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新社會契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43302
- 條形碼:9787521743302 ; 978-7-5217-4330-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社會契約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政策制定者、經濟領域與社會保障領域的專家學者、關注社會發展現狀的大眾讀者1.國際主流政策制定專家,世界銀行前副行長、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校長,聚焦育兒、教育、醫療、就業、養老、代際矛盾六大社會痛點。 2.探尋當下社會廣泛存在的失望、焦慮情緒的根源,解構技術變革、人口壓力、女性角色的轉變、環境問題等如何導致了傳統社會契約的失靈。 3.基于國際經濟機構的多年工作經驗,結合前往世界各地探訪經歷和大量專業研究成果,勾勒出適應21世紀的新社會契約的藍圖。 3.香港證監會原主席沈聯濤推薦,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原所長陳鳳英傾情作序;歐洲中央銀行行長拉加德、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伊韋阿拉、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邁克爾·桑德爾、麻省理工經濟學教授達龍·阿西莫格魯、《金融時報》副主編馬丁·沃爾夫等多領域知名人士高度評價。
新社會契約 內容簡介
“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一個人從一出生由誰來撫養,接受怎樣的教育,長大后從事什么樣的工作,生病時接受怎樣的醫療服務,老年之后由誰照顧,這看似主觀的人生選擇背后,實則是維系人與人、人與家庭、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社會契約在起作用,它定義了社會的組織方式,決定著人們的生活境況和機會結構。 如今,越來越多人都對自己的生活感到失望。在國內層面,這體現為普遍的生育焦慮、學區房之殤、“躺平”與“內卷”之爭、醫患關系的緊張,以及老齡少子化困境;在靠前層面,這體現為民粹主義抬頭、全球化遇冷、靠前紛爭迭起、女性社會角色和種族主義的文化斗爭等。 《新社會契約》這本書可謂應時之作,倫敦政治經濟學學院校長米努什·沙菲克依據在靠前經濟機構多年的工作經驗和大量專業研究成果,依次從育兒、教育、醫療、就業、養老、代際沖突這六大民生問題切入,一針見血地指出人們的失望情緒是源于技術變革、人口壓力、女性角色的轉變、環境問題等所導致的傳統社會契約的失靈。在她看來,新冠疫情的優選暴發是一個契機,讓人們更直觀地意識到彼此的相互依存關系,一個更加慷慨、更具包容性的新社會契約勢在必行。
新社會契約 目錄
前言
第1章什么是社會契約
期望與社會契約
社會契約之于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
是什么瓦解了社會契約?技術和女性角色的轉變
社會契約面臨的新壓力:老齡化、人工智能和氣候變化
社會契約何去何從
第2章兒童
人盡其才的經濟
家庭 VS.國家與市場
發達經濟體的育兒方式
發展中國家的育兒方式
育兒方式與女性就業
育兒方式對兒童的影響
未來的家庭模式
第3章教育
是什么讓教育如此重要?
解決問題的能力與靈活性
*重要的是早幾年
終身學習
應該由誰支付?
一個更加公平的教育制度
第4章健康
界定全民醫療保健服務的*低保障水平
應當如何提供醫療保健服務?
醫療支出普遍在增長
醫療保健服務應如何分配?
更加數字化的醫療未來
個人責任和社會責任——平衡點位于何處?
第5章工作
工作發生了什么變化?
更加靈活的工作對勞動者意味著什么?
未來的工作將有何變化?
社會契約應當如何變革?
設定收入底線
為靈活就業者提供保障
幫助勞動者調整適應
第6章養老
老齡化和變化的勞動力市場
改革養老金制度的挑戰
延遲退休
將所有人納入養老金體系
分攤風險與靈活退休
由誰來照顧老人?
在21世紀老去
死亡的尊嚴
養老費用支付問題
第7章代際問題
生活水平:代與代以及國與國之間的差異
國家債務:下一代的“遺產”
環境“遺產”
定義代際可持續性
彌補環境損失
通往新的代際社會契約
第8章一份新的社會契約
我們對彼此負有更多的義務
提高生產力
重新思考財政政策:我們如何為新社會契約提供資金?
