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文學之家:那些被經典小說創造的傳奇建筑(重溫大師經典,種草寶藏小說)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5029540
- 條形碼:9787555029540 ; 978-7-5550-2954-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學之家:那些被經典小說創造的傳奇建筑(重溫大師經典,種草寶藏小說) 本書特色
★ 精選經典文學作品中的20棟傳奇建筑,以嶄新視角剖析房屋的重要作用:房屋不僅是主人公的生活背景,也能表現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它們是陷阱、迷宮,也是溫馨之地、心靈歸宿,它們久負盛名,數百年來為人津津樂道。
★ 跨越200年,展現文學之家的時代烙印:獨具特色的房屋從側面反映了時代的發展,陰森可怖的哥特式古堡、維多利亞時代的鄉紳宅邸、20世紀繁華的蓋茨比豪宅,我們得以穿梭其中,領略不同時代的獨特風貌。
★ 走進狄更斯、菲茨杰拉德、伍爾夫、托爾金等文學大師的筆下世界,一探創作幕后故事:作家構筑的文學之家中隱藏著種種細節,這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細節,恰恰反映了鮮為人知的靈感來源、幕后彩蛋和作家逸事。對細節的解讀,也能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
★ 權威專家的深度解讀,重溫大師經典,種草寶藏小說:畢業于劍橋大學的哈迪曼特以七旬高齡完成創作,集中展現了一生癡迷的文學地理學研究,文字客觀嚴謹,深入淺出。對于喜愛經典文學作品的讀者來說,本書是一本妙趣橫生的補充讀物。
文學之家:那些被經典小說創造的傳奇建筑(重溫大師經典,種草寶藏小說) 內容簡介
作為故事發生地的房屋,在文學作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書作者精選了200年英美經典文學作品中的20棟房屋,從1764年恐怖小說中的哥特城堡,到1997年J.K.羅琳筆下的霍格沃茨學院。我們得以了解貝克街221號如何以單身漢之家的形象推動了福爾摩斯的冒險;《霍比特人》中的袋底洞有怎樣的精神象征;《呼嘯山莊》又有怎樣的靈感來源。本書集文學與地理為一體,深度剖析了獨具特色的傳奇建筑,從新的視角展現了經典作品跨越時空的迷人魅力。
文學之家:那些被經典小說創造的傳奇建筑(重溫大師經典,種草寶藏小說)文學之家:那些被經典小說創造的傳奇建筑(重溫大師經典,種草寶藏小說) 前言
序言
房屋作為主角
房屋令我著迷。我指的不是那些被現代開發商強行塞進逼仄空間的小方格子,而是歷史悠久的房屋,那種在數十年、數百年時光里形成自己獨特“個性”的建筑。當大多數我這個年齡的女性忙著掙脫延續了千百年之久的家庭桎梏時,我卻忙著生兒育女、收集縫紉機,并撰寫了一本關于家用電器發展史的書。我曾認真定居過三次,終于在現在這個家徹底安定下來,來過我家的人或許會說,這里留存了太多來自之前幾個家的東西,尤其是書。我住的這棟愛德華時期的獨立別墅坐落于牛津一個不大時髦的街區。盡管我并不認為它具備“屬于人類的體力與道德力量”,不過每當我小酌幾杯,步入幽暗的花園,仰望漫天的星光,都會深刻感受到它的確是“人類面對宇宙的一種手段”。重要的是,由于我從父親身上繼承了不少北歐人對旅行的狂熱,所以每當我旅行歸來,這個家也成了我*溫暖的懷抱、一個安全而熟悉的避風港。堅實穩固的房屋成了我們的另一重外殼,是我們抵御世界的防線和安樂的小窩。
