美元國際貨幣地位導致的貿易逆差、債務危機和制造業空心化問題日益嚴重,致使美國就業率不斷下降,國內經濟增長放緩,社會矛盾尖銳。為轉移國內矛盾,美國政府以貿易逆差、知識產權和國家安全為借口,揮舞單邊主義大棒,主動挑起了中美貿易戰,對我國技術創新與高端產業發展進行全面遏制。美國的霸權行為不僅對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造成巨大沖擊,而且進一步加劇了逆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以美國為首的主要發達經濟體紛紛推行所謂的再工業化戰略,把降低產業供應鏈對外依賴作為重要的政策選項。這引發了資本、人才和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重新配置,以市場、資本、技術創新和新興產業為重點的國際產業競爭進一步熱化,導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外部不確定性明顯增加。 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當前廣東總體上已經率先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既具備了堅實的發展基礎,也面臨著不少新的問題與挑戰。廣東經濟規模巨大,產業配套體系完善,市場機制靈活有效,對外開放度較高,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經濟轉型升級與領先發展的優勢較為明顯。特別是在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 “雙區”建設不斷深入推進的情況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加速形成,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躍上了新臺階。但與此同時,伴隨著國內外市場環境的變化,廣東處于 “兩個前沿”地帶所面臨的外部風險挑戰更為突顯,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被 “卡脖子”的難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生態建設、民生保障、社會治理和安全發展等領域仍然存在一系列結構性、體制性問題。 自黨的十九大以來,廣東牢記習近平總書記 “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的囑托,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持續開展 “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活動,圍繞 “1+1+9”總體工作部署,持續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深入推進 “雙區”建設,奮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在鞏固自身發展優勢的基礎上沉著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成功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站在這一重大歷史時點上,回顧和總結黨的十九大以來廣東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經驗與做法,有助于我們堅定信心,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為 “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更大的貢獻。為此,本書聚焦 “雙區”建設、營商環境、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區域協調、鄉村振興、生態文明、社會治理和新發展格局九大領域,系統梳理廣東推進高質量發展的一系列創新性舉措和取得的成效,以期全面準確地揭示新時代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廣東擔當與廣東路徑。 一 舉全省之力推進 “雙區”建設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是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和賦予廣東的重大歷史使命。隨著2021年 9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兩個方案的頒布,廣東省推動 “雙區”建設工作又增加了兩個有力支點。廣東省精準把握“雙區”和 “雙合作區”建設工作的重點和差異性進行工作部署,針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著力破題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體制機制差異,加快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一方面強化制度建設,加強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深入推進 “灣區通”工程和 “數字灣區”建設,拓展商事制度銜接、職業資格互認、標準對接等,提高軟聯通水平;另一方面規劃實施一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加快建設 “軌道上的大灣區”,提高硬聯通水平。針對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廣東圍繞 “五大戰略定位” “五個率先”,大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針對兩個合作區,廣東分別在橫琴和前海抓住 “產業融合”和 “規則銜接”重點發力,將合作區打造為支持港澳經濟社會發展、提升粵港澳合作水平、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要平臺。 (一)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總面積約 56萬平方公里,相當于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的總和,是東京灣區的4倍,人口超過7000萬,相當于其他三大灣區的總和。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經濟*發達的地區之一,2020年廣東省珠三角地區經濟總量達 89523.93億元、香港約 2.7萬億港元、澳門約 1944億澳門元,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已經超過韓國,并高于舊金山灣區。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高,交通網絡密集,至2020年已建成高速公路里程超過 4800公里,核心區高速公路密度達8.7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其他三大灣區。鐵路通車總里程超過2200公里,高鐵里程超過 1200公里,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超過 1000公里,并且在 “十四五”期間,大灣區內地九市還將新增加700多公里城市交通營運里程。在科技創新方面,粵港澳大灣區處于全國前列,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廣東省重點實驗室數量分別達到30個和 396個;廣東省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量達5.3萬家,企業總數、總收入和總利潤均居全國**。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文明建設也卓有成效,2020年珠三角九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標率為92.9%,PM2.5濃度年平均值為22微克/立方米,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第二階段目標 (25微克/立方米)。珠三角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51.73%,九市全部獲得 “國家森林城市”稱號,成為全國首個國家森林城市群。
走出高質量發展的廣東路徑 作者簡介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 編 趙祥,中山大學管理學博士,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廣東行政學院)管理學部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理事,廣東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廣東行政管理學會理事等職。
- >
經典常談
- >
二體千字文
- >
隨園食單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虎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