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孔子這一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5913030
- 條形碼:9787555913030 ; 978-7-5559-1303-0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孔子這一生 本書特色
無論你處于人生的哪個階段,都能從孔子十五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一生中找到過好人生的答案。 著名學者、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央視《百家講壇》《典籍里的中國》主講嘉賓鮑鵬山經典著作。 我們常掛在嘴邊的“而立”“不惑”“知天命”這些詞,都來源于孔子。 36頁彩插,收錄36幅《孔子圣跡圖》
孔子這一生 內容簡介
我們常掛在嘴邊的“而立”“不惑”“知天命”這些詞,都來源于孔子。當我們年近三十,在社會上尚無立身之地;年近四十,為家長里短而煩心茫然;年近五十,為老之將至而惶惶不知所措……這些時候,我們需要讀一讀中國人共同的老師——孔子。十五志于學:家貧不忘立志孔子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在母親的拉扯下長大。雖然家境貧寒,但孔子沒有消磨志氣。他常常擺設祭器,模仿祭祀的禮儀動作,不知不覺就成了禮儀專家。十五歲時,他就確立了“克己復禮”、為天下人謀生的大志向,并終其一生為之不懈努力。三十而立:知識與能力才是立身之本孔子二十多歲時,當上了魯國的小吏,雖然衣食無憂,卻還默默無聞。但短短幾年后,他就憑借對禮樂的精通而得到了魯國國君魯昭公的認可,受邀參與接見齊景公和晏嬰。自此,孔子知禮的名聲聞于列國。這一年,孔子三十歲,自稱“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人到四十,要知道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孔子三十多歲就以博學而聞名,樂于為人答疑解惑,并將“不惑”作為自己四十歲這一人生階段的宣言。但有些問題他堅決不回答,有一次子貢問孔子:“人死之后有沒有知覺?”孔子不答。因為要是說有知覺,孝子就會厚葬死者而妨礙生者的生活;要是說無知覺,不孝者就會丟棄死者遺體不安葬。在孔子看來,四十歲的人,可以沒有知識,但必須具備知道什么該說(做)、什么不該說(做)的價值判斷力,不然就是沒活明白。翻開本書,從孔子的一生中找到過好人生的答案。
孔子這一生 目錄
引言 一個人一本書
**章 十五志于學
第二章 三十而立
第三章 四十而不惑
第四章 五十知天命
第五章 六十而耳順
第六章 七十從心所欲
附錄 孔子生平年表
孔子這一生 節選
孔子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好學再加上過人的天賦,到三十歲的時候,他終于可以自豪地說“三十而立”了。 “三十而立”的標志性事件,就是參與會見到訪的近鄰大國齊國的國君齊景公及其名臣晏嬰。 一個人,是否立起來,要看兩個指標。**個指標:自己心中是否有主見。 第二個指標:別人眼中是否有自己。 首先自己是否有主見,然后,是否自信地表達主見,讓別人對自己另眼相看。我們常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就是用“三日”的時間,充實自己,然后展現出來,讓別人眼中有自己。如果這“三日”你毫無長進,別人就還是用老眼光看你。你只有自己先刮垢磨光,別人才刮目相看。 所以,首先你要自己行。只是你自己覺得行還不行,還要人家說 你行。普通人說你行也還不行,要很行的人說你行才行。自己行,是英雄。很行的人說你行,是給你用武之地。多少“很行”的人,就是沒有行的人說他行,就終身埋沒,還被俗人認為“不行”。 對于孔子而言,我們都知道,他自己是行的。但是還要很行的人說他行才行。 在三十歲時,超級大國齊國的國君齊景公和上大夫晏子來訪,孔子已經可以列席參與并發表談話了。也就是說,魯昭公和“三桓”一致認為他行了。 于是,孔子“立”必須具備的兩個指標都有了。 我們記得,孔子二十七歲時,小小郯國國君來訪,他還不能參與接見。這說明,那時孔子行,但是,魯國君臣沒說他行。所以,他還不行,還不能叫立起來。所以,孔子說自己是三十而立,哪怕二十七都不行。 魯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蓋年三十矣。齊景公與晏嬰適魯,景公問孔子曰:“昔秦穆公國小處辟,其霸何也?” 對曰:“秦,國雖小,其志大;處雖辟,行中正。身舉五羖,爵之大夫,起縲紲之中,與語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雖王可也,其霸小矣!本肮f。 百里奚原為虞國大夫,秦穆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晉獻公借道 伐虢,滅了虞國和虢國,俘虜了虞君和他的大夫百里奚。晉獻公的姐姐嫁給秦穆公時,百里奚作為陪嫁的臣妾家奴之一被送到秦國。百里奚逃離秦國被楚國人抓住了。穆公聽說百里奚有才能,本想用重金贖買他,但又擔心這樣做反而提醒了楚國,此人是個人才,楚國反而不給了,于是他就派人對楚王說:“我家的陪嫁奴隸百里奚逃到這里,請允許我用五張黑色公羊皮贖回他。”楚國答應了這筆交易,交出百里奚。此時,百里奚已經七十多歲。穆公向他討教國家大事。百里奚說 :“我是亡國之臣 , 哪里值得您來詢問 ? ”穆公說 :“虞國國君不任用您,所以亡國了。這不是您的罪過。”穆公堅持詢問,談了三天。穆公非常高興,委任其為上大夫,把國家政事交給了他,因為是僅用了五張黑色公羊皮收買回來的,故號稱“五羖大夫”。 齊景公對身處西方邊蠻之地的秦國在秦穆公時代強大起來很疑惑,于是,他就此請教歷史學家孔子。孔子告訴他,像秦穆公這樣思賢若渴,又能不拘一格提拔人才,還能毫無戒備地重用人才,就是稱王也是可能的,現在僅僅能夠稱霸,還是小的。 這樣的回答,固然符合歷史事實,其實,也未嘗不暗含著孔子自己的政治訴求:三十歲的他,雖然出身低微,但才能優異、志向遠大,也應該有一個承擔大任的機會。 齊景公來訪,孔子參與接見,并且侃侃而談,言之成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據,可見他的自信,可見他的自立。 那么,孔子三十而立之時,做成了什么樣的事業呢? 他創辦了“私學”,并通過此,實現了經濟上的“立”和事業上的“立”。 通過自學和多方求教,孔子在傳統儒業“六藝”上,已經有了很高的造詣,成為了一個專家。并且,對于“六藝”,他還有了自己的獨特見解和獨立思想,他完全可以開班授徒,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 于是,在三十歲之前,孔子就退出仕途,不再擔任季氏的委吏、乘田,而創辦了私學。
孔子這一生 作者簡介
鮑鵬山: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開放大學教授,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典籍里的中國》嘉賓。 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古代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對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尤其是孔子的思想研究,有獨到見解。2015—2016年兩次受邀解說國家祭孔大典直播。作品被選入高中統編語文教材及多省市自編的各類大學、中學語文教材。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朝聞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山海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