自然而然地,我總被那種把房屋塑造得獨具個性的小說吸引。小時候,我喜歡的書中的家園,是像《柳林風聲》中的鼴鼠居、伊麗莎白·古吉的《小白馬》中的月亮坪莊園、勞拉·英格爾斯·懷德筆下的《草原上的小屋》、L.M.蒙哥馬利的綠山墻、露西·波士頓的格林諾威,還有《長襪子皮皮》里的維拉·維洛古拉別墅那樣的。如果把“家”的定義稍作拓展,還可以加上亞瑟·蘭塞姆在《燕子號與亞馬遜號》中創造的野貓島。在特威克納姆鎮那座宏偉的卡內基圖書館,我初次走進成年人閱讀區是為了尋找J.R.R.托爾金的《霍比特人》續集,看到自己心中*富魅力的書中家園之一——“袋底洞”,頻頻出現在《魔戒》三部曲中,我喜不自勝。到了能隨意出入圖書館主館那扇紅木大門的年紀,我發現許多為成年人寫作的作家,也像我一樣對房屋著迷,從此,我陷入了對這類小說一生的癡迷。
過去三十年間,我曾寫過許多的書和文章來講述作家對房屋的癡迷。但我絕不敢以文學評論家自居。我只是效仿弗吉尼亞·伍爾夫在《普通讀者》中使用的那種言之有物又不失熱情的寫作方式,為那些“讀書只為愉悅自己,不為傳道授業或糾正他人看法”的愛書之人寫了一系列文章。因此,一得知自己有機會用二十篇文章向這樣的讀者介紹那些把房屋視作重要角色的小說時,我便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對我而言,要把數量控制在二十部小說之內是十分困難的——文學作品浩瀚如煙海,值得寫一寫的小說不計其數,一想到必須舍棄自己的心頭好,像是魯默·戈登的《中國宮廷》和伊麗莎白·古吉的《格蕾絲的草藥》,我的心就隱隱作痛。不過,把選擇對象限定在近兩百年來*知名的英、美小說,能確保時間與文學上的連貫性。每個人都多多少少讀過其中幾部作品,有人甚至全部讀過。這本《文學之家》的寫作目的,就是向讀者介紹或幫助他們重溫我挑選的這些小說。
這些塑造了非凡房屋的小說各不相同,這既因為它們創作于不同年代,也因為作者抱有不同的寫作目的。有些創作只為消遣,有些則是為了抨擊政敵。它們有的說教,有的溫暖,有的驚悚,有的浪漫,有的諷刺。它們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那棟作為故事背景的虛構建筑都久負盛名。必須承認,為這篇序言起名為《房屋作為主角》或許有夸大之嫌,不過,這個標題的確是我的**反應,因為它簡單明了地概括了我對那些虛構建筑的感受:它們既是書中人物的守護神與跳板,也是他們靈感的源泉、心靈的依靠。家是這些小說反復書寫的主題:童年的家、飽受威脅的家、失去的家、失而復得的家。
單從住所這個維度去解讀這些小說,意味著我的視角必然是單一的。不過,我相信這種寫法能清晰地揭示作者的創作意圖。這些主導小說情節的建筑往往有另一重隱喻。內部構造錯綜復雜的歌門鬼城,飽含作家對薩克島的深情回憶。在《曼斯菲爾德莊園》中,簡·奧斯丁既是在為女主角安排一處理想的家,也是在向自己的兄弟提出忠告。初讀《故園風雨后》時,我絲毫沒看出它的內核會像伊夫林·沃在給南希·米特福德寫信時提到的那樣——“與上帝有關”。同樣,我也沒意識到賀拉斯·沃波爾創作《奧特蘭多城堡》是為了批判托利黨獨攬大權,更沒意識到哈麗雅特·比徹·斯托夫人是何等明智地預見到“美國的婦女,國家命運真正的掌握者”將把《湯姆叔叔的小屋》化作反對奴隸制的行動力量,因為她們對湯姆叔叔簡樸的家慘遭摧毀的遭遇深感震驚。由此可見,重溫這些名著或許會收獲意想不到的驚喜。
我為本書挑選的作品都是文學界的里程碑,是閃亮的彗星,身后都拖著由數不清的評論組成的長長彗尾。這些作品都被評論家從無數角度解讀過,有些解讀發人深省,有些只能一笑置之。弗吉尼亞·伍爾夫曾在《奧蘭多》中不無諷刺地評論道:
作家靈魂的每一個秘密,作家生活的每一段經歷,作家思想的每一個特征,都栩栩如生地表現在他的著作中,而我們卻需要評論家來說明,傳記作家來闡述。時間多得讓人百無聊賴是對這種令人難以忍受的傾向的唯一解釋。