面向企業建立新社會契約
新社會契約的政治性
邁向21世紀的新社會契約
致謝
注釋
圖表來源
新社會契約 節選
“萬物分崩離析;中心難以維系……一準是某種啟示已近在眼前……”葉芝寫下這首詩時,**次世界大戰的恐怖陰霾剛剛散去, 又正值 1918—1919 年大流感肆虐,他懷孕的妻子因為感染上流感而臥床不起。2016 年,“萬物分崩離析”這句詩被引用得比以往任何時間都要頻繁。1 當變革似乎勢不可當之時,人們從這首詩中捕捉到了某種不祥之感。近些年,2008 年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動蕩余波未停,世界政治分歧日益加劇,環保抗議此起彼伏,新冠肺炎疫情大肆流行。大動蕩時期,社會或將面臨徹底重組,而重組結果則取決于現有制度、當權者及主流思想。2近年來,我看到很多設想、制度和規范逐漸崩塌,而正是這些設想、制度和規范塑造了我們所處的世界。我曾用 25 年時間致力于國際發展工作,親眼見證“讓貧困成為歷史”(making poverty history)運動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巨大改善。人們的生活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然而,世界上仍有不少地區的人們感到失望,這在政治、媒體和大眾話語中都有所體現。日漸加劇 的憤怒和焦慮情緒與人們的不安全感、對未來的無力感不無關聯。我很長時間以來從事研究的戰后國際合作體系,也隨著民族主義和保護主義的抬頭逐漸失去支持。2020 年開始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讓這一切格外凸顯。那些工作不穩定、沒有醫療保障的人所面臨的風險顯露無遺。從事 “基本工種”的人往往薪資*低,但沒有他們,社會就無法運轉, 我們對彼此的依賴也隨之顯現。沒有銀行家、律師,我們仍然可以生存,但我們不能沒有食品雜貨商、護士和安保人員。通過這場疫情,我們可以看出人與人之間是相互依賴、密不可分的,不光是為了生存,還為了履行社會責任。危機亦是新機。有些危機能帶來好的決策,讓社會變得更好, 比如為了應對大蕭條而出臺的羅斯福“新政”以及二戰后建立的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而有些危機則會播下新問題的種子,比如一戰和 2008 年金融危機的應對不力引發了民粹主義反彈。新冠肺炎疫情危機的影響仍有待觀察,*終它能否帶來社會的進步要 取決于現有理念和*終的政治抉擇。3 經過大量閱讀、傾聽、思考和交流,我發現社會契約(即支配我們如何在社會中共同生活 的一套政策和規范)這一理念有助于理解和定義應對當前挑戰的可替代性解決方案。目前,我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以下簡稱“倫敦政經”)任校長。多年來,那些塑造了世界各地社會契約思想的理念中,很多都是出自這里。關于經濟與社會關系的思考由來已久, 費邊社及倫敦政經的創始人比阿特麗斯·韋伯和西德尼·韋伯是這方面的先驅。比阿特麗斯花費數年在倫敦*貧窮地區搜集數據,親眼見證了貧困的影響。作為 1909 年皇家濟貧法委員會成員,她撰寫了一份持不同意見的少數派報告,駁斥了英國嚴苛的 濟貧院制度和不成體系的窮人保障項目。在該報告中,她認為英國應采取一種新社會契約:“保障所有性別和階層的人都能過上 合乎國民*低標準的文明生活,具體而言,年輕人能獲取足夠的 營養、接受培訓,體格健全的人能領取一份足以維持生計的工資, 生病的人能得到治療,喪失工作能力的人或老年人能維持一種基 本的、穩定的生活。”4100 多年后的今天,這仍然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愿望。威廉·貝弗里奇(1919—1937 年擔任倫敦政經校長)著有一篇影響力巨大的報告(即 1942 年發布的《貝弗里奇報告》),其中反映了比阿特麗斯的觀點。貝弗里奇在報告中提出把英國建設成現代福利國家,并設計了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以及涵蓋*低收入、失業保險和養老金的一套綜合體系。《貝弗里奇報告》具有革命性意義,對英國公民的權利與義務進行了徹底重組。為了了解這一重組狀況,人們不惜排長隊購買,以至其發行量超過了以往任何一份政府文件。報告中的大多數建議在克萊門特·艾德禮擔任首相期間得到實施。艾德禮曾任教于倫敦政經,他之所以能夠當選首相,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因為他支持《貝弗里奇報告》。盡管韋伯夫婦和貝弗里奇研究的對象是英國,但其觀點對整個歐洲、大部分后殖民世界,特別是印度、巴基斯坦、東亞、非洲和中東都產生了巨大影響。5在接下來一次的社會大重組中,倫敦政經依舊居于核心地位。當時,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剛從維也納移居英國不久,是倫敦政經的教授,他于 1944 年出版了《通往奴役之路》,后來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哈耶克認為,貝弗里奇所提倡的干預型政府會將社會拉向極權主義道路。他所強調的個人自由和市場效率為古典經濟自由主義打下了基礎。1950 年,哈耶克離開倫敦政經到芝加哥大學任教。在那里,他專注研究自由主義與自由放任的經濟學說,其觀點影響了米爾頓·弗里德曼,并為之后芝加哥經濟學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瑪格麗特·撒切爾和羅納德·里根的政治哲學以及他們對個人主義與自由市場的重視,都要歸功于哈耶克。6 哈耶克在中東歐也極具影響力,其著作被推動蘇聯解體的異見人士奉為圭臬。隨后出現的“第三條道路”試圖定義一種新的方案,以替代費邊派的政府干預主義和哈耶克的放任型市場自由主義。1998 年,隨著安東尼·吉登斯(1997—2003 年擔任倫敦政經校長)的《第三條道路》出版,倫敦政經興起許多主張利用市場手段實現平等主義目的的理念。7 這些觀點得到世界各地的社會民主主義政治家的支持,包括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巴西前總統路易斯·伊納西奧·盧拉·達席爾瓦、德國前總理格哈德·施羅德以及南非前總統塔博·姆貝基等等。