我謹記這句教誨,所以在寫作過程中更依賴直接引文和作者的書信,而不是文學評論,不過,本書的注釋依然能將有心之人引向更具學術色彩的知識。為了喚起老讀者的回憶、激發新讀者的興趣,我會簡要介紹小說故事情節,并始終把敘寫重點放在故事發生的地點上。我還會挖掘作者生平,推測他們塑造這些房屋的靈感從何而來。
這二十棟書中的房子大都有現實原型。賀拉斯·沃波爾在一幅意大利地圖上選中了奧特蘭多這個“響亮”的名字,但這座嘎吱作響的鬼堡、這棟啟發了無數恐怖小說的建筑,其實是為紀念草莓山莊而作,那是特威克納姆境內泰晤士河畔一棟漂亮的“小玩意兒”、一位古玩愛好者向中世紀致敬的獻禮。曼斯菲爾德莊園酷似簡·奧斯丁的兄長繼承的一處宅第。納撒尼爾·霍桑曾在姑媽那棟位于塞勒姆的帶有七個尖角頂的閣樓邊徘徊。約翰·高爾斯華綏難以忘懷金斯頓山高坡上的童年時光,于是把《有產業的人》中那棟至關重要的房屋放在那里。E.M.福斯特的《霍華德莊園》是一封寫給兒時故居魯克斯巢的情書,弗吉尼亞·伍爾夫用《奧蘭多》紀念薇塔·薩克維爾-韋斯特的祖宅諾爾莊園。多迪·史密斯1934 年游歷薩福克郡時發現了溫菲爾德堡,十五年后,史密斯以它為原型塑造了“天賜”,即《我的秘密城堡》中貧民莫特梅恩一家的住宅。J.R.R.托爾金始終沒有忘記薩利洞這個鄉間天堂。
文學地理學十分有趣,我也在書后的地名詞典中羅列了一些可供參觀的地點,不過,揭示虛構住宅的現實原型并非本書的宗旨。我寫這本書,是為了探究這二十位憑借經驗與想象,虛構建筑、表達思想的作家為何會對“文學建筑”產生興趣。主題明晰:這些作品可以歸為許多類型——恐怖之宅、理想之家、兒時的家園、用于炫耀的豪宅、陷阱、精心打造的“符號”、規模龐大的迷宮,還有*迷人的心靈家園。*終,我決定按時間順序書寫,因為我喜歡揭示作家之間的關聯。
簡·奧斯丁曾嘲諷過那些在沃波爾作品《奧特蘭多城堡》啟發下大量涌現的恐怖小說。沃爾特·司各特稱贊她“能把愚人寫活,絕非等閑之輩”。艾米莉·勃朗特把司各特奉為偶像。狄更斯欣賞霍桑筆下的“黑暗傳奇”,也在《荒涼山莊》中呼應了他的創作。亨利·詹姆斯是塑造靈性建筑的大師,但奇怪的是,他卻刻薄地將狄更斯斥為“*淺薄的小說家”,批評《荒涼山莊》“牽強附會”。馬爾文·皮克借黑暗籠罩的歌門鬼城向《荒涼山莊》開頭濃霧彌漫的場景致敬。斯黛拉·吉本斯在好幾部小說的題詞中都引用了奧斯丁,又在《令人難以寬慰的農莊》中詼諧地提到了她。達芙妮·杜·穆里埃曾前往哈沃斯瞻仰勃朗特姐妹的故居,并為1955 年版的《呼嘯山莊》題寫了序言。J.K.羅琳滿懷景仰地向簡·奧斯丁致敬,給阿格斯·費爾奇的貓起名為諾里斯太太,還把《愛瑪》稱作指路明燈。
將本書的寫作對象限定為英、美小說,意味著不得不舍棄維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阿蘭-傅尼耶的《失落的領域》、托馬斯·曼的《巴登布魯克》、弗蘭茨·卡夫卡的《城堡》、翁貝托·埃科的《玫瑰的名字》、伊莎貝爾·阿連德的《幽靈之家》等一系列作品。即便如此,本書依然存在明顯的缺漏,譬如為什么沒有《厄舍府的崩塌》?的確,它或許是虛構作品中為房屋賦予靈性的*佳范例,但總體而言,我還是認為它太過粗糙,太刻意追求某種單一效果。況且,它只是短篇小說,不是血肉豐盈的長篇。《小婦人》也曾在我的考慮之列,不過我*終認定馬奇一家比他們的住宅更有個性。《飄》也曾是我的選項之一,但我還是斷定瑞德和斯嘉麗的光彩蓋過了塔拉莊園。
近幾十年來,人們把房產視為獲取資本的捷徑,房屋也越來越容易讓人聯想到斂財而非安居樂業。人們一心只想從房產經紀人那里賺取超額利潤,“個性”獨特的房屋可悲地驟減。在21世紀初,石黑一雄(《長日將盡》)和伊恩·麥克尤恩(《贖罪》)等作家曾把宏偉的鄉間大宅塑造成高尚生活的象征,含蓄地悲嘆文明的衰落,短暫地激起了公眾對老宅的熱情。但如今,這些房屋早已喪失了文學的魅力,淪為國家信托基金會旗下千篇一律的博物館,抑或超級富豪名下關門閉戶的世外桃源。當代文學作品中的建筑大都帶有恐怖色彩。作家們以諷刺的筆調刻畫噩夢般的住宅區和陰沉灰暗的郊區生活,包括J.G.巴拉德的《高樓大廈》、安東尼·伯吉斯的《發條橙》、朱利安·巴恩斯的《倫敦郊區》和約翰·蘭卡斯特的《首都》。J.P.德拉尼在《之前的女孩》中描繪了切爾西區的一棟超現代的概念住宅,它能以高科技手段調節人類的身心狀況,操縱日益膽戰心驚的住客。
我不想以這類小說悲觀的預言來結束這份建筑名錄,于是決定轉向當代文學中一個相對通俗并且也是我本人偏愛的流派。在為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編纂的《幻想之書》題寫的序言中,厄休拉·勒古恩認為我們有理由相信:
多年來,敘事小說一直以緩慢的速度在發展,這變化令人難以察覺而又規模龐大,沒有潮流或風尚那種排山倒海之勢,卻像深海的洋流那樣不斷涌向一方——要再次匯入那片“故事的海洋”,亦即幻想。
因此,在*后幾篇文章中,我會介紹三處令人難忘的奇幻建筑,它們分別是歌門鬼城、袋底洞和霍格沃茨魔法學校。
文學之家:那些被經典小說創造的傳奇建筑(重溫大師經典,種草寶藏小說) 目錄
序言:房屋作為主角
逼真的幻象:奧特蘭多城堡與賀拉斯·沃波爾(1764)
迷惘之屋:曼斯菲爾德莊園與簡·奧斯丁(1814)
連通兩個世界:圖里-維奧蘭城堡與沃爾特·司各特(1814)
兩家人的災禍:呼嘯山莊與艾米莉·勃朗特(1847)
黑暗傳奇:七個尖角頂的宅第與納撒尼爾·霍桑(1851)
活人的墳墓:荒涼山莊與查爾斯·狄更斯(1852—1853)
灶臺社團:湯姆叔叔的小屋與哈麗雅特·比徹·斯托(1852)
單身漢之家:貝克街221號B與阿瑟·柯南·道爾(1887—1927)
鎮宅之神:波因頓莊園與亨利·詹姆斯(1896)
產業:羅賓山莊與約翰·高爾斯華綏(1906—1921)
心靈的依靠:霍華德莊園與E.M.福斯特(1910)
宏大的幻夢:西卵與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1925)
奇異的回響:諾爾莊園與弗吉尼亞·伍爾夫、薇塔·薩克維爾-韋斯特(1928、1930)
純粹的囈語:令人難以寬慰的農莊與斯黛拉·吉本斯(1932)
秘密之宅:曼陀麗與達芙妮·杜·穆里埃(1938)
虔信之家:布賴茲赫德莊園與伊夫林·沃(1945)
巫師的塔樓:我的秘密城堡與多迪·史密斯(1948)
龐大的廢墟:歌門鬼城與馬爾文·皮克(1947—1959)
深深扎根:袋底洞與J.R.R.托爾金(1954—1955)
古老魔法的堡壘:霍格沃茨魔法學院與J.K.羅琳(1997—2007)
后記
地名錄
注釋
延伸閱讀
致謝
文學之家:那些被經典小說創造的傳奇建筑(重溫大師經典,種草寶藏小說) 作者簡介
克里斯蒂娜·哈迪曼特(Christina Hardyment) 英國作家、記者,1946年出生,畢業于劍橋大學,關注文學地理及歷史寫作,致力于探索文學作品與地理及日常生活場景間的聯系。熱愛自然、帆船運動。1983年出版第一部作品,現已出版《作家的足跡:20次偉大的文學之旅》《英國文學地圖》《書中的食物》等十余部作品。2018年,哈迪曼特以72歲高齡出版《文學之家》。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隨園食單
- >
莉莉和章魚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二體千字文
- >
姑媽的寶刀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