但在 2008 年經濟大衰退后,人們對“第三條道路”的支持冰消瓦解。經過這場金融危機,世界各地的中間派領導人逐漸被民粹主義者取代,“第三條道路”失去了人們的信任。因而,我們需要探求一種新模式。技術和人口的深刻變化挑戰著舊有的社會結構。氣候危機、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及其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經濟重創揭示了,我們現有的社會契約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失靈。本書試圖厘清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而且更重要的是,嘗試對適應 21 世紀的社會契約提出新的見解。本書提出的社會契約并非藍本,但我希望它能夠促進討論,為指引未來政策的發展方向做出一定的貢獻。本書覆蓋范圍廣泛,涉及問題繁多,試圖從全球性視角探討各類問題,有的讀者可能會發現我所述的觀點存在例外情況。本書大量引用經同行評議的期刊中的學術研究,并應用元分析統計 法對有時多達數百條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大多數專業資料的出 處已注明。我非常重視實證研究、專業知識以及嚴格縝密的辯論, 還就文獻中不同國家針對社會成員對彼此應盡的義務問題所采取的應對措施給出了自己的判斷。這些判斷不可避免地建立在我個人的家庭情況、教育背景和工作經歷之上,并受到社會和國家的影響。我對經濟學的興趣源于我對社會中機會結構的求知欲望。小時候,我常去埃及的村莊探望生活在那里的表親,總能看到一些看起來和我差不多大的女孩,但她們無法接受教育,只能在田間辛苦勞作,對于自己將來會嫁給誰、生育幾個孩子幾乎沒有選擇。我擁有她們沒有的機會,這看起來有非常大的隨機性并且很不公平—我原本可能會成為她們中的一員,她們原本也可能輕易地成為像我這樣的人。20 世紀 60 年代,我家的大部分土地和財產被埃及政府收歸國有,我們移民到美國,也就是我父親求學的地方,我所面臨的機會由此發生了徹底的變化。我的父親擁有化學博士學位,對他而言,學習知識是通往成 功的唯一道路。“別人可以拿走你的一切,除了知識。”這是他經常重復的格言。當時的美國南部地區正處于廢除學校種族隔離所帶來的動蕩與緊張局面中,面向我們的教育機會參差不齊。為了與不同種族的學生一起就讀,我已記不清曾被校車送到過多少所學校。有的學校擁有優秀的師資,有的學校的頭等目標就是生存。每到周末,我母親就會帶我去當地的圖書館,它們是我的救星。我是好幾家圖書館的會員,因為每家圖書館都有借書上限,這樣 我每周就可以借盡可能多的書,然后窩在家里的沙發上一讀就是很長時間,從書本中探索世界。在攀登上教育質量的階梯之后,對機會結構的求知欲引領我從業于經濟學和發展領域,我曾先后在世界銀行、英國國際發展 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英國央行任職。我喜歡大學,在大 學里工作了 18 年,但我大部分的職業生涯還是與政策制定有關。特別之處可能是,我的工作足跡遍布眾多國家—從世界上*貧 窮的國家,如南蘇丹和孟加拉國,到*富有的國家,如英國或歐 元區國家。我還與許多政界人士共事過—在英國,我擔任過工 黨政府以及保守黨和自由民主黨聯合政府的常務秘書;在世界銀 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我與來自不同政治派別的數百名政治家共事。這種作為政策學習者和政策從業者的視角將貫穿本書。基于 25 年來在各大國際經濟機構的工作經歷,我認識到在不同國家間分享經驗大有裨益。當然,每個國家都有其特殊性, 特別是在某些問題上具有個性,比如社會契約中個人與集體的平 衡問題。像美國這樣的國家更注重個人自由;亞洲的一些國家傾 向于將集體利益置于個人偏好之上;歐洲國家則處于兩者中間, 試圖在個人自由和集體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每一種共性背后都 存在許多例外,它們可以告訴我們如何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我們 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有的是一系列選擇和權衡,它們具有不同 成本與效益,并折射出多種價值判斷。除了具有全球視角并聚焦解決方案,我還嘗試讓本書更加貼近個人。對我而言,社會契約的條款內容不是某種專屬于技術官僚和政策專家的抽象活動。有關教育體制的組織方式、醫療保健服務的資金來源,或者人們失業后的處境等政策選擇,對每一個人都意義重大。正是它們讓我與那些埃及農村女孩的生活截然不同。因此,本書圍繞我們大多數人都會經歷的人生階段展開—育兒、教育、生病、求職和養老。我希望這種視角能讓這些重要問題通俗易懂,并且能鼓勵我們所有人對這些重大事項形成自己的看法。
新社會契約 作者簡介
米努什·沙菲克(Minouche Shafik),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校長,橫跨學界和公共政策領域的經濟學家。曾任職于世界銀行長達15年,是世界銀行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副行長。2008—2011年擔任英國國際發展部常務秘書,2011—2014年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2014—2017年擔任英國央行副行長,于2017年開始擔任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校長。此外,她還曾任教于喬治敦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她于2015年獲得了大英帝國司令勛章。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自卑與超越
- >
莉莉和章魚
- >
煙與鏡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虎
- >
山海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